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与繁华无关,
伸手可摘。
考究我们的不只是品位,
还有认知。
历史上是怎么看待喝茶这件事?
唐之前的饮茶史,出身在寺院的陆羽耗费了很多时间去考证,但那些只言片语只能缝补出一个小章节,他只有腾出手脚,写了本充满汗水味的茶叶考察报告《茶经》。
不过,陆羽生在一个酒气冲天的唐代,很少有人成为他的同道。与他唱和最多的皎然,皎然曾大声宣称,“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可惜他们的影响力都有限,听者寥寥无几。
要想扩大茶的影响力,必须借助大名士。
李白唯一的一首茶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为我们指出了茶变雅的全部机密。
产茶的地方很奇妙,寺庙附近的乳窟,不仅有玉泉,还有饮玉泉为生的千年蝙蝠,因为水好,连80多岁的老人居然颜色如桃李。这里生长出来的茶竟然“拳然重叠,其状如手”。李白了解到他是第一个为此茶作传的人,有着唯一命名权与解释权后,兴奋异常。
李白未必懂茶,但懂茶的和尚没有李白之才,但在二者合谋下,不但使“仙人掌茶”名扬天下,还做到了百世流芳。时至今日,仙人掌依旧是湖北当阳一带的特产,活在许多人的口舌之间。
李白身后的文人茶传统,是一个雅得不能再雅的传统。
茶的产地一定就是好山好水(这些地方也绝大部分与寺庙相关),喝茶的地方自然也是名山大川(幽林小筑亦佳),即便这些都不具备,有茅屋一间也无妨,只要水灵、具精、茗上乘(水一定有灵性,茶具一定有来头,茶只作佳茗),佳人(只要是女的一定是佳人,哪怕是鳳姐)侍坐,也会怡然自得。
宋人继承了唐代与茶相关的全部绝妙好词。
苏东坡有诗说:“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苏轼喝茶的地方是扬州西塔寺,善品茗的和尚选的地方都是好山好水;有好茶,又赶上风和日丽的艳阳天,刚好下过一场雪,茶具洁净,来的都是与自己趣味相投之人,诗文这才写得有感觉。要是对照他的“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就更加会突出这样的心态。
与其说茶是被水激活的,倒不如说是被好词激活的。
宋代有位泡茶高手,叫南屏谦师,听说苏轼搞了一个茶会,不请自来。苏轼《送南屏谦师》里为我们回顾了这场茶会:“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液今安有。先王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因为苏轼的记录,我们记住了一位点茶和尚,而和尚伴随着苏轼的记录,真获得了“不朽”的雅称。
“喝茶便雅”是宋人常见的观点,宋徽宗号召有钱人多喝点茶,脱脱俗气,“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为此,他专门写了一本喝茶指南《大观茶论》。
明皇子朱权,为了喝茶,专门发明了煮茶灶台。江南的士大夫,则在美轮美奂的私家园林里,专门修建了品茶之地。
张岱走出精舍,把茶与人的互动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在《闵老子茶》里,闵汶水是不出世高人,张岱慕名前往拜访,却被丢在一边晒太阳。
后来两人斗茶,斗水,张岱品得出茶与水的产地,茶采摘的春秋之别,得到了高人的褒奖。
乾隆每每下一次江南,都要去画几个茶室,他在北京模仿修建了20多个供己使用的江南风格茶室,还发明了“三清茶”以表自己的志趣,但他在名画上的题词以及留存的300多首茶诗却毫无保留地暴露了他粗俗的本性。
乾隆的族人后来把茶室发展成遛鸟看戏的游乐场。晚清时候,“打茶围”已经成为找妓女的代名词,民国年间胡适不得不在“打茶围”后,做出特别解释。去茶室喝茶不再是雅事,周作人只好把自己喝苦茶的家命名为“苦茶庵”。
到我成长的时代,茶室都变成了麻将馆的代名词。2年前,当父母听说我弄了茶室后,居然一夜都没有睡好,非得来昆明亲眼看到没有麻将桌才安心下来。
北京好像是一个能把啥事都变俗的地方,我听说喝普洱已经成了京城四大俗了。想想也是,好山好水都糟蹋光了,没有蓝天白云,没有小桥流水,任你尺八多动听,普洱多大清,也安顿不了浮躁的心灵吧?最最最关键的还是,哪有李白、苏轼、张岱这样的才子啊?哪有宋徽宗这样的鉴赏家啊?多的是乾隆这样的人吧?
茶本来在厨房待着挺好(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开足马力驶向书房(琴棋书画诗酒茶),大约后人忘记了张岱晚年的忠告,即便是潦倒老人,也能在破床、破桌、破鼎、破琴、破书之间,与山水、日月、茶壶相伴。
茶与繁华无关,伸手可摘。考究我们的不只是品位,还有认知。
周重林,云南师宗人,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锥子周文化机构总编辑。著有《天下普洱》《茶叶战争》《茶叶边疆》《民国茶范》《绿书》等,主编和撰写的书籍有40余种。
伸手可摘。
考究我们的不只是品位,
还有认知。
历史上是怎么看待喝茶这件事?
