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外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但是在目前国内的普遍教学模式中存在部分学生对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对历史建筑不感兴趣、对这门课程的目的性感到盲目等问题现象。本文结合了英国教学模式的经验提出以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为导向的“外国建筑史”教学模式,并对具体的教学方法做深入探讨,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刺激引导学生主动地“想”、自觉地“做”和内心上真正“重视”这门课程。
【关键词】 “外国建筑史” 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35-03
“外国建筑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涵盖了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到艺术与技术等等,可以从很多层面收集相关的实例材料,从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可以运用多种模式方式进行教学,这也是这门课程本身具有的独特属性。对“外国建筑史”能有全方位以及深度的理解和认知是建筑学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之一。然而正是因为这门课程对历史的叙述有很高的要求,在建筑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容易导致大多数理工科出生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对这门课产生盲目和厌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待这样的核心专业理论课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足够的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笔者通过国内和英国教学方法的比较,以及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有必要在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主观能动性方面做深入的探讨,在此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1 中英教学方法对比
1.1授课模式,课堂氛围
笔者通过英国的学习经历,亲身体会和實践国内外的建筑史课堂及教学模式,发现国外的课堂教学与国内相比在教学模式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上有非常多的经验值得借鉴。英国的课堂里教师往往采用多种机制方法来刺激以及引导帮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在英国的课堂里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舞台表演”之中,为此往往需要在课前做足够的准备工作,课堂的气氛比较随意、轻松、自然,许多教室的桌椅没有固定的摆放位置,能根据具体课堂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学生在不解的时候会主动地当场提出问题,课后师生之间也会保持良好的电子邮件联络。
而国内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参与到“表演”之中的机会甚少,教师仅仅凭学生是否在看着自己讲课难以了解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听课和消极对待的情况。
1.2实战应用,课程目的
英国的高校里针对建筑史这门课的考核通常是以论文为主,其要求一般只规定了大致的范围,学生的论文可以自拟题目,以任意角度、方式、范围来发表自己对历史建筑的观点,具有非常大的自由选择程度。论文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AA建筑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London)在建筑史和理论教学中不是让学生专注于历史史实和规则条例,而是让他们专注于分析不同建筑产生的特定的文化环境,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建立他们自己的建筑观[1]。对比国内的高校对于“外建史”的考核,多以期末考试形式为主,考卷通常需要有一定比例的填空、选择、解答、绘图题等,考题形式虽然丰富多元,但是其内容往往大多是需要从课本上死记硬背,只有在解答题中可以看到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这也间接地导致了部分学生认为学这门课的目的仅仅是通过考试而已,抱着应试的心态去学习。
另一方面,英国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做的很好,实际的工程项目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和更新,在设计课程中所选的场地内也常常会有历史建筑需要精心地考虑,在复杂的环境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会提供机会去别的国家参观考察再与历史建筑的设计研究相结合,在这方面英国学生更具备对潜在解决方案的探索精神[2] [3]。因此建筑史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直接在实践中派上很大用处。反观国内的设计课程教学,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低年级的设计课题都是以“假场地”或者“空场地”为主,缺少对历史建筑的实战演练,学生也因此对这门课产生迷茫,不知其意义何在。
2如何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外建史”的主观能动性
2.1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任何阶段、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强调培养能够自主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主观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提高自觉能动性?不仅仅是靠学生自我心理调整,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从理论上分析,主观能动性往往与三个方面相关联,即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以及认识和改造过程中所具备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想”、“做”,以及“动力、决心、意志” [4]。具备了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自觉地学习和掌握好任何课程的知识,否则无论教师如何勉强地把知识要点灌输给学生,这些知识无法在他们脑子里根深蒂固。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教师认识到这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2.2 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主要方法
