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小学生数学思维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做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
1.要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材料。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先演示把“10个苹果放在2个盘子里”,然后顺序演示把“9个、8个、7个苹果放在2个盘子里”。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盘子里和盘子外苹果的数量,并比较盘子外的苹果个数与盘子个数的大小。学生后发现商是盘子里的苹果的个数,余数是盘子外的苹果个数,还会发现盘子外的苹果个数比盘子的个数要少。这样他们就会知道,余数要小于除数。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完全依赖于“观察——思考”过程的精密组织。
2.要引导知识的积极迁移。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也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知。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要唤起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图形的旋转平移”等有关旧知的重现;另一方面,要为类比新知及早铺垫。如帮助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要在教学整数时就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3.要重视练习的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练习设计要力求巧妙。一是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是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是要针对易混、易错的知识设计对比练习,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和体验学习,帮助学生把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具体途经有:有目的地观察、测量、作图、试验与操作等;五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
二、重视思维方向的训练
1.指导学生认识思维方向。我们都知道,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顺向性。这种思维方式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答案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即在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其方向只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二是逆向性。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三是横向性。这种思维方式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四是散向性,即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进而产生多种新颖的设想和答案。
2.指导学生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一是要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作三角形的高,这时应当怎样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呢?很简单,就是先弄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高的概念”明确了,作起来也就不难了。二是要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三是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三、重视对学生思维“六性”的培养
思维品质如何,会对思维能力的强弱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要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思维灵活是思维的灵魂,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也可这样算”“我这样算”“看谁算得快”“怎样算简单就怎样算”“我发现”“我还发现”等提示,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要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通过这种训练,可以调整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再到百分之几的“几”,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可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3.要注意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教材的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加深的作用。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即适当放手或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操做,以便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教学中还要重视从直观形象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获取多方面感性认识,并借助于形象思维的参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小学生数学思维思维训练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做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一、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数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
1.要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材料。从具体的感性表象向抽象的理性思考启动,是小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渐次开始。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性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先演示把“10个苹果放在2个盘子里”,然后顺序演示把“9个、8个、7个苹果放在2个盘子里”。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盘子里和盘子外苹果的数量,并比较盘子外的苹果个数与盘子个数的大小。学生后发现商是盘子里的苹果的个数,余数是盘子外的苹果个数,还会发现盘子外的苹果个数比盘子的个数要少。这样他们就会知道,余数要小于除数。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完全依赖于“观察——思考”过程的精密组织。
2.要引导知识的积极迁移。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知识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也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挖掘这种因素,沟通其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同化到旧知,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知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知。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要唤起学生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图形的旋转平移”等有关旧知的重现;另一方面,要为类比新知及早铺垫。如帮助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要在教学整数时就帮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3.要重视练习的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练习设计要力求巧妙。一是要加强基本练习,注重基本原理的理解;二是要加强变式练习,使学生在不同的数学意境中实现知识的具体化,进而获得更一般更概括的理解;三是要针对易混、易错的知识设计对比练习,使学生获得更为具体更为精确的认识;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和体验学习,帮助学生把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去。具体途经有:有目的地观察、测量、作图、试验与操作等;五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设计变式练习。
二、重视思维方向的训练
1.指导学生认识思维方向。我们都知道,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一般而言,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一是顺向性。这种思维方式是以问题的某一条件与某一答案的联系为基础进行的,即在思维时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其方向只集中于某一个方面,对问题只寻求一种正确答案。二是逆向性。与顺向性思维方法相反,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三是横向性。这种思维方式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四是散向性,即发散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进而产生多种新颖的设想和答案。
2.指导学生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一是要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小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作三角形的高,这时应当怎样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呢?很简单,就是先弄准什么是三角形的高,“高的概念”明确了,作起来也就不难了。二是要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三是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三、重视对学生思维“六性”的培养
思维品质如何,会对思维能力的强弱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要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思维灵活是思维的灵魂,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也可这样算”“我这样算”“看谁算得快”“怎样算简单就怎样算”“我发现”“我还发现”等提示,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要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通过这种训练,可以调整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再到百分之几的“几”,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而且可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3.要注意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教材的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加深的作用。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即适当放手或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操做,以便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教学中还要重视从直观形象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获取多方面感性认识,并借助于形象思维的参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