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媒体技术因其声形并茂、图文兼顾、形象直观等特点,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这种全新的辅助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变革,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要合理运用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大师汪广仁说过:“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动力。”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说教”这一层面,很难培养学生的兴趣。然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于一体,能够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高效、充满活力,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出现旺盛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黄果树瀑布》一课的教学中,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播放瀑布流水的声音,然后让学生猜猜看:你们能猜到这是怎样的一种声音?闭目侧听,用心去感受这种声响。随后,让学生交流所看所想。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瞬间集中了注意力,还消除了学生刚上课的紧张感,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开始学习。之后,我播放了范文朗读,让学生跟着更为标准的朗读,学会字正腔圆的读字、抑扬顿挫的节奏。并在反复的朗读中,配以悠扬清雅的音乐,帮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色的壮美。
如在学习《秋天》一课时,我请学生来说说秋天。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头脑中缺乏秋天的表象,只说出了平时印象较深的一些特点:“秋天树叶变黄了。”“秋天,天气渐渐凉了。”等。这时,我放了一些秋天的录像,一幅幅金色秋天的美丽图景展现在学生眼前:湛蓝的天空,金色的田野,铺满落叶的公园小径;田野里,忙着收获的人们……视觉上的享受,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们仿佛投入了秋天大自然的怀抱中,每个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对课文的理解不再枯燥无味,学生的思路不再干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课文中的情境,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真美丽啊!”“我喜爱秋天!”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重点和难点
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乐于接受。”我在教学《趵突泉》中,恰当运用自制课件,创设与课文相吻合的意境,使学生入境动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的重点段是第三自然段,我在教学过程中,媒体由远及近,徐徐向学生推出趵突泉公园美丽的景色;清晰展示池中鱼儿在绿色的水藻间快活地游玩;三个大泉向上冒出晶莹的水花,形如玉花,势如热浪,白色的水雾飘荡在绿色的水面上。美妙的画面,轻柔、典雅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多媒体课件创设的优美意境中。學生深深陶醉,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辨析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地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又如:学生观赏池水的画面后,媒体在画面上叠上句子:池水很清。再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书本上描写池水的句子。这些新信息,如给学生“注射”兴奋剂,他们便从课文到画面,对照思考。通过看、读、想、说,学生体会到作者用具体的景物把池水的清澈写清楚。接着,让学生在第二自然段中寻找描写泉水清的句子。学生很快地说出:由于池水的清浅,能清晰地看到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这时,媒体再次展示池水清澈见底的画面。在美的意境中,让学生直接从媒体里获得与课文内容的一致性,加深印象。
三、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语文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培养他们对环境,对大自然甚至对身边的动物植物的关爱,倡导与大自然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电教媒体的教育代替了传统说教,让学生的内心受到熏陶、受到撞击。如我最近上了一篇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多媒体首先展示之前的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小村庄的美。此时,学生的情感是愉悦的。不知什么时候,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换家具拎起斧头就上山去,把一棵棵树木砍下来。一边展示的是人们的一栋栋新房子,各式各样工具,想有尽有的家具,和随着屋顶冒出来的柴烟消失在空中。一边是山上树木不断地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的扩大……同学们开始认识到肆意砍伐森林的危害性。当画面展示那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的下了几天几夜的情景;当山洪咆哮着肆意冲毁村庄的时候;当村子里人们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和那些锋利的斧头被淹没在洪水中的时候,同学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他们张大了嘴,两眼盯着画面。我想到了,他们内心所受到的震撼和共鸣……人们肆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的惨痛后果。也告诫了人们:要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才有我们美好的家园。
一、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语文大师汪广仁说过:“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而兴趣是学生产生求知欲的动力。”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说教”这一层面,很难培养学生的兴趣。然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于一体,能够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高效、充满活力,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出现旺盛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黄果树瀑布》一课的教学中,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播放瀑布流水的声音,然后让学生猜猜看:你们能猜到这是怎样的一种声音?闭目侧听,用心去感受这种声响。随后,让学生交流所看所想。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瞬间集中了注意力,还消除了学生刚上课的紧张感,让学生以快乐的心情开始学习。之后,我播放了范文朗读,让学生跟着更为标准的朗读,学会字正腔圆的读字、抑扬顿挫的节奏。并在反复的朗读中,配以悠扬清雅的音乐,帮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观景色的壮美。
如在学习《秋天》一课时,我请学生来说说秋天。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头脑中缺乏秋天的表象,只说出了平时印象较深的一些特点:“秋天树叶变黄了。”“秋天,天气渐渐凉了。”等。这时,我放了一些秋天的录像,一幅幅金色秋天的美丽图景展现在学生眼前:湛蓝的天空,金色的田野,铺满落叶的公园小径;田野里,忙着收获的人们……视觉上的享受,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生们仿佛投入了秋天大自然的怀抱中,每个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对课文的理解不再枯燥无味,学生的思路不再干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课文中的情境,真切地感受到:“秋天真美丽啊!”“我喜爱秋天!”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重点和难点
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最初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乐于接受。”我在教学《趵突泉》中,恰当运用自制课件,创设与课文相吻合的意境,使学生入境动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的重点段是第三自然段,我在教学过程中,媒体由远及近,徐徐向学生推出趵突泉公园美丽的景色;清晰展示池中鱼儿在绿色的水藻间快活地游玩;三个大泉向上冒出晶莹的水花,形如玉花,势如热浪,白色的水雾飘荡在绿色的水面上。美妙的画面,轻柔、典雅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多媒体课件创设的优美意境中。學生深深陶醉,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辨析重点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地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又如:学生观赏池水的画面后,媒体在画面上叠上句子:池水很清。再让学生找一找、读一读书本上描写池水的句子。这些新信息,如给学生“注射”兴奋剂,他们便从课文到画面,对照思考。通过看、读、想、说,学生体会到作者用具体的景物把池水的清澈写清楚。接着,让学生在第二自然段中寻找描写泉水清的句子。学生很快地说出:由于池水的清浅,能清晰地看到岸边的垂柳倒映在水面,上下都是绿的。这时,媒体再次展示池水清澈见底的画面。在美的意境中,让学生直接从媒体里获得与课文内容的一致性,加深印象。
三、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语文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培养他们对环境,对大自然甚至对身边的动物植物的关爱,倡导与大自然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电教媒体的教育代替了传统说教,让学生的内心受到熏陶、受到撞击。如我最近上了一篇课文《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通过多媒体首先展示之前的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了小村庄的美。此时,学生的情感是愉悦的。不知什么时候,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换家具拎起斧头就上山去,把一棵棵树木砍下来。一边展示的是人们的一栋栋新房子,各式各样工具,想有尽有的家具,和随着屋顶冒出来的柴烟消失在空中。一边是山上树木不断地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的扩大……同学们开始认识到肆意砍伐森林的危害性。当画面展示那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的下了几天几夜的情景;当山洪咆哮着肆意冲毁村庄的时候;当村子里人们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和那些锋利的斧头被淹没在洪水中的时候,同学们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他们张大了嘴,两眼盯着画面。我想到了,他们内心所受到的震撼和共鸣……人们肆意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的惨痛后果。也告诫了人们:要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才有我们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