要让学生学好一门课程,就必须有针对性地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寻找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笔者在“外国建筑史”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三个方面来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2.2.1想-自主思考
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4]。学习“外国建筑史”也是如此,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才能更好地认知和解析历史建筑的意义。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一个人的“表演”难以引导所有学生都自主思考,只有少数相对认真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做到全神贯注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一种“分组-讨论-合作-竞争”的课堂机制,创造出相对比较自由、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思考。 首先全班被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回答课堂上的问题,参与课堂互动。为了更充分的发挥小组的合作机制,每组指定一位组长,组长的职责是组织小组讨论(通常在回答问题之前给予一定的讨论时间)和指派小组成员回答课堂提问。小组之间相互竞争,通过回答课堂提问(抢答或指定回答)积累分数,并与这门课程的平时成绩挂钩,不仅期末的优胜者可以在平时成绩里获得加分,累积分数较低的小组也会被扣分。而课堂上需要小组回答的问题也通常是开放性的,课本上没有完全标准的答案,需要发动自主思考的问题。例如,在古埃及建筑这一章节中,介绍了古埃及各个时期的主流建筑之后,提出让小组回答古埃及建筑所表现出来基本倾向和空间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思考题,同时也是针对古埃及建筑这一章节透过各个单体案例解析后所必要的总结,即“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而课本中又并没有针对它有完整的总结性段落。因为它的答案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在回答这类开放性问题的时候所表现出积极、发散的思维状态,小组内部合作和小组之间的竞争让更多的学生听到了与自己思路不同的观点,相应的,课堂气氛也因此生动活跃,甚至在课后也有学生因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不同,针对此问题找笔者私下进一步探讨。
可见这样的教学机制很受学生的欢迎,并且促进了全体学生对历史建筑的主动地、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发掘其本质意义。
2.2.2做-自觉运用
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4]。“外建史”这门课程的意义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认知,同时是为学生在理解了“事物的规律和条件”之后把它运用于实践,为他们的建筑师生涯提供思想理论以及表达元素上的源泉。
一方面,要安排在课后作业和考试题目中,参入对自身周边具体的非著名历史建筑的分析,比如可以分析这幢建筑借鉴了哪个历史时期的设计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
另一方面,要提倡把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形成关联,如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添加对外建史课程中所学的空间或建筑元素的表现要求,或者在建筑美术课程中以历史知名建筑作品为表现对象,或者是鼓励学生在课余的设计竞赛中改造更新历史建筑等,也可以对前面所述的仅仅做软性要求,给予有达到要求的学生以一定的附加分。而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上,也积极地对当今建筑设计是如何借鉴历史建筑经验进行一定量的拓展。
2.2.3动力-思想上重视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在精神上给予一件事物足够的重视,即使是暂时的失败者,他依然可以保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和十足的干劲去完成它[4]。如何让学生对外建史这门课程从心理上自觉地重视起来,笔者认为首要的是对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的解析。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它的意义和重要性之后,才会产生无穷的求知欲望和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并为之付出实践努力。
为什么要学习外国建筑史?以往有些学生在上完整个课程之后还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不回答好这个问题,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目的性和兴趣。
天津大学王蔚和严建伟教授[6]提出外建史的教学内容应该以目标性为导向,认为现行的教材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义比较含糊,而外建史这门课的本身具有涉及面宽广、内容复杂的属性,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外建史的价值,提倡在教学中加强同主干课相联系的目标性,也就是笔者在前一小节提到的与建筑设计和建筑美术课程相结合,即把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同其他课程捆绑相连。除此之外,还特别指出类型学的归类总结在外建史教学中具有深刻的意义,这里的类型指的是各个时代中最具典型、最能代表主流建筑的风格或功能类型,教学中应把它们上升为空间构成类型,再归复种种类型是如何满足特定文化需求的,以进一步指导我们当今的建筑设计。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加强历史知识点的系统性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建筑发展的缘由和过程,即外国建筑史教学要注重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历史建筑的意义[7]。