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4月24日~26日,首届中国全纳教育大会在山东潍坊召开。此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全纳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和潍坊盲童学校承办。52名来自6省13市的会议代表参加了这次主题为“理解与放飞”的首届全纳教育大会,并就全纳教育的概念、全纳教育视野下的随班就读和全纳教育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等3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最后提出了《中国全纳教育潍坊共识和建议》。
一、全纳教育:概念与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第一次提出了“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概念,由此展开了全球性的全纳教育运动。经由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全纳教育已超出特殊教育的范畴,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中指出,全纳教育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满足所有学生的广泛需要为信念,不仅包括一般的儿童,还包括那些容易被边缘化和排斥的群体,如受虐待儿童、难民或离乡儿童、少数派宗教群体和文化群体,等等。人们期望通过全纳教育来实现全民教育,并进而实现全纳社会。2008年,国务委员刘延东参加了主题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并代表中国政府作了题为《推进全纳教育,促进和谐世界建设》的发言。这充分表明: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中国政府,均赞同全纳教育之理念,愿意实施全纳教育;同时也说明,全纳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全纳教育并不仅仅是残疾人教育,也不仅仅是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全纳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志成教授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要。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钱丽霞研究员认为,全纳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所有人都是可以学习的,应正视、善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会代表姜亚洲指出,全纳教育与全民教育的区别在于,后者关注教育的起点平等与结果平等,而前者则更加关注教育的过程平等。
全纳教育产生于特殊教育,推动了特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丰富了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但是,同时也导致了特殊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从“残疾儿童”到广义的“特殊儿童”,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到“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从而使特殊教育学的多学科属性被泛化为无学科属性、面临丧失身份的危险。南京特教职业学院盛永进教授指出,全纳教育不等同于特殊教育,取消全纳学校不等于取消特殊教育,应该把特殊教育概念的外延限定在个体差异的显著特征,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而有着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上,以使之与全纳教育、特长教育、艺术教育、个性教育、差异教育等相对区分开来。
全纳教育在各国理解和实施中存在差异。与会代表王开妍指出,在美国,全纳教育拥有稳固的社会基础和有力的政府支持,成为学校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在课程设计和组织上融入全纳教育的理念,把异质分组和多级教学作为全纳学校的关键参数,并扩展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增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与会代表张会敏指出,在英国,各地教育当局对全纳教育的理解强调教育过程的全纳性,强调鉴别和排除障碍,强调所有学生的存在、参与和成绩,强调关注那些被边缘化了的、被排斥在主流学校之外和低成就的学习者,强调家长、专业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的参与。为此,政府不仅给予相应的经费和政策支持,而且还制定了明确的、较细化的全纳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例如,具有大学学位,经过教育专业训练,具有特殊教育的能力等。与会代表胡毅超指出,泰国的全纳学校始于2004年,当时只有390所,而在2007年,已经达到了2 700所,而其特殊学校只有43所。
黄志成教授认为,全纳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已走的路——实施随班就读和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地入学;正走的路——开展全纳教育研究与实践;未来的路——制定政策法规落实行动。而目前中国全纳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全纳教育的理念,探讨在普通学校中如何进行观念的转变,从目前的随班就读和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地入学,逐渐发展到整个教育体系以及整个社会具有全纳教育的理念和全民的参与。
二、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
和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地入学
