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范塔·艾瓦(Fanta Aw)和李讷·敦士默(Leeanne Dunsmore)的理论模型,高校构建国际合作关系涉及三大关键因素:预判合作、评估合作的可行性以及执行合作。为了能够顺利与美国大学开展合作,中国大学需要了解美国大学所处的文化,美国大学的管理结构以及两者不同的沟通环境。
关键词:理论模型;国际合作;高等教育
近20年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数量、范围以及复杂性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国际合作项目涵盖了传统的海外学习项目、外语能力提升项目、师生交流项目、共同开发科研平台以及建立海外分校等。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汉斯·德·威特教授(Hans de Wit)指出,高校之间在研究、教学、知识传递等方面的跨国战略合作,将成为高等教育迎接未来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并非新生事物。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简·奈特(Jane Knight)与汉斯·德·威特曾指出,从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开始至17世纪末,就有人提出使用同一种语言以及统一的学习项目与测试体系来促进学生与学者的流动,推动教学理念的交流。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学跨国合作与交流的形式与目的就变得日趋多样化。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市场化使得高校在资金支持、吸引优秀学生与教员方面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市场的全球化也导致越来越多跨国合作伙伴形成战略联盟。如今,高校出于各种原因互相建立联系,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原因是结成合作联盟以便在激烈的国际教育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两雅图出席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办的欢迎晚宴,并就中美关系发表重要演讲。他提出,中方支持未来3年中美两国互派5万名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对中国大学的教育国际化事业无疑是一大利好,但同时也对目前中美大学的合作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数目众多的美国大学以及美国去中央化的高等教育结构现状,中国大学需要决定与谁合作,以及认清和理解如何进行可持续性合作。
每年,全球有成千上万所大学希望与美国大学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学生与教师交换项目、机构能力提升项目、课程建设和开发、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以及科研合作。本文通过分析艾瓦和敦士默提出的机构合作理论模型,探讨影响中美两国大学合作的关键因素,明确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构建中美两国大学战略国际合作关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
一、中美高校构建合作关系的三大关键因素
艾瓦和敦士默提出了影响高校构建国际合作关系的几大关键因素(见图1)。
影响合作关系构建的核心因素是双方的共同使命。大学使命和价值定义了大学是什么,也使大学与大学之间区分出了不同层次。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我们必须对自身机构的使命、价值和文化有清晰的了解,并认真思考如何与合作伙伴的使命、价值和文化协调一致,有机结合起来。汉斯·德·威特等指出,对合作双方来说,使命和目标应是适当、可实现的,明确清晰的短期目标和长期使命是双方合作成功的根本。双方致力于共同目标的实现,并惠及所有参与的成员。对于大学来说,需要评估拟建立合作关系的两所大学是否具有一致的使命和价值。
与美国大学建立机构合作关系,涉及三大关键因素,分别是预判合作、评估合作的可行性、执行合作。
(一)预判合作
对于大学来说,要确定潜在的合作关系是否可行,需要寻找和评估“机构匹配度”(Institutional Fit),即机构相容性、共同使命与价值、学院参与的兴趣以及课程的“匹配”,需要注意以下6个问题。
