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恐惧症”背后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ch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话恐惧症”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尤其以职场人士居多。不少人一听见手机铃响就头皮发麻,也不愿意主动给人打电话,常常是能拖就拖,推三阻四。
  是因为我们恐惧社交吗?有意思的是,很多害怕打电话的人,却不怕写邮件,发短信,也不回避当面交流——看来这种恐惧,也会因社交的具体方式不同而有异。
  几种方式最重要的差别在于,跟邮件、短信比起来,电话有更高的强制性。铃声一响,我们就要即刻回应。当然,我们可以装作没听见,但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只会让下次听到铃声压力更大。而邮件和短信对于响应时间就有非常大的宽容度,我既可以马上回复,也可以花一两分钟时间慢慢措辞,不急的话半天时间都可以。
  时间松紧,就会导致掌控感的不同。哪怕压力是同样的,但我可以“选择”什么时候卷入到这个压力里,也可以“选择”什么时候暂时地逃避一下。这念头就算想一想,也能让人喘一口气。有害怕电话的人说,可我发短信时并不用暂停,即收即回也没想过逃避啊?是,那是因为,你至少知道自己有放下来的权利。有时我们并不一定真的逃避,但我们需要确定自己有选择权,这会让我们心里感到安全。
  在所有的沟通方式中,电话是最高效率的。尤其是工作电话,拨号出去,不管对方正在干什么,立刻就要建立对话。有事说事,说完挂机。这中间不带延迟,没有犹豫,缺少停顿。甚至于,连寒暄和暖场都常常省略。这种沟通方式,带有极强的现代色彩。
  “现在,尽快,必须,就这样,收到,多谢,拜拜。”这让人压力暴增。因为停无可停,退无可退。这就是胁迫感:除了回应,别无选择。
  你可能以为,老板让我去办公室聊聊,比起老板打电话给我会更具有胁迫感。事实上,面谈其实会比电话更温和。因为电话里只能通过你一句我一句的语音交流,对方说完一句,我必须立刻给出回应,避免冷场。电话中的冷场特别尴尬,一旦没了声音,就彻底是空白。所以会有特别强烈的、催人作答的压力。而面谈的情境中,我们不说话时,还可以喝喝茶,可以假装思考或是望着对方苦笑。这些互动可以填补没有声音的尴尬,作为我们无话可说时的缓冲,让气氛没那么僵硬。换句话说,面谈也会允许交流有一定的弹性。
  由此可见,恐惧电话的背后,恐惧的是那种生硬的、催促的、有胁迫感的互动。
  考虑到电话交流的这种特点,我们对于主动给别人打电话,也像主动去侵犯别人的生活一样,会有潜在的焦虑感。尤其是对领导或长辈等地位更高的人,更觉得有一种以下犯上的不尊重。对这种焦虑,我们最常见的表达是:“这时候打电话不太好吧?”——早上起床,太早;工作时间,人家万一在开会呢?用餐时间,打扰别人吃饭会不会不好?下班了,万一在路上开车?晚上,太晚了可能休息了;周末,大周末的就别打扰人家啦……所以一般情况下,不是太着急的事情,我们都会先发短信:方便接电话吗?如前所说,短信的强制性很低,相当于是把选择权送给了对方。
  我们的沟通越来越便捷,我们的阻抗却越来越多。因为我们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生硬。
  不妨设想让你心驚肉跳的手机铃声就在此刻响起,认真地问自己一个问题:在最糟糕的情形下,你认为来电者会是谁?如果真是这个人来电,你最怕他会说什么?
  也许是一个你并不陌生,但你却许久不敢直面的人:你的上级、你的客户、你的导师、你的债主……对我来说,也许是我的编辑:“李老师,今天能把稿子发给我吗?”