由于国情的限制,我国目前,以至于今后一个时期,全纳教育的重点将是探讨和落实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和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地入学,各地也作出若干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随班就读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个成功的创新。近年来,人们在全纳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对随班就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与会代表沈立指出,上海市长宁区在区域推进随班就读过程中,针对随班就读学校缺乏应对措施、随班就读教师缺乏支持、随班就读学生随着年级升高而出现的学习不适应等情况,提出了以区域制度为保障,以教育科研为引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普特合作,共同探索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走向有效学习的做法。福建泉州师范学院曾雅茹教授通过对厦门市思明区普通小学的随班就读教师的随机抽样的研究中指出,教师对于随班就读的态度总体上是正向的,积极的。不过,这种正向与积极的态度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专业培训和管理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北京市西城区玉桃园小学则在“面向全体,照顾差异,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宗旨上提出了建立全纳学校、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的目标,并形成了一套富有成效的机制和方法。山东潍坊市潍州路小学与奎文区辅读学校两校合作,在实施全纳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将特殊学生很好地融入到普通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开启了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合作模式。
在外来民工子女的就读入学方面,江苏无锡市查桥小学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这所学校是华东师范大学全纳教育研究中心的实验学校,几年来,在建设全纳学校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该校通过若干调查问卷发现,随着外地学生的大量涌入,班级管理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排斥、歧视和厌弃等不和谐现象比较明显,学校与家长、社会教育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为此,学校开展了“在一起,我们会更好”,“不同地区,不同生活”等活动,提出了“尊重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强调参与合作,促进和谐共生”的全纳课程理念,以加强本地学生对外来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并建立了一些确保学校、社区、家长、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机制。
三、全纳教育与普通教育
全纳教育概念的提出,不仅显示了社会正义观,关注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强调对处境最不利人群的关注。同时,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想,更是显示了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教育理想史发展的内在必然。华东师范大学全纳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志伟和彭正梅指出:前现代社会是一种等级社会,很多人被排除在教育之外。与此相应的教育理想,在西方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的“高贵谎言”:人虽同为大地之母,但人的灵魂中被灌注不同的金银铜铁,从而决定他们的相应教育和社会地位。现代社会是一种契约社会,与此相应的教育理论是体现在《爱弥儿》和《民主主义与教育》之中的现代教育理念。也就是说,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培养人的自主性和理性(即卢梭的自由),培养这种主体平等地参与社会契约的制定(即杜威的民主)。后现代社会是一种文化多元的社会,与此相应的教育理论就是全纳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多元智能,而非现代教育的单一的理性主体;强调教育对象的实质平等,而非现代教育的形式平等。从教育理念的这种进展史可以看到教育对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平等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在全纳课堂和全纳学校,“没有人会问你从哪里来,能做什么,信仰什么,只要你在这里,你就会受到热情的欢迎,”从而超越了杜威教育理论中带有强迫
性的狭隘的科学性的民主参与。
四、《中国全纳教育潍坊共识和建议》
首届中国全纳教育大会经过三天的讨论,通过了《中国全纳教育潍坊共识和建议》。
第一,全纳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全纳教育不仅仅涉及特殊教育,更是一种普世的教育理念,它主张通过全纳课堂、全纳学校,进而建立全纳的和谐社会。
第二,全纳教育是一种人权,它反对排斥、歧视和隔离,主张融合与参与,尊重差异,促进民主与平等,关注处境不利群体的教育权。
第三,全纳教育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四,我们有责任在国内不同层面广泛传播和研究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开展和拓展全纳教育的实验与实践。
第五,尽管全纳教育具有其稳定的核心本质,但是,全纳教育的实施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根据各地的条件和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第六,全纳教育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而且,也具有切实可行的策略。全纳教育的实践不能等待,而是要行动。因此,我们建议:首先,定期召开全纳教育研讨会,建立全纳教育网站,共享经验、资源和信息。其次,从随班就读、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地入学和普特合作实践的基础上,将全纳教育的重点放在探讨和完善普通学校的改革上,以课程与教学为抓手,提高全纳教育质量。再次,全纳教育需要政府资金、政策和法规的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五、结语:风与天空
