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窑奇葩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haoy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三彩是我国陶瓷中的艺术瑰宝,自1905年我国北方唐三彩被发现以来,引起国内外许多机构及收藏家的高度关注。通常认为,迄今已发现烧造唐三彩的窑址是河南巩县、陕西铜川和西安西郊、河北内丘,不妨称它们为北方唐三彩。本文将要讨论的是鲜为人知的四川邛窑唐三彩,是目前已知唯一的南方唐三彩。
  


  位于四川成都邛崃市的十方堂窑是邛窑唐三彩的烧造地,1988年1月,国务院将十方堂邛窑遗址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方堂窑是邛窑数个窑群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它创烧于南朝晚期,盛于唐至五代,终于宋。唐宋文献早有涉及,上世纪30年代被发现后,曾引起军阀盗挖。80年代后进行过几次考古发掘,现已知遗址东西长530米,南北宽210米,总面积11万平方米,所用窑炉有龙窑和马蹄窑。出土的上万件古陶瓷中,有各种生活用具、工具、玩具、文房用品、人物、动物瓷塑和佛教造像以及少数建筑材料。器物胎质以灰褐胎居多,釉色20余种。其装饰技法主要有釉下彩绘、印花、刻划花、堆贴花等。尤其以无铅高温玻璃釉彩为特点的邛窑唐三彩是邛窑的精华之作,可谓川窑古陶瓷中的奇葩,颇具特色。
  


  四川邛窑唐三彩的烧造年代无疑在邛窑高峰期,即唐至五代,它们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色彩非常艳丽。图1是它们的概貌。图2至图6是几件文房或闺房器物,图7是玩具,图8、图9是茶具、酒具,图10、图11是香具,图12和图13是灯具。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它们色彩斑斓,对比强烈,色调张扬,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些正是邛窑唐三彩的装饰特色。
  邛窑唐三彩为什么会如此艳丽呢?原来其中的奥秘就在于玻璃釉和彩的化学成分。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邛窑这种透明玻璃釉彩中不含氧化铅。这是一种创新,这会招致两种结果,一是烧制温度必须提高,高至1100至1200℃以上;二是无铅可泛,即使在四川这样多雨潮湿、埋于酸性红土的恶劣条件下,也不会产生“返铅”现象,故能历经千年仍光彩如初。
  



?


  邛窑唐三彩的胎色有红、粉、褐、浅褐、灰、深灰、白、黄等。其中红胎者较多,深灰胎者最少、火候最高,白胎、黄胎者修胎较精细。从隋代开始,邛窑系各窑普遍采用了化妆土技术,白色化妆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釉和彩的鲜艳程度。刻花、印花及贴花装饰,进一步提升了它们的华丽与美感效果。
  邛窑唐三彩都是实用器而非冥器,少大器,多出土于大城市中心地带。用具器型多为仿金银器具,因此,断代不能像普通陶瓷那样依形断代,断代所依之形者,应是金银器。纵观邛窑烧造陶瓷的历史可知,邛窑在隋代就烧制出了乳浊绿釉、釉里红和多彩彩绘瓷。到了中唐以后大量烧造唐三彩,并延续到五代。笔者认为这跟公元755年末发生的“安史之乱”不无关系。由于北方战乱,公元756年以唐玄宗为首的皇族、高官、显贵、商贾、名流……纷纷入川,他们不但带来了高端陶瓷器具的需求,也带来了北方唐三彩的信息。具有深厚高温釉下彩绘瓷基础的邛窑窑家,创烧出这样艳丽的邛窑唐三彩就不足为奇了。还有一个问题,既然邛窑三彩从唐中期延续到五代,那么为何本文统称邛窑唐三彩呢?是为了避免跟宋代的低温釉陶相混淆。因为到了宋代,巴蜀诸多窑口盛烧三彩陶器,那是一种低温含铅釉陶,被称为宋三彩,也有许多佳作珍品,但从古陶瓷技术来看,它跟邛窑唐三彩胎釉都很不相同,对此另有题研讨。
  这些邛窯唐三彩实用器的发展还跟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有关。唐至五代时期,四川餐饮发达,名酒、名茶甚多,如成都春、青城山乳酒、汉州鹅黄酒、临邛酒、郫筒酒、戎州春等酒以及峨眉雪芽、蒙顶山茶、青城山茶等当时都享有盛名。致使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李商隐等给世人留下许多赞美川酒、川茶的佳句。显然,这些美酒、香茶不但激发出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同时催生出许多跟诗文、茶酒有关的陶瓷艺术精品,其中不乏艳丽的唐三彩壶、盏、盂、洗、炉、盒之类作品。另外,邛窑唐三彩中的南亚胡人、孩童、省油灯……像一部唐代写真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唐代四川社会生活的状况。四川是南北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也即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汇点,是较早接触佛教、南亚胡人的地方,又是安定、富庶的“天府之国”,发达的经济、多元的文化正是邛窑陶瓷技术发展的社会基础。
  


  


  邛窑唐三彩的技术创新除了釉料方面外,烧制工艺的创新也十分突出,不但广泛采用匣钵、火标,邛窑为了生产唐三彩还专门创造出满釉、覆烧的三芝麻钉支烧技术。器物周身施釉,用三个大小像芝麻一样的支钉支烧,以求达到最大面积地施釉,最小面积的支痕。为了消除口沿釉薄容易无釉的现象,还采用了覆烧方法,即烧制时口沿朝下,这样口沿有积釉,增加了釉面整体的温蕴感。邛窑唐三彩的这种三芝麻钉支烧技术和覆烧技术远早于其他窑口。
  


