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对教材“二次开发”的叙事探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jxkbsy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了现存的教材存在不少局限,但要真正地转变依赖教材而教的理念并不简单。本文采用叙事的方式讲述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ENRICH法,分析了该教师教材处理背后的信念。通过对该教师教学故事的讲述希望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受到启发。
  【关键词】教材“二次开发” 教师信念 大学英语教学 叙事探究 ENRICH法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14-03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我是在传统英语学习模式下成长的学生——老师讲教材学生记笔记。在遇到王老师之前,我从没想过这样的课堂有什么问题。王老师是某师范大学的英语教授,我是被该校录取为研究生后遇见她的。我非英语专业出身,考虑到专业知识薄弱想去王老师班里听课。和王老师谈了我的想法后,没想到她欣然接受了,并表示非常欢迎我的加入。
  听了几节课后,我感觉王老师的课堂和我经历过的课堂很不一样,尤其在教材使用方面。最初我只想听听课学点东西,而促使我对王老师的课堂进行研究是在一次课后随意一问“王老师,您教了这么多年的书不累吗?”。王老师当时整着资料缓缓地说了句,“不会的,我的学生给了我信心和勇气啊。”记得高中的英语老师曾跟我们说“以后你们能不做老师就别做老师,老师这项工作很累的,整天在学校见不到什么人也很无聊。”那时候对她的话没多想,但王老师的回答突然让我想起了她的话。对于王老师的回答我并不是很明白。不过因为到了吃饭时间我也没有再多问,我希望能够从她的课堂中找到答案。于是,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逐渐从学生的角色转向了一名观察者的角色。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当每个人都在抱怨现存的教学使教师失去了自我,教学变得越来越机械化的时候,王老师的课堂很好地向我们证明了教学是可以优化的。王老师非常巧妙地在她的课堂上运用了现有的教材,在本文中,我称王老师对教材的这种处理方式为“教材二次开发”。教材“二次开发”主要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对既定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减,调整和加工,合理选用和开发其他教学材料,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俞红珍,2005)。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课堂中的教学片段的分析来回答这样几个问题:(1)王老师如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2)她为何进行教材“二次开发”?
  希望通过故事的讲述分析为更多一线教师提供教学上的启发。王老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虽不能应用于各个学科各个班级,但教材“二次开发”背后的理念值得参考,并且王老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广大教师学习推广。
  2.叙事探究
  叙事探究作为一种提倡研究者亲临课堂去“體验和经历生活”的研究方法,用来研究教师知识和教师发展最为合适。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理论,而每一种教学理论都体现在他们各自的教学实践中(Richards,2000),所以要研究教师的教学就要进入到教师的课堂中去。而所谓的叙事探究就是指用故事化的形式来理解故事本身的过程,它的意义就在于“人们(包括研究者和读者)的生活故事里是否发生了变化和成长”(Clandinin & Connelly,2000)。
  叙事探究已经被运用到了许多不同领域的研究当中,如教师知识,教师群体,跨文化研究,课程发展,语言教学,教师发展等(吴宗杰,2005)。要做叙事探究,首先研究者要学会描述教师个人的情况,如影响所发生的故事背后的教师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其次要描述教师的社会背景,如管理,政策,团体等等所有这些构成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Clandinin & Connelly,2006)。
  叙事研究虽然不能像量化研究那样有普遍性,但是作为一种质性研究,它强调的是深入挖掘表现,在社会大环境中去理解现象的意义。叙事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展现了所发生的现象,融入了研究者个人的思想感悟,让读者在故事中找到与自己的经历相关联的部分,进行反思重构自己的故事。在这样一个不断理解-反思-构建的过程中研究者和读者都能够不断地发生变化与成长。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名大学英语教授王老师所在的英语课堂发生的故事。王老师在师范大学教了30多年英语。因为她杰出的教学工作,已经获得了多项教学奖项。她尝试教改已有20多年,通过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她创立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法。王老师对英语教学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非常值得一线教学工作者学习,所以我选择了她作为我的研究对象。
  该研究从数据收集分析到结果呈现持续了两个学期。研究期间,王老师给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教授《综合英语》。课程选用的教材是由杨立民主编2001年出版的《现代大学英语》。整本书共16个单元,每个单元两篇文章。我听课所在班级共24个学生,其中2名男生。这些学生有个特殊的背景,他们入学时成绩较为优秀,英语基础相对较好。
  3.2数据收集及分析
