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怎么变雅的?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xyqz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与繁华无关,
  伸手可摘。
  考究我们的不只是品位,
  还有认知。
  历史上是怎么看待喝茶这件事?
  唐之前的饮茶史,出身在寺院的陆羽耗费了很多时间去考证,但那些只言片语只能缝补出一个小章节,他只有腾出手脚,写了本充满汗水味的茶叶考察报告《茶经》。
  不过,陆羽生在一个酒气冲天的唐代,很少有人成为他的同道。与他唱和最多的皎然,皎然曾大声宣称,“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可惜他们的影响力都有限,听者寥寥无几。
  要想扩大茶的影响力,必须借助大名士。
  李白唯一的一首茶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为我们指出了茶变雅的全部机密。
  产茶的地方很奇妙,寺庙附近的乳窟,不仅有玉泉,还有饮玉泉为生的千年蝙蝠,因为水好,连80多岁的老人居然颜色如桃李。这里生长出来的茶竟然“拳然重叠,其状如手”。李白了解到他是第一个为此茶作传的人,有着唯一命名权与解释权后,兴奋异常。
  李白未必懂茶,但懂茶的和尚没有李白之才,但在二者合谋下,不但使“仙人掌茶”名扬天下,还做到了百世流芳。时至今日,仙人掌依旧是湖北当阳一带的特产,活在许多人的口舌之间。
  李白身后的文人茶传统,是一个雅得不能再雅的传统。
  茶的产地一定就是好山好水(这些地方也绝大部分与寺庙相关),喝茶的地方自然也是名山大川(幽林小筑亦佳),即便这些都不具备,有茅屋一间也无妨,只要水灵、具精、茗上乘(水一定有灵性,茶具一定有来头,茶只作佳茗),佳人(只要是女的一定是佳人,哪怕是鳳姐)侍坐,也会怡然自得。
  宋人继承了唐代与茶相关的全部绝妙好词。
  苏东坡有诗说:“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苏轼喝茶的地方是扬州西塔寺,善品茗的和尚选的地方都是好山好水;有好茶,又赶上风和日丽的艳阳天,刚好下过一场雪,茶具洁净,来的都是与自己趣味相投之人,诗文这才写得有感觉。要是对照他的“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就更加会突出这样的心态。
  与其说茶是被水激活的,倒不如说是被好词激活的。


  宋代有位泡茶高手,叫南屏谦师,听说苏轼搞了一个茶会,不请自来。苏轼《送南屏谦师》里为我们回顾了这场茶会:“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液今安有。先王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因为苏轼的记录,我们记住了一位点茶和尚,而和尚伴随着苏轼的记录,真获得了“不朽”的雅称。
  “喝茶便雅”是宋人常见的观点,宋徽宗号召有钱人多喝点茶,脱脱俗气,“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为此,他专门写了一本喝茶指南《大观茶论》。
  明皇子朱权,为了喝茶,专门发明了煮茶灶台。江南的士大夫,则在美轮美奂的私家园林里,专门修建了品茶之地。
  张岱走出精舍,把茶与人的互动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在《闵老子茶》里,闵汶水是不出世高人,张岱慕名前往拜访,却被丢在一边晒太阳。
  后来两人斗茶,斗水,张岱品得出茶与水的产地,茶采摘的春秋之别,得到了高人的褒奖。
  乾隆每每下一次江南,都要去画几个茶室,他在北京模仿修建了20多个供己使用的江南风格茶室,还发明了“三清茶”以表自己的志趣,但他在名画上的题词以及留存的300多首茶诗却毫无保留地暴露了他粗俗的本性。
  乾隆的族人后来把茶室发展成遛鸟看戏的游乐场。晚清时候,“打茶围”已经成为找妓女的代名词,民国年间胡适不得不在“打茶围”后,做出特别解释。去茶室喝茶不再是雅事,周作人只好把自己喝苦茶的家命名为“苦茶庵”。
  到我成长的时代,茶室都变成了麻将馆的代名词。2年前,当父母听说我弄了茶室后,居然一夜都没有睡好,非得来昆明亲眼看到没有麻将桌才安心下来。
  北京好像是一个能把啥事都变俗的地方,我听说喝普洱已经成了京城四大俗了。想想也是,好山好水都糟蹋光了,没有蓝天白云,没有小桥流水,任你尺八多动听,普洱多大清,也安顿不了浮躁的心灵吧?最最最关键的还是,哪有李白、苏轼、张岱这样的才子啊?哪有宋徽宗这样的鉴赏家啊?多的是乾隆这样的人吧?