第一,拟建立关系的国际合作机构是否在排名和声誉上相似。学术排名和声誉的相似度对于中美两国大学的合作非常重要。目前,中国很多大学一味追求名牌效应,不论自身层次水平如何,都希望与美国排名靠前的大学合作,其结果往往是耗费时间和精力,合作仅局限于赴美暑期游学项目,对于合作双方,尤其是中方大学的贡献度有限。同样,对于美国的大学来说,每年派遣少量的学生到中国参加语言文化项目,对其整体发展而言作用不大。
第二,国际合作是否能够引起相关学院的足够兴趣并参与其中。中美两国大学的合作必须以学院为基础,没有学院的积极参与,无论外事部门如何推动,都无法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促成双方学院的合作,可以举办相关的研讨会,资助学院负责人到对方大学进行短期交流,共同探讨学习与研究的合作意向。
第三,学院是否具备参与项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具有国际合作的意识;学院的管理人员和教师是否具备与美国大学合作的相应的英文能力。
第四,现有的课程设置是否与预期一致;国际合作能否改进现有的课程设置,或提出新的课程;中方大学的课程是否能够与美方大学的课程接轨,中方大学所开设的课程,包括教材、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评价体系是否能够获得美方大学的认可。
第五,双方通过合作,在诸如学校声誉、课程改进、学生流动、能力建设等方面能够获得哪些正面的作用;合作是否能够实现双赢。
第六,新的合作伙伴在哪些方面独树一帜;在开拓新的合作伙伴之前,是否存在其他的合作伙伴;拟开拓的合作伙伴与之前的合作伙伴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在某些专业或者项目上是否有更强的吸引力。
机构匹配度涉及有形和无形的措施,因此,对于国际合作伙伴来说,我们需要了解双方机构的背景信息、合作目的以及合作使命等。许多有意向与美国大学合作的中国大学,往往对合作意图不够明晰,缺乏对美国大学相关信息的了解。尽管中国大学提出许多合作的希望和要求,但往往无法产生实质性的成果。如果中方大学没有对合作内容精心设计并加以细化,往往得不到美国大学的正面反馈。要想与美国大学进行合作,中国大学必须能够明确合作关系对双方究竟能产生怎样的收益。 (二)评估合作的可行性
在评估“机构匹配度”后,中方大学还需要理解和明确美方大学的组织文化和结构。与美国大学的合作往往会涉及许多利益相关者,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明确的职责以及不同程度的权利。学院或者大学高层(校长、教务长或学术事务负责人)往往是国际合作的推动者,但他们较少参与执行过程,更不可能直接制定合作细节。因此,对于中国大学来说,确定以下5个方面十分重要。
第一,国际合作中存在哪些关键利益相关者,他们是中方大学与美方大学进行国际合作需要考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投资人以及学生家长等。
第二,美国大学参与谈判的对象来自大学层面还是学院层面,哪个级别的部门在支持和参与合作。在中美大学的初次会晤与谈判中,中方大学往往由外事部门牵头,由校领导或者学院领导参加。但对于美方大学来说,谈判的官员也许是校长、教务长、外事部门负责人或者学院院长。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谈判对象,进行不同层面的合作。
第三,如何长期维持合作关系。这需要中美双方大学积极开拓项目,并保证项目的良好运作,这些项目包括学生交换、教师互派、短期交流培训、共建科研平台等。
第四,合作进程中存在哪些障碍和挑战。由于教育体系及文化的差异,中美大学在合作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障碍和挑战,如决策体系、语言沟通、课程设置、项目收费的差异等。
第五,口头承诺不能替代合作协议,在美国文化环境中,签署协议使合作具有法律约束力。签署责权明晰的协议,对于中美双方大学的合作能够起到十分有益的推动作用。协议中必须明确双方大学的职责和义务,师生的权利,以及各项条款和细节,包括学习期限、缴费、签证等注意事项。
一般而言,中美大学双方为了争取潜在的合作机会,往往会签署谅解备忘录(MOU)等框架协议,协议通常由大学校长、教务长或者院长商议确定,但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条款和合作内容。许多大学意识到,“感觉良好的协议”除了表达礼节之外,难以产生实质性的结果。因此,大学有必要签署可持续性协议,并对国际合作的基础支持进行评估,考察合作方是否致力于促进国际合作,如建设国际学生服务中心、海外学习中心,负责开发多样化国际课程的教务部门,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研究与合作的学院、较强跨文化能力的学院,以及各种活跃的国际学生社团。
(三)执行合作
合作协议的拟定是为了鼓励学生和学者的流动,改进和发展课程,或者加强合作双方的能力建设。为了使“感觉良好的协议”升级为“可持续协议”,国际合作双方必须对一些关键问题作出回应,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入学要求