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学期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都与学生探讨过“为什么要学习外国建筑史?”这个问题,试图通过收集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学习之后的反馈,来获取全面的、多样化的答案,可有助于拓宽外国建筑史的研究领域;以及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可有助于完善此课程的教学计划。通过记录对比发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与学习这门课之后给出的答案有同也有异。比如,相同的是都一致认为建筑师可以借鉴历史建筑中的元素,为当今的建筑设计服务;而不同的是,一些学生在学习完了整个课程之后提出了极具开放性的,甚至出乎意料的意见,有人认为“外国建筑史”有助于他在不久的将来环游世界,有人认为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他地方和民族的社会状态、生活习惯,还有人认为这门课程对他来说是打开了他对建筑理论研究的大门等等。与其说对学习“外建史”意义的探讨是让学生重视这门课,更不如说这样的探讨是可以引导学生在其今后整个建筑师生涯中对待历史建筑有一个正确的、多元的价值观,提供自主思考、自觉运用到实践的源动力。
3 结语
在外国建筑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应该表现为一种自主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有:一、小组的合作竞争机制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了课堂,并在课堂中自主思考;二、与其他主干课程作业要求的结合,让外建史的内容得到了最直接的用武之地;三、针对意义的讨论,使学生在精神上对其重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建筑价值观,这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整个建筑师生涯。当然,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一个持久的、延续性的工作,要不断地探索,并且应该迎合时代的要求,不同的时代可能会有不同对待历史建筑的观点。本文所讨论的是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以及正在实践的构想,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华,许蕙滢.对话:AA学校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思想[J].世界建筑, 2002,(6): 100-103.
[2]朱岩,蒂姆·希恩. 从中国到英国:建筑教育与实践的几点思考[J].城市环境设计,2012,(10):196.
[3]徐华乾,郑先友. 浅谈英国建筑教育[J].山西建筑,2009,(34):203-205.
[4]顾乃忠.主观能动性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23-35.
[5]刘先觉.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8,( 01) :30 -31.
[6]王蔚,严建伟. 加强外国建筑史教学的目标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1,(3):91-92.
[7]王小莉,于洪强. 《外国建筑史》课程的宏观教育[J].新西部,2010,(10).
基金项目:温州大学基金项目“基于国家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战略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设计研发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10jg53B)
【关键词】 “外国建筑史” 主观能动性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7-0035-03
“外国建筑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涵盖了从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到艺术与技术等等,可以从很多层面收集相关的实例材料,从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可以运用多种模式方式进行教学,这也是这门课程本身具有的独特属性。对“外国建筑史”能有全方位以及深度的理解和认知是建筑学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之一。然而正是因为这门课程对历史的叙述有很高的要求,在建筑学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容易导致大多数理工科出生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对这门课产生盲目和厌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待这样的核心专业理论课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足够的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笔者通过国内和英国教学方法的比较,以及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有必要在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主观能动性方面做深入的探讨,在此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1 中英教学方法对比
1.1授课模式,课堂氛围
笔者通过英国的学习经历,亲身体会和實践国内外的建筑史课堂及教学模式,发现国外的课堂教学与国内相比在教学模式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上有非常多的经验值得借鉴。英国的课堂里教师往往采用多种机制方法来刺激以及引导帮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在英国的课堂里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舞台表演”之中,为此往往需要在课前做足够的准备工作,课堂的气氛比较随意、轻松、自然,许多教室的桌椅没有固定的摆放位置,能根据具体课堂的需要进行灵活的调整,学生在不解的时候会主动地当场提出问题,课后师生之间也会保持良好的电子邮件联络。
而国内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课堂几乎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参与到“表演”之中的机会甚少,教师仅仅凭学生是否在看着自己讲课难以了解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听课和消极对待的情况。
