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您和我,谁比较合适带兵打仗?”孔子指着自己答:“我合适。”子路反问道:“您不是常说我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还勇于不敢啊!”
请以“敢与不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60分)
■
借古讽今就是借评论古代的人或事来影射或讽刺现实,引起人们重视并关注的一种沟通艺术。这种沟通艺术最早是大臣向君王进谏时的一种谏言方式,跟当时帝王专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有许多有识之士,博古通今,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察,但又无法直接明了上书,特别是针砭时弊、指斥朝政的更不能直接陈情,于是便从历史人物或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陈说时弊,以达到警示君王的目的。
后来这种沟通艺术被很多文人应用到了写作上,逐渐发展为一种写作手法。在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这类文章没有涉及,但在课外文言阅读中会偶尔出现,同学们若遇到可以关注一下,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探讨其特点及艺术效果。
借古讽今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问题含蓄委婉地指出,方式柔和,使人容易接受,又能充分显示作者的学识,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增添文章的古典美。运用得好,确实可以为作文增色不少。比如一篇满分作文《夸父追日》,考生以夸父为描写对象,通过他的内心波澜,凸现他一往无前,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历程,揭示“生命中的幸福,就是在追赶的过程中,让生命不断充实丰富的体验”这一主题,从而达到写作目的。既让作文弥漫着斑斓的历史气息,又充满着浓郁的时代色彩,彰显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辟蹊径的创新能力,使文章庄重典雅,颇具古风,受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
但是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写作时对作者的学识要求很高,没有一定的古文化积累,是很难运用好这种方法的,尤其是在对作文有时限要求的考场上,若不能信手拈来,迅速又精准地找到素材并对其十分熟悉,没有任何疑点,轻易不能使用这种方法。
■
敢与不敢
◎徐浩博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从各地选拔来准备提升重用的官员,向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快活?众官员回答各异,都不能令朱元璋满意,这时,一名叫万钢的官员奏道:畏法度的人最快活。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连声叫好。万钢的确出语不凡,一个人,只有对法心存畏惧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试想,敢于以身试法、犯法的人,整天提心吊胆地生活,有何快乐?这里的“畏”不是怯懦,而是敬畏,是尊重。
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却无视,规章无视法纪,无视规则,在规则面前恣意妄行,错误地认为这是勇,是大丈夫。
还记得那个抗震英雄少年雷楚年吗?在名誉面前,他迷失方向,荒废学业,沉迷于物欲。声称可以凭“关系”,帮人找空姐工作、帮人读重点中学、帮人购买驾照等。2014年11月,他因涉嫌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伪造公司印章罪被提起公诉。
还有这样一些人,在“金钱至上”、“权欲膨胀”的错误思潮中,因敬畏规则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为权利所动,自始至终坚守底线、坚守原则,甚至甘愿被人们嘲笑为懦夫、胆小鬼。但他们的人生不正是因为这“不敢”而显得更完美更精彩吗?
司马迁为完成史书而选择腐刑卑贱地活着,而他卑贱的生存恰恰是他高贵的写照!一位诗人曾经说过:“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从这个角度来说,司马迁的卑贱又是一种大勇。
无论是因敬畏法度而坚守原则的人,还是因执着追求而无所畏惧的人,他们都是时代的英雄,都值得我们敬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该“敢”时“不敢”,不该“敢”时却无所畏惧,没有原则,没有底线,没有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不懂得该“敢”时挺身而出、无所畏惧;该“不敢”时恪守规矩,不越雷池。
勇敢是一种态度,不敢是一种处事方式。敢与不敢,就在你的追求与敬畏之间。我们要“勇敢”,更要“勇于不敢”。
【模拟评分】54分
【得分理由】作文借古讽今,从历史故事中引出论题,影射现实中无视法纪规则的现象,批驳人们的错误思想,通过事例论述“无视法纪”的危害,正反对比揭示“敢”与“不敢”的本质。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要“勇敢”,更要“勇于不敢”。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失分理由】结尾对于“勇敢”与“不敢”的概括与上文割裂,既不是对上文的总结,又不能引出下面的结论,牵强,突兀。
■
敢与不敢
◎陈 威
传说古时候,有两个壮士在一起喝酒。一个壮士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就抱着酒坛子喝。另一个壮士为了显示自己更加勇敢,就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来,当作下酒菜,吃了。后来,两个人较上劲,不断地从各自身上向下割肉。结果,两人都一命呜呼了!