学生的入学条件有哪些;合作双方大学的学生人学条件是否协调一致。明确学生入学条件,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招生宣传,选拔合适的学生开展交流,具体包括年龄、所在年级、学习成绩、语言能力、身体条件等。
第一,学生掌握语言的程度是否达到顺利完成项目的水平。语言问题是国际合作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根据美国本特立大学教授纳达尔·阿加利(Nader Asgary)调查,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让许多美国学生对出国学习望而生畏。有些美国学生认为,语言障碍会对他们的学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中方大学能否开设英文授课的项目,能否吸引美国大学生参加非英文授课的项目,十分关键。
第二,合作双方如何协调申请步骤,包括学生评估、录取的决定权等。关于协调和决定学生录取事项,中美大学存在很大区别,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权限。我们需要明确哪些部门在录取学生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这对于顺利录取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第三,学生申请期限是否因合作大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由于中美大学在学习时间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开展项目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大学设置差异化的申请期限,便于学生办理合适的签证,从而保障他们顺利参加项目的学习。
2.学位项目认证
第一,合作关系中涉及的学位项目有哪些。学位项目始终是国际办学的中心和核心,必须明确哪些学位项目在国际合作中应优先予以考虑。
第二,中外合作办学是否得到认证;课程安排与学分转换是否与合作双方的认证标准一致;认证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关键,必须确保参与合作的项目都能得到两国教育部或者学校的官方认证,并确保学生在合作项目中所修的学分能够通过认证而计人毕业学分。
3.课程
第一,每个项目需要哪些必修课程;授课方式与选修课是否有灵活度;学生在对方大学是否需要完成指定的课程。在国际项目中,我们需要考虑中美双方的课程差异、授课方式差异,并根据双方的不同需求进行调整。
第二,为完成项目还有哪些具体要求(如研究和语言方面);是否需要完成相关研究;语言问题是否成为阻碍项目开展的因素。
第三,是否有课程大纲样本以供讨论;学分转换是否有详细说明;在项目开展前,中美双方需要提供具体的课程大纲样本进行讨论,其中涉及详细介绍课程设置、学分及学时说明,授课及考核形式等。
4.合作项目开发和设计的注意事项
合作项目开发和设计的各个注意事项都需要在协议中体现。如果在协议中无法全部体现,也需要双方大学的有关部门以书面形式告知,并向学生发布公告,包括学年或学期的起止时间;完成项目所需的学分要求,完成学位所需的学期数;全日制学生每学期所需要完成的学分,每门课程的学分规定,以及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成绩的评分标准和方式;采用何种授课语言;项目的缴费细则,如两校是否能互免学费、交换生是否需要向接收学校支付学费及费用明细等。
二、理解美国大学不同层级及权威度
与美国大学合作,鉴于其治理结构的特点,中国的大学很有必要了解其不同层级及相应的权威度,并提前了解不同的关键利益相关者,明确合作对象,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合作。代表大学签署协议的人员也许和协商具体协议条款的人员有所不同,因此加强沟通十分必要。一般来说,两校的谅解备忘录需要经学校最高层同意并在大学层面签署,随后的补充协议则通过学院协商签订。
协商具体条款时,在协议中添加评估过程中搜集到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学生交换协议中,需包括录取标准、学分介绍、报到注意事项及付费要求等。协议中还需要明确,当出现争议时,由哪个权威部门来解决争端。为了确保协议的执行度,需要对合作进行定期评估。所有协议应该有明确的起止时间,以便合作双方有机会评估目前的合作关系,并协商未来的合作条款。
三、国际合作构建的不同阶段
为了能够顺利与美国大学开展合作,中国大学需要了解美国大学所处的文化,美国大学的管理结构以及不同的沟通环境。以上因素都可能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活动得到体现(见表1)。
