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诚信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诚信作为基于对生命的尊重而实施的一种向善、向美的至诚境界,理应得到加强。就高校及全社会而言,当前普遍遭遇诚信危机,使得高校诚信教育的问题更为凸显。
关键词:诚信教育;大学生; 信誉档案;道德建设
诚信在中国人的道德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亦然。《礼记·中庸》写道:“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孟子在《离娄上》中讲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罗曼·罗兰这样形容诚信:“诚信是人间最温柔的枕头[1]。”的确,诚信是一个人与其他人深入交流的桥梁,也是成功的垫脚石。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即使你有多大的本事也会被大家所孤立,你的才华也就没有了发挥的空间。所以说诚信是成才的先决条件。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诚信教育状况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的脉动和发展方向。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诚信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乏力。目前,关于大学生诚信建设的专门制度屈指可数。部分高校按照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明礼诚信”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第五条“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要求制定的有关诚信的行为规范都是非制度化的,它们并不能归属于大学生诚信制度, 所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诚信制度是当务之急。所谓科学合理,一方面指这种诚信制度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大学生诚信制度必须具有针对性,如针对大学生在学术、就业、贷款等诚信危机表现最为突出的方面制定,不能模糊泛化。另一方面,要实现制度的人文性,体现学校育人重于惩罚的特色。做到反面 “堵塞”,正面 “疏导”;激励为主,惩罚为辅。
(2)诚信退化,大学生对诚信教育认同感弱。经济生活层面的失信及不诚信行为也严重地影响到在校生的诚信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接受访谈时强调指出:“诚信滑坡的实际问题比报道的要严重得多……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已经不是滑坡,而是快要消失了。”[2]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博士也说“中国学生最缺乏的素质就是诚实正直”。[3]
(3)高等教育领域诚信缺失严重,学校内部管理不到位,忽视自身形象力和引导力的提升。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也极为严重。具体表现为:学业不诚信(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伪造实验数据、篡改成绩单、剽窃论文等);经济行为不诚信(如恶意拖欠学费、故意欠贷不还等);日常行为不诚信(如说假话、伪造证件、充当“枪手”赚取利益、恋爱动机不诚);网络道德虚拟;制造虚假履历、虚假包装;合同契约观念不强,就业过程中随便违约等。[4-7]其中恶意欠费、故意逃贷等失信行为,导致部分高校由于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率超标而被相关商业银行禁贷的事件[8]。
少数高校教师及个别教育主管部门的失信行为(如北大博导涉嫌剽窃著作,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贩卖假文凭等事件),也进一步导致人们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担忧。
因此,学校在诚信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事关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而且事关大学、教育主体、教育管理机构等各当事方的社会声誉,进而关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失效原因剖析
(1)监督惩罚机制缺失,失信成本低廉,柔性制度不能制约失信行为。当前,我国的法制领域还没有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及失信惩罚机制。公民诚信体制在国家立法、司法、执法上都没有达到统一。诚信虽然在公民的道德观念上得到尊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明显的约束力。
(2)我国传统的诚信教育方法和载体创新不足。诚信教育主张方法多元化、艺术化,而传统教育却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重师长训导,轻自我教育;重群体讲授,轻咨询辅导。
(3)缺乏责任意识和反思能力是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内在因素。同时,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侵蚀了高校管理者的诚信信仰。
当代大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阴暗面的全面理解和认识薄弱,加之他们对事物的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还不够深刻,很容易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认作社会本质,从而丧失诚信观念。
当下社会生活中,各领域制度建设亟待完善,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如贪污腐败、制假贩假、学术剽窃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引发高校管理中的失信行为,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有诚信评价制度和诚信监督机制,但出于就业率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等因素的考虑,高校有时会将涉及诚信违规的材料从毕业生的档案中取出。这种行为虽然照顾到高校和个别毕业生一时的需要,但是给其他大学生造成一种诚信违规无关紧要的印象,不利于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对策
1. 建立针对个人的诚信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及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收集学生在各方面(考试、图书借阅、助学贷款等)的诚信表现,由所在院校统一管理,供就业单位及各金融机构查阅,并将其作为毕业、就业、评奖的重要指标。这样就从制度上约束了大学生的信用风险,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强化其内心认同。
2.加强针对大学生诚信的实践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和各种学生社团组织,运用广播、板报、专题网站等媒介,利用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诚信道德修养,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3.构建完善的校园服务体系,杜绝校园管理失信行为
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其校园氛围对大学生品德养成具有渗透性,因而高校自身诚信形象的构建极其重要。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高校要身体力行,严格按照诚信规则办事,杜绝失信行为。高校只有调动各方面力量,协调各种因素,才能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诚信氛围的影响,使其情操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以塑造。
总之,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建设,都必须积极深入地研究新时期诚信教育的模式与效果,探索新方法、新举措,为构建文明诚信的和谐校园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3] 原春琳,朱清时.成功的关键在于诚实[N].中国青年报,2001-3-29(3).
[4]熊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手段选择[J].教育评论,2007(3).
[5] 蔡红梅.论大学生诚信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06(4):59.
[6] 谢平.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124.
[7]张景胜.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J].江苏高教,2007(2):120.
[8] 杨晓红.助学贷款叫停,谁之过[N].南方都市报,2004-5-8(A07).
