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纪录片应该加强故事性,故事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好的纪录片具备动人的故事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自然会掀起观众情感的波澜,引起观众的共鸣。
【关键词】纪录片 故事性 真实性
笔者观看了由著名编导冷冶夫拍摄的纪录片《伴》,看后,对纪录片在创作手法上又有一些新的认识——即纪录片应该加强故事性。
如今,许多电视栏目明确提出,要做到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这些说法同样适用于纪录片创作,就是说在内容真实的前提下,以故事手法讲述事件,在叙述过程中重点渲染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在细节中刻画人物性格,从而以整体的故事情节去吸引受众,以活生生的人物个性去感动受众。
《伴》就是典型的以讲故事手法创作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在湖南偏远山区,有一个叫刘会云的老太太,自幼酷爱饲养家禽。68岁那年,她从县里的集市上,买了一头23斤的小猪饲养。谁知道这头小猪在刘老太太的精心饲养下,第一年就长了800多斤,第二年就长到1300斤。大猪远近闻名了,刘老太太也跟着出了名,慢慢的这头猪长到了2600多斤。但是一连串的问题也出现了,大猪每天40多斤的饲料怎么解决?自己的身体还能顶得住吗?这么老的猪还能卖得出去吗?到了2003年,大猪7岁,刘老太太74岁,大猪每天还在吃,每天还在长,而不佳的身体状况和家人的不理解乃至冲突,让刘老太太陷入了困境。
这部纪录片时长52分钟,但是观众在看后,不仅不觉得篇幅长,还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究其原因,是观众在一个个矛盾冲突中、一个个兴奋点中,为刘老太的生活揪心,为这头大猪的命运担忧,使得观众在一个个小故事中感怀唏嘘。
究竟怎样加强纪录片的故事性?《伴》这部纪录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寻找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是纪录片追求故事性的基本要素之一。《伴》在52分钟的时间里,几乎揭示了刘老太一家的所有矛盾。这里有婆媳之间的矛盾,有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有刘老太内心世界的矛盾,还有人物自身的命运冲突等等。直到节目看完,观众还在为刘老太和大猪的命运担忧。这就是矛盾冲突带给观众的视听和心理刺激。
二、注重情节好看、细节典型
好看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能够引发观众在观看时产生情绪变化点。《伴》中的刘老太养了一条看家狗,可是这条狗专门扑咬自己的儿媳妇,从这样的画面情节中可以看出婆媳之间的矛盾何等激烈。片中还多次用细节镜头表现刘老太去市场、学校捡拾剩菜剩饭的画面。通过刘老太的脸部、眼神和动作特写,以及周围人的表情特写、行为特写,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这些打动人心的细节镜头让观众对刘老太抱有深切的同情,从而也升华了故事的教育意义。
三、选取故事兴奋点
兴奋点可以是情感的、悬念的、幽默的,也可以是深思的、富有启发性的。《伴》的编导在处理婆媳之间矛盾的时候,采用了一种“平行剪辑”的方式,调动了观众的兴奋点,使戏剧化冲突更具可看性:
刘老太:一天到黑都没喊过我吃饭,你看像什么样,媳妇还得了!
儿媳:反正我们拿什么东西给她吃,她都认为不是好东西,所以我以后就不给她吃了。
刘老太:她说我是老畜生老婆娘。还打我啊,打了还喊我告她去。
儿媳:打她,是她想打我。我娘家的人打她的,我又没打她,我娘家的人来出气打的,我没打她,她还打了我的头。
刘老太和儿媳的采访本来都是分开的,当编导把这些矛盾的说法剪辑在一起的时候,戏剧化冲突的兴奋点就出现了。纪录片需要好看,需要有兴奋点,这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而纪录片应该如何把故事编辑的更好看、更有戏剧化冲突,则是个技巧上的问题。
四、制造悬念
这是纪录片中追求故事性的最重要要素。2003年初,74岁的刘老太突然得了风湿病,行走十分艰难。但刘老太仍顽强地坚持每天到学校和菜市场给大猪捡食……刘老太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大猪也一天天瘦下去,摄制组要离开刘老太的时候,刘老太已经无力饲养这头2600斤的大猪了。而老百姓对这件事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是大猪饿死在老太太前面,还是老太太累死在大猪前面!到编导拍摄完毕做出成片时,这个问题是所有人都不知晓的未来,因而,刘老太和大猪的命运就成了悬而未决的未来,悬念的制造,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
当然,在注重纪录片故事性的同时,加强纪实、尊重真实是第一位的。如果为了打动观众,去编造、编导故事情节,或者去误导情节中的人物,这些都是纪录片创作中的大忌。我们所指的纪录片创作中加强故事性,是指在选取素材上,选取那些打动人心的情节,在编辑手法上,也要以讲故事的方式安排情节,使整个纪录片的脉络以讲故事的手法得以展现,从而让观众能够更加理解情节,全身心地投入到片子中去。
如今,纪录片的故事化非常受观众欢迎,原因就在于人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体,故事化符合受众的心理接受习惯。近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获奖片中,以故事化来表述的纪录片成了不少编导较为推崇的一种方式,这也显现出讲故事的创作手法在纪录片中的传播力量不可小视。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新闻中心)
