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光点亮学生成长路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i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學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它致力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质培养,体现着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贯穿于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对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如何不断创新?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各校高度重视,在“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积极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做好学校德育工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抓住今年“建党百年”的教育契机,各地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开展了别具特色的“红色教育”。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德育被融入到诸多育人环节,德育工作模式更加丰富,学校的德育工作变得更加鲜活而有力量。
  中小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础工程。希望本刊推出的德育创新案例,能为各地学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提供借鉴,让德育之光点亮学生的成长路。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要在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双减”意见的颁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教育图景。切实减轻处于成长早期阶段的学生的负担,同时解放家长、解放家庭、解放教师,还有许多工作
期刊
高品质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其核心指向是“人”的高品质。乌兰浩特市第十五中学秉承“办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学生的幸福成长铸魂”的办学理念,创新育人模式,深化学校十项德育课程改革,构建独具特色的大德育格局。  让学生拥有优质“跑道”。立德树人,就是要让孩子们拥有良好的品德和志趣。学校结合校情总结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十項课程:升国旗仪式课程,主题值周课程,主题班会课程,激情跑操课程,经典诵读课程
期刊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怎样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更接地气更有人气?思政课程又怎样引领课程思政,进而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笔者所在的学校在这些问题上立足新时代发展理念,进行了积极探索。  创新思政“第一课堂”  守好教学主阵地,让思政课“有意义”  思政“第一课堂”主要是以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要求为目标,立足“教室”的课堂教学。就教材而言,义务段使用国家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高中使用
期刊
为“让教师成为引领道德的人,让学生成为拥有道德的人”,麻城市福田河中心学校以立德树人引领评价改革,在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方面取得了成效。  麻城市福田河中心学校地处大别山腹地,坐落在享有“中国菊花之乡”的福田河镇南端。学校地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较高。  为“让教师成为引领道德的人,让学生成为拥有道德的人”,学校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为核心的“尚
期刊
“看金色的阳光照射在大地上,听风吹树叶的‘沙沙’声,闻花朵盛开的芬芳……”这是启明小学六年级学生郑煦婧在作文《活着的感觉真好》中对生命的赞美,这也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启明小学生命教育的成果。  近年来,江门市启明小学坚持做有温度的教育,办有情怀的学校,在生命教育模式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引导学生欣赏生命的美好,绽放生命的精彩。因为,如果我们不了解、不尊重孩子的天性,往往我们做得越多可能对孩子的伤害越
期刊
人生为何而来?教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九任校长刘彭芝的答案是:人生只为一件事来!那就是爱!她认为,这种爱体现在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日前,涿州市中小学校长和300多名学生与家长,聆听了刘彭芝校长精彩纷呈的讲话,感悟她爱教育理念的深刻内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的爱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教师要有信仰支撑  有学者把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型、精神型和信仰型。追求物质享受是人的本能,是
期刊
自2014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以来,伴随着政府、学校、社会的通力协作,北京市中小学课外活动的开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课外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积极影响,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开创了课堂内外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取得了可喜成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的源起  我国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之后,针对学生开
期刊
新时代、新形势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课程改革是顺应时代变化,适应教育教学功能转变的必经之路。持续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学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打造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新模式、新样板,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如何推动教师理念“新转向”?如何打造融合课程?如何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改革提供新样板、新模式?本期《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一线中
期刊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县域高中建设”。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是县域基础教育的排头兵,办学规模超过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的一半。全面加强县中建设,着力破解县中发展困境,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对于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带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加强县中建设,要在补齐
期刊
法国文学家托马斯·布朗爵士曾经说过:你无法延伸生命的长度,卻可以把握它的宽度;你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你无法把握生命的量,却可以提升它的质。而教育,就是一个生命带着另一个生命“把握它的宽度、丰富它的内涵、提升它的质”的美妙过程。山东省长清特殊教育学校把“生命成长”作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内涵,教职工在参与专业成长过程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突破点,展现出更加积极饱满、富有热情的状态,收获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