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底下村的敛巧饭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家雀儿别着急,你要吃的预备齐;快快飞呀来这里,这里丰收有吃的……”朗朗童谣,在山坳里回荡。尽管离正月十六还有几天,但杨树底下村的村民很早就开始忙碌。“如今生活好了,敛巧饭这一天的形式也多了。”在杨树底下村居住的金大爷,感触特别深,“自从敛巧饭评上非遗后,来这里的汽车也多了,人也多了,每年都比往年更热闹了。”
  敛巧饭香来年好
  根据怀柔地名志记载,清嘉庆、道光年间,霍、靳两姓的族人陆续迁到这里,大家围绕着一棵枝叶繁茂、粗壮高大的杨树,开荒种地、伐木建屋,决定在这里定居,时间久了,大家也就习惯把这个村子称为“杨树底下村”。
  每年正月十六,村里的妇女们就会搬出大锅、拿出海碗,再将针线、铜钱等物放入饭食中,做一顿数量惊人的饭食,供全村的女人们吃。要是有人吃到了针线、铜钱,便意味着乞到了巧艺或财运,来年会有好运气。乡里乡亲正好路过,也没关系,添一副碗筷,坐下来一起吃。到现在,这习俗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了。
  敛巧饭原本是杨树底下村村民自己的活动,可现在交通方便了,来的人越来越多,村民依旧乐呵呵接待。“不过是多了几副碗筷。”金大爷指着远处的广场说,“这里原本是村里人埋锅做灶吃敛巧饭的地方,现在建成了这个广场,更干净、宽敞。”放眼过去,广场南边还有一长排的灶屋,这让原来散在外面的十几座灶台集中在一起。有盖有门,冬天大雪时还可以储备村民们的柴草粮食。除了广场周围的灶间,在广场中间还专门修了有蒙古包坡顶的水泥亭子,可以同时容纳十多人一起进餐;北面,也有全木质结构的小亭子,为的也是方便来者吃饭。村子虽然越修越好,可村民们待客的心却没有变,来了就吃饭,热络地招呼,不问打哪里来,也不管工作如何,甚至不把你当外人。排队、领碗筷、盛饭盛菜……挑个喜欢的地方,坐下就开吃。就是这样简单的程序,让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人,觉得心里的某根弦被拨了一下。其实,人和人,人和自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远。
  风调雨顺日子美
  看似简单的敛巧饭,也并非一日的功夫。按照以前的习俗,在正月十六以前,村里十二三岁的少女就要穿戴整齐出门去邻居家敛收食粮、果蔬,积少成多,等到正月十六这天洗净做菜。
  之所以称为“敛巧饭”,是因为“巧”是当地村民对麻雀、山雀的别称。相传,杨树底下村的村民最早移居到这里的时候,并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村民们爬到山上,在悬崖的缝隙里将雀儿们存的粮食、种子捡拾出来,撒到田间,长成庄稼,养育了一代代村民。所以吃敛巧饭之前,村民会将粮食撒在广场上、田间、地头……一边感恩雀儿们的照顾,一边祈求来年丰收。金大爷说,现在年轻人不喜欢务农了,喜欢往外面的城市跑,但不管跑再远,敛巧饭是雷打不动一定要回老家吃的,这也是杨树底下村的“约定俗成”。
  原本,敛巧饭从收集、准备到张罗都是村里的女性来承担,但现在,已经成了“全村总动员”。力壮的,负责挑抗;手巧的,负责埋针藏钱;动作快的,手脚不停地洗菜切菜;做饭香的,也是最累的,一刻不停地在灶间忙碌。吃完饭,别急着往回走。去村子旁结冰的小溪上溜达溜达,这在村民口中叫日走百冰,意思是去掉百病,来年不仅有福还有好身板享福。最近几年,每年的正月十六就是村民最忙碌的时候,年年要做几千人的饭食。“吃饱了,还有节目看,可热闹了。村里这一年的鸡毛蒜皮事儿,说不清的,就在一起做顿饭,啥疙瘩都没了。”金大爷捧着手里的碗,吃得挺香。
  2008年,这项热热闹闹的民俗活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了几百年的民俗,有了妥帖的保护和传递。虽说,只是一顿饭,但却让吃过敛巧饭的人难以忘记,那震天的鼓声、暖和的炕头、还有杨树底下村村民淳朴的笑容……
其他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日前透露,中国每年会在“申遗”上花费3亿元。近年来我国“申遗热”四起,很多地方为了利益盲目申遗,导致舆论认为这种开销花费太大。不可否认,不计成本的豪赌式申遗会造成资金浪费、给当地财政背上包袱,其中也一定不乏政绩冲动,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花了多少钱,而是这笔钱该不该花、怎么花、花了以后有何成效。对此,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国区主席陈平认为,要传承、保护文化遗产,就应该注重大
