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生活等各个领域共同传承和创造的、体现学校特色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等精神成果的综合。学生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学生工作文化建设,对于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现大学生精神面貌、培养大学生团结意识、凝聚大学生思想情感、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生工作;文化育人;坚持理念;创新机制
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和新媒体的兴起,青年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攻防日趋激烈。高校是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和丰富者,肩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重任,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举旗帜,占领阵地。
新的形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工作者应积极寻找更好的应对路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既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载体。通过文化育人,可以使教育起到润物无声,入脑入心的效果。优化文化育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文化的温度,对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大学生共识、引导大学生自觉献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有着重要作用。
一、弘扬红色文化,发扬党建龙头作用
红色文化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点,将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相结合,建立健全具有特色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应坚持以党的理论学习为基础,构建坚持和完善学习机制,提高党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坚持和完善党收监督约束机制,提高党员自律能力;坚持和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员“进出”机制,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坚持和完善党组织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创新支部活动形式,在新形势下开展切实有效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召开,应该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党建教育活动。鼓励学生“早日站在党旗下”,加强新生的入党前教育,完善积极分子党校培训工作,提高新生思想认识和党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强化学生具有“党在我心中”意识,加强对党员的发展组织工作,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开展党员寝室挂牌,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努力营造党建红色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我为党旗添光彩”,加强对党员的入党后教育,完善预备党员培训班教育,以社会服务和专业实践为载体,成立党员先锋队,立先进树典型,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学生成为“党旗下的优秀青年”,加强毕业生党性教育,提高责任意识,实行对低年级党员的帮扶工作,鼓励党员在工作岗位中建功立业,保持党员先进性。
二、熏陶职业文化,培养专业意识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强调学生工作的改革。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解决高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积极推动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这一进程。应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与认同,发挥教职员工合力,坚持持续的职业教育,注重职业技能教导通过职业文化的熏陶,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首先进行专业教育,由各专业的资深教授领衔,与初涉专业的学生进行座谈指导;在课间课余、线上线下与学生多渠道、多方便进行专业指导。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完成专业意识的养成。
其次,多方合力进行职业教育。在专业教师进行教育之外,聘请杰出校友担任学生的业界导师,满足学生对业界的求知欲望,并解决学生的实习需求。
再次,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技能教育,帮助学生达成理想。利用新媒体工具,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规划和就业心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举行分析报告会,在全院范围内通报往届毕业生在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鼓励低年级学生早做准备,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高年级学生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总结就业招聘会信息、就业活动和就业经验,一方面向学校汇报,一方面通报教师,一方面通报学生,通过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将各方力量和资源汇总到学生职业建设的大局上来。
三、扶持资行文化,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格、心灵的完善,努力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完善资助体系,以资助人,以行励人。在资助贫困生、奖励优等生的同时,重视通过资助来育人,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教育工作,即给予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教育,以“感恩、诚信、发展、成长”为指导思想,全力引导每一位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通过“以勤代补”设有办公室助理、就业助理、党建助理、学生班主任等岗位,引导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而非坐等资助改善自身生活条件;通过开展工作保研经验交流会、英语学习座谈、课程论文撰写心得介绍和发表文章经验交流等教育活动,大力帮助贫困生克服学习困难、找准就业目标、提升学术能力和社会竞争力;通过全体动员,积极联系社会资助资金,努力拓展资助渠道。
其次,重视心灵教育,做好危机干预。应本着学生第一的原则,不断完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知识宣传工作。如聘请心理咨询和职业发展规划师,有效指导、监督各项工作;执行“心理部员与寝室挂钩”制,完善四级预警机制,跟踪重点关注学生,及时处理危机情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信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立推荐书目录,每月在各年级宣传栏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书籍供选读等,积极引导学生建立一种懂得珍惜懂得付出的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强调知行文化,引导践行优秀学风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为了营造良好的学风,保证学生有一个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抓实干,狠抓学风,效果斐然。首先,以创建优良学风班为主线,营造班级良好学风。召集学生班团会,明确学风建设目标,在班级之间开展优良学风班级评比的竞争,营造良好的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其次,以新生入学系列教育为基础,弘扬的优良学风。大学新生刚进校时,往往对大学生活有种种误解,形成学生上大学后学习态度松懈、认为学习不重要,很少上自习,课堂到课率下滑等现象。针对每年新生中都出现的这种现象,应制定并实施新生系列教育活动,引导新生认识大学,树立目标和掌握学习方法,做好大学生涯规划,激发其内在成才欲望和内在动力,为塑造良好学风打好“头炮”,铺垫基础。
再次,制定制度,完善体系,抓好课堂、宿舍两个学风阵地。高度重视学生宿舍和课堂的学风工作,将迟到、旷课等一系列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与奖学金评定、推优入党及各项评优挂钩。对课堂检查状况进行全院通报,对于违纪同学给与通报批评,并根据违规情况严格处理。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激烈,正在进行大众化、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深刻历史变革,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需要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育人工作,将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其中,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论文化育人》.刘险君.《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2]《柔性管理: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与行动》.郑勇《江苏高教》,2006年01期.
