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尹耕云(1814-1877年),字瞻甫,号杏农,祖籍江苏徐州睢宁县,后迁居淮安府桃源县(今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在《清画家诗史》中记载尹耕云善于写诗,绘画则工山水。现珍藏于淮安市博物馆的《满城风雨近重阳》立轴,则是他的山水画的一个代表作。
《满城风雨近重阳》立轴,纵138厘米,横66厘米,纸本,主要运用高远构图,以率真和简洁的笔墨描绘连绵起伏的群山。细观之。画者在画中也加入些许写实因素,描绘了北方长城边塞的无限风光。图中描绘重阳之际,风雨里连绵起伏的群山和边塞风光。画中近景山峦高耸,林木茂盛,坡石嶙峋;中景为烟雨缥缈、气势雄浑的层峦叠嶂;远景则是一片开阔的江面和雾霭沉沉的天空。
《满城风雨近重阳》立轴落款为:“满城风雨近重阳,戊辰秋八月上浣之六日,仿盛子昭笔意,耕云尹振清。”由此可知,此图创作于戊辰年,也就是同治七年(1868年)。“上浣”是指每月初一到初十的十日。“戍辰秋八月上浣之六日”为1868年秋阴历八月初六日。《满城风雨近重阳》立轴画于在多事之秋的1868年,画作中也难免隐含着作为臣子的他,对国家危亡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心境。
落款中提及的人物盛子昭,名懋,浙江嘉兴武塘人,与吴镇同一时代,主要活动于元朝至正年间。盛子昭善画山水、人物,结构工整,笔墨精细、清润、浑厚、潇洒、隽逸,设色明丽。盛子昭多用董源、巨然一派和李成、郭熙等名家的画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略变其法,山水画多作丛山密林,山石多用披麻皴或解索皴,表现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也有描写清溪洲渚中渔夫、隐逸的作品。《满城风雨近重阳》立轴以仿盛子昭笔意为名,实为描绘真实山水风光的创新之作。作品兼用高远构图与全景式构图,以类似“米家山水”的湿笔描绘群山、边塞的山水风光,弥漫在整个画面上的是蒙蒙烟雨和氤氲之气,画者还特别着意留出云雾的走向,当观者伫立在画面之前时,仿佛可以感觉到画面上的风雨之气,感受到画法上的抽象、朦胧的美和独特的空间感。画者不是专业画家,没有用精细的勾、皴、点、染和过度的人工装饰,而以稚拙、率真的笔触,粗线条地刻画山峦走向和脉络,这种个性化而大胆的绘画技法,表现出类似西方印象派画家作品的绘画风格。在这幅山水画中,充分表现了风雨中山水的光、影变化,表现了别样新鲜而生动的山水景致。该作品以湿笔表现出浓重的逸气,冲破清代“四王”山水固定的韵格,不仅仅在笔墨、构图等方面创新,更大胆着力于风格与意境营造上的创新。
《满城风雨近重阳》立轴,纵138厘米,横66厘米,纸本,主要运用高远构图,以率真和简洁的笔墨描绘连绵起伏的群山。细观之。画者在画中也加入些许写实因素,描绘了北方长城边塞的无限风光。图中描绘重阳之际,风雨里连绵起伏的群山和边塞风光。画中近景山峦高耸,林木茂盛,坡石嶙峋;中景为烟雨缥缈、气势雄浑的层峦叠嶂;远景则是一片开阔的江面和雾霭沉沉的天空。
《满城风雨近重阳》立轴落款为:“满城风雨近重阳,戊辰秋八月上浣之六日,仿盛子昭笔意,耕云尹振清。”由此可知,此图创作于戊辰年,也就是同治七年(1868年)。“上浣”是指每月初一到初十的十日。“戍辰秋八月上浣之六日”为1868年秋阴历八月初六日。《满城风雨近重阳》立轴画于在多事之秋的1868年,画作中也难免隐含着作为臣子的他,对国家危亡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心境。
落款中提及的人物盛子昭,名懋,浙江嘉兴武塘人,与吴镇同一时代,主要活动于元朝至正年间。盛子昭善画山水、人物,结构工整,笔墨精细、清润、浑厚、潇洒、隽逸,设色明丽。盛子昭多用董源、巨然一派和李成、郭熙等名家的画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略变其法,山水画多作丛山密林,山石多用披麻皴或解索皴,表现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也有描写清溪洲渚中渔夫、隐逸的作品。《满城风雨近重阳》立轴以仿盛子昭笔意为名,实为描绘真实山水风光的创新之作。作品兼用高远构图与全景式构图,以类似“米家山水”的湿笔描绘群山、边塞的山水风光,弥漫在整个画面上的是蒙蒙烟雨和氤氲之气,画者还特别着意留出云雾的走向,当观者伫立在画面之前时,仿佛可以感觉到画面上的风雨之气,感受到画法上的抽象、朦胧的美和独特的空间感。画者不是专业画家,没有用精细的勾、皴、点、染和过度的人工装饰,而以稚拙、率真的笔触,粗线条地刻画山峦走向和脉络,这种个性化而大胆的绘画技法,表现出类似西方印象派画家作品的绘画风格。在这幅山水画中,充分表现了风雨中山水的光、影变化,表现了别样新鲜而生动的山水景致。该作品以湿笔表现出浓重的逸气,冲破清代“四王”山水固定的韵格,不仅仅在笔墨、构图等方面创新,更大胆着力于风格与意境营造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