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级作文教学是小学作文教学难点中的难点。学生刚刚迈进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为了更好地开展作文教学,近年来我做了以下尝试:踏踏实实地立足于教材,吃透教材,深刻领悟其内涵,突破形式的约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围绕教材稳扎稳打地开展写作教学。
第一步:抓住教材,以阅读教学为基础,注意由低年级的口头作文向三年级书面起步作文的过渡
三年级学生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应教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方法从哪里来?注意教材内容的整合,每个单元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每个单元的写作也是紧扣专题设计的。所以我们应充分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立足教材,扎扎实实地组织阅读教学。每学习一篇课文,一定要让学生有收获:课文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样写的?以上问题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更是教学的根本前提。学习是为了运用,只有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有明确的认识,他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心里才会有一笔清楚的账:“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怎样写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进入三年级以后,每次学习课文,我都会抓住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做文章,精心设计,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精妙的表达方法。不仅注重课堂小练笔,更注意把学课文与教习作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恰当地运用本单元所学到的写作方法。比如这一学期第二组课文讲的都是名人故事,写作要求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重点了解了文中事件的發展过程,知道作者为什么写那件事,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作时他们就知道要写值得写的事,把事情想清楚了再动笔。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写作方法就是作文的“规”和“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写起作文来才会游刃有余。
第二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写作内容从“不自由”到“自由”。注意作文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渗透,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实验教材在写作编排上,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内容上的限制很少,内容宽泛。但同时带来一个弊端:三年级学生刚刚学写作文,写作方法掌握得少,取舍能力有限,他们很难在自由确定写作内容的情况下通过一次练习就达到单元写作训练的目标。鉴于这种实际情况,我突破教材,拆分了一些单元的写作内容,由规定统一内容“不自由”地写,到习得方法之后“自由”地写。第一组的写作内容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课余生活太丰富了,到底写什么?该怎么写呢?刚开始我认为学生肯定有很多东西可写,于是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自己喜欢什么课余生活就写什么。学生开始写作时,我做了一些指导后就让学生自由写。有一位学生写了十分钟,才写了几个字:我的课余生活是钓鱼,一有空我就会和爸爸一起去钓鱼。我巡视了一周回来再看他的时候,他还是那几个字。我觉得好奇,如果是自己经历过的肯定有话可写,不可能十分钟过去了,还是那几个字。于是,我低声问他:“你钓过鱼吗?”他说:“没有。”我说:“没有钓过鱼,你写钓鱼干什么?”除了他,还有几个同学是凭空想象来写的,写些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我想到这个“自由”有点不可取,于是我——做了调整,缩小写作范围,要求学生统一以“有趣的课间活动”为题,写一写自己课间活动时最喜欢的游戏,帮助学生找到了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这一下学生有话可说,知道该怎么写了。作文评改后我又布置大家周末做一次家务劳动,以“劳动”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方法之后,再来进行第三次作文:课余时间我们除了做游戏、参加劳动,还有哪些喜欢的活动或印象深刻的事?请你写一写。
写作内容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不仅让学生更快地学会了表达,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多次练笔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了写作训练,更好地达到了写作教学的学段目标。
第三步:走进生活,亲身实践,注意命题,选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素材从生活中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亲身实践,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积累丰富鲜活的写作素材,培养一颗细腻、善感的心。如在教学第四组观察日记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先走进生活,观察自己想观察的、感兴趣的东西。有的学生利用回老家探望爷爷、奶奶的机会,去亲近大自然,观察了蜗牛;有的学生观察了小蚂蚁;有的观察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有个学生这样描写自己观察到的小蚂蚁:“小蚂蚁真有趣,小小的身体分成了三部分,头上还有两根有趣的‘胡子’。”大部分学生都能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写具体。
在教学想象作文时,有许多老师总是强调“要合理地想象”,这“合理”两字如何定义呢?
