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奥古斯丁有言:“你若沉默,请出于爱而沉默;你若发声,请出于爱而发声。”人事多纷扰,人生多曲折,面对各色人等和各种之事,选择“默”还是“鸣”,一般难以骤作决定或一概而论。我以为,只有推己及人,心向普罗,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以惠及他人与社会。可以信守的原则,乃是:“默”示修养,“鸣”标风骨。 沉默不仅有关个人之修养,更是一种智慧的沉淀。适时的沉默有如细雨,润人于无声却胜有声。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古斯丁有言:“你若沉默,请出于爱而沉默;你若发声,请出于爱而发声。”人事多纷扰,人生多曲折,面对各色人等和各种之事,选择“默”还是“鸣”,一般难以骤作决定或一概而论。我以为,只有推己及人,心向普罗,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以惠及他人与社会。可以信守的原则,乃是:“默”示修养,“鸣”标风骨。
沉默不仅有关个人之修养,更是一种智慧的沉淀。适时的沉默有如细雨,润人于无声却胜有声。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说:“适合沉默的事说出来就显得奇怪。”的确,生活中,他人失意时,陪在他身边,静静地倾听,或是给他一个无言的拥抱,比空洞单薄的言辞溫暖得多,也有力得多。不知沉默,不懂言说分寸的人只会令人心生厌弃,同时这种行为也足以自证其教养的缺失。显而易见,体恤他人的沉默是种修行,也是一种更加“高级”的爱,它具有温煦而强大的力量,自能抚慰人心、宽解人意。
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哪怕是足以傲人的成就,也无须自夸于公共话语空间。耐得住寂寞,守得住从容淡泊之心,此为人生之大修养。还有,一个人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高远目标而不懈战斗、上下求索,虽一时看不到成绩,但他潜行于前行之路,处于人生的蓄势期,也自当秉持一种不与尘俗混同的高迈和静气。
当面临社会乱象或是事关道德原则的大是大非问题时,我们当发声,这是责任,更是担当。试看,鲁迅以笔为刀,敢于执言,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勇毅和胆气直指国民劣根性,致力于疗救国人的灵魂。再看,王小波冷静分析社会现象,分析国人的弊病,谈理性也谈信仰,以其精警的文字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他们以积极发声者的姿态,体察国人心理,关注国家命运,以一己之微力为国家鼓与呼。一味沉默犹如闭眼信足狂奔,极有可能奔向悬崖而不自知;回避必要的发声,犹如自筑空中楼阁,摇摇晃晃,临危而无感。社会需要鞭挞丑恶、清醒客观的发声者,他们是刺破黑暗的利剑,亦是推动国家机器顺畅运转的工程师。须知,“邪恶获得胜利的唯一条件,就是善良的人们保持沉默”(爱德蒙·伯克)。情系普罗大众,心连国家社会,当鸣则必鸣,鸣以济天下。鸣,标示的是人的大写的精神和铮铮风骨!
当然,一个人蒙受不白之冤,或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也自当站出来为自己“说话”,洗刷耻辱,一证清白,或是维护自己应有的权益。这同样是一种风骨。
然知之不难,行之唯艰。无论是沉默还是发声,我们都需要从爱出发,但与此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度”。过度的沉默或是过激的发声,可能都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有可能适得其反。“度”的把握非常重要,我们应站在他人的角度衡量自己的言行。须知,该发声时却噤声,固然不可取;发声时若是人云亦云,也无异于空谈,我们应以独立人格去思考,理性发声,切忌随波逐流,泛泛而谈。
当默则默,当鸣则鸣。请记得,“默”示修养,“鸣”标风骨;博爱于人,裨益社会!(指导老师:赵福芹)
【简评】“沉默”还是“发声”?文章首段即宣示选择的标准:“默”示修养,“鸣”标风骨。具体行文时,先论“沉默”,次及“发声”,尾段总结,全文层次清晰,结构圆融。无论是论说“默”还是“鸣”,作者都从他人和自身两方面入手,语言平实,引人思考,说理有力,令人信服。
【他山之玉】
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但这是不对的。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价值观很简单:开口是银,沉默是金。一种文化之内,往往有一种交流信息的独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语言,有一些独有的信息,文化可以传播,等等。这才能叫做文化。
沉默有自己的语言。举个住楼的人都知道的例子:假设有人常把一辆自行车放在你家门口的楼道上,挡了你的路,你可以开口去说:打电话给居委会,或者直接找到车主,说道:同志,五讲四美,请你注意。此后他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回答你,我就不敢保证。我估计他最起码要说你“事儿”,假如你是女的,他还会说你“事儿妈”。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沉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种行为的厌恶之情:把他车胎里的气放掉。干这件事时,当然要注意别被车主看见。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其他文献