  茶本来在厨房待着挺好(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在开足马力驶向书房(琴棋书画诗酒茶),大约后人忘记了张岱晚年的忠告,即便是潦倒老人,也能在破床、破桌、破鼎、破琴、破书之间,与山水、日月、茶壶相伴。
  茶与繁华无关,伸手可摘。考究我们的不只是品位,还有认知。
  周重林,云南师宗人,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锥子周文化机构总编辑。著有《天下普洱》《茶叶战争》《茶叶边疆》《民国茶范》《绿书》等,主编和撰写的书籍有40余种。
其他文献
商鞅变法把秦国从一个充满危机的弱国,一下子变成了超级大国,战国七雄之首,并且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伟大事业。  就变法手段来看,为了扫清阻力,采取严刑峻法、极端措施,开局时或许有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一味地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恐怖手段,就给整个社会带来一种紧张的甚至爆炸性的气氛,这样换来的发展肯定埋藏着巨大隐患。商鞅的奖励军功,固然空前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但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在重赏的诱惑下,秦军士
期刊
目前,青少年国学教育方面,存在很多盲目上马的项目。国学给人的视觉感受更多的是穿上传统服饰、背诵古文,弹奏古乐……我以为只有站在文化的深层角度来辨别,这样才有利于了解国学的内涵及外延,找到教育门径,回归理性的教育之路,避免受众从一个误区走入另一个教育的误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达到生命个体身心的和谐,与外界群体及自然环境的和谐,在此基础上实现生命的价值。少犯前人犯过的错误,这是文化的根本意义。文化是
期刊
10月2日  劳动  劳动最光荣,劳动最有意义。劳动带来收获,劳动带来幸福。劳动的人快乐,懒惰的人迷茫。如果失去劳动能力,我不知道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体力劳动是一切成功成果的根基,没有体力劳动,不可想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更无法想象硕果累累的丰收场景;如果没有体力劳动,我们很难一日三餐更不要说行住坐卧。鄙视体力劳动就是鄙视自己的生命,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一样创造了整个世界。孟夫子教言:或劳心,或
期刊
2014年的春夏之交,我开始带着八个小学生学《论语》。他们分别来自二年级和四年级。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带著这些孩子把《论语》基本读懂,并且全文背诵。实际上,这两者都不容易做到。《论语》属于上古语言系统,无论是文字,还是句法、语法,对于二三年级的孩子而言,难度是比较大的。况且,作为传统的语录体著作,《论语》篇章之间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它的文字背后,参杂着复杂的政治、伦理、礼法及哲学问题。弄清这些问题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从事青少年国学教育近10年的时间,经常会发现,当父母看到孩子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第一时间都会选择指责和抱怨,为什么我的孩子是这样?对于孩子,我们常以谩骂殴打来解决眼前的问题,事后懊恼当时的不冷静与暴力,陷入深深的自责。很多父母也都知道,唇枪铁拳对于年幼的孩
期刊
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一个明显事实。它如此明显,以至于并不需要多么敏锐的心灵,就感受到了。  主要表现:一、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引导。尤其可悲的是,人们甚至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对之施以哄笑,以无信仰自夸。二、情感生活的缩减。畸形都市化堵塞了人与自然的交感,功利意识扩张导致人与人之间真情淡薄,情感体验失去个性和实质。三、文化生活的粗鄙。诉诸官能
期刊
儒学的界定  国学即国故之学,1904年(光绪三十年),刘师培等人组成了“国学保存会”,次年创办《国粹学报》,其宗旨为“研究国学,保存国粹”,所谓“国粹”即国之精粹、把千百年来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一概作为国之精华,马瀛认为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写道:“光绪中叶,海内学者,虑中国固有学术,因西学之侵入而式微也,群起而保存之,于是遂有‘国粹之名,容有不当’,批评刘师培等人顽固守旧,不符合时代发展之需要。”此
期刊
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要与人打交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人渴求的。谁不希望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受人欢迎,良朋相伴,善言相随呢?然而现实却是,与人交往的道路崎岖不平。择友不慎,识人不明;这些遭遇都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心理脆弱一点的朋友便可能感慨:“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渐渐地,离初心越来越远,为了防止受伤,穿上厚重的铠甲、带上伪装的面具,怀揣着“逢人便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变得圆滑世故了。
期刊
中医泰斗李辅仁,1919年6月生,是中央領导人保健专家组成员,首届30位“国医大师”之一。如今已经98岁的李老,精神矍铄,说话底气十足,体重一直保持在70多公斤。健康的身体,正说明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养生秘笈。  李老常说:“养生之道没有什么诀窍,我的体会是精神最重要,坚定信念,随遇而安是健康长寿的关键。”他一生遇到的不顺利和波折太多了,中医百年坎坷,他经历大半,如果不是豁达的心态,恐怕早就没有今天了
期刊
“国学”是近年来学术界十分响亮的一个概念,指本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在我国,国学专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所涵盖的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等。国学教育主要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教育,它已经成为席卷全国的一股教育热潮,正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传统的国学教育大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