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合理开放教学时空,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当地拓展教材内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达成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境界。只有注重过程、多元、鼓励的课堂教学评价,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关键词 开放课堂 品德内化 生活 自我 师生关系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现状表现为:一是教师上课内容依纲靠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联系不够密切,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实效性差;二是课堂活动少,有效的、能针对学生实际的活动更少,即使有活动,目标意识也不强;三是对学生的新变化缺乏敏捷的反应,方法上缺少调整和适应,情感投入也较少。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
一、回归生活,教学内容开放
如果教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依纲靠本,为书上内容教学而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的联系不够密切,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实效性差。
《我是小小主人翁》如果只是抽象地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主人翁的精神,且内容枯燥无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要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从三年级学习过的居委会和村委会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变化入手,认识这种选举的现实意义,可通过教师中的人民代表,为学生为学校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亲身感受人民代表与我们息息相关。并从这个实例开始,让学生认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对于国家、公民、人民代表等重要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解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学做集体小主人》一课,在班级开展“今天我当家”“今天我值日”“我是班长”等到活动,让学生自己选举或自我推荐或轮流当班长等,真正让学生体验小主人翁的感受,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开放教学内容,回归生活,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促进品德的真正内化。
二、贴近学生,师生交流的开放
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社会人文精神所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和各学生个体间进行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有益于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养成,有益于学生学会尊重他人、陈述已见,达成共识,分享成果。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师说生听,教师主体学生以老师为中心陈旧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三、尊重学生,教学预设的开放
尊重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信息中进行个性化思考,引导其品格升华。叶圣陶先生晚年答记者问时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究的能力,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教师要承认并信任学生中潜藏着的极大的智慧和才干,只要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自由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因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解答这些由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做往往能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或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会激发出学生更大的潜能。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功愿望,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四、认识自我,教学评价的开放
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多元、鼓励。激励性的教师评价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并逐步形成重要因素;歧视或讽刺的教师评价将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什么?自信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自信是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自信是面对困难百折不挠,自信是学生成功的起点,学生的成功来自于面对困难的坚持不懈地学习。每个人最大的缺点是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评价永远是好的,而对于每个问题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对每一学生的评价,对课堂问题的评价和定论要多元化,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充分让学生交流沟通,肯定每个认知。
合理开放教学时空,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当地拓展教材内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达成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境界。注重过程、注重多元、注重鼓励的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构建良好开放课堂,将有力于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
关键词 开放课堂 品德内化 生活 自我 师生关系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现状表现为:一是教师上课内容依纲靠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联系不够密切,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实效性差;二是课堂活动少,有效的、能针对学生实际的活动更少,即使有活动,目标意识也不强;三是对学生的新变化缺乏敏捷的反应,方法上缺少调整和适应,情感投入也较少。基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
一、回归生活,教学内容开放
如果教师在品德课堂教学中依纲靠本,为书上内容教学而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经验的联系不够密切,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实效性差。
《我是小小主人翁》如果只是抽象地讲解,学生很难理解主人翁的精神,且内容枯燥无味。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要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从三年级学习过的居委会和村委会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变化入手,认识这种选举的现实意义,可通过教师中的人民代表,为学生为学校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亲身感受人民代表与我们息息相关。并从这个实例开始,让学生认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对于国家、公民、人民代表等重要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了解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学做集体小主人》一课,在班级开展“今天我当家”“今天我值日”“我是班长”等到活动,让学生自己选举或自我推荐或轮流当班长等,真正让学生体验小主人翁的感受,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开放教学内容,回归生活,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促进品德的真正内化。
二、贴近学生,师生交流的开放
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也是社会人文精神所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和各学生个体间进行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有益于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养成,有益于学生学会尊重他人、陈述已见,达成共识,分享成果。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表现,乐于创造,保证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师说生听,教师主体学生以老师为中心陈旧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境界,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三、尊重学生,教学预设的开放
尊重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和信息中进行个性化思考,引导其品格升华。叶圣陶先生晚年答记者问时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探究的能力,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教师要承认并信任学生中潜藏着的极大的智慧和才干,只要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自由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知能力。
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大部分来源于成功的体验,反反复复的成功体验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因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再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解答这些由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做往往能提高他们的探究兴趣。当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解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或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会激发出学生更大的潜能。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依据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功愿望,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多多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学习欲望。
四、认识自我,教学评价的开放
教学评价要注重过程、多元、鼓励。激励性的教师评价是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并逐步形成重要因素;歧视或讽刺的教师评价将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什么?自信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自信是学生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自信是面对困难百折不挠,自信是学生成功的起点,学生的成功来自于面对困难的坚持不懈地学习。每个人最大的缺点是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评价永远是好的,而对于每个问题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对每一学生的评价,对课堂问题的评价和定论要多元化,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充分让学生交流沟通,肯定每个认知。
合理开放教学时空,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当地拓展教材内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达成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境界。注重过程、注重多元、注重鼓励的课堂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构建良好开放课堂,将有力于促进学生的品德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