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课堂,教师应有“三量”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o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1世纪的教师应该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由知识型转变成能力型,即不仅能够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提高能力。那到底新世纪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本文从“胆量、眼量、肚量”三个角度对教师的新形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生态课堂 教学方法 三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1(a)——0102——01
  传统的教育观认为:学生有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即“桶论”。而新世纪、新时代的教育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能将学生引到水源边,让他们学会自己汲水和取水,即“引论”。为了做到这些,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思维上的创新来特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以培养有自主、有自信、有创新、有潜能、有可塑性的学生。要想做到这些,我认为教师必须要有“胆量、眼量、肚量”。
  1 教师有胆量 学生才能有创新意识
  首先,教师要有胆量改变传统的教授方式。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尽量避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注重启发引导,创新的意念和行为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应当是一位参谋、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朋友,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权威。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播种下创新的种子,才会收获创新的硕果。此外,教学方式要尽可能地多样化、个性化,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其次,教师要有胆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帮助学生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必须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全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究、分析、思考、体验、从而获取新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任何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去思考和探索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财富,才能去反思和创造新的东西。
  最后,教师要有胆量在教育手段上下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法的整合,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造型人才,提高教学效率等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积极地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进教育的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学校要定期安排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其他信息手段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2 教师有眼量 学生才能有可持续发展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智慧的眼光,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在低年级时,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学生思维方式等方面下功夫,而不能搞题海战术,在高年级时则需要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比如在讲授新课时,我们要花大力气在课题的引入上,创设课题情景,让学生对知识背景充分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的能力,尽量使学生能做到自疑、自思、自悟。除了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之外,还可以开辟教育教学新路子,开创“研究性学习”新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迈出有限的校园,进入广阔的社会,自由自主的体验生活、体验创造,获取书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通过这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挑战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对社会和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迎接未来挑战的紧迫感和危机感,让学生在广阔的世界里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3 教师有肚量 学生才能有个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临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之间本身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有肚量,不要贪图内容多,而是要讲究效益。对于好的学生大胆放宽他们学习的空间,可以在书本之外,给他们另外安排一些特殊的任务。而对于基础略微薄弱的学生,把重点放在书本基础知识的掌握上,甚至可以延长这些学生交作业得时间。此外,教师的肚量还体现在我们要大量鼓励学生,教师应该更多看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多鼓励少批评,多帮助少冷落。
  我国的教育又面临一次新改革,青年教师应该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在课余时间里不断“充电”,夯实知识基础,不断提高能力,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通过“胆量、眼量、肚量”等教师新形象的树立,真正培养出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的学生。
其他文献
报告两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细菌性颅内动脉瘤,经血管造影、手术和病理确诊。动脉瘤位于脑动脉的末梢部位(小脑后下动脉和胼缘动脉),例1经保守治疗一段时期后重复了血管造影,该瘤有扩大。两例均经手术切除了动脉瘤,术后满意。有关发病率,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和治疗作了扼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