责编:刘冰石
【关键词】纪录片 故事性 真实性
笔者观看了由著名编导冷冶夫拍摄的纪录片《伴》,看后,对纪录片在创作手法上又有一些新的认识——即纪录片应该加强故事性。
如今,许多电视栏目明确提出,要做到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这些说法同样适用于纪录片创作,就是说在内容真实的前提下,以故事手法讲述事件,在叙述过程中重点渲染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在细节中刻画人物性格,从而以整体的故事情节去吸引受众,以活生生的人物个性去感动受众。
《伴》就是典型的以讲故事手法创作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在湖南偏远山区,有一个叫刘会云的老太太,自幼酷爱饲养家禽。68岁那年,她从县里的集市上,买了一头23斤的小猪饲养。谁知道这头小猪在刘老太太的精心饲养下,第一年就长了800多斤,第二年就长到1300斤。大猪远近闻名了,刘老太太也跟着出了名,慢慢的这头猪长到了2600多斤。但是一连串的问题也出现了,大猪每天40多斤的饲料怎么解决?自己的身体还能顶得住吗?这么老的猪还能卖得出去吗?到了2003年,大猪7岁,刘老太太74岁,大猪每天还在吃,每天还在长,而不佳的身体状况和家人的不理解乃至冲突,让刘老太太陷入了困境。
这部纪录片时长52分钟,但是观众在看后,不仅不觉得篇幅长,还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究其原因,是观众在一个个矛盾冲突中、一个个兴奋点中,为刘老太的生活揪心,为这头大猪的命运担忧,使得观众在一个个小故事中感怀唏嘘。
究竟怎样加强纪录片的故事性?《伴》这部纪录片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寻找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是纪录片追求故事性的基本要素之一。《伴》在52分钟的时间里,几乎揭示了刘老太一家的所有矛盾。这里有婆媳之间的矛盾,有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有刘老太内心世界的矛盾,还有人物自身的命运冲突等等。直到节目看完,观众还在为刘老太和大猪的命运担忧。这就是矛盾冲突带给观众的视听和心理刺激。
二、注重情节好看、细节典型
好看的情节和典型的细节,能够引发观众在观看时产生情绪变化点。《伴》中的刘老太养了一条看家狗,可是这条狗专门扑咬自己的儿媳妇,从这样的画面情节中可以看出婆媳之间的矛盾何等激烈。片中还多次用细节镜头表现刘老太去市场、学校捡拾剩菜剩饭的画面。通过刘老太的脸部、眼神和动作特写,以及周围人的表情特写、行为特写,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这些打动人心的细节镜头让观众对刘老太抱有深切的同情,从而也升华了故事的教育意义。
三、选取故事兴奋点
兴奋点可以是情感的、悬念的、幽默的,也可以是深思的、富有启发性的。《伴》的编导在处理婆媳之间矛盾的时候,采用了一种“平行剪辑”的方式,调动了观众的兴奋点,使戏剧化冲突更具可看性:
刘老太:一天到黑都没喊过我吃饭,你看像什么样,媳妇还得了!
儿媳:反正我们拿什么东西给她吃,她都认为不是好东西,所以我以后就不给她吃了。
刘老太:她说我是老畜生老婆娘。还打我啊,打了还喊我告她去。
儿媳:打她,是她想打我。我娘家的人打她的,我又没打她,我娘家的人来出气打的,我没打她,她还打了我的头。
刘老太和儿媳的采访本来都是分开的,当编导把这些矛盾的说法剪辑在一起的时候,戏剧化冲突的兴奋点就出现了。纪录片需要好看,需要有兴奋点,这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而纪录片应该如何把故事编辑的更好看、更有戏剧化冲突,则是个技巧上的问题。
四、制造悬念
这是纪录片中追求故事性的最重要要素。2003年初,74岁的刘老太突然得了风湿病,行走十分艰难。但刘老太仍顽强地坚持每天到学校和菜市场给大猪捡食……刘老太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大猪也一天天瘦下去,摄制组要离开刘老太的时候,刘老太已经无力饲养这头2600斤的大猪了。而老百姓对这件事议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是大猪饿死在老太太前面,还是老太太累死在大猪前面!到编导拍摄完毕做出成片时,这个问题是所有人都不知晓的未来,因而,刘老太和大猪的命运就成了悬而未决的未来,悬念的制造,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
当然,在注重纪录片故事性的同时,加强纪实、尊重真实是第一位的。如果为了打动观众,去编造、编导故事情节,或者去误导情节中的人物,这些都是纪录片创作中的大忌。我们所指的纪录片创作中加强故事性,是指在选取素材上,选取那些打动人心的情节,在编辑手法上,也要以讲故事的方式安排情节,使整个纪录片的脉络以讲故事的手法得以展现,从而让观众能够更加理解情节,全身心地投入到片子中去。
如今,纪录片的故事化非常受观众欢迎,原因就在于人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体,故事化符合受众的心理接受习惯。近年来,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奖获奖片中,以故事化来表述的纪录片成了不少编导较为推崇的一种方式,这也显现出讲故事的创作手法在纪录片中的传播力量不可小视。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新闻中心)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