  本研究数据是通过访谈与课堂观察记录所得,整个数据收集从2011年的10月初开始到2011年12月底结束,将近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2011年的10月初,我作为一名旁听生参与到王老师的课堂中,每周一次,一次三个课时。通过直接观察从王老师的课堂上收集数据。在征得王老师及学生的许可后,我录了一些课堂中发生的对话(包括师生间的和生生间的对话)。这些课堂录音用于补充我的课堂观察记录,用于数据分析。
  在研究期间,我也对王老师和王老师所教班级的四名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式的访谈,对访谈的记录进行了录音。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是交叉进行的。在对课堂观察记录分析后发现缺乏一些深入的信息后,又和王老师进行一些简单的谈话来进一步了解所得到的数据。在访谈中主要了解了王老师的教材观,教材“二次开发”的方法以及她对于这种教学改革方式的认识。   通过访谈录音和课堂录音所得的数据在研究的后期都以匿名的形式誊写成文字形式便于分析。所有的数据经过删选以叙事的方式在本文中呈现讨论。
  4.结果与讨论
  记得以前我上大学那会儿我们上的基本上是大课,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和老师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看到的是和我所经历的大学课堂不一样的景象,从王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中我看到的是一种亲切和关爱,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放松和自在,从教学内容的传递中我领悟到了一种求知的热情和合作的快乐。
  4.1教材“二次开发”的ENRICH法
  第一次去听王老师的课是在国庆长假后。因为大一新生需要军训,所以开课的时间晚了些。照着王老师给的课表安排,我找到了教室。我在门外透过玻璃朝里边看了看,好像已经开始上课了。我为我的迟到满怀愧疚,悄悄进门和王老师打了个手势后在最后一排找了个座位坐下了。我下意识地看了看表,原来离上课还有5分钟的时间。
  这虽王老师和学生们的第一次见面,却不是他们第一次相互了解。课上,我了解到原来王老师在国庆前给学生们发了封e?鄄mail,把自己的爱好,家庭情况,联系方式等统统告知了学生,毫无顾忌地在信中诉说心声。关于这件事在之后和王老师的谈话中她提到“只有老师真诚地和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学生才会有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愿意把他们的经历和大家分享,我是希望通过我的故事来引出学生们的故事,希望他们能够更多地在课堂上share他们的想法”。我想王老师的这封e?鄄mail给她的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才会让我看到一个鲜活的外语学习课堂。
  听王老师的课总有许多意外的惊喜,最让我好奇的是她对教材的处理。综英这门课每次三个课时,差不多要持续三小时。如果教师纯粹地讲解课文,分析语法,我想三个小时下来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会身心疲惫的。但王老师总能让课堂活跃有序地进行着。王老师对教材处理方式我称其为教材“二次开发”的ENRICH法。ENRICH分别指的是:
  1)Expanding(拓展):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与之相关的材料。
  2)Negotiating(协商):通过课堂互动和意义的协商来构建教材内容。
  3)Reducing(缩减):删除一些已经过时、枯燥的话题。或是在被选材料中略去一些繁琐累赘的内容。在综英这本教材中一共有32篇文章但是真正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被选用的只有11篇,其它的内容只作为学生们课外阅读的材料。
  4)Integrating(整合):调整教材的编排顺序,将相关的话题(课内课外)整合在一起分析。
  5)Complementing(补充):根据学生们的兴趣自主选择一些话题来做presentation,或者根据最近发生的事件作“news report”。
  6)humanizing(人本化):教材人本化指对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关注的是学生的需求和自我的情感体验。“二次开发”后的教材不仅是贴近学生利于学生情感表达的,也是融入教师个人的经历和感悟的。
  这六种方法并无先后顺序,通常都是多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体现在王老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中的。
  (1)一句话的描述
  教材中有一篇文章——The Son from America。课前王老师让大家阅读了文章,课上听完音频朗读后,王老师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成四人的小组,并且根据需要可以随意挪动桌子,每组要给出一句话来描述一下对于文章中的村庄或夫妇的感受。王老师话音未落学生们已经开始挪动桌椅,很快整个班级分成了七个小组,讨论就开始了。
  最后每个小组给出的句子都不一样,因为只能是一句话大家都尽可能地让句子变长,并想办法避开其它小组使用过的单词。这样一句话的描述在王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发生,有的时候是自主的发言,有的时候是小组讨论。通过一句话描述的内容看得出,她关注的是学生们对于文章的情感体验而不是语法知识要点。她鼓励学生们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提供机会锻炼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这些技能都是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必不可少的生存技能。
  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活动这也是需要勇气的。当我问她是否担心学生们移动桌椅后会影响正常的课堂秩序时她告诉我“不会啊,学生们正处在经历充沛的时期,他们很想动的,在几秒钟的活动后他们能更加集中精力学习。”王老师并不害怕几秒钟的混乱,她从学生角度来考虑,不去过度约束学生行为,而我所看到的结果也正如她所想的一样。一句话的描述是一项简单的任务,但是背后却有着王老师对学生的信任。
  (2)换个视角关注残疾人
  在我听课的后期,班上来了位刚从美国回来的旁听生-Daniel。一次课上Daniel向同学们介绍了本书——《人生不设限》(Life without Limits)。和其他同学一样我也没有看过这本书,大家都挺好奇地想要知道这本书讲了些什么。
