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在积极的教学实践中去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另一方面,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去实现。教材是思维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所以,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一、启思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根据每个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教学内容里面应采用螺旋式教学,新旧联系,不断化旧为新,新旧知识之间不仅有纵的联系,还有横的联系,纵横交错,使其形成知识网络。所以在教学新的数学知识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细致挖掘新知识的内联因素,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差距,从而启动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二、激思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到最佳状态,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情势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个内容时,笔者设计这样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2、20、2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学生对这问题感到很新奇,顿时全班同学怀着好奇的心理沉浸在思索中。通过议论,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有的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教师可以趁机提出:“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三个数字用等号连起来?”学生一听,情绪高涨了,思维更加活跃,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的学生也和同桌的同学议论开了。并争先恐后地说:“2元=2.0元=2.00元……”老师接着说:“像2、2.0、2.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相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情境,造成悬念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能力和习惯。
三、导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生疑,然后使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再展开积极思维。思维方向确定后,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去发展规律,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思维不可缺少的“润滑油、催化剂”。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以先出示口算题卡片1/16 3/16 5/16 3/8”,当学生口算到9/16 3/8时,思维产生了障碍,这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不算了?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将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吗?”接着引导学生试做一做,结果大部分学生经老师的引导提示,先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从而顺利地求出了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思维受阻的情况,这时,切忌直接把答案或解题方法告诉给学生,而应指导学生回忆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并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深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刚学过新知后,保证一定数量的练习,是将已形成的概念和新知逐步形成技能,以及发展成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老师有必要在课堂上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因为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巧设课堂练习时,应该按照由易到难的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这样,编排的练习不仅具有阶梯性,而且具有指导性。通常设计课堂的练习可分为三个层次:
1、强化思维训练:以基础题为主,有目的地围绕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全班同学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教学内容的目的。
2、思维训练: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以达到防止定势思维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训练巩固了新知识,同时学生在解题时要先认真思考,然后选择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也发展了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
3、发展思维训练:在以上的训练基础上,加以综合,也就是再以综合题为主进行训练,因为它是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将有关概念、法则等知识灵活运用。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是十分有好处的。
在训练中,由于训练题目有一定的梯度,可以满足各种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学习积极性高,这不仅能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掌握新知,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而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要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经常地多方面地进行培养,这样不仅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敏捷、灵活、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宿迁宿城区河滨中心小学 江苏】
一、启思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一环扣一环,根据每个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教学内容里面应采用螺旋式教学,新旧联系,不断化旧为新,新旧知识之间不仅有纵的联系,还有横的联系,纵横交错,使其形成知识网络。所以在教学新的数学知识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细致挖掘新知识的内联因素,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差距,从而启动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二、激思
教育心理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到最佳状态,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情势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这个内容时,笔者设计这样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出“2、20、200”,问:“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这三个数连起来?”学生对这问题感到很新奇,顿时全班同学怀着好奇的心理沉浸在思索中。通过议论,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有的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此时,教师可以趁机提出:“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三个数字用等号连起来?”学生一听,情绪高涨了,思维更加活跃,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的学生也和同桌的同学议论开了。并争先恐后地说:“2元=2.0元=2.00元……”老师接着说:“像2、2.0、2.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为什么相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问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创设情境,造成悬念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能力和习惯。
三、导思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生疑,然后使学生明确题目要求,确定自己的思维方向,再展开积极思维。思维方向确定后,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下,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去发展规律,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思维不可缺少的“润滑油、催化剂”。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以先出示口算题卡片1/16 3/16 5/16 3/8”,当学生口算到9/16 3/8时,思维产生了障碍,这时教师可以问:“为什么不算了?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将异分母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吗?”接着引导学生试做一做,结果大部分学生经老师的引导提示,先通分化为同分母分数,从而顺利地求出了答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思维受阻的情况,这时,切忌直接把答案或解题方法告诉给学生,而应指导学生回忆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并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深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刚学过新知后,保证一定数量的练习,是将已形成的概念和新知逐步形成技能,以及发展成能力的重要阶段。所以,老师有必要在课堂上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因为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在巧设课堂练习时,应该按照由易到难的螺旋上升的方式编排。这样,编排的练习不仅具有阶梯性,而且具有指导性。通常设计课堂的练习可分为三个层次:
1、强化思维训练:以基础题为主,有目的地围绕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全班同学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教学内容的目的。
2、思维训练:在基本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变式练习,以达到防止定势思维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训练巩固了新知识,同时学生在解题时要先认真思考,然后选择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也发展了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
3、发展思维训练:在以上的训练基础上,加以综合,也就是再以综合题为主进行训练,因为它是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节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等,将有关概念、法则等知识灵活运用。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是十分有好处的。
在训练中,由于训练题目有一定的梯度,可以满足各种类型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思维十分活跃,学习积极性高,这不仅能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掌握新知,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以不断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而思维能力的提高,还要取决于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经常地多方面地进行培养,这样不仅符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敏捷、灵活、积极、主动的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 宿迁宿城区河滨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