[3]《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整体论视野中的大学素质教育》.章兢,何祖健.《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4]冯绍红.《专业化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势之必然》.《黑龙江高教研究研究》,2005年03期.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关键词:学生工作;文化育人;坚持理念;创新机制
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和新媒体的兴起,青年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攻防日趋激烈。高校是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和丰富者,肩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人才的重任,必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举旗帜,占领阵地。
新的形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学生工作者应积极寻找更好的应对路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既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载体。通过文化育人,可以使教育起到润物无声,入脑入心的效果。优化文化育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赋予文化的温度,对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大学生共识、引导大学生自觉献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有着重要作用。
一、弘扬红色文化,发扬党建龙头作用
红色文化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凝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点,将学生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相结合,建立健全具有特色的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应坚持以党的理论学习为基础,构建坚持和完善学习机制,提高党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坚持和完善党收监督约束机制,提高党员自律能力;坚持和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员“进出”机制,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坚持和完善党组织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创新支部活动形式,在新形势下开展切实有效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紧紧围绕党中央的召开,应该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党建教育活动。鼓励学生“早日站在党旗下”,加强新生的入党前教育,完善积极分子党校培训工作,提高新生思想认识和党员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强化学生具有“党在我心中”意识,加强对党员的发展组织工作,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开展党员寝室挂牌,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努力营造党建红色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我为党旗添光彩”,加强对党员的入党后教育,完善预备党员培训班教育,以社会服务和专业实践为载体,成立党员先锋队,立先进树典型,深入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学生成为“党旗下的优秀青年”,加强毕业生党性教育,提高责任意识,实行对低年级党员的帮扶工作,鼓励党员在工作岗位中建功立业,保持党员先进性。
二、熏陶职业文化,培养专业意识
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以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强调学生工作的改革。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解决高校学生工作所面临的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应积极推动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化这一进程。应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与认同,发挥教职员工合力,坚持持续的职业教育,注重职业技能教导通过职业文化的熏陶,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首先进行专业教育,由各专业的资深教授领衔,与初涉专业的学生进行座谈指导;在课间课余、线上线下与学生多渠道、多方便进行专业指导。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完成专业意识的养成。
其次,多方合力进行职业教育。在专业教师进行教育之外,聘请杰出校友担任学生的业界导师,满足学生对业界的求知欲望,并解决学生的实习需求。
再次,开展职业规划和就业技能教育,帮助学生达成理想。利用新媒体工具,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规划和就业心态,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举行分析报告会,在全院范围内通报往届毕业生在全国各地的就业情况,鼓励低年级学生早做准备,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高年级学生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积极总结就业招聘会信息、就业活动和就业经验,一方面向学校汇报,一方面通报教师,一方面通报学生,通过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将各方力量和资源汇总到学生职业建设的大局上来。
三、扶持资行文化,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采取多种形式,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格、心灵的完善,努力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完善资助体系,以资助人,以行励人。在资助贫困生、奖励优等生的同时,重视通过资助来育人,特别是对贫困生的教育工作,即给予学生经济资助的同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教育,以“感恩、诚信、发展、成长”为指导思想,全力引导每一位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通过“以勤代补”设有办公室助理、就业助理、党建助理、学生班主任等岗位,引导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而非坐等资助改善自身生活条件;通过开展工作保研经验交流会、英语学习座谈、课程论文撰写心得介绍和发表文章经验交流等教育活动,大力帮助贫困生克服学习困难、找准就业目标、提升学术能力和社会竞争力;通过全体动员,积极联系社会资助资金,努力拓展资助渠道。
其次,重视心灵教育,做好危机干预。应本着学生第一的原则,不断完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知识宣传工作。如聘请心理咨询和职业发展规划师,有效指导、监督各项工作;执行“心理部员与寝室挂钩”制,完善四级预警机制,跟踪重点关注学生,及时处理危机情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信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立推荐书目录,每月在各年级宣传栏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书籍供选读等,积极引导学生建立一种懂得珍惜懂得付出的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强调知行文化,引导践行优秀学风
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为了营造良好的学风,保证学生有一个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抓实干,狠抓学风,效果斐然。首先,以创建优良学风班为主线,营造班级良好学风。召集学生班团会,明确学风建设目标,在班级之间开展优良学风班级评比的竞争,营造良好的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其次,以新生入学系列教育为基础,弘扬的优良学风。大学新生刚进校时,往往对大学生活有种种误解,形成学生上大学后学习态度松懈、认为学习不重要,很少上自习,课堂到课率下滑等现象。针对每年新生中都出现的这种现象,应制定并实施新生系列教育活动,引导新生认识大学,树立目标和掌握学习方法,做好大学生涯规划,激发其内在成才欲望和内在动力,为塑造良好学风打好“头炮”,铺垫基础。
再次,制定制度,完善体系,抓好课堂、宿舍两个学风阵地。高度重视学生宿舍和课堂的学风工作,将迟到、旷课等一系列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与奖学金评定、推优入党及各项评优挂钩。对课堂检查状况进行全院通报,对于违纪同学给与通报批评,并根据违规情况严格处理。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竞争激烈,正在进行大众化、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深刻历史变革,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需要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育人工作,将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其中,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论文化育人》.刘险君.《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2]《柔性管理: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与行动》.郑勇《江苏高教》,2006年01期.
[3]《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整体论视野中的大学素质教育》.章兢,何祖健.《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4]冯绍红.《专业化发展:高校学生工作势之必然》.《黑龙江高教研究研究》,2005年03期.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