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尼采于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看到人类文明依然存在深刻危机,他深感失望,精神上面临这一存在之深渊,试图通过重估人类一切传统价值来实现他对生命个体乃至人类文明的精神性拯救。
关键词:尼采;启蒙;强力意志;虚无主义;艺术本体论
尼采,一个宣扬生命之“权力意志”的“超善恶者”,可谓有史以来最具争议的大哲学家。他的诞生是英雄的诞生,亦是悲剧的诞生,英雄总是在巨大的悲剧性中呈现为英雄,是无坚不摧的剑(火、意志)与无锐不折的墙(冰、尘世)之间深刻的本质性冲突。读其著作,内心顿生震撼,其“迷雾”(疯狂)竟如此之深沉,尼采的“迷雾”不过是先行者苦于人类悲剧性迷雾之万难穿透及其拯救希望之渺茫的绝唱。
在宣告“上帝之死”后,他却又以基督的方式受难,或许,大地的丰饶正与这种悲剧性受难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黑格尔伦理实体间悲剧性冲突揭示了人世之悲剧情境,并且这种“悲剧性”最终消解于他所谓“绝对精神”(宇宙理性)之中。人总是面临着他的无意识深渊,存在是人类理性难以把握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亦陷入了纷争,人类的历史始终把悲剧性看得(建构为)比喜剧性更深沉、更高贵、更本真。这一“真理”在“后现代性”反讽中不过是人类主体理性的幻象(自恋):为什么不是喜剧性高于悲剧性呢?在宇宙理性面前,人的理性难道不是很不理性吗?尼采认为,人类所谓的“真理”等不过是一种透视性的力之价值争夺。“价值创造,成了居统治地位的东西,而且被称之为一时的‘真理’——被强行套入了公式,不管是在逻辑领域还是在政治(道德的、或艺术家的领域),皆是如此。”人的存在方式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艺术!道德不是永恒的,作为一种历史性事件,它有着自己的起源,作为“人性的、太人性的”道德“真理”不过是“存在之遗忘”。尼采学说评判的最高价值标准,不再是道德真理,而是关涉生命存在的“权(强)力意志”,当然,把尼采的这一关键哲学术语现实地理解为政治权力意志是粗俗的。尼采对人类文明的“仇恨”其实是他神圣疯狂之“爱欲”,对于不同的人之天性来讲,药物就是毒药,毒药就是药物。的确,尼采的药物猛烈得简直就是毒药了,正有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上帝已死:现在我们热望着——超人生存!”尼采呼唤着人类文明经历“凤凰涅槃”式的新生。
诚如尼采所言,“精神错乱,在个别人那里是罕见的——但是,在集团那里,在党派、民族、时代那里,就成了通则。”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病态激情的大爆发,而人类文明曾有过的美丽面纱就此被撕得粉碎,文明究竟为何物?或许,文明是人之所以为人并超拔于动物之上的本质与现象存在,它是一个等级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它坚不可摧,固若金汤,然而,它又是在某种程度上最为荒诞的异己的存在,它割断了人与故乡(自然母体)本真存在之联系。文明是精神和物质的纠结,说不清楚,它到底是借物质的力量来确立精神的等級序列,还是借凭精神等级序列来张显物质的力量。看来,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的神谕依然为骄傲的现代人而发。或许,人是介于绝望与希望之间的存在,由于“隔离墙”(沉重肉身)的存在,人世上演着悲剧。但是,如果用上帝般的回眸来“观照”,则人世又显得多么卑微荒诞,从而在本质上呈现出超越悲剧的喜剧性存在。或许,世界本无剧,由于人世的存在而上演其本真为喜剧的悲剧之表象。人不仅观照大千万象,更观照人自身,人的一生就是不知何时沉迷于大千万象而又想方设法去拯救自己的一生。
有学者把整个西方文化比作一座宏大的桥梁,柏拉图和尼采便是这座桥梁的两个桥墩。笔者对此不枉置评议,以免纷争。奇特的是最为进步的人物(如鲁迅)和最为反动的人物(如希特勒)甚至“大众”(一般知识分子等)都推崇尼采,东西方都反复兴起过所谓“尼采热”,“后现代主义”更是将之奉为开山鼻祖。尼采哲学的显著特色是一种带有毁灭性的创造精神,生命的本质就在于永不停歇的创造意志——“权(强)力意志”。尼采学说成为了继启蒙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思想和精神启蒙,史无前例地冲击了旧传统,解放了人的思想和精神,那种“叛逆性”、“彻底性”是革命而残酷的,有着分娩的阵痛,作为新世纪的救世启蒙学说,其毒性并不亚于其药性。