  Daniel向我们展示了两个介绍该书作者——Nick Vujicic的视频。Nick是个残疾人,天生没有四肢但不可思议的是骑马、打鼓、游泳、足球样样皆能,在他看来没有难成的事,大家都被Nick顽强的精神打动了。最后Daniel谈了自己对该书的看法,他提到了“爱”,“如果没有来自于他家人的关爱,Nick将是一个无名小卒,他永远都不可能这么成功。”
  当听到这里,王老师突然站起來大声地说了一句“是啊!Daniel,你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观点啊!对这本书你已经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你融入了你自己个人的想法了。”之后她让其他的同学说了听完Daniel的介绍后的感想。很多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几乎都给出发生在自己身边或是曾经听说的有关爱或是残疾人的故事。这就是王老师教材“二次开发”最具魅力的地方——以点带面。她总能通过一个小故事或是一件小事情启发带动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话可说。Daniel说出自己对该书的体会后,王老师立刻抓住了这一个精彩片刻。通常听到残疾人大家更多的是同情,对于那些励志的故事大家有的都是敬佩。而从Nick的故事中Daniel看到了来自他家人的关爱,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爱,王老师在这里打断,她要传递给学生的不只是故事本身让我们学到了什么,而更多的是希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悟,学会换个角度多个层面地去思考问题。   (3)意外的圣诞派对
  平安夜的前一天,我像往常一样去听课。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眼前的一切出乎我的意料。桌子被排成了内圈和外圈两个大半圆,讲台前面有一块空地,我环视了一下教室里的学生,有个学生带了古筝,讲台桌上有好多苹果和小零食。王老师在给学生分苹果,看到我进来给我拿了一个“你也有份,大家都有”。我很意外,问王老师“今天是要开party吗?”“本来不是这样的,我之前只是跟学生们说这次课要上得稍微有点圣诞的气氛,我本来打算讲一些关于圣诞的知识,美国人的圣诞的文化的。谁知道学生们就把这次课弄成了这样一个party,我不想扫他们的兴啊,party更有foreign culture的感觉了。”我跟大家出门洗苹果,王老师和两个男生下楼去了。一会,教室里沸腾了,我朝门口一看原来王老师和两个男生从楼下的咖啡屋借来了好大一颗圣诞树。学生们开始围着圣诞树拍照说笑,我看到这一切又高兴又担心。我担心王老师对接下来的一切难以控制,但是我也只能静观其变,在最角落里坐着看着教室里发生的一切等待着接下来发生的一切。
  差不多到点了,王老师开始上课了。一开始教师里还是有许多嘈杂的声音,王老师没说什么她给大家看了一段耶稣诞生的视频。视频一播放教室里马上就安静了,原来视频有这么大的魔力。在电影视频播放完后,王老师让每个同学讲讲自己对于圣诞节所知道的知识。大家都没有感受过国外的圣诞节,自然每个同学说的都是一些听说的和一些中国的学生之间过圣诞的故事。但是通过学生们的阐述对于圣诞文化的确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班上的学生展示了她们准备的表演,而王老师从教师变成了一名主持人,和大家一起唱着英文歌“when I was a little girl”。
  这个party来得很突然,出乎王老师的意料。在她得知学生们准备了节目和零食准备迎接一个party的时候她放弃了自己原有的计划。但她也确实以一种不一样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了异国文化,也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展示她们的才能,表达她们的想法。这就是教材“二次开发”后的课堂,教材它是灵活变动的。如果在传统教材观念下,这样的课堂是不可能发生的。王老师的勇气让一切成为可能,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寓教于乐,我想这种节日的欢乐气氛也是学生们无法从书本上体会到的。
  4.2生活就是教材:教师教材观的转变
  王老师从事英语教学工作30多年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了。她的课堂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她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改变教学的想法的。
  刚教书时,她和其他的教师一样只跟学生讲解教材。她说,“那时候我们很轻松,只要关心教材上有什么,我要怎么把这些内容讲给学生听就好了。”
  王老师尝试教改是在工作五年之后。但一直到97年她对于教材的观念才发生了真正的转变。1987年,她的同事Z老师从国外带回来了“morning report”。在他介绍下王老师开始在班上实行“morning report”(让学生用英语报道最近的新闻),她采用这项教学活动是想要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1994年,学校领导要求进行课程重建,要求改变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王老师说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教学还可以以不一样的方式进行。她说,“这给我带来了改变的勇气。我们有权利自己决定在课堂上使用什么教材,但是我真的敢全面地改变我的教学是在三年之后。”
  97年校领导要求教师们采取一切办法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TEM-4的成绩。就这样,王老师和其他的老师一起为之努力。之后在她的课堂上采用了制作“海报”的形式来作为学生们补充学习的资料。她告诉我,“通过不断的尝试后,我才发现教材它并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工具,它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而改变,可以是各种形式的”。