唐之前的饮茶史,出身在寺院的陆羽耗费了很多时间去考证,但那些只言片语只能缝补出一个小章节,他只有腾出手脚,写了本充满汗水味的茶叶考察报告《茶经》。
不过,陆羽生在一个酒气冲天的唐代,很少有人成为他的同道。与他唱和最多的皎然,皎然曾大声宣称,“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可惜他们的影响力都有限,听者寥寥无几。
要想扩大茶的影响力,必须借助大名士。
李白唯一的一首茶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为我们指出了茶变雅的全部机密。
产茶的地方很奇妙,寺庙附近的乳窟,不仅有玉泉,还有饮玉泉为生的千年蝙蝠,因为水好,连80多岁的老人居然颜色如桃李。这里生长出来的茶竟然“拳然重叠,其状如手”。李白了解到他是第一个为此茶作传的人,有着唯一命名权与解释权后,兴奋异常。
李白未必懂茶,但懂茶的和尚没有李白之才,但在二者合谋下,不但使“仙人掌茶”名扬天下,还做到了百世流芳。时至今日,仙人掌依旧是湖北当阳一带的特产,活在许多人的口舌之间。
李白身后的文人茶传统,是一个雅得不能再雅的传统。
茶的产地一定就是好山好水(这些地方也绝大部分与寺庙相关),喝茶的地方自然也是名山大川(幽林小筑亦佳),即便这些都不具备,有茅屋一间也无妨,只要水灵、具精、茗上乘(水一定有灵性,茶具一定有来头,茶只作佳茗),佳人(只要是女的一定是佳人,哪怕是鳳姐)侍坐,也会怡然自得。
宋人继承了唐代与茶相关的全部绝妙好词。
苏东坡有诗说:“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苏轼喝茶的地方是扬州西塔寺,善品茗的和尚选的地方都是好山好水;有好茶,又赶上风和日丽的艳阳天,刚好下过一场雪,茶具洁净,来的都是与自己趣味相投之人,诗文这才写得有感觉。要是对照他的“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就更加会突出这样的心态。
与其说茶是被水激活的,倒不如说是被好词激活的。
宋代有位泡茶高手,叫南屏谦师,听说苏轼搞了一个茶会,不请自来。苏轼《送南屏谦师》里为我们回顾了这场茶会:“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液今安有。先王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因为苏轼的记录,我们记住了一位点茶和尚,而和尚伴随着苏轼的记录,真获得了“不朽”的雅称。
“喝茶便雅”是宋人常见的观点,宋徽宗号召有钱人多喝点茶,脱脱俗气,“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为此,他专门写了一本喝茶指南《大观茶论》。
明皇子朱权,为了喝茶,专门发明了煮茶灶台。江南的士大夫,则在美轮美奂的私家园林里,专门修建了品茶之地。
张岱走出精舍,把茶与人的互动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在《闵老子茶》里,闵汶水是不出世高人,张岱慕名前往拜访,却被丢在一边晒太阳。
后来两人斗茶,斗水,张岱品得出茶与水的产地,茶采摘的春秋之别,得到了高人的褒奖。
乾隆每每下一次江南,都要去画几个茶室,他在北京模仿修建了20多个供己使用的江南风格茶室,还发明了“三清茶”以表自己的志趣,但他在名画上的题词以及留存的300多首茶诗却毫无保留地暴露了他粗俗的本性。
乾隆的族人后来把茶室发展成遛鸟看戏的游乐场。晚清时候,“打茶围”已经成为找妓女的代名词,民国年间胡适不得不在“打茶围”后,做出特别解释。去茶室喝茶不再是雅事,周作人只好把自己喝苦茶的家命名为“苦茶庵”。
到我成长的时代,茶室都变成了麻将馆的代名词。2年前,当父母听说我弄了茶室后,居然一夜都没有睡好,非得来昆明亲眼看到没有麻将桌才安心下来。
北京好像是一个能把啥事都变俗的地方,我听说喝普洱已经成了京城四大俗了。想想也是,好山好水都糟蹋光了,没有蓝天白云,没有小桥流水,任你尺八多动听,普洱多大清,也安顿不了浮躁的心灵吧?最最最关键的还是,哪有李白、苏轼、张岱这样的才子啊?哪有宋徽宗这样的鉴赏家啊?多的是乾隆这样的人吧?
茶本来在厨房待着挺好(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开足马力驶向书房(琴棋书画诗酒茶),大约后人忘记了张岱晚年的忠告,即便是潦倒老人,也能在破床、破桌、破鼎、破琴、破书之间,与山水、日月、茶壶相伴。
茶与繁华无关,伸手可摘。考究我们的不只是品位,还有认知。
周重林,云南师宗人,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锥子周文化机构总编辑。著有《天下普洱》《茶叶战争》《茶叶边疆》《民国茶范》《绿书》等,主编和撰写的书籍有4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