面对人世文明存在之深渊,尼采于哲学史上首先赋予了艺术(审美)以本体论的地位,开创了“艺术本体论”,走上“审美形而上学”的拯救之途,其“艺术本体论”主要体现于海德格尔所阐释的五个艺术命题:“一、艺术乃是强力意志最易透视的最熟悉的形态。二、艺术必须从艺术家的角度来把握。三、根据那个被拓展了的艺术家概念,艺术是一切存在者的基本事件;存在者就其存在着而言乃是一个自我创造者、被创造者。四、艺术乃是针对虚无主义的别具一格的反运动。五、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除此,海德格尔还认为尼采的一句格言:“我们发现艺术是生命的最大兴奋剂”是对叔本华之“寂静”的颠倒,是尼采关于艺术的总命题,其它命题都是对这个总命题的解说,其意思是:“艺术乃是强力意志的一个形态。因为‘兴奋剂’是驱动者、提高者、自我超越者;它是强力的增加,因而是地地道道的强力,这就是说,它就是强力意志。”尼采把“权力意志”看成是存在的根本规定,是其哲学的最高范畴,万事万物都只是“权力意志”,它们的存在就是“力”的分化、组合,生命本身就是积蓄和追求力量的本能。据海德格尔,艺术是权力意志最易透视最熟悉的形态(即最典型的形态),由此,尼采“艺术本体论”得到充分彰显。
尼采在与柏拉图的“对抛”(冲突与融合)中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他仰慕希腊文化,内心始终有一个“健而美”的希腊,这是西方人“集体无意识”之光辉梦境,体现了人类回归美好家园的强烈渴望。“来自源头的东西只在一个方向运动——朝向大海,即使由于离开它的本土而后悔,也只能有乡愁罢了。”尼采认为,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艺术更好地代表和反映了“希腊明朗的天空”(希腊高度文明的隐喻),正是苏格拉底及欧里庇得斯的“理性”如毒药般损害了希腊优美而自由的文化,使希腊文化传统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苏格拉底是希腊消亡的工具,是典型的颓废派。用‘理性’对抗本能。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暴力!”在西塞罗看来,“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寓于城邦之中,甚至引入家庭,迫使哲学思考人生和道德,善与恶。”即苏格拉底是道德哲学(理性良知)的开创者,一改此前和谐的天道自然哲学,把人类引出幽暗神秘的自然,走向日常生活的主题。但从此,人世便不得安宁,因为苏格拉底(道德理性)已经悄然把“善恶是非”的毒药种子深深地植入了人类的无辜心灵,后来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又被基督教继承(甚至变本加厉),严重毒害和钳制了人的自由心灵。尼采清醒于苏格拉底的“毒药”,而且苏格拉底正是就着自己的毒药而死的,故而他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开端的传统哲学斥之为“欧洲虚无主义”,它的极端体现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是欧洲的大病,人类所面临的巨大深渊,它像是梗在喉头的毒蛇。要么咬断这毒蛇吞噬它,要么吐出来,人类才能走向健康与自由。尼采正是为了迎战“虚无主义”(尤其是“悲观主义”)才建构起自己叛逆、强大而自由的学说。尼采认为,存在从根本上来讲是非道德的,故而他召唤着充满强力感的狄奥尼索斯精神以及“善恶之彼岸”的超人,并以“超人是大地之意义”向世人发出了号召,将苏格拉底及基督教的道德理性(所谓“真理”)斥之为“怨恨大地与生命”,痛骂为奴隶庸人之说,力主摒弃之。 尼采用“谱系学”方法对传统的道德真理、宗教信仰等进行了考察,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创立了新的文化范式,从而成为了与柏拉图比肩的“开端性”伟大哲学家(这一观念在海德格尔、福科以及德里达等西方著名思想家的哲学阐释中都有一定的认同)。
综上所述,尼采于人类文明传统价值理性之病症开辟的权力意志审美拯救道路或许算不上救世良方,但是他那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勇气的确令世人振聋发聩,引发了后继者对传统价值理性的深刻反思,具有深刻的后启蒙意义。即是说,尼采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面对启蒙理性之后人世文明依然存在的深刻危机,深感失望和不满,他以绝大的勇气挑战传统,影响深远,仅此,我们就足以肯定他于传统理性价值再反思的后启蒙意义!