首届中国全纳教育大会之所以在山东潍坊召开,因为山东是我们教育的老祖宗——孔子的家乡,山东具有教育的悠久传统。实际上,这次会议研讨的全纳教育的思想与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亚圣孟子所强调的治国要关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此外,潍坊是国际风之都,风象征欣欣向荣、蓬勃向上。会议安排在潍坊市的一个重要寓意,即全纳教育一定会像美丽的风一样,高高飘扬在湛蓝的天空,给人带来希望和遐想。天空不拒绝每一个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中国的全纳教育一定会像风一样放飞于蓝天之上,成为我们和谐社会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全纳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熊建辉
一、全纳教育:概念与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年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萨拉曼卡宣言》中,第一次提出了“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概念,由此展开了全球性的全纳教育运动。经由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全纳教育已超出特殊教育的范畴,成为重要的教育思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中指出,全纳教育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常规体制负责教育所有儿童、满足所有学生的广泛需要为信念,不仅包括一般的儿童,还包括那些容易被边缘化和排斥的群体,如受虐待儿童、难民或离乡儿童、少数派宗教群体和文化群体,等等。人们期望通过全纳教育来实现全民教育,并进而实现全纳社会。2008年,国务委员刘延东参加了主题为“全纳教育:未来之路”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并代表中国政府作了题为《推进全纳教育,促进和谐世界建设》的发言。这充分表明: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中国政府,均赞同全纳教育之理念,愿意实施全纳教育;同时也说明,全纳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全纳教育并不仅仅是残疾人教育,也不仅仅是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全纳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黄志成教授认为,全纳教育是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要。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钱丽霞研究员认为,全纳教育的核心是强调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所有人都是可以学习的,应正视、善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会代表姜亚洲指出,全纳教育与全民教育的区别在于,后者关注教育的起点平等与结果平等,而前者则更加关注教育的过程平等。
全纳教育产生于特殊教育,推动了特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也丰富了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但是,同时也导致了特殊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从“残疾儿童”到广义的“特殊儿童”,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到“人人都需要特殊教育”,从而使特殊教育学的多学科属性被泛化为无学科属性、面临丧失身份的危险。南京特教职业学院盛永进教授指出,全纳教育不等同于特殊教育,取消全纳学校不等于取消特殊教育,应该把特殊教育概念的外延限定在个体差异的显著特征,为了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而有着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上,以使之与全纳教育、特长教育、艺术教育、个性教育、差异教育等相对区分开来。
全纳教育在各国理解和实施中存在差异。与会代表王开妍指出,在美国,全纳教育拥有稳固的社会基础和有力的政府支持,成为学校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在课程设计和组织上融入全纳教育的理念,把异质分组和多级教学作为全纳学校的关键参数,并扩展特殊教育教师的角色,增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与会代表张会敏指出,在英国,各地教育当局对全纳教育的理解强调教育过程的全纳性,强调鉴别和排除障碍,强调所有学生的存在、参与和成绩,强调关注那些被边缘化了的、被排斥在主流学校之外和低成就的学习者,强调家长、专业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的参与。为此,政府不仅给予相应的经费和政策支持,而且还制定了明确的、较细化的全纳教师资格认证标准,例如,具有大学学位,经过教育专业训练,具有特殊教育的能力等。与会代表胡毅超指出,泰国的全纳学校始于2004年,当时只有390所,而在2007年,已经达到了2 700所,而其特殊学校只有43所。
黄志成教授认为,全纳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已走的路——实施随班就读和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地入学;正走的路——开展全纳教育研究与实践;未来的路——制定政策法规落实行动。而目前中国全纳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全纳教育的理念,探讨在普通学校中如何进行观念的转变,从目前的随班就读和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地入学,逐渐发展到整个教育体系以及整个社会具有全纳教育的理念和全民的参与。
二、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
和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地入学
由于国情的限制,我国目前,以至于今后一个时期,全纳教育的重点将是探讨和落实残疾学生的随班就读和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地入学,各地也作出若干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