(作者单位:山东大王职业学院)
关键词:诚信教育;大学生; 信誉档案;道德建设
诚信在中国人的道德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古至今亦然。《礼记·中庸》写道:“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孟子在《离娄上》中讲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罗曼·罗兰这样形容诚信:“诚信是人间最温柔的枕头[1]。”的确,诚信是一个人与其他人深入交流的桥梁,也是成功的垫脚石。一个不讲诚信的人将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即使你有多大的本事也会被大家所孤立,你的才华也就没有了发挥的空间。所以说诚信是成才的先决条件。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诚信教育状况直接关系整个社会的脉动和发展方向。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诚信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乏力。目前,关于大学生诚信建设的专门制度屈指可数。部分高校按照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明礼诚信”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第五条“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要求制定的有关诚信的行为规范都是非制度化的,它们并不能归属于大学生诚信制度, 所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诚信制度是当务之急。所谓科学合理,一方面指这种诚信制度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大学生诚信制度必须具有针对性,如针对大学生在学术、就业、贷款等诚信危机表现最为突出的方面制定,不能模糊泛化。另一方面,要实现制度的人文性,体现学校育人重于惩罚的特色。做到反面 “堵塞”,正面 “疏导”;激励为主,惩罚为辅。
(2)诚信退化,大学生对诚信教育认同感弱。经济生活层面的失信及不诚信行为也严重地影响到在校生的诚信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接受访谈时强调指出:“诚信滑坡的实际问题比报道的要严重得多……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已经不是滑坡,而是快要消失了。”[2]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博士也说“中国学生最缺乏的素质就是诚实正直”。[3]
(3)高等教育领域诚信缺失严重,学校内部管理不到位,忽视自身形象力和引导力的提升。在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也极为严重。具体表现为:学业不诚信(如考试作弊、抄袭作业、伪造实验数据、篡改成绩单、剽窃论文等);经济行为不诚信(如恶意拖欠学费、故意欠贷不还等);日常行为不诚信(如说假话、伪造证件、充当“枪手”赚取利益、恋爱动机不诚);网络道德虚拟;制造虚假履历、虚假包装;合同契约观念不强,就业过程中随便违约等。[4-7]其中恶意欠费、故意逃贷等失信行为,导致部分高校由于助学贷款还贷违约率超标而被相关商业银行禁贷的事件[8]。
少数高校教师及个别教育主管部门的失信行为(如北大博导涉嫌剽窃著作,教育行政部门参与贩卖假文凭等事件),也进一步导致人们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担忧。
因此,学校在诚信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形势还相当严峻,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事关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而且事关大学、教育主体、教育管理机构等各当事方的社会声誉,进而关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确立。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失效原因剖析
(1)监督惩罚机制缺失,失信成本低廉,柔性制度不能制约失信行为。当前,我国的法制领域还没有个人信用评估体系及失信惩罚机制。公民诚信体制在国家立法、司法、执法上都没有达到统一。诚信虽然在公民的道德观念上得到尊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明显的约束力。
(2)我国传统的诚信教育方法和载体创新不足。诚信教育主张方法多元化、艺术化,而传统教育却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重师长训导,轻自我教育;重群体讲授,轻咨询辅导。
(3)缺乏责任意识和反思能力是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内在因素。同时,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侵蚀了高校管理者的诚信信仰。
当代大学生对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社会阴暗面的全面理解和认识薄弱,加之他们对事物的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能力还不够深刻,很容易将观察了解到的一些消极的社会现象认作社会本质,从而丧失诚信观念。
当下社会生活中,各领域制度建设亟待完善,各种丑恶现象层出不穷,如贪污腐败、制假贩假、学术剽窃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引发高校管理中的失信行为,虽然大多数学校都有诚信评价制度和诚信监督机制,但出于就业率和大学生个人发展等因素的考虑,高校有时会将涉及诚信违规的材料从毕业生的档案中取出。这种行为虽然照顾到高校和个别毕业生一时的需要,但是给其他大学生造成一种诚信违规无关紧要的印象,不利于诚信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对策
1. 建立针对个人的诚信考评体系和相应的信誉档案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及统一的数据库管理查询系统,收集学生在各方面(考试、图书借阅、助学贷款等)的诚信表现,由所在院校统一管理,供就业单位及各金融机构查阅,并将其作为毕业、就业、评奖的重要指标。这样就从制度上约束了大学生的信用风险,借助于体制、机制等硬性手段,通过外在制度约束,强化其内心认同。
2.加强针对大学生诚信的实践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充分依靠全体教师和各种学生社团组织,运用广播、板报、专题网站等媒介,利用辩论、讨论、思想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诚信道德修养,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
3.构建完善的校园服务体系,杜绝校园管理失信行为
高校作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其校园氛围对大学生品德养成具有渗透性,因而高校自身诚信形象的构建极其重要。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高校要身体力行,严格按照诚信规则办事,杜绝失信行为。高校只有调动各方面力量,协调各种因素,才能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诚信氛围,使大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诚信氛围的影响,使其情操受到陶冶,意志得到锻炼,人格得以塑造。
总之,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重视大学生诚信建设,都必须积极深入地研究新时期诚信教育的模式与效果,探索新方法、新举措,为构建文明诚信的和谐校园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M].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3] 原春琳,朱清时.成功的关键在于诚实[N].中国青年报,2001-3-29(3).
[4]熊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手段选择[J].教育评论,2007(3).
[5] 蔡红梅.论大学生诚信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06(4):59.
[6] 谢平.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124.
[7]张景胜.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J].江苏高教,2007(2):120.
[8] 杨晓红.助学贷款叫停,谁之过[N].南方都市报,2004-5-8(A07).
(作者单位:山东大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