注释:
[1]“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精神’。它是绝对的,因为它是精神之最后的、最高的实现。由于这个缘故,所有其他事物都应运而生。并且在这个意义上,所有其他事物都是基础。(因为绝对‘从本质上说是结果’。)”另外,黑格尔还有“宇宙理性”等最高哲学范畴。(参看(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 朱进东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714页。
[2](德)尼采《超善恶》,张念东 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25页。
[3]此处化用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的书名。
[4]这是海德格尔的核心话语,但尼采最先涉及这个问题,并且用他的“谱系学”方法叩问被遗忘或被遮蔽的“存在”。“存在的遗忘,是海德格尔惟一的“论题”即便不是一项关于存在的论题。存在出现为在场:这是海德格尔的第一个论题,这一论题标志了他的出发点。”(参看(法)马克·弗里芒-默里斯《海德格尔诗学》,冯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5]关于尼采哲学的这个核心术语,各种版本的译著在翻译时存在争议,有译为“权力意志”的,也有译为“强力意志”的,笔者觉得他们各有其道理,故将两种译法并置接受,论文其他处亦同,书写时用“权力意志”代表。
[6]苏格拉底最早将哲学视为救治心灵的药,然而,这药物对不同的天性来讲可能其效果相反,故此,药物也就成了毒药,反之亦然。
[7](德)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或译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楚图南译,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355頁。
[8](德)尼采《超善恶》,张念东 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82页。
[9](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上下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1页。
[10]同上,第81页。
[11]“审美绝非一种静观境界,而是生命激情奔放的状态。”(参看周国平著《周国平文集》(第四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6页。)
[12](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上下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2页。
[13]“对抛”一词或许较为陌生,笔者在此意指思想家之间的观念价值纷争(冲突与融合,批判与继承)的一种双向“交流”运动,它也是一种“轮回”。
[14](法)马克·弗里芒-默里斯《海德格尔诗学》,冯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15](德)尼采《看哪这人》,张念东 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51页。
[16](英)泰勒主编《从开端到柏拉图》,韩东晖 聂敏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年,第368页。
[17](参看(德)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或译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楚图南译,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作者简介
张国强(1975-12),男,籍贯:四川广元人,学历:硕士 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关键词:尼采;启蒙;强力意志;虚无主义;艺术本体论
尼采,一个宣扬生命之“权力意志”的“超善恶者”,可谓有史以来最具争议的大哲学家。他的诞生是英雄的诞生,亦是悲剧的诞生,英雄总是在巨大的悲剧性中呈现为英雄,是无坚不摧的剑(火、意志)与无锐不折的墙(冰、尘世)之间深刻的本质性冲突。读其著作,内心顿生震撼,其“迷雾”(疯狂)竟如此之深沉,尼采的“迷雾”不过是先行者苦于人类悲剧性迷雾之万难穿透及其拯救希望之渺茫的绝唱。
在宣告“上帝之死”后,他却又以基督的方式受难,或许,大地的丰饶正与这种悲剧性受难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黑格尔伦理实体间悲剧性冲突揭示了人世之悲剧情境,并且这种“悲剧性”最终消解于他所谓“绝对精神”(宇宙理性)之中。人总是面临着他的无意识深渊,存在是人类理性难以把握的。悲剧性与喜剧性亦陷入了纷争,人类的历史始终把悲剧性看得(建构为)比喜剧性更深沉、更高贵、更本真。这一“真理”在“后现代性”反讽中不过是人类主体理性的幻象(自恋):为什么不是喜剧性高于悲剧性呢?在宇宙理性面前,人的理性难道不是很不理性吗?尼采认为,人类所谓的“真理”等不过是一种透视性的力之价值争夺。“价值创造,成了居统治地位的东西,而且被称之为一时的‘真理’——被强行套入了公式,不管是在逻辑领域还是在政治(道德的、或艺术家的领域),皆是如此。”人的存在方式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艺术!道德不是永恒的,作为一种历史性事件,它有着自己的起源,作为“人性的、太人性的”道德“真理”不过是“存在之遗忘”。尼采学说评判的最高价值标准,不再是道德真理,而是关涉生命存在的“权(强)力意志”,当然,把尼采的这一关键哲学术语现实地理解为政治权力意志是粗俗的。尼采对人类文明的“仇恨”其实是他神圣疯狂之“爱欲”,对于不同的人之天性来讲,药物就是毒药,毒药就是药物。的确,尼采的药物猛烈得简直就是毒药了,正有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上帝已死:现在我们热望着——超人生存!”尼采呼唤着人类文明经历“凤凰涅槃”式的新生。