  被这些关系所迫,电话铃声变成了导火索,我们的生活变成地雷阵。
  电话铃声之所以让人紧张,是因为我们会被胁迫卷入一段人际关系,而这段关系是冰冷而缺乏弹性的。同理,我们也抗拒打出电话,去胁迫别人卷入和我们这样的关系中——当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富有弹性的人际沟通就显得尤其重要。日常的一条短信、邮件的一声祝福、QQ上的几句打趣,都不再是无足轻重的“碎片化社交”,它们常常让我们松一口气,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冷冰冰的任务和安排。如果有条件,我们最好能找到重要的人,时常面对面交流分享:聊聊天,泡泡茶,谈谈理想和人生。人与人的妙趣,光凭三言两语的电话怎么足以领略?就算是打电话,也可以试着煲一碗水米交融的电话粥嘛。
  李松蔚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博士后,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心理学科普作者)
其他文献
2014年10月25日 杭州  杭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局首次通过媒体回应1 1 1模式涉嫌非法营运,所谓“1 1 1”模式即打车软件服务平台负责叫车接单,汽车租赁公司出车,第三方劳务公司派司机。10月22日上午10点30分左右,杭州市运管局执法人员在汽车西站周边巡查时,查扣一辆通过“打车软件”联系到客人的小轿车。运管局工作人员没收司机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开出首张针对专车服务的罚单。  
汪涛  瑞银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瑞银投资银行中国经济研究主管。加入瑞银之前,曾任美国银行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与策略主管,英国BP集团首席亚洲经济学家,主导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货币政策和汇率趋势以及能源市场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在此之前,还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高级经济学家,主要负责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及结构改革等问题。  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还会面临比较明显的下行压力。这主要是来自于内需
4月22日,全球最大的漏洞响应平台“补天漏洞”发布数据称,自2014年4月以来,在浙江、陕西、河北、四川、江苏等19省份中,发现涉及居民社保信息泄露的报告达46个,其中高危报告44个。涉及人员高达5200万,其中超过千万居民的信息漏洞未修复。  面对民众忧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坚称:“全国社保系统总体运行平稳,未发现公民个人信息泄露事件。”  多名专家表示,普遍存在的信息漏洞,为个人社保信息泄露
《百元之恋》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或者,直白点讲,一个失败者的故事,一个有关隐匿于街角,小店,每天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都不会多看一眼的那些人的故事,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有关于像我们自己这样的每个人的故事。  日本电影中,这一类故事很多。“宅”,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溢出日本的亚文化现象,更是经济低迷时期,一个整体性的精神征兆。它是逃避,是自我放逐,是甘愿被世界遗弃。  斋藤一子肥胖,不修边幅,整个身体垮着走
2015年5月26日,美国厚仁教育机构发布的《2015留美中国学生现状白皮书——开除学生群体状况分析》(以下简称“留美白皮书”)中提到,根据被美国大学开除的中国留学生的数据,有81%的学生是因作弊或者无法完成学业而被除名的。  厚仁教育是总部设在匹兹堡的一家私营教育咨询公司,其特色业务是针对中国留美学生的转学服务。这是厚仁第二次发布有关中国留美学生现状的白皮书。据这份白皮书估算,去年一年大约有80
年过六旬的里斯托·基维普罗一边处理着业务,一边向欧洲各地的客户发送邮件,分享该公司不久前正式打入印度软件市场的好消息。 基维普罗现在的身份是芬兰科技创业公司Piceasoft的业务开发副总裁。  3年前,他因诺基亚的大规模裁员而失业,当时已58岁。  在芬兰,这个年纪出去再找份中意的新工作并非易事。但在度过了约半年的迷惘期后,他谋到了新的出路。 和许多曾在诺基亚工作的芬兰人一样,通过诺基亚提供转职
4月2日,在经过漫长的谈判和讨价还价之后,伊朗和六国(安理会五常加德国)终于就核问题达成框架协议,伊朗以停止和削减核计划为代价,换取国际社会取消对其进行的长达10年的经济制裁。应该说,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伊朗在经济上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奥巴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历史定位,世界也变得更加安全。  而在欣喜之余,有一些更为根本的问题还应该被厘清,那就是:伊朗为什么要发展核武器?国际社会又为什么不让它发展?为
随着上月中共高层正式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经济着力点从需求端转向供给端,“供给”迅速成为经济界的高频词汇。与此同时,此前一直身处边缘的中国供给学派,也开始受到媒体的追捧,成为新的“明星”经济学家。  70后经济学者滕泰因于2012年11月发表《新供给主义宣言》一文,被称为是中国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创立者和倡导者。今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提出供给侧改革后,他的日程安排一下密集起来,除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图/CNSPHOTO  最近,张雁灵有点忙。去年,中国医师协会向有关部门申请出版《中国医学人文》杂志,最终获批。张雁灵是中国医师协会会长,也是《中国医学人文》杂志的总编。  什么是医学人文?用张雁灵的话来说,就是人性关怀贯穿医学的始终,归结起来,就是“尊重”和“关爱”。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这是发人深省的问题。  张雁灵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系和国防大学基本系,主任
妮可(网名)今年20岁,在北京一所大学广告专业读大二。去年6月底,交往了四年的男友突然提出分手。异地恋1年间,妮可怕两人没有共同语言,主动和男友玩同一款游戏,听相同的歌,每个月一到两次往男友上学的城市跑。可还是没守住爱情。  她试图挽回无果后,曾经想到过自杀。尽管难受到想死,但分手的事,除了告诉妈妈,她谁也没说。妮可害怕,一旦失恋被公布,好像是揭自己的伤疤,而朋友的安慰,又是一次次重新撕开伤疤。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