中国的大学必须着眼国际,在这个既充满竞争又有无限机会的世界舞台上,不断提高生存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国际教育合作。在与美国大学的国际合作中,一旦确定合作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合作学校以及合作形式,我们需要不断评估合作关系,深化合作项目,应对影响合作持续发展的各种挑战。值得一提的是,大学各级管理层必须付出相当的时间,投入相当的资源,以建立与维护合作关系,构建机构合作程序以培育国际化意识与氛围,采取责任措施以保证合作健康有序进行。大学应把国际合作视为国际化进程的核心,而非吸引学生或知名海外学者的噱头。只有合作各方致力于长期联盟,有效沟通以及建立信任,合作成果才会真正从理想转化为现实。
编辑 潘雅
关键词:理论模型;国际合作;高等教育
近20年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在数量、范围以及复杂性方面都有了显著变化。国际合作项目涵盖了传统的海外学习项目、外语能力提升项目、师生交流项目、共同开发科研平台以及建立海外分校等。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汉斯·德·威特教授(Hans de Wit)指出,高校之间在研究、教学、知识传递等方面的跨国战略合作,将成为高等教育迎接未来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并非新生事物。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简·奈特(Jane Knight)与汉斯·德·威特曾指出,从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开始至17世纪末,就有人提出使用同一种语言以及统一的学习项目与测试体系来促进学生与学者的流动,推动教学理念的交流。从那个时候开始,大学跨国合作与交流的形式与目的就变得日趋多样化。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市场化使得高校在资金支持、吸引优秀学生与教员方面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市场的全球化也导致越来越多跨国合作伙伴形成战略联盟。如今,高校出于各种原因互相建立联系,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原因是结成合作联盟以便在激烈的国际教育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两雅图出席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办的欢迎晚宴,并就中美关系发表重要演讲。他提出,中方支持未来3年中美两国互派5万名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对中国大学的教育国际化事业无疑是一大利好,但同时也对目前中美大学的合作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面对数目众多的美国大学以及美国去中央化的高等教育结构现状,中国大学需要决定与谁合作,以及认清和理解如何进行可持续性合作。
每年,全球有成千上万所大学希望与美国大学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包括学生与教师交换项目、机构能力提升项目、课程建设和开发、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以及科研合作。本文通过分析艾瓦和敦士默提出的机构合作理论模型,探讨影响中美两国大学合作的关键因素,明确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构建中美两国大学战略国际合作关系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
一、中美高校构建合作关系的三大关键因素
艾瓦和敦士默提出了影响高校构建国际合作关系的几大关键因素(见图1)。
影响合作关系构建的核心因素是双方的共同使命。大学使命和价值定义了大学是什么,也使大学与大学之间区分出了不同层次。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我们必须对自身机构的使命、价值和文化有清晰的了解,并认真思考如何与合作伙伴的使命、价值和文化协调一致,有机结合起来。汉斯·德·威特等指出,对合作双方来说,使命和目标应是适当、可实现的,明确清晰的短期目标和长期使命是双方合作成功的根本。双方致力于共同目标的实现,并惠及所有参与的成员。对于大学来说,需要评估拟建立合作关系的两所大学是否具有一致的使命和价值。
与美国大学建立机构合作关系,涉及三大关键因素,分别是预判合作、评估合作的可行性、执行合作。
(一)预判合作
对于大学来说,要确定潜在的合作关系是否可行,需要寻找和评估“机构匹配度”(Institutional Fit),即机构相容性、共同使命与价值、学院参与的兴趣以及课程的“匹配”,需要注意以下6个问题。
