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读真情

来源 :学周刊·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123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语文有多种途径,教科书只是其中一种。由于课时和篇幅的局限,教科书编选的内容和数量有限,不免会有种种缺憾。而语文素养的提高,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语感的养成,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教师应重视阅读,并让学生进行课文阅读,以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外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209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71
  语文素养的提高,包括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语感的养成,没有一定的阅读量是难以完成的。而要想通过阅读丰富多样的作品,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则更应该进行广泛而富有个性的阅读。就如同哈维兰所说:“良好的阅读对于心灵就如良好的眼镜对于眼睛一样,它带你遍及于生活的细微之处。”这就需要我们把眼光由课内转向课外,扩大阅读视野,增加知识积累。然而,好多家长和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只重视数量,却忽略了质量。很多学生读了一本好书之后印象不深,隔一段时间便全然忘却或模模糊糊。笔者认为:课外阅读也应重视细节。学生如能学会细嚼慢咽,于细微处读真情,定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注重炼字之妙
  戴望舒在《雨巷》中运用象征性的抒情手法,含蓄地暗示出自己迷惘伤感而又有所期待的情怀,读来朦胧但不晦涩。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诗歌开头说“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结尾却说“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前后仅一字之差,效果却大不一样。“逢”是实,是对理想人生的坚定追寻;“飘”是虚,是理想难以实现,前途渺茫的真实再现,而这前后之间的反差,便是作者不满、失望和痛苦情绪的写照。若不细读,何来此感?类似的例子还有好多。如《荆轲刺秦王》中“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这“笑”和“箕踞”,表现出的却是荆轲的视死如归和对秦王的轻慢傲视,我们由此也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又如,《王几何》中王老师“挤”进门来,简单一挤,每每令人忍俊不禁,眼前仿佛有一位矮而胖的老师,正要进门,却又担心门的宽度不够,那该是何体型?学生若能会心一笑之后将这种写法用在自己的作文之中,那我们这些语文教师还愁什么呢?
  二、善抓细节描写
  《荷花淀》中写道:“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一个天天编席子的人,如果不分心,又怎会“划破了手”?细细一读,不禁要问:真划破了吗?既然没破,又为什么要“放在嘴里吮一下”?再去细读,水生嫂的微妙心理便跃然纸上:她担心丈夫的安危又不想让丈夫知道。她既想支持丈夫打鬼子,又充满了焦虑和不安。而这一切的痛苦,作为深明大义的女人,她只能藏在心底。细读之后,我们不由得要佩服作者的匠心独具和巧妙构思。再如,史铁生先生在《秋天的怀念》中写道:“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简单一“挡”,背后隐藏的却是当母亲的爱与苦!母亲怕我看到落叶凋零而触景伤情,甚至产生绝望的心情,更希望我能正视现实,而不是逃避。而那时的母亲,已经病入膏肓,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做儿子的又怎能体会?当学生在阅读中能体会到母亲的伟大和儿子的愧疚时,阅读的效果自然也就达到了。依样画葫芦也好,慢慢寻找也罢,他们如能在阅读文章中找到好多细节加以分析,阅读带给他们的,就真正成为了一种享受。
  三、知新亦需温故
  课外阅读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也需要联系旧知识。例如,学生读完《雨巷》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以作业的形式让他们结合《雨巷》文章后面的几首有关丁香的诗文自己寻找原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学生读得一多,自然就会发现:在中国文人心目中,丁香是美丽、高洁、柔弱、愁怨的化身,而作者也正是沿用了这一意象。《雨巷》中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文学形象——她既有丁香的美丽和高洁,又有丁香的忧愁与哀怨。这样,学生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还获得了新的知识。再如,读《诫子书》,我们便会想起“志见出师表,好为梁甫吟”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学生读到“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何时闲了,与明月对影而三”时,自然会想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李白的《月下独酌》,温故而知新,何乐而不为?