三年级的孩子的想象是很丰富甚至是离奇的。当然这“离奇”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的,对于孩子而言,只要是他们想得到,一切想象都是合理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以“合理地想象”为枷锁,禁锢学生的思维,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三年级教材中有不少想象类作文,如第七组的“编写童话故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地大胆想象,比一比谁的想象最奇特,谁的想象作文写得最有趣、最吸引人。老师的激励打开了学生思想的大门,想象王国变得更加绚丽,异彩纷呈。我引导孩子不要像以前那样,要大胆想象,不要总是写什么龟兔赛跑啊、比本领一些旧的童话,这次有的学生写小猪生病了,小兔子过生日等新的内容的童话。
第四步:增加激励,给予肯定评价,以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情感兴趣,起到激励作用,于是对这件事就会更加关心,想再试一试。因此我们的作文讲评要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比如:优秀作文展、推荐发表、向校园广播站投稿、范文宣读、学习园地好词好句好段选登等。另外,我还借鉴了一种新的记分法——“二次记分法”,做法是:学生准备两本作文本,一个为习作练习用,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后让学生修改,达到合格作文要求后,老师在原基础分上加分,然后誊写在另一本作文本上(即个人优秀作文本)上,大多数同学都能得高分,不少还得了满分,这样持之以恒,修改作文已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成为学生愿做的事。这样既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厌烦心理,调动了学生修改的积极性,又改变了过去学生只看分数不看文的面貌,有效地减少了老师批改作文的无效劳动。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欲速则不达。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好分步教学,扎扎实实地在训练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一步:抓住教材,以阅读教学为基础,注意由低年级的口头作文向三年级书面起步作文的过渡
三年级学生处于作文的起步阶段,我们应教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方法从哪里来?注意教材内容的整合,每个单元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每个单元的写作也是紧扣专题设计的。所以我们应充分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立足教材,扎扎实实地组织阅读教学。每学习一篇课文,一定要让学生有收获:课文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样写的?以上问题不仅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更是教学的根本前提。学习是为了运用,只有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有明确的认识,他们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心里才会有一笔清楚的账:“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怎样写才能更好地表情达意?”因此,进入三年级以后,每次学习课文,我都会抓住课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做文章,精心设计,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精妙的表达方法。不仅注重课堂小练笔,更注意把学课文与教习作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习作中恰当地运用本单元所学到的写作方法。比如这一学期第二组课文讲的都是名人故事,写作要求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重点了解了文中事件的發展过程,知道作者为什么写那件事,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作时他们就知道要写值得写的事,把事情想清楚了再动笔。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写作方法就是作文的“规”和“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写起作文来才会游刃有余。
第二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写作内容从“不自由”到“自由”。注意作文教学中趣味因素的渗透,减缓坡度,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实验教材在写作编排上,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内容上的限制很少,内容宽泛。但同时带来一个弊端:三年级学生刚刚学写作文,写作方法掌握得少,取舍能力有限,他们很难在自由确定写作内容的情况下通过一次练习就达到单元写作训练的目标。鉴于这种实际情况,我突破教材,拆分了一些单元的写作内容,由规定统一内容“不自由”地写,到习得方法之后“自由”地写。第一组的写作内容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课余生活太丰富了,到底写什么?该怎么写呢?刚开始我认为学生肯定有很多东西可写,于是让孩子们自由发挥,自己喜欢什么课余生活就写什么。学生开始写作时,我做了一些指导后就让学生自由写。有一位学生写了十分钟,才写了几个字:我的课余生活是钓鱼,一有空我就会和爸爸一起去钓鱼。我巡视了一周回来再看他的时候,他还是那几个字。我觉得好奇,如果是自己经历过的肯定有话可写,不可能十分钟过去了,还是那几个字。于是,我低声问他:“你钓过鱼吗?”他说:“没有。”我说:“没有钓过鱼,你写钓鱼干什么?”除了他,还有几个同学是凭空想象来写的,写些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我想到这个“自由”有点不可取,于是我——做了调整,缩小写作范围,要求学生统一以“有趣的课间活动”为题,写一写自己课间活动时最喜欢的游戏,帮助学生找到了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这一下学生有话可说,知道该怎么写了。作文评改后我又布置大家周末做一次家务劳动,以“劳动”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方法之后,再来进行第三次作文:课余时间我们除了做游戏、参加劳动,还有哪些喜欢的活动或印象深刻的事?请你写一写。
写作内容从“不自由”走向“自由”,不仅让学生更快地学会了表达,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多次练笔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了写作训练,更好地达到了写作教学的学段目标。
第三步:走进生活,亲身实践,注意命题,选材要结合学生的实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素材从生活中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走进生活,亲身实践,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积累丰富鲜活的写作素材,培养一颗细腻、善感的心。如在教学第四组观察日记时,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先走进生活,观察自己想观察的、感兴趣的东西。有的学生利用回老家探望爷爷、奶奶的机会,去亲近大自然,观察了蜗牛;有的学生观察了小蚂蚁;有的观察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有个学生这样描写自己观察到的小蚂蚁:“小蚂蚁真有趣,小小的身体分成了三部分,头上还有两根有趣的‘胡子’。”大部分学生都能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写具体。
在教学想象作文时,有许多老师总是强调“要合理地想象”,这“合理”两字如何定义呢?
三年级的孩子的想象是很丰富甚至是离奇的。当然这“离奇”是站在成人的角度看的,对于孩子而言,只要是他们想得到,一切想象都是合理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以“合理地想象”为枷锁,禁锢学生的思维,折断学生想象的翅膀。三年级教材中有不少想象类作文,如第七组的“编写童话故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不受任何约束和限制地大胆想象,比一比谁的想象最奇特,谁的想象作文写得最有趣、最吸引人。老师的激励打开了学生思想的大门,想象王国变得更加绚丽,异彩纷呈。我引导孩子不要像以前那样,要大胆想象,不要总是写什么龟兔赛跑啊、比本领一些旧的童话,这次有的学生写小猪生病了,小兔子过生日等新的内容的童话。
第四步:增加激励,给予肯定评价,以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获得成功并能带来愉快的事情感兴趣,起到激励作用,于是对这件事就会更加关心,想再试一试。因此我们的作文讲评要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他们更多的成功体验。比如:优秀作文展、推荐发表、向校园广播站投稿、范文宣读、学习园地好词好句好段选登等。另外,我还借鉴了一种新的记分法——“二次记分法”,做法是:学生准备两本作文本,一个为习作练习用,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后让学生修改,达到合格作文要求后,老师在原基础分上加分,然后誊写在另一本作文本上(即个人优秀作文本)上,大多数同学都能得高分,不少还得了满分,这样持之以恒,修改作文已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成为学生愿做的事。这样既有效地改变了学生对作文的畏难、厌烦心理,调动了学生修改的积极性,又改变了过去学生只看分数不看文的面貌,有效地减少了老师批改作文的无效劳动。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欲速则不达。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好分步教学,扎扎实实地在训练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