诚如尼采所言,“精神错乱,在个别人那里是罕见的——但是,在集团那里,在党派、民族、时代那里,就成了通则。”两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文明病态激情的大爆发,而人类文明曾有过的美丽面纱就此被撕得粉碎,文明究竟为何物?或许,文明是人之所以为人并超拔于动物之上的本质与现象存在,它是一个等级序列,在一定程度上,它坚不可摧,固若金汤,然而,它又是在某种程度上最为荒诞的异己的存在,它割断了人与故乡(自然母体)本真存在之联系。文明是精神和物质的纠结,说不清楚,它到底是借物质的力量来确立精神的等級序列,还是借凭精神等级序列来张显物质的力量。看来,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的神谕依然为骄傲的现代人而发。或许,人是介于绝望与希望之间的存在,由于“隔离墙”(沉重肉身)的存在,人世上演着悲剧。但是,如果用上帝般的回眸来“观照”,则人世又显得多么卑微荒诞,从而在本质上呈现出超越悲剧的喜剧性存在。或许,世界本无剧,由于人世的存在而上演其本真为喜剧的悲剧之表象。人不仅观照大千万象,更观照人自身,人的一生就是不知何时沉迷于大千万象而又想方设法去拯救自己的一生。
有学者把整个西方文化比作一座宏大的桥梁,柏拉图和尼采便是这座桥梁的两个桥墩。笔者对此不枉置评议,以免纷争。奇特的是最为进步的人物(如鲁迅)和最为反动的人物(如希特勒)甚至“大众”(一般知识分子等)都推崇尼采,东西方都反复兴起过所谓“尼采热”,“后现代主义”更是将之奉为开山鼻祖。尼采哲学的显著特色是一种带有毁灭性的创造精神,生命的本质就在于永不停歇的创造意志——“权(强)力意志”。尼采学说成为了继启蒙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思想和精神启蒙,史无前例地冲击了旧传统,解放了人的思想和精神,那种“叛逆性”、“彻底性”是革命而残酷的,有着分娩的阵痛,作为新世纪的救世启蒙学说,其毒性并不亚于其药性。
面对人世文明存在之深渊,尼采于哲学史上首先赋予了艺术(审美)以本体论的地位,开创了“艺术本体论”,走上“审美形而上学”的拯救之途,其“艺术本体论”主要体现于海德格尔所阐释的五个艺术命题:“一、艺术乃是强力意志最易透视的最熟悉的形态。二、艺术必须从艺术家的角度来把握。三、根据那个被拓展了的艺术家概念,艺术是一切存在者的基本事件;存在者就其存在着而言乃是一个自我创造者、被创造者。四、艺术乃是针对虚无主义的别具一格的反运动。五、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除此,海德格尔还认为尼采的一句格言:“我们发现艺术是生命的最大兴奋剂”是对叔本华之“寂静”的颠倒,是尼采关于艺术的总命题,其它命题都是对这个总命题的解说,其意思是:“艺术乃是强力意志的一个形态。因为‘兴奋剂’是驱动者、提高者、自我超越者;它是强力的增加,因而是地地道道的强力,这就是说,它就是强力意志。”尼采把“权力意志”看成是存在的根本规定,是其哲学的最高范畴,万事万物都只是“权力意志”,它们的存在就是“力”的分化、组合,生命本身就是积蓄和追求力量的本能。据海德格尔,艺术是权力意志最易透视最熟悉的形态(即最典型的形态),由此,尼采“艺术本体论”得到充分彰显。
尼采在与柏拉图的“对抛”(冲突与融合)中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他仰慕希腊文化,内心始终有一个“健而美”的希腊,这是西方人“集体无意识”之光辉梦境,体现了人类回归美好家园的强烈渴望。“来自源头的东西只在一个方向运动——朝向大海,即使由于离开它的本土而后悔,也只能有乡愁罢了。”尼采认为,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艺术更好地代表和反映了“希腊明朗的天空”(希腊高度文明的隐喻),正是苏格拉底及欧里庇得斯的“理性”如毒药般损害了希腊优美而自由的文化,使希腊文化传统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苏格拉底是希腊消亡的工具,是典型的颓废派。用‘理性’对抗本能。坚决主张‘理性’就是埋葬生命的危险暴力!”在西塞罗看来,“苏格拉底首先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寓于城邦之中,甚至引入家庭,迫使哲学思考人生和道德,善与恶。”即苏格拉底是道德哲学(理性良知)的开创者,一改此前和谐的天道自然哲学,把人类引出幽暗神秘的自然,走向日常生活的主题。但从此,人世便不得安宁,因为苏格拉底(道德理性)已经悄然把“善恶是非”的毒药种子深深地植入了人类的无辜心灵,后来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又被基督教继承(甚至变本加厉),严重毒害和钳制了人的自由心灵。尼采清醒于苏格拉底的“毒药”,而且苏格拉底正是就着自己的毒药而死的,故而他将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开端的传统哲学斥之为“欧洲虚无主义”,它的极端体现是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尼采认为“虚无主义”是欧洲的大病,人类所面临的巨大深渊,它像是梗在喉头的毒蛇。要么咬断这毒蛇吞噬它,要么吐出来,人类才能走向健康与自由。尼采正是为了迎战“虚无主义”(尤其是“悲观主义”)才建构起自己叛逆、强大而自由的学说。尼采认为,存在从根本上来讲是非道德的,故而他召唤着充满强力感的狄奥尼索斯精神以及“善恶之彼岸”的超人,并以“超人是大地之意义”向世人发出了号召,将苏格拉底及基督教的道德理性(所谓“真理”)斥之为“怨恨大地与生命”,痛骂为奴隶庸人之说,力主摒弃之。 尼采用“谱系学”方法对传统的道德真理、宗教信仰等进行了考察,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创立了新的文化范式,从而成为了与柏拉图比肩的“开端性”伟大哲学家(这一观念在海德格尔、福科以及德里达等西方著名思想家的哲学阐释中都有一定的认同)。
