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旅游高等教育是职业化专业教育,应该培养行业所需的具有职业精神的职业人。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旅游高等教育的目的出发,阐述了职业意识的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现状,提出了培养职业意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职业意识;旅游;培养
国际高等教育的趋势是普及化、基础化、职业化。专业教育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益融合。
旅游高等教育是顺应我国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旅游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和服务于旅游行业。旅游专业教育是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专业教育,应当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职业意识是职业习惯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一、职业意识分析
社会中每一个工作岗位对就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具有独特的要求,而职业素质中最根本的就是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综合情感、理性认识和工作态度。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
职业意识首先表现即是对职业的认同感,认可并热爱这一职业,愿意以此职业为自己未来的事业,这样才能全面理性认识该职业的职业性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进而产生积极健康的职业态度。
当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全国涉旅院校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内的就业率却很低,造成了旅游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对行业的认同和热爱成为旅游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民办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现状
由于民办高校生源质量不高,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较差、不自信、职业目标不明确、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较差等问题,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将来要从事的行业、岗位缺乏了解。
(一)专业认识理想化
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专业(职业)的认识过于理想化,他们简单地认为旅游专业就是如何带人们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当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尤其是经过顶岗实习,发现进入职场都是从事一线服务岗位,如在旅行社做导游,在酒店做服务员。这与他们大学生身份"天之骄子""非龙即凤"的就业梦想落差很大。有的学生表示"我是学旅游管理的,不是学旅游服务的"。当现实与当初的想象产生差距,学生就会产生矛盾和困惑,甚至对行业产生抵触。
(二)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
没有目标人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更不会有行动和有效的时间管理。旅游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间的联系不甚明白,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未来可以就业的部门、岗位素质要求都缺乏清楚的认识。
为了适应行业人才需求,很多民办高校旅游专业进行专业方向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较多,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模块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内容十分丰富。这样做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职业人"。如果没有明确的职业意识,缺乏清晰的职业定位,必然会造成学习目标的缺失。
(三)顶岗实习的不良表现影响职业生涯
旅游专业一般都会安排三个月到一年不等的顶岗实习,由于学生职业意识的缺乏,经常出现对服务工作不屑一顾、怕苦怕累,对实习企业挑三拣四,不服从工作安排,与同事人机关系处理不好,容易与顾客发生争执,甚至中途以各种理由退出实习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旅游企业的对外形象和正常运转,影响实习单位对学校的评价,影响下一步的校企合作。
三、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途径
(一)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之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面向的行业产生足够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
1.专业培养目标教育
根据旅游专业培养面向和职业领域,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向。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行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和面向旅游产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和高素质应用型操作人员;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旅游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际操作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向学生介绍未来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如旅行社方向面向岗位有计调、外联、导游、领队、接待咨询等;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面向岗位有景区开发规划人员、项目策划人员、营销策划人员、景区讲解人员、景区日常运营的服务人员;酒店方向面向岗位有餐饮、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岗位、营销与公关岗位、拓展岗位(茶艺师、酒吧调酒师、娱乐中心、健身中心、商场服务与管理人员等)。
2.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教育
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了解各个学期的教学安排,了解职业能力及对应的课程设置,使学生从入学就能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如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知晓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英语、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模拟导游等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导游人员服务意识、景点讲解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应在毕业前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通过此类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
3.邀请校外专家讲座
邀请企业专业来校开展行业前沿、行业发展状况、行业人才需求的讲座,让学生对旅游行业有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以邀请已经小有成绩的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这样的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二)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养成教育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二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素质,三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1.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的养成教育
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服务是其基本产品,具有服务意识是基本职业要求。在旅游服务中不管顾客对哪个环节不满意都可能会对整体服务质量不满意。可以倡导、引导学生参加学生会、班委、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和各类比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2.礼仪行为养成教育
首先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尊重同学,互帮互助,有集体荣誉感;尊重老师,见到老师要众多那个点头微笑问好,进办公室要礼貌敲门,上课认真听讲,尊重老师的劳动。其次通过礼仪课程教会学生基本服务礼仪,可以安排学生主动承担学校会议接待、引导、颁奖等活动强化服务礼仪行为。第三提倡旅游专业学生着职业套装,这样着装有利于对职业环境的感知和对言行的约束,有利于职业意识的养成。
(三)专业课程教学引导
课堂教学是职业意识培养的主渠道。可以将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挫折承受等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内容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公共课程教学中,把培养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辩论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职业意识。
(四)重视实践教学
旅游人才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可以充分利用校内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来迅速提高职业素养,强化职业意识。实训实际上是一种模拟训练,军事中也有用模拟战争来训练军人的实战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应该设置较高比例的实践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模拟训练。除了模拟训练,真实的工作场景更能培养人的职业意识。一是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就近联系实习、见习单位,到本地较有行业影响力的酒店、风景区、旅行社看看职场情景,了解旅游职业人应有的职业风貌,增加感性认识。二是可以利用旅游淡季到社会实践中学习,选取适合个人发展的单位去做调查,带着问题去做,每去一家企业都要交一篇调查报告,这样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明确下一步努力的目标,有意识的加以弥补。三是顶岗实习前接受入岗培训,熟悉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员工管理条例、服务质量标准等,使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为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做好心理准备。一旦进入岗位,就必须表现出"旅游人"、"饭店人"应有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娄丽芝,李小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2,(3).
[2]刘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5).
