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作出的战略决策。进一步加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核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个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大众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由被少数人进行转变为被人民大众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首先,理论大众化是实践大众化的前提。理论大众化的程度决定着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离开理论的大众化,实践和创新的大众化就是一句空话。其次,实践大众化是理论大众化成效的直接体现。理论大众化的目的在于实践大众化,人民大众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自觉程度和正确程度是检验理论大众化的标准。最后,创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境界。建立在理论大众化和实践大众化基础上的创新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与人民大众彻底联系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同于“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具体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努力追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推动了重大的理论创新。但这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并不能说明它已为普通大众所掌握。应该说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面貌并不十分了解,而且还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有一个“大众化”的过程。
三、以人为本是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做到大众化与中国化相结合。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所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为群众所理解、掌握和应用。以人为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应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群众能理解的生动语言,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深邃的思想具体化,采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利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例,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行生动活泼的阐述。
四、整体合力是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保障
各级党委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机构,必须按照中央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由党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政群团等职能部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职责分工。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进程中,找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深入研究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以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大学生为原则,对大学生关注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以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形象化的传播方式、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传授给青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除了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外,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活动来交流经验,为理论研究、教育和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完善机制是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列入小学、中学、大学课程以及全民普及知识范围,按照不同的层次将采用不同的普及手段,通过不懈的努力,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机制。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人才成长机制,是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之义。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建设,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党的宣传工作者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力量,并广泛吸收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参加理论宣传普及活动。为了持续深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探索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理论宣传教育考核体系,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活动及其理论成果给予扶持,及时总结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中。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核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三个方面,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转变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践由少数人领导指挥转变为人民大众自觉行动,马克思主义创新由被少数人进行转变为被人民大众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方面是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首先,理论大众化是实践大众化的前提。理论大众化的程度决定着实践大众化和创新大众化的广度和深度,离开理论的大众化,实践和创新的大众化就是一句空话。其次,实践大众化是理论大众化成效的直接体现。理论大众化的目的在于实践大众化,人民大众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的自觉程度和正确程度是检验理论大众化的标准。最后,创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高境界。建立在理论大众化和实践大众化基础上的创新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前途、命运与人民大众彻底联系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同于“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具体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努力追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推动了重大的理论创新。但这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并不能说明它已为普通大众所掌握。应该说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面貌并不十分了解,而且还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有一个“大众化”的过程。
三、以人为本是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做到大众化与中国化相结合。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为人民所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为群众所理解、掌握和应用。以人为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应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群众能理解的生动语言,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深邃的思想具体化,采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利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例,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行生动活泼的阐述。
四、整体合力是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力保障
各级党委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机构,必须按照中央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由党委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党政群团等职能部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职责分工。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进程中,找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着力点,卓有成效地开展各项工作。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辨别力,深入研究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规律,以贴近实际生活、贴近大学生为原则,对大学生关注的意识形态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以通俗化的表达方式、形象化的传播方式、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传授给青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除了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外,要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研讨活动来交流经验,为理论研究、教育和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完善机制是有效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列入小学、中学、大学课程以及全民普及知识范围,按照不同的层次将采用不同的普及手段,通过不懈的努力,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机制。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建设工程,建立和完善人才成长机制,是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应有之义。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才队伍建设,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党的宣传工作者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力量,并广泛吸收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等参加理论宣传普及活动。为了持续深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探索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将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理论宣传教育考核体系,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活动及其理论成果给予扶持,及时总结和树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