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已经过去不少时日,但这次灾难性事故所带来的巨大阴影却久久挥之不去。根据北京地震台网检测显示,在这次事故中,两次爆炸当量之和相当于24吨TNT炸药(或53枚战斧导弹),整个爆炸现场火光冲天,冲击波巨大,形成了巨大的蘑菇云。
这起事故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违反多项安全规定,非法超量、超种类存放危险化学品,给救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那么,为什么化学品仓库特别危险,一旦出事就很难补救呢?
灭火挑战
在普通的火灾扑救中,最为常见的消防装备就是消防水枪了。大量的水可以降低火焰的温度,隔绝可燃物表面与氧气接触,进而实现灭火的目的。
然而,大家都知道,如果是油锅着火,就不能用水扑救,因为水会使得着火的油飘在水面上,更容易蔓延。对于化学品仓库而言,情况就更加复杂了,因为,许多化学物质其实是“怕”水的。
比如,本次天津港火灾中,就储存有危险品电石。电石学名碳化钙(CaC2),是一种像石块的白色固体,在工业上用途广泛。然而,一旦它碰到水,就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乙炔(C2H2)气体。乙炔是一种非常易燃的气体,燃烧时火焰温度可高达3000℃,足以让绝大多数建筑中的钢架结构软化,进而发生大面积坍塌。而当乙炔在空气中的浓度足够高时,还很容易发生爆炸,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还有一些化学品,遇水后虽然不会燃烧,却会严重放热,并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比如,本次事故中,瑞海公司的仓库中存放有大量四氯化钛(TiCl4),这种物质遇水之后会放热,并形成浓密的白色烟雾(即生成的二氧化钛),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更麻烦的是,这一过程中还会生成盐酸(HCl),这种强酸性的雾气一旦被吸入肺部,就会导致肺水肿等严重损伤,给消防员的生命带来威胁。
因此,对于化学品的救援,基本上是没法用消防水枪了。不过,对于那些装着易燃液体的大型储罐,还是可以用水雾喷射外壁降温以防爆炸的,但这对于消防员而言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充分的技术保障了。
轰隆一声
对于化学品仓库火灾而言,比火焰更可怕的是剧烈爆炸。本次事故中,牺牲的消防员里有很多就是因为二次爆炸而罹难,爆炸形成的大坑让人触目惊心。
许多常见化学品在受热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爆炸,比如这次瑞海仓库中存放的800吨硝酸铵(NH4NO3)。2011年,挪威的奥斯陆市政厅发生爆炸案,7人不幸罹难,用的就是硝酸铵;1995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恐怖袭击案,一座联邦大厦被炸塌,凶手用的也不过是两吨硝酸铵,比这次事故的数量小太多了;1947年,美国德克萨斯城外停泊的一艘货轮起火、爆炸,2300吨硝酸铵的威力甚至引发了一场海啸,直接导致600人丧命,可想而知这种物质有多恐怖。
而仓库中存放的另一种化学品——500吨硝酸钾(KNO3),就更不用说了,黑火药里的“一硝二硫三木炭”指的就是它,不但爆炸威力惊人,敏感程度也很高,稍微加热、摩擦就足以引爆。
由此可见,倘若没有加以控制,光是这两种物质发生爆炸,就足以把港区夷为平地。
浓烟有毒
此外,在瑞海存放的化学品中,有相当多的物质是可以燃烧的,更糟糕的是,燃烧或者受热时,很容易产生有毒气体。
比如,三氯甲烷(又称氯仿,CHCl3)本身的沸点不过61.5℃,一旦受热就很容易变成蒸汽到处弥漫,一旦被吸入则可能导致人体中毒;温度超过450℃后,还会迅速分解生成氯化氢甚至光气,后者是不折不扣的毒气,少量吸入就能损伤人的肺部。如果氯仿接触到强碱(比如本次事故中大量存放的氢氧化钠),上述过程还会进一步加快。
类似的,氢碘酸(HI)在加热时也很容易挥发出碘化氢气体,这种强酸性的物质也会损伤人的呼吸道。
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氰化钠(NaCN)。它本身并不易燃,但如果被其他物质的爆炸波及,很容易形成极细的粉末悬浮在空气中,一旦吸入则非常容易造成中毒死亡——氰化物中毒不但需要的剂量很小,而且发作极快,基本上是来不及送医院抢救的。
另外,尽管氰化物并不像很多人猜测的那样,遇到雨水就会变成氢氰酸(HCN),但本次事故现场存放的大量强酸、弱酸(如乙酸、氢碘酸等),倘若真的因为包装破损而接触到氰化物,那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反应而生成氢氰酸。
因此,本次事故中,没有发生氰化物泄漏,真的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化学品的仓储具有较大的危险性。然而,作为一个工业国,不可能没有完整的化工体系,也就不可避免会有大量的化学品储存、转运。调和两者的解决之道,就是依照安全法规,做好防范工作。
首先,对于危险化学品的存放,任何时候都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数量范围之内。这样,即便发生事故,带来的影响也是可控的。
其次,对于不同的化学品,一定要遵守堆放间距、仓库间隔的规定,以免一个仓库出事,很快波及到其他化学品。
第三,一定要认真对待危险化学品申报制度。在本次瑞海事故中,显然有许多危险化学品在申报时被隐瞒了,导致救火初期根本无法正确评估火灾风险。这让许多消防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让直接责任人承担牢狱之灾,实在是得不偿失。
总之,化工行业注定是充满高风险的,而各种安全措施,就是人类应对风险的最可靠保障。忽视这些措施,将会面临难以承受的代价。
这起事故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违反多项安全规定,非法超量、超种类存放危险化学品,给救火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那么,为什么化学品仓库特别危险,一旦出事就很难补救呢?
