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本就此从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关键词:情境教学 创新动机 创新思维 互动性 开放性
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在现代社会里,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情商”这个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并且认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情商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因素,这些因素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
一、定义探究性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创新活动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矛盾情境,诱发求知欲。
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学生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在教学中,注意在情境中适时揭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根据教材的难点,提出疑点,揭示矛盾,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内在动机。
3.创设争论情境,激发批评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该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二、强化情境互动性,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自由驰骋。
1.师生平等互动,构建民主情境。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在情境中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在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想场所。
2.学生良好交流,营造合作情境。
个人的创新置身于创新群体中时,群体的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形成生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局面。
3.担当故事角色,实现人境融合。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应该重视。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的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的创新状态。踊跃的发言,争着的表演,简练的语言,生动的叙述,精彩的概括,这样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三、凸显开放性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造者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的知识信息,借助于想象和直觉,以突发性飞跃的形式进行的重建、组合、脱颖、升华所完成的思维活动过程。创新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与核心。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创造发明,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
1.丰富情境,训练直觉思维。
创造活动需要逻辑思维,但更多的是依靠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实质上是大脑的一种高级的理性“感觉”。它以极少量的本质现象为媒介,直接预感和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它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造思维的源泉。由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对情境的不断丰富,这就使得情境成为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凭借。
2.拓宽情境,鼓励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常用形式,它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情境教学十分重视通过拓宽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寻求多种答案。学生畅所欲言,非常有兴趣地进行了创造的尝试。这样通过拓宽思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超越情境,突破定势思维。
定势思维往往使思维受到局限,以至僵化而缺乏灵活性与广阔性。情境教学则通过对情境的超越,打破思维定势,从而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情境的超越使学生的思维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意识;树立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意识;树立敢想、敢说、敢于怀疑、敢于否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生才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情境教学 创新动机 创新思维 互动性 开放性
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在现代社会里,决定一个人成功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尼尔戈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首次使用了“情商”这个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并且认为在对一个人成功起决定作用的要素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情商包括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情感因素,这些因素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
一、定义探究性情境,激发创新动机
创新活动需要创新动机来激发和维持。创新动机将直接决定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期待,进而影响其从事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这就为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提供了契机。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好奇心。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矛盾情境,诱发求知欲。
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学生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在教学中,注意在情境中适时揭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根据教材的难点,提出疑点,揭示矛盾,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内在动机。
3.创设争论情境,激发批评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该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学生们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激励了学生敢于“争论”的精神。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二、强化情境互动性,营造创新氛围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宽松的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学生就没有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就不可能有创新行为。情境教学特别强调宽松的学习情境的营造,让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境诸因素产生互动,从而形成利于创新、易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在宽容的情境中自由驰骋。
1.师生平等互动,构建民主情境。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创新氛围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支持性环境中学习。而在情境中促进师生互动,则有助于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在师生互动的情境中,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想场所。
2.学生良好交流,营造合作情境。
个人的创新置身于创新群体中时,群体的环境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个人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之间在情境中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形成生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局面。
3.担当故事角色,实现人境融合。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至关重要,但境与人之间的互动同样应该重视。因为当学生和教师一同创设情境并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活动达到忘我的境界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最佳的创新状态。踊跃的发言,争着的表演,简练的语言,生动的叙述,精彩的概括,这样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而情境也因学生的加入变活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情境成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土壤。
三、凸显开放性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创造者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支配下,将大脑中已有的感性和理性的知识信息,借助于想象和直觉,以突发性飞跃的形式进行的重建、组合、脱颖、升华所完成的思维活动过程。创新思维是整个创造活动的实质与核心。人类社会的任何一项创造发明,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在教学中,我们突出情境的开放性、包容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创新余地。
1.丰富情境,训练直觉思维。
创造活动需要逻辑思维,但更多的是依靠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实质上是大脑的一种高级的理性“感觉”。它以极少量的本质现象为媒介,直接预感和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它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造思维的源泉。由于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对情境的不断丰富,这就使得情境成为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凭借。
2.拓宽情境,鼓励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常用形式,它以某些已知信息为思维起点,采取推测、想象等方式,让思维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任意发散,重组记忆中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情境教学十分重视通过拓宽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寻求多种答案。学生畅所欲言,非常有兴趣地进行了创造的尝试。这样通过拓宽思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3.超越情境,突破定势思维。
定势思维往往使思维受到局限,以至僵化而缺乏灵活性与广阔性。情境教学则通过对情境的超越,打破思维定势,从而把思维的触角伸向各个方面。情境的超越使学生的思维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意识;树立不唯师、不唯书、只唯实的意识;树立敢想、敢说、敢于怀疑、敢于否定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学生才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