第一,拟建立关系的国际合作机构是否在排名和声誉上相似。学术排名和声誉的相似度对于中美两国大学的合作非常重要。目前,中国很多大学一味追求名牌效应,不论自身层次水平如何,都希望与美国排名靠前的大学合作,其结果往往是耗费时间和精力,合作仅局限于赴美暑期游学项目,对于合作双方,尤其是中方大学的贡献度有限。同样,对于美国的大学来说,每年派遣少量的学生到中国参加语言文化项目,对其整体发展而言作用不大。
第二,国际合作是否能够引起相关学院的足够兴趣并参与其中。中美两国大学的合作必须以学院为基础,没有学院的积极参与,无论外事部门如何推动,都无法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为促成双方学院的合作,可以举办相关的研讨会,资助学院负责人到对方大学进行短期交流,共同探讨学习与研究的合作意向。
第三,学院是否具备参与项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否具有国际合作的意识;学院的管理人员和教师是否具备与美国大学合作的相应的英文能力。
第四,现有的课程设置是否与预期一致;国际合作能否改进现有的课程设置,或提出新的课程;中方大学的课程是否能够与美方大学的课程接轨,中方大学所开设的课程,包括教材、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评价体系是否能够获得美方大学的认可。
第五,双方通过合作,在诸如学校声誉、课程改进、学生流动、能力建设等方面能够获得哪些正面的作用;合作是否能够实现双赢。
第六,新的合作伙伴在哪些方面独树一帜;在开拓新的合作伙伴之前,是否存在其他的合作伙伴;拟开拓的合作伙伴与之前的合作伙伴在哪些方面存在不同,在某些专业或者项目上是否有更强的吸引力。
机构匹配度涉及有形和无形的措施,因此,对于国际合作伙伴来说,我们需要了解双方机构的背景信息、合作目的以及合作使命等。许多有意向与美国大学合作的中国大学,往往对合作意图不够明晰,缺乏对美国大学相关信息的了解。尽管中国大学提出许多合作的希望和要求,但往往无法产生实质性的成果。如果中方大学没有对合作内容精心设计并加以细化,往往得不到美国大学的正面反馈。要想与美国大学进行合作,中国大学必须能够明确合作关系对双方究竟能产生怎样的收益。 (二)评估合作的可行性
在评估“机构匹配度”后,中方大学还需要理解和明确美方大学的组织文化和结构。与美国大学的合作往往会涉及许多利益相关者,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明确的职责以及不同程度的权利。学院或者大学高层(校长、教务长或学术事务负责人)往往是国际合作的推动者,但他们较少参与执行过程,更不可能直接制定合作细节。因此,对于中国大学来说,确定以下5个方面十分重要。
第一,国际合作中存在哪些关键利益相关者,他们是中方大学与美方大学进行国际合作需要考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投资人以及学生家长等。
第二,美国大学参与谈判的对象来自大学层面还是学院层面,哪个级别的部门在支持和参与合作。在中美大学的初次会晤与谈判中,中方大学往往由外事部门牵头,由校领导或者学院领导参加。但对于美方大学来说,谈判的官员也许是校长、教务长、外事部门负责人或者学院院长。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谈判对象,进行不同层面的合作。
第三,如何长期维持合作关系。这需要中美双方大学积极开拓项目,并保证项目的良好运作,这些项目包括学生交换、教师互派、短期交流培训、共建科研平台等。
第四,合作进程中存在哪些障碍和挑战。由于教育体系及文化的差异,中美大学在合作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障碍和挑战,如决策体系、语言沟通、课程设置、项目收费的差异等。
第五,口头承诺不能替代合作协议,在美国文化环境中,签署协议使合作具有法律约束力。签署责权明晰的协议,对于中美双方大学的合作能够起到十分有益的推动作用。协议中必须明确双方大学的职责和义务,师生的权利,以及各项条款和细节,包括学习期限、缴费、签证等注意事项。
一般而言,中美大学双方为了争取潜在的合作机会,往往会签署谅解备忘录(MOU)等框架协议,协议通常由大学校长、教务长或者院长商议确定,但并没有明确具体的条款和合作内容。许多大学意识到,“感觉良好的协议”除了表达礼节之外,难以产生实质性的结果。因此,大学有必要签署可持续性协议,并对国际合作的基础支持进行评估,考察合作方是否致力于促进国际合作,如建设国际学生服务中心、海外学习中心,负责开发多样化国际课程的教务部门,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研究与合作的学院、较强跨文化能力的学院,以及各种活跃的国际学生社团。
(三)执行合作
合作协议的拟定是为了鼓励学生和学者的流动,改进和发展课程,或者加强合作双方的能力建设。为了使“感觉良好的协议”升级为“可持续协议”,国际合作双方必须对一些关键问题作出回应,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入学要求
学生的入学条件有哪些;合作双方大学的学生人学条件是否协调一致。明确学生入学条件,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招生宣传,选拔合适的学生开展交流,具体包括年龄、所在年级、学习成绩、语言能力、身体条件等。