作者简介:吕春莉(1981-),女,烟台南山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及旅游教育。
关键词:职业意识;旅游;培养
国际高等教育的趋势是普及化、基础化、职业化。专业教育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益融合。
旅游高等教育是顺应我国旅游行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对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求而产生和发展的。旅游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和服务于旅游行业。旅游专业教育是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专业教育,应当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职业意识是职业习惯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
一、职业意识分析
社会中每一个工作岗位对就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具有独特的要求,而职业素质中最根本的就是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人们对所从事职业的综合情感、理性认识和工作态度。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
职业意识首先表现即是对职业的认同感,认可并热爱这一职业,愿意以此职业为自己未来的事业,这样才能全面理性认识该职业的职业性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进而产生积极健康的职业态度。
当前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全国涉旅院校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是旅游专业毕业生在本行业内的就业率却很低,造成了旅游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制约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对行业的认同和热爱成为旅游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民办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现状
由于民办高校生源质量不高,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较差、不自信、职业目标不明确、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较差等问题,对自己所学专业及将来要从事的行业、岗位缺乏了解。
(一)专业认识理想化
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对专业(职业)的认识过于理想化,他们简单地认为旅游专业就是如何带人们游山玩水、吃喝玩乐,当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尤其是经过顶岗实习,发现进入职场都是从事一线服务岗位,如在旅行社做导游,在酒店做服务员。这与他们大学生身份"天之骄子""非龙即凤"的就业梦想落差很大。有的学生表示"我是学旅游管理的,不是学旅游服务的"。当现实与当初的想象产生差距,学生就会产生矛盾和困惑,甚至对行业产生抵触。
(二)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
没有目标人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更不会有行动和有效的时间管理。旅游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间的联系不甚明白,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未来可以就业的部门、岗位素质要求都缺乏清楚的认识。
为了适应行业人才需求,很多民办高校旅游专业进行专业方向培养,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较多,有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模块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内容十分丰富。这样做是为了培养专业的"职业人"。如果没有明确的职业意识,缺乏清晰的职业定位,必然会造成学习目标的缺失。
(三)顶岗实习的不良表现影响职业生涯
旅游专业一般都会安排三个月到一年不等的顶岗实习,由于学生职业意识的缺乏,经常出现对服务工作不屑一顾、怕苦怕累,对实习企业挑三拣四,不服从工作安排,与同事人机关系处理不好,容易与顾客发生争执,甚至中途以各种理由退出实习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旅游企业的对外形象和正常运转,影响实习单位对学校的评价,影响下一步的校企合作。
三、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途径
(一)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之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面向的行业产生足够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
1.专业培养目标教育
根据旅游专业培养面向和职业领域,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向。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行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和面向旅游产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和高素质应用型操作人员;专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旅游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际操作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向学生介绍未来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如旅行社方向面向岗位有计调、外联、导游、领队、接待咨询等;景区开发与管理方向面向岗位有景区开发规划人员、项目策划人员、营销策划人员、景区讲解人员、景区日常运营的服务人员;酒店方向面向岗位有餐饮、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岗位、营销与公关岗位、拓展岗位(茶艺师、酒吧调酒师、娱乐中心、健身中心、商场服务与管理人员等)。
2.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教育
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了解各个学期的教学安排,了解职业能力及对应的课程设置,使学生从入学就能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如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知晓导游业务、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英语、中国旅游地理、中国旅游文化、模拟导游等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导游人员服务意识、景点讲解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应在毕业前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书。通过此类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
3.邀请校外专家讲座
邀请企业专业来校开展行业前沿、行业发展状况、行业人才需求的讲座,让学生对旅游行业有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以邀请已经小有成绩的毕业生回校现身说法,这样的方式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二)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养成教育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二有利于巩固专业思想,提高专业素质,三有利于提高就业竞争力。
1.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的养成教育
旅游行业是服务性行业,服务是其基本产品,具有服务意识是基本职业要求。在旅游服务中不管顾客对哪个环节不满意都可能会对整体服务质量不满意。可以倡导、引导学生参加学生会、班委、社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和各类比赛,培养社会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2.礼仪行为养成教育
首先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尊重同学,互帮互助,有集体荣誉感;尊重老师,见到老师要众多那个点头微笑问好,进办公室要礼貌敲门,上课认真听讲,尊重老师的劳动。其次通过礼仪课程教会学生基本服务礼仪,可以安排学生主动承担学校会议接待、引导、颁奖等活动强化服务礼仪行为。第三提倡旅游专业学生着职业套装,这样着装有利于对职业环境的感知和对言行的约束,有利于职业意识的养成。
(三)专业课程教学引导
课堂教学是职业意识培养的主渠道。可以将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挫折承受等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内容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公共课程教学中,把培养服务意识、服从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等内容纳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辩论会等形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职业意识。
(四)重视实践教学
旅游人才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可以充分利用校内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来迅速提高职业素养,强化职业意识。实训实际上是一种模拟训练,军事中也有用模拟战争来训练军人的实战能力。在课程体系中应该设置较高比例的实践教学,开展各种形式的模拟训练。除了模拟训练,真实的工作场景更能培养人的职业意识。一是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就近联系实习、见习单位,到本地较有行业影响力的酒店、风景区、旅行社看看职场情景,了解旅游职业人应有的职业风貌,增加感性认识。二是可以利用旅游淡季到社会实践中学习,选取适合个人发展的单位去做调查,带着问题去做,每去一家企业都要交一篇调查报告,这样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明确下一步努力的目标,有意识的加以弥补。三是顶岗实习前接受入岗培训,熟悉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员工管理条例、服务质量标准等,使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为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做好心理准备。一旦进入岗位,就必须表现出"旅游人"、"饭店人"应有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娄丽芝,李小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2,(3).
[2]刘珺.旅游管理类毕业生求职的几点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5).
作者简介:吕春莉(1981-),女,烟台南山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及旅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