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是人的品德、性格和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我国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大国,农村教育量大面广,影响广泛。加强农村小学德育,保证亿万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一代人一生的幸福,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德育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若干意见》(又称“8号文件”),对做好新形势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学校、教师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形势下,农村小学德育工作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协调各方面力量认真研究解决。
一、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未能得到很好落实。经过长期努力,人们虽然普遍接受了德育为先的理念,但现实中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这在整体薄弱的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德育课经常被挤占,德育科任教师的地位被边缘化;教职员工投入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感还未充分调动起来,在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各项工作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要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德育实施情况没有有效纳入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德育实施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教师实施德育的素质和能力急需提高。长期以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师资素质问题在学校德育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面对新的时代变化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教师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滞后,仍然过分偏重强制性、理想化、说教式的教育,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由于忽视了对学生精神生命的观照,德育工作很难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难以达到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三是德育教材存在着严重的城市中心主义取向。教育是个体在一定的环境支持下积极建构的过程,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场域当中,好的教育离不开与生活世界的融合,而具有实践理性特征的德育更是如此。贴近农村学生实际的德育内容最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同,引起学生自觉践行的愿望。但是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材中,教育内容城市中心主义的取向仍然十分明显,对农村学生而言,这些脱离他们生活实际、远离他们心灵的内容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教师的照本宣科也只能停留在“无根的教育”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是农村文化式微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良好的社会文化是德育必不可少的支撑。自古以来,我国有着农业大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农村民风淳朴,有着厚重的乡土文化积淀,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孩子提供了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滋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农村文化同样受到一些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的浸染,以前备受推崇的孝、仁、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受到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不同程度的存在,给身处其中的学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五是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德育的一大难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增多。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以隔代教育为主,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适宜的教育环境,大多在孤独的环境下寂寞地成长;由于常年缺乏亲情的滋润,大多存在情感、行为和社会性发展问题,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湖南师大的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色情影视和图书,打架斗殴更是寻常小事。相当多的留守儿童经常逃学,到外面闲逛,沉溺于网吧与电玩,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年厮混,追求所谓的刺激,以至于抢劫、偷窃等行为也时有发生。相对而言,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行为表现上温和一些,但由于正常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逐渐埋下人格扭曲的隐患,影响了其下一个年龄段甚至一生的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小学德育的对策
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农村小学德育,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同时,要加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文明办、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和群众团体的各自优势,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的合力。具体来说,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认真落实德育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强德育工作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配备高素质的德育科任教师,开足开齐德育课程。要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要求,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学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各科任课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学识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价值,使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德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当前,特别要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认真考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情况及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的情况,树立教师关爱每个学生、引导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建立起促进德育实施的导向和激励机制。
二是大力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农村学校配备合格师资,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实施德育的能力和水平,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以回归生活为原则,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德育的教材建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人物事件、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父母、爱同学的美好情感。
三是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力度,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惠民工程,让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进入乡村、家庭和学校,丰富广大农村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挖掘农村文化的教育资源,通过民俗、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族体育等活动的开展,营造和谐友爱的风气,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热情。同时,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强对互联网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净化学生成长环境。
四是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机制。建立由党委政府牵头,教育、民政、妇联、团委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留守儿童工作协调机构,明确各自的职责,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支撑起一个坚实的关爱网络。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并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学校和老师离留守儿童最近、最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要、也最有条件开展相应的教育,所以学校和老师要进一步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的情感发展,校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亲情缺失而导致的感情偏差。特别是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与留守儿童在一起,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温暖快乐,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作者单位:北票市哈尔脑中心小学
辽宁朝阳122124)
责任编辑谢光灵
一、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未能得到很好落实。经过长期努力,人们虽然普遍接受了德育为先的理念,但现实中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这在整体薄弱的农村小学表现得尤为突出。德育课经常被挤占,德育科任教师的地位被边缘化;教职员工投入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感还未充分调动起来,在学校教学、管理、服务各项工作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要求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德育实施情况没有有效纳入教师工作评价体系,德育实施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是教师实施德育的素质和能力急需提高。长期以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师资素质问题在学校德育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面对新的时代变化和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教师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滞后,仍然过分偏重强制性、理想化、说教式的教育,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由于忽视了对学生精神生命的观照,德育工作很难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难以达到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三是德育教材存在着严重的城市中心主义取向。教育是个体在一定的环境支持下积极建构的过程,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场域当中,好的教育离不开与生活世界的融合,而具有实践理性特征的德育更是如此。贴近农村学生实际的德育内容最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同,引起学生自觉践行的愿望。但是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材中,教育内容城市中心主义的取向仍然十分明显,对农村学生而言,这些脱离他们生活实际、远离他们心灵的内容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教师的照本宣科也只能停留在“无根的教育”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是农村文化式微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良好的社会文化是德育必不可少的支撑。自古以来,我国有着农业大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农村民风淳朴,有着厚重的乡土文化积淀,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孩子提供了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滋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农村文化同样受到一些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的浸染,以前备受推崇的孝、仁、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受到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不同程度的存在,给身处其中的学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五是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为德育的一大难题。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增多。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以隔代教育为主,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适宜的教育环境,大多在孤独的环境下寂寞地成长;由于常年缺乏亲情的滋润,大多存在情感、行为和社会性发展问题,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湖南师大的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色情影视和图书,打架斗殴更是寻常小事。相当多的留守儿童经常逃学,到外面闲逛,沉溺于网吧与电玩,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年厮混,追求所谓的刺激,以至于抢劫、偷窃等行为也时有发生。相对而言,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在行为表现上温和一些,但由于正常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逐渐埋下人格扭曲的隐患,影响了其下一个年龄段甚至一生的发展。
二、加强和改进农村小学德育的对策
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和改进农村小学德育,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同时,要加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文明办、妇联、共青团等组织和群众团体的各自优势,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德育工作的合力。具体来说,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认真落实德育在学校育人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强德育工作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配备高素质的德育科任教师,开足开齐德育课程。要按照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要求,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学校教育、管理的全过程。各科任课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学识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价值,使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的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德育实施情况作为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工作的重要方面。当前,特别要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认真考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情况及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的情况,树立教师关爱每个学生、引导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建立起促进德育实施的导向和激励机制。
二是大力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农村学校配备合格师资,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实施德育的能力和水平,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以回归生活为原则,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德育的教材建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人物事件、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父母、爱同学的美好情感。
三是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力度,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惠民工程,让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进入乡村、家庭和学校,丰富广大农村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挖掘农村文化的教育资源,通过民俗、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族体育等活动的开展,营造和谐友爱的风气,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热情。同时,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强对互联网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净化学生成长环境。
四是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有效机制。建立由党委政府牵头,教育、民政、妇联、团委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留守儿童工作协调机构,明确各自的职责,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支撑起一个坚实的关爱网络。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并优先满足留守儿童的需求。学校和老师离留守儿童最近、最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要、也最有条件开展相应的教育,所以学校和老师要进一步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关注他们的情感发展,校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亲情缺失而导致的感情偏差。特别是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制度,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与留守儿童在一起,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温暖快乐,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作者单位:北票市哈尔脑中心小学
辽宁朝阳122124)
责任编辑谢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