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被称为“第四传媒”的互联网在高校中已普及化,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软件以快捷方便、信息丰富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等特征在大学生群体中被广泛使用。进入微时代,新媒体所构建的拟态环境通过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作用于大学生网络舆情。本文分析了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提出从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拓宽大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四个方面,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
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播媒体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的问世,网络成为全世界的公共领域,网民在这一平台上交流、共享资源。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显著、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外的信息在网络上传递交流,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利用互联网,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客户端发表自己对这些信息的看法、观点,尤其是与大学生自身相关的信息发表其态度、情绪等,从而形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合理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舆情发展观念,需要从大学生、思政教师、高校等多主体共同努力。
一、大學生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就是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自己对关注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西方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远远早于中国,早在1651年,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就提出并详细论述了“舆论”与“公众意见”,从此对“舆情”及其相关研究开始正式化,随后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发展,对舆情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国外研究多在宏观层面进行,未关注到大学生这一微观主体。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于1995年起步,2003年王来华主编《舆情研究概论》标志着我国舆情研究基础理论框架的初步确立;刘毅对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变动,网络舆情及政府电子治理等问题理论实践做了探讨,此后学者针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了相关研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将2009—2019年十年有关高校网络舆情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对文章数量、质量、研究内容等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题:
(1)忽视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
(2)忽视心理机制在网络舆情形成与引导中的作用。
(3)忽视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参与主体作用。
(4)缺乏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实证研究。
(5)与高校管理工作存在较显著的脱节。
本文以天津市某高校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从大学生参与的角度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引导、启示大学生文明利用网络,规范自身言行,协作促进绿色网络环境的建构。
二、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范式,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大学生获得网络资讯的方法途径、其关注的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对网络的看法与认识,以及其表达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诉求的主动性程度等等在分析资料后针对前文研究内容得出了以下结果。
(一)微时代大学生主要通过社交软件获得网络资讯
网络和电视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近99%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信息,44.5%的大学生通过电视获得信息,此外,报刊、广播电台也是较为常用的获得信息的途径约九成大学生通过社交类平台(如QQ、微信等)获得网络咨询;综合性门户网站(如新浪、腾讯、搜狐等)、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等)、微博或博客分别居获得网络咨询渠道的第二、三,四位;相比之下,较少大学生使用专门性的网站(如人民网、环球网等)以及BBS论坛(如天涯、豆瓣、贴吧等)获得网络信息。
(二)微时代大学生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多方面内容
调查显示,“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和“网络游戏、体育运动、娱乐八卦等”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内容;“国内外重大时政要闻”居第三位;一半大学生主要关注“与专业、考试相关的内容”和“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这两方面内容。约七成大学生会积极主动关注网络上的热点事件,但只有15%的大学生会对网络热点事件跟帖或转发,微时代大学生会根据情况选择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多数充当“看客”的角色。此外,72%的大学生会怀疑网络上热点事件的真实性,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会主动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求证。
(三)微时代大学生能够理性看待网络
大多数大学生不会带着个人情绪跟帖或转发网络热点事件,较客观、理性地,面对网络舆情。很少大学生会在网络环境中对他人恶语相向或参加网络“骂战”,近一半大学生愿意在网络中表达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诉求,7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不是宣泄情绪的场所,网络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需要网民共同努力。
(四)微时代大学生认为网络舆情健康发展需要合理引导
调查显示,6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网络舆情监管了解学生利益需求,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时、主动出面响应来解决学生利益诉求。7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一些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专题培训,培养大学生相关技能与素养。关于“对网络采取实名制的态度”调查显示,72%的大学生很支持网络实名制,认为这有利于规范网络不良言论。
三、引导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微时代网络信息日益丰富,大量国内外媒体活跃在各类舆情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隐匿性,大学生网络舆情既包括大量积极、健康、有益的内容,也充斥着大量虚假和不良的信息,负面的网络舆情信息及其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对于现实的社会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快捷性、互动性、平等性和隐匿性等特点,进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仍面临许多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在利用各类社交平台获取、参与网络舆情时会受到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健康发展需要从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工作、利益诉求渠道和舆情监管机制多方面入手。 (一)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坚定理想信念
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主体活躍在各类社交平台上,需要培养和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应规范自身网络言行,以身作则,文明上网,努力建造文明的网络舆情;应努力学习先进文化思想,培养正确、健康的媒介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水准;积极参加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相关的专题讲座;树立远大理想与奋斗目标,做新时代的合格网民,自觉促进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利用自身知识、技能以及媒体的便利性服务社会,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规范、引导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方面有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发挥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指导思想融入教育内容,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实际本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
(三)拓宽大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校园网络不良舆情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沟通问题,高校应结合实际,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利益诉求和权力表达,构建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大学生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是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手段,为此要不断扩大学生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缓和大学生不满情绪,从而预防不良网络舆情,满足大学生群体切身利益诉求。
(四)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机制
高校内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研判和反馈机制,深入发掘舆情信息的内容和价值,揭示问题的实质和形成的根本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形成专题性的舆情分析报告,对一些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舆情进行重点分析和研判,并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此外,为了有效化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高校要建立群体性事件网上、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制定详细而周密的预案,及时了解与科学应对,促进大学生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凯,导师:董翔薇.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2]石新宇,导师:周浩波.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
[3]林双双,导师:刘绍庭.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4]徐建勋,导师:王燕晓.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5]苏娜.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应对[J].江苏高教,2014,(03):123-125.