综上所述,尼采于人类文明传统价值理性之病症开辟的权力意志审美拯救道路或许算不上救世良方,但是他那重估一切价值的思想勇气的确令世人振聋发聩,引发了后继者对传统价值理性的深刻反思,具有深刻的后启蒙意义。即是说,尼采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面对启蒙理性之后人世文明依然存在的深刻危机,深感失望和不满,他以绝大的勇气挑战传统,影响深远,仅此,我们就足以肯定他于传统理性价值再反思的后启蒙意义!
注释:
[1]“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精神’。它是绝对的,因为它是精神之最后的、最高的实现。由于这个缘故,所有其他事物都应运而生。并且在这个意义上,所有其他事物都是基础。(因为绝对‘从本质上说是结果’。)”另外,黑格尔还有“宇宙理性”等最高哲学范畴。(参看(加)查尔斯·泰勒《黑格尔》,张国清 朱进东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第714页。
[2](德)尼采《超善恶》,张念东 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125页。
[3]此处化用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的书名。
[4]这是海德格尔的核心话语,但尼采最先涉及这个问题,并且用他的“谱系学”方法叩问被遗忘或被遮蔽的“存在”。“存在的遗忘,是海德格尔惟一的“论题”即便不是一项关于存在的论题。存在出现为在场:这是海德格尔的第一个论题,这一论题标志了他的出发点。”(参看(法)马克·弗里芒-默里斯《海德格尔诗学》,冯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5]关于尼采哲学的这个核心术语,各种版本的译著在翻译时存在争议,有译为“权力意志”的,也有译为“强力意志”的,笔者觉得他们各有其道理,故将两种译法并置接受,论文其他处亦同,书写时用“权力意志”代表。
[6]苏格拉底最早将哲学视为救治心灵的药,然而,这药物对不同的天性来讲可能其效果相反,故此,药物也就成了毒药,反之亦然。
[7](德)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或译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楚图南译,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第355頁。
[8](德)尼采《超善恶》,张念东 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第82页。
[9](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上下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1页。
[10]同上,第81页。
[11]“审美绝非一种静观境界,而是生命激情奔放的状态。”(参看周国平著《周国平文集》(第四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6页。)
[12](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上下卷),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2页。
[13]“对抛”一词或许较为陌生,笔者在此意指思想家之间的观念价值纷争(冲突与融合,批判与继承)的一种双向“交流”运动,它也是一种“轮回”。
[14](法)马克·弗里芒-默里斯《海德格尔诗学》,冯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122页。
[15](德)尼采《看哪这人》,张念东 凌素心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第51页。
[16](英)泰勒主编《从开端到柏拉图》,韩东晖 聂敏里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3年,第368页。
[17](参看(德)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或译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楚图南译,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
作者简介
张国强(1975-12),男,籍贯:四川广元人,学历:硕士 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文艺学,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