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佩秋,1923年2月生于昆明。祖籍河南南阳,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大,国立艺专,现为上海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朵云轩顾问。
打开当代著名女画家陈佩秋先生的画卷,会有一阵幽香古风迎面扑来,极具沁人心脾的感觉。
陈佩秋先生绘画上独树一帜的画风,古画鉴定的博学多才及逆向思维,大胆推断的过人魄力,令人敬佩不已。
陈佩秋先生和我父亲程十发十分投缘,他们二人相差一岁,见面都是谈古论画。我父亲十分敬重陈佩秋先生的绘画,更是对她研究古代字画的认真精神,以及其精到的见解十分认可。而陈佩秋先生也对程十发的绘画另有精辟的评论;她曾对我说:“你父亲聪明在于20世纪50年代人家不画少数民族,他画少数民族,开创了当时国画的新风,少数民族既适合国画创作,又迎合老百姓喜爱,人家不画,你父亲画,这是他的聪明之处。”两人互相欣赏和交流成就了当今画坛的一段佳话。
陈佩秋先生一生都在求学,直至今日。她学无止境,确实令人敬佩。先生19岁进西南联大攻读理工科,两年后因兴趣所致改读重庆国立艺专,60多年来,她没有一天停止钻研,才使她有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陈佩秋先生虽然是位女画家,但总让人有种巾帼不让须眉之感。
读陈佩秋先生的画,首先让人感觉到绘画人的高雅脱俗。她的画传递给我们一种清新古朴之感,犹如古琴曲。她的画属现代国画,但她的画中仍透露着古典的意境。
陈佩秋先生28岁进上海文管会工作就接触古画、临摹古画,她临摹的宋元名画不胜枚举。她熟读古画是超乎常人的,首先她临摹真迹,思想上和古代大师直接交流;其次因工作要求,她必须一丝不苟地反映真迹神韵、笔触、色彩,不能夹杂个人感情,纯粹地表现古画。她和古人几乎零距离的交流,使她的画深得传统绘画的精髓,陈佩秋先生以此为基础加上她作为艺术家对现代事物的敏感,创作出当今人们见到的那一幅幅飘逸、古风、清香的国画。
陈佩秋先生山水、花鸟俱工俱佳,而且她不断有变化,永不停止追求新意。使她80多岁仍像年青人一样充满朝气。前几年我一直在搞动画制作,对于陈佩秋先生喜欢卡通造型“史努比”十分好奇。有一次我问她,“听说你很喜欢‘史努比’,为什么?”她说:“你看它的造型很生动,线条多么简单。”这下我明白了,她不是看动画内容,而是从“史努比”线条简单的造型来体味中国传统绘画的真谛。
陈佩秋先生的精力也非常人所能企及的,她每天下午会客,上午睡觉,不是偷懒,而是她每晚或读书、或创作直至天亮。她对我讲过,唯一不被打扰的时间是深夜。
陈佩秋先生非常鼓励晚辈的创新,尤其是在精研传统的基础上。前年我陪她去参观上海香山画院年青画家作品展,看到我的一幅作品时,她对我说:“你的画比有些人好。”我说:“怎么讲?”她说“你画得和你的父亲不像。不能像你父亲的,画得像不好。”我深为感激她切入要点的教导。
在今日,大量有志青年在中国画艺术天地摸索,伸展自己才艺时,应该从陈佩秋先生的艺术实践中借鉴她的经验,陈佩秋先生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历代画家们的传承和创新后,创立了自己的画风,正应了李可染先生的“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陈佩秋先生反对年轻一辈在传统绘画还没有了解或半知半解时就已经在创造自己的画风了,以为这肯定是断线的风筝和无根的浮萍。
我们作为晚辈要学习陈佩秋先生刻苦钻研传统艺术的精神,精研传统之后大胆冲出来的魄力。虽然我们后辈很难达到像她对历代古画研究的专业知识,但从她的艺术道路中,也可以找到并借鉴她的成功经验。我想引用我父亲程十发一段文字来概括陈佩秋先生:“任何人从事任何一门艺术,要推陈出新,自成一家。首先必须在基本功即传统技法上深下苦功,于是得心应手后,始能溶入一己心血,跳出窠臼再进一步,则可随心所欲不逾矩,即能独树一帜,又能不脱规范,终于蔚然自成一家、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