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智度论》卷一百曰:“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般若作为诸佛之母,可以说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根本。不了解般若,就无从了解一切大乘经典。那么,般若究竟是什么呢?
般若是梵文的音译,又译作班若、波若、钵若、般赖若等;意译为“智慧”、“妙智慧”等;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意译为“智度”、“明度”等,即通过智慧到达涅槃之彼岸。
要真正理解般若的概念,必须首先弄清楚般若与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平常所说的智慧,如大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一般人都认为他们有非常的智慧,而以佛教眼光视之,只不过是一种世智辩聪。即使像现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物质文明,也不过是世间有漏之智所成有为之法,其终极目的不能令人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达到究竟安乐;并且其中还包含着产生人类极大烦恼和痛苦的成分。如诺贝尔发明炸药,既可用在工矿及筑路方面,也可被人用来相互残杀。因此,世间所谓智慧,是邪正兼有、利害参半的,是染污的、非纯善的、有限的知识。而佛教所说的般若是“真智妙慧”,是完全由真心中流露出来的自性中本具的一种无漏之智,它是真实的、纯洁无染的、唯正无邪的,又是无穷无尽的。如果达到了般若的境界,不但能使自己断惑证真,离苦得乐,而且能普度众生,了脱生死苦海,同登安乐彼岸。因此,《大智度论》中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又说:“般若者,一切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有上。”
当然,般若与世俗的智慧还是紧密联系着的,离开世俗的智慧,般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因为般若就是从通常所说的智慧中产生出来的,正如《六祖坛经》中所说的:“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由此可见,般若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从未离开过世俗的智慧,也就是说智慧是花,般若是果,虽然不一定每朵花都能结出果实,但是任何果实却都离不开花之根源。
佛教认为明白真理、认识事实,便可叫作智慧。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智有明照的功能,慧有鉴别的作用;智能明了诸法,慧能断惑证真;智明外境,慧明自心。即能勘破世间诸有为法,内而自己四大色身,外而一切万有,皆是幻象缘起,没有实法实我,谓之智;觉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妙理,明了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佛性,谓之慧。
佛教认为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心安,怎样才能做到心安以求得真正的幸福呢?这就必然要求之于般若了。般若对人生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解脱自在,提升境界。由于“万法唯心造”,“心生世界生”,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人生的一切活动都须以智慧为向导,用于根尘而不迷于根尘,不为物宥,不为事累,以清净之心行于万物,心得自在解脱,行得圆通无碍,证得人空法空,有如真如。人生自在解脱就是心灵的自由,它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毕竟空之无余涅槃。
人生的自在解脱是对生死而言,因为众生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必须正视此痛苦,解决此痛苦。众生的生死烦恼根源于无明贪爱,有执有取,所以才有依恋痛苦。只有般若空观才能断此贪爱,不取不著,我空法空,最终超脱生死苦海,达到极乐净土之彼岸。所以般若的妙用在于初断烦恼,使人不受烦恼之苦,继而以三乘空义,渐断我人之烦恼习气。因为虽然烦恼习气不是烦恼,但是烦恼习气是凡夫愚人作恶犯罪的种子,佛道之成就也因此而有损伤。因此,断烦恼是愚者之胜境,断烦恼习气是智者之胜境;烦恼断可由凡入圣,烦恼习气断就可真正达到佛的境界。是故断绝烦恼就人生境界而言,只是自觉圆满;断绝烦恼习气,则是自觉觉他之圆满。而般若的妙用,即在此自觉觉他之境界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
般若是梵文的音译,又译作班若、波若、钵若、般赖若等;意译为“智慧”、“妙智慧”等;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意译为“智度”、“明度”等,即通过智慧到达涅槃之彼岸。
要真正理解般若的概念,必须首先弄清楚般若与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我们平常所说的智慧,如大哲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一般人都认为他们有非常的智慧,而以佛教眼光视之,只不过是一种世智辩聪。即使像现在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物质文明,也不过是世间有漏之智所成有为之法,其终极目的不能令人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达到究竟安乐;并且其中还包含着产生人类极大烦恼和痛苦的成分。如诺贝尔发明炸药,既可用在工矿及筑路方面,也可被人用来相互残杀。因此,世间所谓智慧,是邪正兼有、利害参半的,是染污的、非纯善的、有限的知识。而佛教所说的般若是“真智妙慧”,是完全由真心中流露出来的自性中本具的一种无漏之智,它是真实的、纯洁无染的、唯正无邪的,又是无穷无尽的。如果达到了般若的境界,不但能使自己断惑证真,离苦得乐,而且能普度众生,了脱生死苦海,同登安乐彼岸。因此,《大智度论》中说:“般若定实相,智慧浅薄,不可以称。”又说:“般若者,一切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有上。”
当然,般若与世俗的智慧还是紧密联系着的,离开世俗的智慧,般若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因为般若就是从通常所说的智慧中产生出来的,正如《六祖坛经》中所说的:“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由此可见,般若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从未离开过世俗的智慧,也就是说智慧是花,般若是果,虽然不一定每朵花都能结出果实,但是任何果实却都离不开花之根源。
佛教认为明白真理、认识事实,便可叫作智慧。通达有为之事相为智,通达无为之空理为慧;智有明照的功能,慧有鉴别的作用;智能明了诸法,慧能断惑证真;智明外境,慧明自心。即能勘破世间诸有为法,内而自己四大色身,外而一切万有,皆是幻象缘起,没有实法实我,谓之智;觉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妙理,明了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佛性,谓之慧。
佛教认为人生真正的幸福是心安,怎样才能做到心安以求得真正的幸福呢?这就必然要求之于般若了。般若对人生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解脱自在,提升境界。由于“万法唯心造”,“心生世界生”,在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人生的一切活动都须以智慧为向导,用于根尘而不迷于根尘,不为物宥,不为事累,以清净之心行于万物,心得自在解脱,行得圆通无碍,证得人空法空,有如真如。人生自在解脱就是心灵的自由,它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毕竟空之无余涅槃。
人生的自在解脱是对生死而言,因为众生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必须正视此痛苦,解决此痛苦。众生的生死烦恼根源于无明贪爱,有执有取,所以才有依恋痛苦。只有般若空观才能断此贪爱,不取不著,我空法空,最终超脱生死苦海,达到极乐净土之彼岸。所以般若的妙用在于初断烦恼,使人不受烦恼之苦,继而以三乘空义,渐断我人之烦恼习气。因为虽然烦恼习气不是烦恼,但是烦恼习气是凡夫愚人作恶犯罪的种子,佛道之成就也因此而有损伤。因此,断烦恼是愚者之胜境,断烦恼习气是智者之胜境;烦恼断可由凡入圣,烦恼习气断就可真正达到佛的境界。是故断绝烦恼就人生境界而言,只是自觉圆满;断绝烦恼习气,则是自觉觉他之圆满。而般若的妙用,即在此自觉觉他之境界也。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