“江南百工——首届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近日在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拉开帷幕。这也是长三角地区首次举行的大型综合性非遗大展,共展出龙泉青瓷、宜兴紫砂、云锦织造、苏州制扇等近百个长三角地区国家级、省(市)级非遗项目。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博览会还设立了日本馆展区,精选多项具有代表性的日本手工艺项目,旨在推动长三角与国际间在非遗方面的交流。
手艺:做鞋  等级:★★★★  探春最知名的形象是理家,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她是做鞋高手。  第二十七回黛玉葬花前,探春央宝玉给她在外面买些小玩意儿,最后说“我还像上回的鞋做一双你穿,比那双还加工夫,如何呢?”宝玉提及贾政看到了,大为不乐。“何苦来,虚耗人力,作践绫罗,作这样的东西。”作为贾府长辈,贾政代表的是老封建,他批评则表示鞋子做得非常好,且不是寻常款式。探春本就是个敢于创新的人,她应该是做了
「盖楼才是真功夫,修补都是小儿科。」只是如今,已没有人再盖土楼了。  我居住的奋躍堂,在拥有几万座土楼的“土楼之乡”永定,算不上经典,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座土楼,二层,方楼,虎形,三堂二落式结构。石门当,木户对,户对是甲骨文雕刻的“诗、礼”二字,建于清顺治年间,至今已经370年。全楼居住16户人家,共100余人,都是梅生公的后裔、亲房。与我同字辈的兄弟,大多是五服外的,所以算不得堂哥,非要说一个称谓,
“世界上最重、最土、最笨的动画。”这是许多媒体给汤柏华的《夏虫国》《莫高霞光》两部短片动画起的标题。在创作《夏虫国》时,汤柏华使用了近两千吨石膏;《莫高霞光》则用了10万张泥板。除了其标志性的中国风、敦煌元素,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些厚重的材料了。  材料是一把钥匙  “水印木刻、铜版画都与材料有关,动画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材料。我又在动画里用到了石膏板、泥板,也是一种表达方法。我们可以用电脑或者纸张绘
世事总是这样,唯有热爱,才能经得住岁月的漫长打磨。也正因为有事做,有期待,脚下的路才会一步步明朗起来。这个85后的文艺女青年、半路出家的手艺人还在路上,故事只能讲到一半。但结局不会太意外。  行走中看世界,遇知音  这个世界没有平白无故的遇见。陈罕珺是一个爱走四方的姑娘,那一年她徒步走川藏线,一路从四川到西藏,再到尼泊尔,然后回到云南,最后回到南京,在这辗转的旅途中接触到了一些匠人。这场行走,她和
我们用的手机叫苹果,喝的矿泉水叫长白山,穿的衣服印着各种花卉植物,处处透露出人对自然的原始向往。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感受到了自然的美?  ——桃大胆  森林是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山涧清泉,绿树繁花,甚至枯枝落叶,都是最美的礼物。桃大胆,把这些礼物藏进了“木兆手作”。  在商铺林立的创业大街上,顺着门牌号找到不起眼的“木兆”。门口的小黑板上,枯枝和落叶拼成的“木兆”二字别具一格。店铺里大片的白墙和繁茂
谁说画画一定要颜料呢?谁说咖啡只能用来喝呢?英国插画家 Maria A. Aristidou 从洒掉的咖啡中获得灵感,以咖啡为颜料,将它变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不论是憨态可掬的动漫人物,还是娇俏动人的长发美女,抑或惟妙惟肖的静态写生,简单的一杯咖啡,在她的笔下都晕染出“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气息。  www.facebook.com/Maria.A.Aristidou
手艺:泡茶  等级:★★★★☆  妙玉是槛外人,闺阁中的手艺且不去计较,单讲泡茶。  第四十一回中,贾母游大观园,妙玉给贾母奉茶,用的是“旧年蠲的雨水”。她悄悄拉黛玉宝钗过去吃体己茶,宝玉也跟来,得了一杯茶喝,他的反应是:果觉轻淳无比,赏赞不绝。黛玉以为也是旧年的雨水,就引来她一顿奚落:“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5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
“摄影,照我的想法,就是绘画的速写,凭直觉完成,不容修改。”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布列松如是说。  对于90后、00后来讲,数码相机离生活更近。但是对于父辈来说,对胶片相机的认识更深。  那时候的胶片摄影,其实很麻烦。买了胶片相机,还必须要买胶卷,没有胶卷就拍不了照片;而胶卷,每按一次快门就会用掉一格,消耗非常快。每张照片都要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对好焦点才敢拍,常常看着镜头笑到僵硬才把快门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