1.2实战应用,课程目的
英国的高校里针对建筑史这门课的考核通常是以论文为主,其要求一般只规定了大致的范围,学生的论文可以自拟题目,以任意角度、方式、范围来发表自己对历史建筑的观点,具有非常大的自由选择程度。论文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AA建筑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London)在建筑史和理论教学中不是让学生专注于历史史实和规则条例,而是让他们专注于分析不同建筑产生的特定的文化环境,通过学生自己的理解,建立他们自己的建筑观[1]。对比国内的高校对于“外建史”的考核,多以期末考试形式为主,考卷通常需要有一定比例的填空、选择、解答、绘图题等,考题形式虽然丰富多元,但是其内容往往大多是需要从课本上死记硬背,只有在解答题中可以看到一些学生自己的见解。这也间接地导致了部分学生认为学这门课的目的仅仅是通过考试而已,抱着应试的心态去学习。
另一方面,英国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做的很好,实际的工程项目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针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改造和更新,在设计课程中所选的场地内也常常会有历史建筑需要精心地考虑,在复杂的环境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还会提供机会去别的国家参观考察再与历史建筑的设计研究相结合,在这方面英国学生更具备对潜在解决方案的探索精神[2] [3]。因此建筑史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直接在实践中派上很大用处。反观国内的设计课程教学,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低年级的设计课题都是以“假场地”或者“空场地”为主,缺少对历史建筑的实战演练,学生也因此对这门课产生迷茫,不知其意义何在。
2如何调动激发学生学习“外建史”的主观能动性
2.1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任何阶段、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强调培养能够自主学习、自觉性强的学生。主观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提高自觉能动性?不仅仅是靠学生自我心理调整,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从理论上分析,主观能动性往往与三个方面相关联,即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以及认识和改造过程中所具备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想”、“做”,以及“动力、决心、意志” [4]。具备了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自觉地学习和掌握好任何课程的知识,否则无论教师如何勉强地把知识要点灌输给学生,这些知识无法在他们脑子里根深蒂固。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主观能动性,就需要教师认识到这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2.2 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主要方法
要让学生学好一门课程,就必须有针对性地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寻找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笔者在“外国建筑史”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三个方面来调动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2.2.1想-自主思考
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4]。学习“外国建筑史”也是如此,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才能更好地认知和解析历史建筑的意义。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一个人的“表演”难以引导所有学生都自主思考,只有少数相对认真的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做到全神贯注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一种“分组-讨论-合作-竞争”的课堂机制,创造出相对比较自由、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全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思考。 首先全班被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回答课堂上的问题,参与课堂互动。为了更充分的发挥小组的合作机制,每组指定一位组长,组长的职责是组织小组讨论(通常在回答问题之前给予一定的讨论时间)和指派小组成员回答课堂提问。小组之间相互竞争,通过回答课堂提问(抢答或指定回答)积累分数,并与这门课程的平时成绩挂钩,不仅期末的优胜者可以在平时成绩里获得加分,累积分数较低的小组也会被扣分。而课堂上需要小组回答的问题也通常是开放性的,课本上没有完全标准的答案,需要发动自主思考的问题。例如,在古埃及建筑这一章节中,介绍了古埃及各个时期的主流建筑之后,提出让小组回答古埃及建筑所表现出来基本倾向和空间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思考题,同时也是针对古埃及建筑这一章节透过各个单体案例解析后所必要的总结,即“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而课本中又并没有针对它有完整的总结性段落。因为它的答案本身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学生在回答这类开放性问题的时候所表现出积极、发散的思维状态,小组内部合作和小组之间的竞争让更多的学生听到了与自己思路不同的观点,相应的,课堂气氛也因此生动活跃,甚至在课后也有学生因自己的观点与其他人不同,针对此问题找笔者私下进一步探讨。
可见这样的教学机制很受学生的欢迎,并且促进了全体学生对历史建筑的主动地、深入地分析和思考,发掘其本质意义。
2.2.2做-自觉运用
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4]。“外建史”这门课程的意义不仅仅是表面上的认知,同时是为学生在理解了“事物的规律和条件”之后把它运用于实践,为他们的建筑师生涯提供思想理论以及表达元素上的源泉。
一方面,要安排在课后作业和考试题目中,参入对自身周边具体的非著名历史建筑的分析,比如可以分析这幢建筑借鉴了哪个历史时期的设计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