  


  总之,邛窑唐三彩这一川窑古陶瓷奇葩很值得重视与研究。
  (感谢四川收藏界符顺涛、徐江涛、胡维忠等诸位先生提供相关实物资料)
其他文献
在2011年和2012年中国嘉德的拍卖会上,清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师张宗苍山水画佳作《云栖山寺》和《云林烟艇图》,分别以人民币3967.5万元和3450万元拍卖成交。时至2017年的4月和6月,其作品《梧馆新秋》与《松阴清话图》,更是以港币4956万元(折合人民币4415.8万元)与人民币5117.5万元的成交价,不断刷新他的个人作品拍卖成交记录。那么,张宗苍是何许人也?他的山水画作品又为什么如此受艺
期刊
古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灯具的陪伴,人们利用其照明,并一直沿用至今,源远流长,“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历代描写灯具的诗句亦是不胜枚举,可见,灯具作为一类实用器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金华地区的灯具就是其完美缩影之一,本文通过例举馆藏各时期金华地区的灯具,从青瓷灯具发展的纵向纹饰造型及使用功能的演变与金华地区邻近部分著名窑口灯具特征的横向对比,发掘婺州大地工匠们精湛的技艺,挖掘灯具背后人文
期刊
李彦君,祖居山东蓬莱,生于黑土地的黑龙江省一个小村庄。从小受到有些乡村手艺的父亲和叔父的影响,父亲善于编织、美术字、工艺品和工具的制作,叔父为乡村画匠。小小年纪的他对于父辈的手艺充满了崇敬和好奇,常常在课余时间写写画画,用砖头、木头和铜版刻画刻字,学父辈们编织制作工具,下河捕鱼上山采药等,几乎没有打牌、娱乐的习惯,多数时间是看课外书。  他童年的日子里最快乐的是整天与这些为伍,春节也常常帮着乡邻写
期刊
在中国绘画史上,各种流派林立,名家辈出。明代中期,苏州的吴门画派异军突起,成为取代院体、浙派之后又一轮画坛盟主,创始人为沈周,代表人物为文徵明、 唐寅、仇英,有人将四人称为“明四家”,亦称“吴门四杰”。这批文人名仕,淡泊仕途, 优游林下,以诗文、书画自娱自乐。尤其在绘画上,他们师传统、师造化,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在中国画坛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沈周作为吴门画派的创始
期刊
在德化的侨批侨信档案中,一些20世纪30年代由东南亚寄入家乡的信笺,以及文字内容,当时德化华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抗日救国的民族精神,洋溢其中。时至今日,每每读来,仍然热血沸腾。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悍然炮轰沈阳北大营,以武力攻击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日寇的暴行,激起了全民抗日
期刊
这几张纸片,虽有些破烂,却是抗战时期德化基础教育的一个缩影。  抗战十四年,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各类教育并未被忽视或边缘化,“唤醒民众,争取民族复兴”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在那时,尤其是民族危亡关头,举国上下都有着不必言说的共识,孩子们是我们的血脉,而教育正是民族希望所在。德化县立第二区战时中心学校实施计划大纲  抗战期间,除了诸如省立晋江中学(泉州五中)等众多学校内迁、改组、合并外,许多新
期刊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江南地区因受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造成大量册籍遗失,其中民众的地契更是散佚严重,造成经济秩序大乱。一些旧日书吏趁机舞弊,以伪造的所谓私藏“秘籍”作为依据,导致土地产权纠纷不断。为此,咸丰皇帝下了一道谕旨,宣布原有地契一律作废无效,同时命令地方官府重新测量土地,清理田粮,重造图册,地籍仍按旧制编为保、区、图、圩、号五级,号内分户。并发放一种新的土地证书“执业田单”,上面写明土地详细
期刊
1937年“七·七”卢沟桥战火爆发,八月间,福建省政府令各县区编组“特种壮丁模范队”,以应付事态的发展,加紧征募壮丁入伍。民国二十七年(1938)一月,国民政府颁布《非常时期征集国民兵及抽签实施办法》,对“征募”壮丁作了具体的规定。民国二十八年(1939),国民政府下属大后方各县奉命成立国民兵团,专门负责国民兵(壮丁)的调查、组织、训练、征拨等事务。民国时期福建省德化县兵役干部训练班毕业纪念章民国
期刊
古人穿戴在耳朵上的衣服被称为“耳衣”,海原人则称为“耳套”,有的地方也称“耳帽”或称“暖耳”,是一种便携式的、套在耳朵上的御寒用具,故名“耳套”。一般选用丝绸、棉麻等材质制作,在表面采用刺绣工艺进行装饰,在里面缝制狐、兔、羊羔皮,或者是棉绒、鸡鸭毛等用于御寒。耳套取材多样,彰显了富贵等级和个性。耳套与气候、季节、地理有很大关系,用材用料、薄厚均不一。耳套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多于春天、深秋初冬季节使
期刊
玉带銙又称“玉带板”,是封建社会后期官场上为了体现地位尊卑而产生的玉带上的饰物。玉带是由鞓(皮革带)、带扣、銙(带上镶嵌之物)、铊尾四部分组成系腰之物,平时我们所说的玉带、金带、银带、铜带等名称,其实这些名称并非是带子的不同,而主要是指带上所嵌的饰物不同。缀金銙者,称金带,缀玉銙者,称玉带。另外还有银带、铜带、铁带等名称,均因带銙的质料而得名。  宋欧阳修《归田录》“太宗尝曰:玉不离石,犀不离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