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本学期笔者担任五年级的体育课堂教学工作,在笔者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单手肩上投篮时,学生们都欢呼雀跃。经过了25分钟的讲解和练习后,笔者将学生按照前后顺序,4人组成1个小组,2个小组共用1个篮球架进行投篮比赛。然而随着比赛的进行,有的小组兴高采烈、劲头十足,有的小组则灰头丧气、毫无斗志。这时笔者果断吹停了比赛,将队伍集合好后询问学生原因,得知由于各小组学生间的水平差异,有的组成绩遥遥领先,有的组甚至一个也没投进去……一节低效的体育课让笔者感到很挫败,该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呢?经过实践,笔者发现合理的分组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发挥骨干学生帮带作用、帮助学生在团队比赛中发挥自己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练效率,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
二、案例描述
1.同质分组,小变规则大不同
在那节体育课的下次课中,当我宣布教学内容依然是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时,学生们立刻呈现出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两派。
“嘟—嘟”,两声口哨后我提示学生安静下来,宣布新的规则:根据学生的身高和力量分为A、B组,身高偏矮和力量较弱的A组在距离篮筐1m的位置进行投篮,碰到篮板得1分、碰到篮圈得2分、投进得3分;而身高和力量占优势的B组增加挑战难度,在距离篮圈2m的位置进行投篮,连续投进2个后就需要往后退一小步,投篮“三不沾”扣1分,碰到篮圈得1分,投进得2分,空心球得3分。明确规则后再將A、B2组分别分为4人1小组,A1和B1组共用1个球框进行比赛。
听完更改后的规则,A组学生明显有了参与的劲头,B组学生面对更难的挑战,也开始摩拳擦掌,比赛一触即发。A组虽然仍很难投进空心球拿到3分,但拿1分对他们来说还是很简单的,拿到2分时他们欢呼地跳了起来;B组在增加难度后想拿到3分也不再那么容易。“抬大臂、压腕拨球啊”,为了能拿到高分,学生们竟然相互提示起动作要领,这让我有些喜出望外。很明显,规则的改变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兴趣。随着比赛的进行,2个小组都获得了较高但差距不再悬殊的分数,当我宣布此时2组的得分并提示比赛还剩最后1min时,2个小组都看到了获胜的希望,劲头就更足了……最后虽然B组仍以微弱的优势获胜,但A组却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还有同学说:“前面是我们练得太少了,下次课一定不会再输给你们……”
2.异质分组,携手互助共进步
在总结了投篮课上的经验后,在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中,我了解到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此项技术,在开课前通过自主报名的方式将这一类学生挑选出来作为“小教师”,让他们指导其他学生进行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要求“小教师”传球时要控制力度,自己把球传到位的同时提示“学员”动作要领,提前做好接球准备,并要鼓励同伴大胆尝试……面对当“小教师”、展示自己的机会,日常总爱嬉戏不那么认真的学生开始了一本正经的“表演”。“提前伸手准备接球、把球传到我的胸前高、脚蹬地伸直手臂传球……”小教练教得有板有眼,不停地提示着传接球的动作要领。为进一步强化同伴之间的合作,消除练习的枯燥感,在进行了8min的一对一传接练习后,我又要求相邻的“小教师”调换位置,更换指导对象再练习。面对新的指导对象,大家似乎又有了新动力。“学员”也在“小教师”的提示和鼓励下不断尝试,特别是在稳稳接住传球或将球准确传至“小教师”的胸前高度时,我会马上对该组的2名学生提出表扬和赞美:“你评价得真准确,真有当小教师的潜力;你的领悟能力真高,他一说你就能做出来。”“你们俩配合得真默契,在你的指导和鼓励下,他已经做出了传接球动作要领……”当我吹响停止练习的口哨时,有名学生似乎还沉寂在作为“小教师”的喜悦中,跑过来对我说:“下节课我们还可以做小教师嘛?”我会意地点了点头。在巡回指导中,当看到2名学生认真学练时,我及时予以鼓励和赞美,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练,在师生的共同鼓励下,“学员”们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传接球技术明显提高了很多,平日上课不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也练得满头大汗,高效的课堂不断给我惊喜。
3.随机分组,取长补短显神通
为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课练环节我安排了“排雷”竞赛游戏。游戏规则为距离起跑线20m、30m、40m、50m的位置分别摆放1个标志盘作为“地雷”,4名学生为1组自由排序,以接力的形式将标志盘翻过来就视为“排雷”成功,率先完成的小组获胜。在游戏规则讲解完毕后,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游戏进行3轮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每名学生的优势并规避劣势争取比赛优胜呢?有几个小组率先领悟到了精髓,开始说:“我跑得快,我去排最远的那个雷。”“那我跑得慢,我可以排最近的那个雷吗?”有的学生甚至为了排最远的雷而争得面红耳赤。
经过一番商议后,每个小组都把速度最快的学生安排去排50m的“雷”,而速度最慢的学生排20m的“雷”,使整个小组“排雷”阵容实现最优化。学生们早已按耐不住挑战的欲望,对自己优化后的阵容充满了信心。一轮结束后又有小组开始讨论调整阵容……看着学生们集思广益的情境,我想这不正是践行了“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的课程理念吗?
