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细胞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关系. 方法 分别采取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法(ELISA)动态测定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起病后或入组后第3、7、10、14天外周血CD34+细胞和血清VEGF水平.分析其关系. 结果 脑梗死组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0天达峰值: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浓度在各时间点亦明显高于
【机 构】
:
524001,湛江,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24001,湛江,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524001,湛江,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细胞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关系. 方法 分别采取流式细胞仪及酶联免疫法(ELISA)动态测定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起病后或入组后第3、7、10、14天外周血CD34+细胞和血清VEGF水平.分析其关系. 结果 脑梗死组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0天达峰值: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浓度在各时间点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第7-10天达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4+细胞水平与血清VEGF浓度两者存在正相关(r=0.452,P<0.01). 结论 脑梗死后外周血VEGF及CD34+细胞水平的升高将促进血管生成,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状态.起到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研究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室旁区巢蛋白(nestin)和干细胞因子(SCF)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肌苷治疗中枢神经缺血性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注射肌苷注射液100mg/kg)和对照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各32只,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不插线).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室旁区nestin和SCF
目的 总结评价T2灰阶反转图像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将常规磁共振T2图像融合在神经导航中,并进行灰阶反转处理.对36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采朋T2厌阶反转图像进行脑沟、脑回等结构定位,并在13例功能区肿瘤手术中.对体感诱发电位、皮质直接电刺激对中央沟、中央前回手区的定位结果与T2灰阶反转图像定位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T2灰阶反转图像在显示脑沟、脑回、脑表面浅静脉等结构,以及脑水肿范围上比其他序
目的 观察氟西汀和阿米替林对大鼠强迫游泳试验中各种行为表现及脑内信号分子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先预游15 min.间隔23h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氟西汀组、阿米替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氟两汀、阿米替林按20 mg/kg腹腔注射给药,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蒸馏水,1h后进行5 min的游泳测试,录像并记录出现不动行为的潜伏期和不动、
目的 构建小鼠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启动子驱动的红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载体,为研究细胞内HMGB1的基因表达调控和相关的信号转导机制提供重要工具.方法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含HMGB1启动子区的红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载体pDsRed1-1-HMGB1p;脂质体法瞬时转染NIH3T3细胞.观察HMGB1启动子存正常情况下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后的细胞内活性.结果 酶切鉴定和DN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脑组织中细胞色素C(ctyC)与凋亡诱导因子(AIF)的变化及其对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 7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损伤组(n=10)和脑损伤组,脑损伤组按伤后1、6、24、48、72和168 h观察时间点分为6个亚组(n=10).用Feeny氏自由落体撞击法制作重型颅脑损伤模型.利用免疫荧光和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测定损伤后不同时间点CtyC和AIF的荧光表达强度.用
目的 研究外源性TrkA基因修饰C17.2神经干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 方法 采用脂质体法将携带有Trk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TrkA转染C17.2神经干细胞,Western blot观察转染后基因表达情况;将正常生长的C17.2神经干细胞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C组),将重组质粒转染阳性的C17.2神经干细胞随机分成两组(B组和D组),并用100ng/mL神经生长因
目的 观察地黄合剂(DHHJ)在多发性硬化(MS)患者中发挥的双向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 将40例M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激素治疗组(n=20)与激素治疗+DHHJ组(n=20),根据组名采取相应治疗.另设20例排除免疫系统疾病及感染类疾病的外科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用EUSA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观察对象脑脊液(CSF)和外周血中胶质原纤维酸性蛋I~(GFAP)和S100B的含量及C
目的 研究乙状窦后经内耳门上入路(RSSMA)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将成人颅骨标本10例和湿标本18例的颞骨岩部行螺旋CT三维扫描,层厚均为1mm.按改良乙状窦后入路技术开颅,以不损伤三叉神经、面听神经为原则切除内耳门上结节、岩尖,再存此基础上以显露总脚、水平半规管为下界向侧方磨除颞骨岩部,直到本入路可显露的最侧方点(FLM)。采用CT和手工测量相结合,以内耳门的外上唇(SUAM)作为测量的标志点
目的 探讨边缘系统胶质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2月~2005年5月应用显微手术广泛性切除的23例边缘系统胶质瘤,就其疗效进行随访研究. 结果 术后头颅CT或MRI检查无肿瘤残存征象.病理分级参照WHO分级,提示星形细胞肿瘤12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9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2例.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的有17例,不变5例,加重1例,术后无死亡.19例获
目的 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的时空模式探讨不同知觉条件下情绪词汇加工的神经机制.方法 11名受试者从事情绪词汇加工后呈现的面孔照片组合的面孔性别判别任务.对不同知觉条件下情绪词与中性词的ERP差异波采用2(知觉:非觉察、觉察)×2(情绪词:正/中性、负/中性)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利用F值的统计参数映像呈现结果 .结果 F值统计参数映像显示:(1)显著交互效应(知觉×情绪)主要出现在左侧额颞区及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