另一方面,要提倡把這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形成关联,如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添加对外建史课程中所学的空间或建筑元素的表现要求,或者在建筑美术课程中以历史知名建筑作品为表现对象,或者是鼓励学生在课余的设计竞赛中改造更新历史建筑等,也可以对前面所述的仅仅做软性要求,给予有达到要求的学生以一定的附加分。而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上,也积极地对当今建筑设计是如何借鉴历史建筑经验进行一定量的拓展。
2.2.3动力-思想上重视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如在精神上给予一件事物足够的重视,即使是暂时的失败者,他依然可以保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和十足的干劲去完成它[4]。如何让学生对外建史这门课程从心理上自觉地重视起来,笔者认为首要的是对这门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的解析。只有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它的意义和重要性之后,才会产生无穷的求知欲望和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并为之付出实践努力。
为什么要学习外国建筑史?以往有些学生在上完整个课程之后还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不回答好这个问题,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目的性和兴趣。
天津大学王蔚和严建伟教授[6]提出外建史的教学内容应该以目标性为导向,认为现行的教材对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义比较含糊,而外建史这门课的本身具有涉及面宽广、内容复杂的属性,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外建史的价值,提倡在教学中加强同主干课相联系的目标性,也就是笔者在前一小节提到的与建筑设计和建筑美术课程相结合,即把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同其他课程捆绑相连。除此之外,还特别指出类型学的归类总结在外建史教学中具有深刻的意义,这里的类型指的是各个时代中最具典型、最能代表主流建筑的风格或功能类型,教学中应把它们上升为空间构成类型,再归复种种类型是如何满足特定文化需求的,以进一步指导我们当今的建筑设计。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加强历史知识点的系统性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建筑发展的缘由和过程,即外国建筑史教学要注重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历史建筑的意义[7]。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学期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都与学生探讨过“为什么要学习外国建筑史?”这个问题,试图通过收集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和学习之后的反馈,来获取全面的、多样化的答案,可有助于拓宽外国建筑史的研究领域;以及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可有助于完善此课程的教学计划。通过记录对比发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与学习这门课之后给出的答案有同也有异。比如,相同的是都一致认为建筑师可以借鉴历史建筑中的元素,为当今的建筑设计服务;而不同的是,一些学生在学习完了整个课程之后提出了极具开放性的,甚至出乎意料的意见,有人认为“外国建筑史”有助于他在不久的将来环游世界,有人认为它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其他地方和民族的社会状态、生活习惯,还有人认为这门课程对他来说是打开了他对建筑理论研究的大门等等。与其说对学习“外建史”意义的探讨是让学生重视这门课,更不如说这样的探讨是可以引导学生在其今后整个建筑师生涯中对待历史建筑有一个正确的、多元的价值观,提供自主思考、自觉运用到实践的源动力。
3 结语
在外国建筑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应该表现为一种自主建构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因此,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有:一、小组的合作竞争机制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了课堂,并在课堂中自主思考;二、与其他主干课程作业要求的结合,让外建史的内容得到了最直接的用武之地;三、针对意义的讨论,使学生在精神上对其重视,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建筑价值观,这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整个建筑师生涯。当然,教学方法的改进是一个持久的、延续性的工作,要不断地探索,并且应该迎合时代的要求,不同的时代可能会有不同对待历史建筑的观点。本文所讨论的是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以及正在实践的构想,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华,许蕙滢.对话:AA学校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教学思想[J].世界建筑, 2002,(6): 100-103.
[2]朱岩,蒂姆·希恩. 从中国到英国:建筑教育与实践的几点思考[J].城市环境设计,2012,(10):196.
[3]徐华乾,郑先友. 浅谈英国建筑教育[J].山西建筑,2009,(34):203-205.
[4]顾乃忠.主观能动性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23-35.
[5]刘先觉.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8,( 01) :30 -31.
[6]王蔚,严建伟. 加强外国建筑史教学的目标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1,(3):91-92.
[7]王小莉,于洪强. 《外国建筑史》课程的宏观教育[J].新西部,2010,(10).
基金项目:温州大学基金项目“基于国家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战略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设计研发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10jg5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