灭火挑战
在普通的火灾扑救中,最为常见的消防装备就是消防水枪了。大量的水可以降低火焰的温度,隔绝可燃物表面与氧气接触,进而实现灭火的目的。
然而,大家都知道,如果是油锅着火,就不能用水扑救,因为水会使得着火的油飘在水面上,更容易蔓延。对于化学品仓库而言,情况就更加复杂了,因为,许多化学物质其实是“怕”水的。
比如,本次天津港火灾中,就储存有危险品电石。电石学名碳化钙(CaC2),是一种像石块的白色固体,在工业上用途广泛。然而,一旦它碰到水,就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生成乙炔(C2H2)气体。乙炔是一种非常易燃的气体,燃烧时火焰温度可高达3000℃,足以让绝大多数建筑中的钢架结构软化,进而发生大面积坍塌。而当乙炔在空气中的浓度足够高时,还很容易发生爆炸,造成更严重的破坏。
还有一些化学品,遇水后虽然不会燃烧,却会严重放热,并产生大量有毒气体。比如,本次事故中,瑞海公司的仓库中存放有大量四氯化钛(TiCl4),这种物质遇水之后会放热,并形成浓密的白色烟雾(即生成的二氧化钛),给救援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更麻烦的是,这一过程中还会生成盐酸(HCl),这种强酸性的雾气一旦被吸入肺部,就会导致肺水肿等严重损伤,给消防员的生命带来威胁。
因此,对于化学品的救援,基本上是没法用消防水枪了。不过,对于那些装着易燃液体的大型储罐,还是可以用水雾喷射外壁降温以防爆炸的,但这对于消防员而言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充分的技术保障了。
轰隆一声
对于化学品仓库火灾而言,比火焰更可怕的是剧烈爆炸。本次事故中,牺牲的消防员里有很多就是因为二次爆炸而罹难,爆炸形成的大坑让人触目惊心。
许多常见化学品在受热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爆炸,比如这次瑞海仓库中存放的800吨硝酸铵(NH4NO3)。2011年,挪威的奥斯陆市政厅发生爆炸案,7人不幸罹难,用的就是硝酸铵;1995年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恐怖袭击案,一座联邦大厦被炸塌,凶手用的也不过是两吨硝酸铵,比这次事故的数量小太多了;1947年,美国德克萨斯城外停泊的一艘货轮起火、爆炸,2300吨硝酸铵的威力甚至引发了一场海啸,直接导致600人丧命,可想而知这种物质有多恐怖。
而仓库中存放的另一种化学品——500吨硝酸钾(KNO3),就更不用说了,黑火药里的“一硝二硫三木炭”指的就是它,不但爆炸威力惊人,敏感程度也很高,稍微加热、摩擦就足以引爆。
由此可见,倘若没有加以控制,光是这两种物质发生爆炸,就足以把港区夷为平地。
浓烟有毒
此外,在瑞海存放的化学品中,有相当多的物质是可以燃烧的,更糟糕的是,燃烧或者受热时,很容易产生有毒气体。
比如,三氯甲烷(又称氯仿,CHCl3)本身的沸点不过61.5℃,一旦受热就很容易变成蒸汽到处弥漫,一旦被吸入则可能导致人体中毒;温度超过450℃后,还会迅速分解生成氯化氢甚至光气,后者是不折不扣的毒气,少量吸入就能损伤人的肺部。如果氯仿接触到强碱(比如本次事故中大量存放的氢氧化钠),上述过程还会进一步加快。
类似的,氢碘酸(HI)在加热时也很容易挥发出碘化氢气体,这种强酸性的物质也会损伤人的呼吸道。
当然,还有大名鼎鼎的氰化钠(NaCN)。它本身并不易燃,但如果被其他物质的爆炸波及,很容易形成极细的粉末悬浮在空气中,一旦吸入则非常容易造成中毒死亡——氰化物中毒不但需要的剂量很小,而且发作极快,基本上是来不及送医院抢救的。
另外,尽管氰化物并不像很多人猜测的那样,遇到雨水就会变成氢氰酸(HCN),但本次事故现场存放的大量强酸、弱酸(如乙酸、氢碘酸等),倘若真的因为包装破损而接触到氰化物,那就会在很短时间内发生反应而生成氢氰酸。
因此,本次事故中,没有发生氰化物泄漏,真的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防患于未然
综上所述,化学品的仓储具有较大的危险性。然而,作为一个工业国,不可能没有完整的化工体系,也就不可避免会有大量的化学品储存、转运。调和两者的解决之道,就是依照安全法规,做好防范工作。
首先,对于危险化学品的存放,任何时候都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数量范围之内。这样,即便发生事故,带来的影响也是可控的。
其次,对于不同的化学品,一定要遵守堆放间距、仓库间隔的规定,以免一个仓库出事,很快波及到其他化学品。
第三,一定要认真对待危险化学品申报制度。在本次瑞海事故中,显然有许多危险化学品在申报时被隐瞒了,导致救火初期根本无法正确评估火灾风险。这让许多消防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让直接责任人承担牢狱之灾,实在是得不偿失。
总之,化工行业注定是充满高风险的,而各种安全措施,就是人类应对风险的最可靠保障。忽视这些措施,将会面临难以承受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