三、案例反思
1.以学定教,分层教学,同质分组有趣味
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项目基础差异,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目标呈显著差异。如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学生的身高、力量、篮球基础的差异会让学生在学习该内容上呈现出不同的学习起点。有一定篮球基础的学生可以轻松投进,但对身高较矮、力量较弱的学生而言,竭尽全力可能连篮筐都碰不到。在学练赛的过程中,教师若采用“一刀切”的教法,就会出现“吃不到”和“吃不饱”的现象,学生的学练积极性会严重受挫。所以通过同质分组,将相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并通过分层设置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骨干引领,合作互助,异质分组共进步
体育骨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将技术动作较好的学生集中起来,赋予其“小教师”的角色,对其他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练指导,可较大程度地弥补教师指导针对性不足的弊端。在进行如双手胸前传接球此类动作相对简单且需要多次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技术教学时,通过异质分组,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价值,对其他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有利于增强其他学生的学练自信;骨干学生在指导同伴时,需为同伴创造良好的练习条件,对自身的技术要求更高,有利于提升骨干学生自身的技术水平;指导前需观察同伴动作,分析形成错误动作的成因并指出纠正方法,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享互动,优势互补,随机分组促交流
体育教育教学在构造竞争、合作、分享交流情境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团体活动中,为了使集体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团体展开竞争而实现优胜,团体成员必须进行交流与合作。在热身游戏或课课练的竞赛活动中,首先可以通过随机分组,改变固定合作伙伴,增加学生间合作与竞争的机会;其次,新的合作团体为了获得竞赛的优胜必须进行交流以实现系统的优化,发挥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外的竞赛,逐渐形成自我与集体观念,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后,随机分组是几种分组方式中最为高效的分组方式,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分组并进行竞赛,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最大化地提高学练效率,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本学期笔者担任五年级的体育课堂教学工作,在笔者宣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单手肩上投篮时,学生们都欢呼雀跃。经过了25分钟的讲解和练习后,笔者将学生按照前后顺序,4人组成1个小组,2个小组共用1个篮球架进行投篮比赛。然而随着比赛的进行,有的小组兴高采烈、劲头十足,有的小组则灰头丧气、毫无斗志。这时笔者果断吹停了比赛,将队伍集合好后询问学生原因,得知由于各小组学生间的水平差异,有的组成绩遥遥领先,有的组甚至一个也没投进去……一节低效的体育课让笔者感到很挫败,该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公正,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呢?经过实践,笔者发现合理的分组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发挥骨干学生帮带作用、帮助学生在团队比赛中发挥自己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练效率,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
二、案例描述
1.同质分组,小变规则大不同
在那节体育课的下次课中,当我宣布教学内容依然是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时,学生们立刻呈现出了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两派。
“嘟—嘟”,两声口哨后我提示学生安静下来,宣布新的规则:根据学生的身高和力量分为A、B组,身高偏矮和力量较弱的A组在距离篮筐1m的位置进行投篮,碰到篮板得1分、碰到篮圈得2分、投进得3分;而身高和力量占优势的B组增加挑战难度,在距离篮圈2m的位置进行投篮,连续投进2个后就需要往后退一小步,投篮“三不沾”扣1分,碰到篮圈得1分,投进得2分,空心球得3分。明确规则后再將A、B2组分别分为4人1小组,A1和B1组共用1个球框进行比赛。
听完更改后的规则,A组学生明显有了参与的劲头,B组学生面对更难的挑战,也开始摩拳擦掌,比赛一触即发。A组虽然仍很难投进空心球拿到3分,但拿1分对他们来说还是很简单的,拿到2分时他们欢呼地跳了起来;B组在增加难度后想拿到3分也不再那么容易。“抬大臂、压腕拨球啊”,为了能拿到高分,学生们竟然相互提示起动作要领,这让我有些喜出望外。很明显,规则的改变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兴趣。随着比赛的进行,2个小组都获得了较高但差距不再悬殊的分数,当我宣布此时2组的得分并提示比赛还剩最后1min时,2个小组都看到了获胜的希望,劲头就更足了……最后虽然B组仍以微弱的优势获胜,但A组却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还有同学说:“前面是我们练得太少了,下次课一定不会再输给你们……”
2.异质分组,携手互助共进步