  在尝试了改变后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她让学生们把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制作成英文“海报”,在课堂中展示。这是学生们自己编写的教材,从专业角度来说这也许并不是很完美,但却贴近学生的生活。王老师教材观的转变并不是偶然的,是她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后潜移默化地发生的。她不满足于现有的材料,她注重提高学生和自己的生活质量,为这样的目标而努力才会有比现成的教材更让人感兴趣的海报的诞生。正如她说的“课堂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课外的生活质量也很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质量”。没错,如果课堂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课外的生活的需求,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课堂也就将成为一种累赘。在王老师的眼里,生活才是最好的,最有意义的教材内容。
  5.结论与启示
  从王老师的故事中可以看到,她对于教材“二次开发”并不是偶然的。教师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首先要意识到现存教材的局限性;其次,也需要来自于周围环境的支持;最后,需要有改变教学的勇气,不断探索。
  王老师采用ENRICH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后,教材内容更为生活化了,从早期的morning report到现在课堂上的topic presentation,内容的选择都是以生活为基础,根据学生们自身的兴趣决定的。这也就是王老师所谓的“二次开发”后的教材要能够提高课堂内外的生活质量,也正是为了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才会有“学生给了我信心和勇气”。她的生活教材观让她对于改变充满信心。
  通过王老师课堂中故事片段的呈现,希望能够对现在的外语教师在教材处理以及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有所启发。本文因为是对王老师的个案叙事,她所教授的对象是大学生,因此本研究的结论在外部推广上有所局限,教材“二次开发”的ENRICH法是否能够普遍运用到其它的英语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论证。
  参考文献:
  [1]Clandinin, D.J. & F.M.Connelly. 2000. Narrative Inquiry : 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M]. Sans Francisco: Jossey?鄄Bass
  [2]Clandinin, D.J. & F.M.Connelly. 2006. Narrative Inquiry [M].Complementary Methods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3rd ed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Association, 2006
  [3]Mishler, E.G. Storylines: Craftartists’ Narratives of Identity [M].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4]Richards, J.C. & D. Nuna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楊立民,现代大学英语[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 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7]吴宗杰,黄爱凤等,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RICH教育视野[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摘要】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诸多的探索。本文依据近年来在很多高校延续的“微循环教学”模式,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微循环教学 教学资源 管理 运转 反思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11-01  大学英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载体。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英语教学丰富的元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学习意志品质和社会公德意识等品质的德育教育渗透;同时,对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德育 德育在教学中渗透 英语教学载体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13-01 
【摘要】目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误区是信息的获取缺乏有效性,重形式、轻效果,重知识点、轻语篇,重活动,轻思考。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点应是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应重视语篇层次的教学和阅读策略的系统培训,使阅读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个性和提高其人文素养的过程。  【关键词】中学英语 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语篇层次 提问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observation, the author finds out many problems about the reading teaching and studying at the normal college.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reading p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