  课外阅读是积累与浸润,也是内省与自察。在细节阅读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思路与方法,还能找到思想与灵光。虚心阅读,除了感悟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还可以感悟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元素,从而让我们的心灵澄澈清明,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广阔丰富,让我们的人格变得厚重有力。
  静下心来,捧卷细读,让每一篇文章在我们的点滴阅读中一点点酝酿,一点点发酵,慢慢浸润心灵,继而底气十足,最后化为内在的素质和修养。我们便会明白:阅读,是每个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其他文献
摘要:在以往教学中,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重师问轻生问;重问的答案,轻问的过程;重问的内容,轻问的方法;重问的形式,轻问的实质。这样好多语文课堂陷入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问题太多,涉及面太广、太笼统,提问目的不明确;有的提问缺乏变化,形式太单调;还有的提问过于宽泛或者过于单调,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生问”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技能和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敢疑敢问,标新立异的发散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初中阶段作文修改提出了要求:一是要明确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养成自觉修改作文的好习惯;二是要培养鉴赏、评价他人作品优劣的审美能力。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和学生却不注重作文的修改。教师只注重量的积累,忽视质的提升
期刊
摘要:语文文本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边角余料和细枝末节之处,如何巧妙利用好它来培养学生想象力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目录、题目、结尾、文思、重点词语、标点、练习等因课堂时空限制及教师备课缺漏都给课堂教学留下了空白。教师若巧用这些资源,化腐朽为灵感,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想象能力。本文采用具体事例结合道理阐述的方法加以论证,论述切合实际,举例以本地区采用的北师大教材为主,举一反三,触类
期刊
陶行知先生说过:“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熏陶尤为重要。”但我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往往不够全面。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墙上多些图案和文字,路边多些花木和指示牌;还有人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校园文化只针对学生,不针对教职员工等。这些观点显然不是校园文化的全部。除了认识不到位之外,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缺乏个性鲜明的核心理念,环境文化育人重静态轻动态,只注重校园文化的外在形式
期刊
摘 要:在多数高校,英语作为各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必修课,都是以合班的形式进行授课的。而合班的意义,从语言教学的角度而言,类似于“大班”的代名词,因为合班的人数往往都超过了语言学习所要求的班级人数上限,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以塔里木大学为例,对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描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班英语教学课堂效果的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大班教学;大学英语;课堂
期刊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不应再是枯燥的单词练习或者机械的句型背诵,而应该是充满艺术活力、轻松愉快的学习之旅。英语本身极具语言艺术魅力,再与音乐、美术以及现代艺术等多种形式进行有效结合,就会让英语课堂演绎出别样精彩。本文结合初中英语教学之实践,对此进行了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活动;艺术之美;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
期刊
摘 要:为了按照新课改的要求组织课堂教学,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我校积极探索并实施了富有特色的“小组合作”学教模式——“531”模式。这个学教模式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体现科学探究精神,可使科学课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应探索利用“531”学教模式助推科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科学课堂;“531”学教模式;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
期刊
摘 要: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与实践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将培养高技能、高层次以及服务于区域发展的技术型人才作为重心,建立由民间资本、企业、学校以及政府等共同参与的多元投资结构。  关键词: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多元投资;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256-1
期刊
摘 要:农村作文教学要活用教材,让题目具有开放性,让作文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学会采撷生活浪花,并注意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之美,引导学生喜欢写作,从而使学生“用我笔写我心”,写出农村特色,写出希望与自豪,并从中获得快乐。  关键词:农村;题目开放;生活体验;贴近生活;获得快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3-0
期刊
摘 要:“诱思”就是历史教学登堂入室的途径。循循善诱是手段,是技巧;独立思考是目的,是内容。学案式诱思探究性学习方式,其步骤就是情境创设、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与分层检测。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诱思”。诱思就是变教为诱,变教为导,变学为思,变学为悟。  关键词:“诱思”;循循善诱;学案式探究性学习;变教为诱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