◆关键词: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
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播媒体之后,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的问世,网络成为全世界的公共领域,网民在这一平台上交流、共享资源。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显著、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外的信息在网络上传递交流,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利用互联网,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客户端发表自己对这些信息的看法、观点,尤其是与大学生自身相关的信息发表其态度、情绪等,从而形成了大学生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合理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网络舆情发展观念,需要从大学生、思政教师、高校等多主体共同努力。
一、大學生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网络舆情就是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自己对关注的各种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西方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远远早于中国,早在1651年,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就提出并详细论述了“舆论”与“公众意见”,从此对“舆情”及其相关研究开始正式化,随后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发展,对舆情的研究不断深入,但国外研究多在宏观层面进行,未关注到大学生这一微观主体。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于1995年起步,2003年王来华主编《舆情研究概论》标志着我国舆情研究基础理论框架的初步确立;刘毅对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变动,网络舆情及政府电子治理等问题理论实践做了探讨,此后学者针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了相关研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将2009—2019年十年有关高校网络舆情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对文章数量、质量、研究内容等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题:
(1)忽视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
(2)忽视心理机制在网络舆情形成与引导中的作用。
(3)忽视大学生在网络舆情中的参与主体作用。
(4)缺乏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实证研究。
(5)与高校管理工作存在较显著的脱节。
本文以天津市某高校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从大学生参与的角度研究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引导、启示大学生文明利用网络,规范自身言行,协作促进绿色网络环境的建构。
二、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范式,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大学生获得网络资讯的方法途径、其关注的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对网络的看法与认识,以及其表达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诉求的主动性程度等等在分析资料后针对前文研究内容得出了以下结果。
(一)微时代大学生主要通过社交软件获得网络资讯
网络和电视是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近99%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信息,44.5%的大学生通过电视获得信息,此外,报刊、广播电台也是较为常用的获得信息的途径约九成大学生通过社交类平台(如QQ、微信等)获得网络咨询;综合性门户网站(如新浪、腾讯、搜狐等)、搜索引擎(如百度、搜狗等)、微博或博客分别居获得网络咨询渠道的第二、三,四位;相比之下,较少大学生使用专门性的网站(如人民网、环球网等)以及BBS论坛(如天涯、豆瓣、贴吧等)获得网络信息。
(二)微时代大学生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多方面内容
调查显示,“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和“网络游戏、体育运动、娱乐八卦等”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内容;“国内外重大时政要闻”居第三位;一半大学生主要关注“与专业、考试相关的内容”和“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这两方面内容。约七成大学生会积极主动关注网络上的热点事件,但只有15%的大学生会对网络热点事件跟帖或转发,微时代大学生会根据情况选择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大多数充当“看客”的角色。此外,72%的大学生会怀疑网络上热点事件的真实性,约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会主动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求证。
(三)微时代大学生能够理性看待网络
大多数大学生不会带着个人情绪跟帖或转发网络热点事件,较客观、理性地,面对网络舆情。很少大学生会在网络环境中对他人恶语相向或参加网络“骂战”,近一半大学生愿意在网络中表达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诉求,7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不是宣泄情绪的场所,网络生态环境的和谐、健康需要网民共同努力。
(四)微时代大学生认为网络舆情健康发展需要合理引导
调查显示,6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可以通过网络舆情监管了解学生利益需求,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时、主动出面响应来解决学生利益诉求。75%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积极开展一些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专题培训,培养大学生相关技能与素养。关于“对网络采取实名制的态度”调查显示,72%的大学生很支持网络实名制,认为这有利于规范网络不良言论。
三、引导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微时代网络信息日益丰富,大量国内外媒体活跃在各类舆情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隐匿性,大学生网络舆情既包括大量积极、健康、有益的内容,也充斥着大量虚假和不良的信息,负面的网络舆情信息及其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对于现实的社会舆情,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快捷性、互动性、平等性和隐匿性等特点,进行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仍面临许多问题。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在利用各类社交平台获取、参与网络舆情时会受到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健康发展需要从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工作、利益诉求渠道和舆情监管机制多方面入手。 (一)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坚定理想信念
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主体活躍在各类社交平台上,需要培养和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应规范自身网络言行,以身作则,文明上网,努力建造文明的网络舆情;应努力学习先进文化思想,培养正确、健康的媒介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水准;积极参加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相关的专题讲座;树立远大理想与奋斗目标,做新时代的合格网民,自觉促进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利用自身知识、技能以及媒体的便利性服务社会,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力量。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规范、引导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方面有重要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发挥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地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把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指导思想融入教育内容,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实际本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
(三)拓宽大学生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校园网络不良舆情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和沟通问题,高校应结合实际,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利益诉求和权力表达,构建畅通有序的利益表达渠道,使大学生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是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手段,为此要不断扩大学生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缓和大学生不满情绪,从而预防不良网络舆情,满足大学生群体切身利益诉求。
(四)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机制
高校内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研判和反馈机制,深入发掘舆情信息的内容和价值,揭示问题的实质和形成的根本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形成专题性的舆情分析报告,对一些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舆情进行重点分析和研判,并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此外,为了有效化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高校要建立群体性事件网上、网下联动的应急处理机制,制定详细而周密的预案,及时了解与科学应对,促进大学生网络舆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凯,导师:董翔薇.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2]石新宇,导师:周浩波.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
[3]林双双,导师:刘绍庭.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4]徐建勋,导师:王燕晓.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5]苏娜.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应对[J].江苏高教,2014,(0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