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不惜走上摇摇欲坠的墙头;为了显示力量,专玩一些带有危险性的游戏。
上面斗酒的两个男人、生活中自以为勇敢的同学,无非都是想在人们面前展示自己的力量与勇气,他们错误地认为这便是勇敢。
其实,真正勇敢的人是有正义感的人。古人说无义非勇,正义永远是勇敢的目标。真正勇敢的人,是为了正义而大无畏,勇往直前的人,是為了正义不畏险阻,不怕牺牲的人。历史上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古书中那些为矫正君王错误而敢于死谏的忠臣,便是真正的勇敢者。
真正勇敢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勇敢不是莽撞,不是冒险,更不是蛮干。项羽骄傲勇敢,却惨死在乌江边;关羽忠义勇敢,却大意失荆州……诸如此类的勇敢只是一时的鲁莽,意气用事,不是真正的勇敢。
真正勇敢的人,是具有胆识的人。惟有具备胆识,才能不畏险阻,力排万难。惟有具备胆识,方能深谋远虑,出奇制胜。诸葛亮一身胆识,才有出山助刘备,才有七擒孟获又七放孟获,才有七出岐山伐曹魏——这便是勇敢。
真正勇敢的人,还应具有“不敢”的勇气:不敢张狂妄为,不敢破坏规矩,不敢违反法纪,不敢违背良心,不敢遭人唾弃……而正是在践行这些“不敢”时,他们的人格反而高尚伟岸起来,受人仰视。
正当的“敢”需要勇气和胆略;正当的“不敢”,同样需要勇气和胆略。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能真正领会“敢”与“不敢”的含义,在两者之间慎重取舍,让自己的言行远离狭隘的“匹夫之勇”,成为一个真正的“勇敢者”。
【模拟评分】52分
【得分理由】作文开篇借古人斗酒的故事引发读者思考“何为勇敢”,接着列举现实生活中错误的勇敢行为,然后自然引出对“真正的勇敢”的阐述,阐述过程中,从正反两面举例论述“敢”与“不敢”的正确标准,最后指出“敢”与“不敢”都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判断,并提出希望。思路清晰,论述条理,观点明确。
【失分理由】斗酒的故事有些夸张失真,容易引起读者的质疑与反感;作文仅仅停留在对“敢”与“不敢”的行为分析上,没有深入到思想层面,尤其没有剖析不当的选择所潜藏的危害性,不具备警示效果,主旨稍显肤浅。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您和我,谁比较合适带兵打仗?”孔子指着自己答:“我合适。”子路反问道:“您不是常说我很勇敢吗?”孔子说:“可我不仅勇敢,还勇于不敢啊!”
请以“敢与不敢”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60分)
■
借古讽今就是借评论古代的人或事来影射或讽刺现实,引起人们重视并关注的一种沟通艺术。这种沟通艺术最早是大臣向君王进谏时的一种谏言方式,跟当时帝王专制的时代背景有关。在古代封建社会中有许多有识之士,博古通今,对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察,但又无法直接明了上书,特别是针砭时弊、指斥朝政的更不能直接陈情,于是便从历史人物或事件中去寻求载体,以便委婉陈说时弊,以达到警示君王的目的。
后来这种沟通艺术被很多文人应用到了写作上,逐渐发展为一种写作手法。在初中阶段所学的课文中,这类文章没有涉及,但在课外文言阅读中会偶尔出现,同学们若遇到可以关注一下,有兴趣的话还可以探讨其特点及艺术效果。
借古讽今最大的特点就是将问题含蓄委婉地指出,方式柔和,使人容易接受,又能充分显示作者的学识,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增添文章的古典美。运用得好,确实可以为作文增色不少。比如一篇满分作文《夸父追日》,考生以夸父为描写对象,通过他的内心波澜,凸现他一往无前,不断充实自己的生命历程,揭示“生命中的幸福,就是在追赶的过程中,让生命不断充实丰富的体验”这一主题,从而达到写作目的。既让作文弥漫着斑斓的历史气息,又充满着浓郁的时代色彩,彰显了考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辟蹊径的创新能力,使文章庄重典雅,颇具古风,受阅卷老师的青睐,获得高分。
但是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写作时对作者的学识要求很高,没有一定的古文化积累,是很难运用好这种方法的,尤其是在对作文有时限要求的考场上,若不能信手拈来,迅速又精准地找到素材并对其十分熟悉,没有任何疑点,轻易不能使用这种方法。
■
敢与不敢
◎徐浩博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召见从各地选拔来准备提升重用的官员,向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最快活?众官员回答各异,都不能令朱元璋满意,这时,一名叫万钢的官员奏道:畏法度的人最快活。朱元璋听后,龙颜大悦,连声叫好。万钢的确出语不凡,一个人,只有对法心存畏惧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试想,敢于以身试法、犯法的人,整天提心吊胆地生活,有何快乐?这里的“畏”不是怯懦,而是敬畏,是尊重。
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却无视,规章无视法纪,无视规则,在规则面前恣意妄行,错误地认为这是勇,是大丈夫。
还记得那个抗震英雄少年雷楚年吗?在名誉面前,他迷失方向,荒废学业,沉迷于物欲。声称可以凭“关系”,帮人找空姐工作、帮人读重点中学、帮人购买驾照等。2014年11月,他因涉嫌诈骗罪、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伪造公司印章罪被提起公诉。
还有这样一些人,在“金钱至上”、“权欲膨胀”的错误思潮中,因敬畏规则而“不敢”越雷池半步,不为权利所动,自始至终坚守底线、坚守原则,甚至甘愿被人们嘲笑为懦夫、胆小鬼。但他们的人生不正是因为这“不敢”而显得更完美更精彩吗?