第一,学生掌握语言的程度是否达到顺利完成项目的水平。语言问题是国际合作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根据美国本特立大学教授纳达尔·阿加利(Nader Asgary)调查,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让许多美国学生对出国学习望而生畏。有些美国学生认为,语言障碍会对他们的学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中方大学能否开设英文授课的项目,能否吸引美国大学生参加非英文授课的项目,十分关键。
第二,合作双方如何协调申请步骤,包括学生评估、录取的决定权等。关于协调和决定学生录取事项,中美大学存在很大区别,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权限。我们需要明确哪些部门在录取学生过程中起到决定作用,这对于顺利录取学生而言十分重要。
第三,学生申请期限是否因合作大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由于中美大学在学习时间上存在一定差异,在开展项目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大学设置差异化的申请期限,便于学生办理合适的签证,从而保障他们顺利参加项目的学习。
2.学位项目认证
第一,合作关系中涉及的学位项目有哪些。学位项目始终是国际办学的中心和核心,必须明确哪些学位项目在国际合作中应优先予以考虑。
第二,中外合作办学是否得到认证;课程安排与学分转换是否与合作双方的认证标准一致;认证对于学生来说十分关键,必须确保参与合作的项目都能得到两国教育部或者学校的官方认证,并确保学生在合作项目中所修的学分能够通过认证而计人毕业学分。
3.课程
第一,每个项目需要哪些必修课程;授课方式与选修课是否有灵活度;学生在对方大学是否需要完成指定的课程。在国际项目中,我们需要考虑中美双方的课程差异、授课方式差异,并根据双方的不同需求进行调整。
第二,为完成项目还有哪些具体要求(如研究和语言方面);是否需要完成相关研究;语言问题是否成为阻碍项目开展的因素。
第三,是否有课程大纲样本以供讨论;学分转换是否有详细说明;在项目开展前,中美双方需要提供具体的课程大纲样本进行讨论,其中涉及详细介绍课程设置、学分及学时说明,授课及考核形式等。
4.合作项目开发和设计的注意事项
合作项目开发和设计的各个注意事项都需要在协议中体现。如果在协议中无法全部体现,也需要双方大学的有关部门以书面形式告知,并向学生发布公告,包括学年或学期的起止时间;完成项目所需的学分要求,完成学位所需的学期数;全日制学生每学期所需要完成的学分,每门课程的学分规定,以及平均学分绩点的计算;成绩的评分标准和方式;采用何种授课语言;项目的缴费细则,如两校是否能互免学费、交换生是否需要向接收学校支付学费及费用明细等。
二、理解美国大学不同层级及权威度
与美国大学合作,鉴于其治理结构的特点,中国的大学很有必要了解其不同层级及相应的权威度,并提前了解不同的关键利益相关者,明确合作对象,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合作。代表大学签署协议的人员也许和协商具体协议条款的人员有所不同,因此加强沟通十分必要。一般来说,两校的谅解备忘录需要经学校最高层同意并在大学层面签署,随后的补充协议则通过学院协商签订。
协商具体条款时,在协议中添加评估过程中搜集到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学生交换协议中,需包括录取标准、学分介绍、报到注意事项及付费要求等。协议中还需要明确,当出现争议时,由哪个权威部门来解决争端。为了确保协议的执行度,需要对合作进行定期评估。所有协议应该有明确的起止时间,以便合作双方有机会评估目前的合作关系,并协商未来的合作条款。
三、国际合作构建的不同阶段
为了能够顺利与美国大学开展合作,中国大学需要了解美国大学所处的文化,美国大学的管理结构以及不同的沟通环境。以上因素都可能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活动得到体现(见表1)。
中国的大学必须着眼国际,在这个既充满竞争又有无限机会的世界舞台上,不断提高生存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国际教育合作。在与美国大学的国际合作中,一旦确定合作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合作学校以及合作形式,我们需要不断评估合作关系,深化合作项目,应对影响合作持续发展的各种挑战。值得一提的是,大学各级管理层必须付出相当的时间,投入相当的资源,以建立与维护合作关系,构建机构合作程序以培育国际化意识与氛围,采取责任措施以保证合作健康有序进行。大学应把国际合作视为国际化进程的核心,而非吸引学生或知名海外学者的噱头。只有合作各方致力于长期联盟,有效沟通以及建立信任,合作成果才会真正从理想转化为现实。
编辑 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