在总结了投篮课上的经验后,在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中,我了解到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此项技术,在开课前通过自主报名的方式将这一类学生挑选出来作为“小教师”,让他们指导其他学生进行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要求“小教师”传球时要控制力度,自己把球传到位的同时提示“学员”动作要领,提前做好接球准备,并要鼓励同伴大胆尝试……面对当“小教师”、展示自己的机会,日常总爱嬉戏不那么认真的学生开始了一本正经的“表演”。“提前伸手准备接球、把球传到我的胸前高、脚蹬地伸直手臂传球……”小教练教得有板有眼,不停地提示着传接球的动作要领。为进一步强化同伴之间的合作,消除练习的枯燥感,在进行了8min的一对一传接练习后,我又要求相邻的“小教师”调换位置,更换指导对象再练习。面对新的指导对象,大家似乎又有了新动力。“学员”也在“小教师”的提示和鼓励下不断尝试,特别是在稳稳接住传球或将球准确传至“小教师”的胸前高度时,我会马上对该组的2名学生提出表扬和赞美:“你评价得真准确,真有当小教师的潜力;你的领悟能力真高,他一说你就能做出来。”“你们俩配合得真默契,在你的指导和鼓励下,他已经做出了传接球动作要领……”当我吹响停止练习的口哨时,有名学生似乎还沉寂在作为“小教师”的喜悦中,跑过来对我说:“下节课我们还可以做小教师嘛?”我会意地点了点头。在巡回指导中,当看到2名学生认真学练时,我及时予以鼓励和赞美,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练,在师生的共同鼓励下,“学员”们的自信心也大大增强,传接球技术明显提高了很多,平日上课不主动积极参与的学生也练得满头大汗,高效的课堂不断给我惊喜。
3.随机分组,取长补短显神通
为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课课练环节我安排了“排雷”竞赛游戏。游戏规则为距离起跑线20m、30m、40m、50m的位置分别摆放1个标志盘作为“地雷”,4名学生为1组自由排序,以接力的形式将标志盘翻过来就视为“排雷”成功,率先完成的小组获胜。在游戏规则讲解完毕后,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游戏进行3轮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每名学生的优势并规避劣势争取比赛优胜呢?有几个小组率先领悟到了精髓,开始说:“我跑得快,我去排最远的那个雷。”“那我跑得慢,我可以排最近的那个雷吗?”有的学生甚至为了排最远的雷而争得面红耳赤。
经过一番商议后,每个小组都把速度最快的学生安排去排50m的“雷”,而速度最慢的学生排20m的“雷”,使整个小组“排雷”阵容实现最优化。学生们早已按耐不住挑战的欲望,对自己优化后的阵容充满了信心。一轮结束后又有小组开始讨论调整阵容……看着学生们集思广益的情境,我想这不正是践行了“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的课程理念吗?
三、案例反思
1.以学定教,分层教学,同质分组有趣味
体育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身体素质和项目基础差异,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目标呈显著差异。如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技术,学生的身高、力量、篮球基础的差异会让学生在学习该内容上呈现出不同的学习起点。有一定篮球基础的学生可以轻松投进,但对身高较矮、力量较弱的学生而言,竭尽全力可能连篮筐都碰不到。在学练赛的过程中,教师若采用“一刀切”的教法,就会出现“吃不到”和“吃不饱”的现象,学生的学练积极性会严重受挫。所以通过同质分组,将相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并通过分层设置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通过努力都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骨干引领,合作互助,异质分组共进步
体育骨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将技术动作较好的学生集中起来,赋予其“小教师”的角色,对其他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练指导,可较大程度地弥补教师指导针对性不足的弊端。在进行如双手胸前传接球此类动作相对简单且需要多次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技术教学时,通过异质分组,发挥学生体育骨干的价值,对其他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有利于增强其他学生的学练自信;骨干学生在指导同伴时,需为同伴创造良好的练习条件,对自身的技术要求更高,有利于提升骨干学生自身的技术水平;指导前需观察同伴动作,分析形成错误动作的成因并指出纠正方法,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分享互动,优势互补,随机分组促交流
体育教育教学在构造竞争、合作、分享交流情境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团体活动中,为了使集体能够更好地与其他团体展开竞争而实现优胜,团体成员必须进行交流与合作。在热身游戏或课课练的竞赛活动中,首先可以通过随机分组,改变固定合作伙伴,增加学生间合作与竞争的机会;其次,新的合作团体为了获得竞赛的优胜必须进行交流以实现系统的优化,发挥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外的竞赛,逐渐形成自我与集体观念,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后,随机分组是几种分组方式中最为高效的分组方式,可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分组并进行竞赛,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最大化地提高学练效率,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