关于“中西汇通”的义理和机制——受教、执教55年对清华历史系早年学风的回想与体认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ao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秋,我从广州岭南大学政治历史学系转学到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后来留校任教,到今天,在清华已经55年了。今年是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纪念。国学研究院与历史系有渊源关系,饮水思源,我这个老学生对养育自己多年的学术“母体”应有所忆念与反思。我最先想到的是陈寅恪先生。先生是国学研究院的四位(或五位,加李济)导师之一,我有幸在岭南大学受教于先生,转学到清华后,又受教于先生的学生(或“私淑弟子”)邵循正、周一良、丁则良等几位教授。我先做先生的“入室弟子”,再做“再传弟子”。今天的回忆就从先生与岭南说起。
其他文献
期刊
文章通过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形成基础、外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等问题的分析,揭示了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鲜明特征,认为邓小平从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国际上各种力量对比变化的角度来把握中国的外交问题,对于我国外交工作具有指导意义。邓小平的外交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利用官方统计数据,分析了1978—2002年中国各地区工资的演变。研究发现:(1)虽然各地区工资在1978—1991年间表现为显著收敛,但在1992—2002年间呈现显著发散。即使控制了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结果也并不改变。这一特征很大程度上是由初始工资相对低的、东部区域的工资相对于中西部持续上涨并超越导致的。(2)对于几乎所有地区的相对(全国的)工资的时间序列,单位根的假设不能被拒绝。但混合所有地区数据的、考虑地区固定影响的自回归模型的估计表明,工资序列受外部冲击的影响总体上是暂时性的。
《第四交响曲》既是肖斯塔科维奇“狂飙”时期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狂飙”性格达到最高潮的一部作品,它在雪藏了25年之后才得以首演,但对今仍舆论界和理论办公室性为失败客,本文通过对《第四交响曲》的音乐分析,揭示了肖斯塔科维奇运用“述衍互融”,“同构异态”等极富个性的材料处理手法,对奏鸣曲工的结构进行相应的改造,并促成各个乐章密切关联,进而使《第四交响曲》成为一部既继承传统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佳作的做 法,
今天我们大家在清华大学集会,纪念近代中国学术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学术文化正式开始步入了新阶段:一方面她是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她又开辟了我国学术思想现代化的新阶段和新生命。她不是传统汉学、宋学以至乾嘉考据的简单继承,而是在吸收现代世界先进文化之精华的基础上开辟了我国现代学术思想的新天地,从而赋之以光辉灿烂的新生命。如果由于社会之步入现代化,我们就以为可以抛弃几千年来的文化精华,那既是不可能的事,而且也是对历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