“青山绿水一幅画,白云生处有人家……” 今年暑假,我陪爷爷奶奶回老家探亲。车子刚进遂川县地界,高速路两边的茶山上就传来阵阵悠扬动听的歌声。 我循声望去,原来是一群采茶女在工作,她们边采茶边唱出悦耳的歌。爷爷告诉我,采茶不只在春天,现在采的是“立秋茶”,茶味厚重绵长。 “你表婶也在茶场做事。”奶奶看着车外绵延的青山,微笑着说。 印象中,表婶家比较穷,有限的几次见面,她都是愁眉苦脸的。大爷爷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四册《欧也妮·葛朗台》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拿侬,你去请裴日冷先生。——得啦,太太,”他吻着妻子的手,“没有事啦,咱们讲和啦。——不是吗,小乖乖?不吃干面包了,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吧!……啊!她眼睛睁开了。——嗳嗳,妈妈,小妈妈,好妈妈,得啦!哎,你瞧我拥抱欧也妮了。她爱她的堂兄弟,她要嫁给他就嫁给他吧,让她把匣子藏起来吧。可是你得长命百岁地活下去啊,可怜的太太。哎哎
“意象”由“物象”“意”(“象”与依附在“物象”上的情感)两个方面构成,是诗人传达情感的重要载体。由于“象”所承载的“意”不同,故而同一“象”在不同的诗中出现,其实是不同的“意象”。从这个角度讲,意象的核心在“意”而不是“象”,“象”只是诗歌画面中的构成部分,依附其上的“意”才是领会诗人所传之情的关键。那么一个“象”为什么会承载此“意”而非彼“意”?一个“象”为什么会有多个“意”?为什么一个“象”
202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卷,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都观照现实生活,注重考查语文核心素养,着眼应用能力,弘扬家国情怀。细究浙江卷,在此基础上稳中求变,守正创新,通过对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把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作为考查关键能力的突破点。具体而言,在材料的选择上,注重以同类材料并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题目的命制上,通过让学生完成多重对比分析来检视思维能力的高下
在众多的云彩中我喜欢鱼鳞云,它们排列天空的气势和状如波浪的起伏将我深深吸引。我经常对着它们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重新走回房间里去,不再观望它们。我不能看得太多,它们终究有一天也会让我不再感到新奇。我对着它们深深地吸一口气就够了,我说不清楚这是什么原因。也许是在天空底下我感到紧张的缘故。我深深地吸一口气,对着天空。像我这样仰望云彩的人也许不多,但也许大家都是如此。对于个人隐秘的行为,我们互不言说。
【作文考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
做一个悲观主义者要谨慎一些,这是一种防止失望的安全保障。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我早就这么给你说过。”——谨慎者就是这么谴责乐观主义者的。 乐观主义的本质在于,它不考虑现在,但在别人都已心灰意懒的地方,它却是灵感、活力和希望的源泉;它能使人高高地抬起头来,争取自己的未来,绝不把未来交给自己的敌人。当然,也有那么一种愚蠢的、随机应变的乐观主义,它是应该受到谴责的。 但是,作为对未来的意愿的乐观主义,
我依赖收听出租车里的电台广播来度过上班之前的这段空闲时间。我甚至喜欢上了一段广告的背景音乐,它让我感到上班之前的某种愉快。和上班无关,这段时光我姑且称之为一个人的心灵片段,它不是多余的。其他都是一种铺垫,包括我和司机的简单对白,关于这个江滨城市和天氣的单调对白,它们仅包含着一种礼貌,消除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隔阂感。广告开始之前,我已经在暗中做好一切准备,我知道它就要来了,我不再做声,把头扭向车窗外,故
相较于许多优秀生都可以获得高分甚至满分的数学、英语学科,语文高考的150分,常常令人心生“可望而不可即”之感。这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学习似乎更为开放,也更具有弹性和张力,它考查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是语文素养。那么,应对高考,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学习语文?或者,可以换一种提问方式:为了在语文高考中考出好成绩,我们应该如何提升自我,做“更好的自己”?本文试以《读写月报》近三期连续刊载的2020年全国I卷
1 前阵子我去拜访了几家自媒体公司,发现各大自媒体公司今年都在主推知识变现,今年被誉为知识变现的最好时机。各大自媒体的课程,在网上都卖得很好。原来线下数万元的大师课程,现在线上只需要几十元,最多不过几百元就能学习。据说某公众号一个99元的课程,销售额近千万。 从自媒体公司的知识产品销售业绩可以看出,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和渴望度非常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知识付费,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因为英国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