随班就读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个成功的创新。近年来,人们在全纳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对随班就读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与会代表沈立指出,上海市长宁区在区域推进随班就读过程中,针对随班就读学校缺乏应对措施、随班就读教师缺乏支持、随班就读学生随着年级升高而出现的学习不适应等情况,提出了以区域制度为保障,以教育科研为引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普特合作,共同探索促进随班就读学生走向有效学习的做法。福建泉州师范学院曾雅茹教授通过对厦门市思明区普通小学的随班就读教师的随机抽样的研究中指出,教师对于随班就读的态度总体上是正向的,积极的。不过,这种正向与积极的态度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专业培训和管理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北京市西城区玉桃园小学则在“面向全体,照顾差异,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宗旨上提出了建立全纳学校、提高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的目标,并形成了一套富有成效的机制和方法。山东潍坊市潍州路小学与奎文区辅读学校两校合作,在实施全纳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将特殊学生很好地融入到普通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开启了特殊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合作模式。
在外来民工子女的就读入学方面,江苏无锡市查桥小学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这所学校是华东师范大学全纳教育研究中心的实验学校,几年来,在建设全纳学校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该校通过若干调查问卷发现,随着外地学生的大量涌入,班级管理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排斥、歧视和厌弃等不和谐现象比较明显,学校与家长、社会教育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为此,学校开展了“在一起,我们会更好”,“不同地区,不同生活”等活动,提出了“尊重个性差异,满足不同需求,强调参与合作,促进和谐共生”的全纳课程理念,以加强本地学生对外来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并建立了一些确保学校、社区、家长、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理解的机制。
三、全纳教育与普通教育
全纳教育概念的提出,不仅显示了社会正义观,关注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强调对处境最不利人群的关注。同时,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想,更是显示了前现代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教育理想史发展的内在必然。华东师范大学全纳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邓志伟和彭正梅指出:前现代社会是一种等级社会,很多人被排除在教育之外。与此相应的教育理想,在西方是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的“高贵谎言”:人虽同为大地之母,但人的灵魂中被灌注不同的金银铜铁,从而决定他们的相应教育和社会地位。现代社会是一种契约社会,与此相应的教育理论是体现在《爱弥儿》和《民主主义与教育》之中的现代教育理念。也就是说,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培养人的自主性和理性(即卢梭的自由),培养这种主体平等地参与社会契约的制定(即杜威的民主)。后现代社会是一种文化多元的社会,与此相应的教育理论就是全纳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强调多元智能,而非现代教育的单一的理性主体;强调教育对象的实质平等,而非现代教育的形式平等。从教育理念的这种进展史可以看到教育对象的不断扩大和教育平等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在全纳课堂和全纳学校,“没有人会问你从哪里来,能做什么,信仰什么,只要你在这里,你就会受到热情的欢迎,”从而超越了杜威教育理论中带有强迫
性的狭隘的科学性的民主参与。
四、《中国全纳教育潍坊共识和建议》
首届中国全纳教育大会经过三天的讨论,通过了《中国全纳教育潍坊共识和建议》。
第一,全纳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全纳教育不仅仅涉及特殊教育,更是一种普世的教育理念,它主张通过全纳课堂、全纳学校,进而建立全纳的和谐社会。
第二,全纳教育是一种人权,它反对排斥、歧视和隔离,主张融合与参与,尊重差异,促进民主与平等,关注处境不利群体的教育权。
第三,全纳教育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四,我们有责任在国内不同层面广泛传播和研究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开展和拓展全纳教育的实验与实践。
第五,尽管全纳教育具有其稳定的核心本质,但是,全纳教育的实施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根据各地的条件和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第六,全纳教育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而且,也具有切实可行的策略。全纳教育的实践不能等待,而是要行动。因此,我们建议:首先,定期召开全纳教育研讨会,建立全纳教育网站,共享经验、资源和信息。其次,从随班就读、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地入学和普特合作实践的基础上,将全纳教育的重点放在探讨和完善普通学校的改革上,以课程与教学为抓手,提高全纳教育质量。再次,全纳教育需要政府资金、政策和法规的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五、结语:风与天空
首届中国全纳教育大会之所以在山东潍坊召开,因为山东是我们教育的老祖宗——孔子的家乡,山东具有教育的悠久传统。实际上,这次会议研讨的全纳教育的思想与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以及亚圣孟子所强调的治国要关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有着很大的相通之处。此外,潍坊是国际风之都,风象征欣欣向荣、蓬勃向上。会议安排在潍坊市的一个重要寓意,即全纳教育一定会像美丽的风一样,高高飘扬在湛蓝的天空,给人带来希望和遐想。天空不拒绝每一个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中国的全纳教育一定会像风一样放飞于蓝天之上,成为我们和谐社会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全纳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熊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