司马迁为完成史书而选择腐刑卑贱地活着,而他卑贱的生存恰恰是他高贵的写照!一位诗人曾经说过:“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地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地活着。”从这个角度来说,司马迁的卑贱又是一种大勇。
无论是因敬畏法度而坚守原则的人,还是因执着追求而无所畏惧的人,他们都是时代的英雄,都值得我们敬重。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该“敢”时“不敢”,不该“敢”时却无所畏惧,没有原则,没有底线,没有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不懂得该“敢”时挺身而出、无所畏惧;该“不敢”时恪守规矩,不越雷池。
勇敢是一种态度,不敢是一种处事方式。敢与不敢,就在你的追求与敬畏之间。我们要“勇敢”,更要“勇于不敢”。
【模拟评分】54分
【得分理由】作文借古讽今,从历史故事中引出论题,影射现实中无视法纪规则的现象,批驳人们的错误思想,通过事例论述“无视法纪”的危害,正反对比揭示“敢”与“不敢”的本质。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要“勇敢”,更要“勇于不敢”。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失分理由】结尾对于“勇敢”与“不敢”的概括与上文割裂,既不是对上文的总结,又不能引出下面的结论,牵强,突兀。
■
敢与不敢
◎陈 威
传说古时候,有两个壮士在一起喝酒。一个壮士为了显示自己的勇敢,就抱着酒坛子喝。另一个壮士为了显示自己更加勇敢,就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肉来,当作下酒菜,吃了。后来,两个人较上劲,不断地从各自身上向下割肉。结果,两人都一命呜呼了!
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敢,不惜走上摇摇欲坠的墙头;为了显示力量,专玩一些带有危险性的游戏。
上面斗酒的两个男人、生活中自以为勇敢的同学,无非都是想在人们面前展示自己的力量与勇气,他们错误地认为这便是勇敢。
其实,真正勇敢的人是有正义感的人。古人说无义非勇,正义永远是勇敢的目标。真正勇敢的人,是为了正义而大无畏,勇往直前的人,是為了正义不畏险阻,不怕牺牲的人。历史上那些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古书中那些为矫正君王错误而敢于死谏的忠臣,便是真正的勇敢者。
真正勇敢的人是有智慧的人。勇敢不是莽撞,不是冒险,更不是蛮干。项羽骄傲勇敢,却惨死在乌江边;关羽忠义勇敢,却大意失荆州……诸如此类的勇敢只是一时的鲁莽,意气用事,不是真正的勇敢。
真正勇敢的人,是具有胆识的人。惟有具备胆识,才能不畏险阻,力排万难。惟有具备胆识,方能深谋远虑,出奇制胜。诸葛亮一身胆识,才有出山助刘备,才有七擒孟获又七放孟获,才有七出岐山伐曹魏——这便是勇敢。
真正勇敢的人,还应具有“不敢”的勇气:不敢张狂妄为,不敢破坏规矩,不敢违反法纪,不敢违背良心,不敢遭人唾弃……而正是在践行这些“不敢”时,他们的人格反而高尚伟岸起来,受人仰视。
正当的“敢”需要勇气和胆略;正当的“不敢”,同样需要勇气和胆略。希望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能真正领会“敢”与“不敢”的含义,在两者之间慎重取舍,让自己的言行远离狭隘的“匹夫之勇”,成为一个真正的“勇敢者”。
【模拟评分】52分
【得分理由】作文开篇借古人斗酒的故事引发读者思考“何为勇敢”,接着列举现实生活中错误的勇敢行为,然后自然引出对“真正的勇敢”的阐述,阐述过程中,从正反两面举例论述“敢”与“不敢”的正确标准,最后指出“敢”与“不敢”都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判断,并提出希望。思路清晰,论述条理,观点明确。
【失分理由】斗酒的故事有些夸张失真,容易引起读者的质疑与反感;作文仅仅停留在对“敢”与“不敢”的行为分析上,没有深入到思想层面,尤其没有剖析不当的选择所潜藏的危害性,不具备警示效果,主旨稍显肤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