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该文就物理课堂上怎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乐学谈了五方面的尝试。
【关键词】创设情境 生活性 趣味性 探究 善学 乐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逐渐地深入到全国各地的课堂上,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更要适应新课程的变化,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新的突破。在物理课堂上,要想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乐学了,我们的教学才有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就怎样在物理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乐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有生活性的情境,让学生想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作为物理老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努力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欲望,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让物理知识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真实的问题,真实的情境,是学生感悟到物理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比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设计“抓泥鳅”这个小游戏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摩擦力存在的普遍性和必要性。小游戏与生活息息相关,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导入,这个情境的创设紧扣生活,将生活中的现象提取后,用于课堂教学,为知识的学习铺垫,一开始就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生活中的透镜》的教学设计中,对照相机成像的教学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课前请同学们把在生活中的集体照和个人照都拿到课堂上,提问:照片中的人和实际的人的大小如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照片中的大小相同吗?照个人照和集体照相机离人的距离有什么不同?显然学生绝不会对这些问题的提出无动于衷,相反会自主展开讨论,照相机的教学目的水到渠成。
二、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乐学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能创造一个快乐、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游戏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用蕴含物理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多媒体、小实验,使物理学习成为一种乐趣,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例如:在《浮力的应用 》一节里,我这样创设情境:先取三个小圆柱体,一个是木圆柱,一个是铁圆柱,第三个是悬浮子。然后将其放入盛水的玻璃瓶中,看到的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现象,就是轻的圆柱体上浮,重的下沉,由这一个现象同学们很容易得出不经分析的错觉结论:轻的物体上浮,重的下沉。我并不急着给学生解释,而是叫同学们用桌面上的橡皮泥做游戏,用橡皮泥分别捏成不同形状的放在盛水的玻璃槽里观察比较,同是一块橡皮泥不同的形状可以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接着提问学生刚才的认识是对的吗?如何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都想知道原因。通过学生动手游戏,做小实验,老师对书本知识的解释就形象生动多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探究过程,这样的教学,使教与学双方自始至终都轻松愉快。
三、创设有联系性的情境,让学生易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新知识的增长。例如在《串联和并联》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先复习提问电路的组成,接着创设问题情境:如何让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引发学生思考,将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课堂上,然后明确表示只要能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就算成功了,看看有多少种接法?学生马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自由而热烈的讨论,动手选择桌上的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们都沉浸在积极思考和研究的情景中。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四、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让学生善问
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目标设问。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激起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的探究。例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创设情境,并提问:“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会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学生的一步一步紧扣提问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用实验创设的情景是有针对性的,是要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思索,最后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五、创设有可探性的情境,让学生会学
物理课程改革更加重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物理教学应积极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 ,提供探究的机会。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一定是内含可探究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要进行科学探究,必须要以问题作为探究的起点。例如:《测量小电功率》时设计电路图,教师步步引诱深入,创设问题情境:测小灯泡的电功率需要测哪些物理量?实验原理是什么?分别用什么仪器测这些物理量?怎样把仪器连入电路?要使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有电流必须要有什么?要用什么来控制电路的通断?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怎样?要使额定电压是3.8V的小灯泡正常发光,应该怎样选择电源?能把这小灯泡直接接在4.5V的电源上吗,为什么?什么仪器可达到保护电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怎样使用滑动变阻器?这些问题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经过学生思考、讨论,逐步设计出电路图并急不可待地想进行实验探究,这就达成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实践。
【参考文献】
[1] 庄英莉 王克峰主编. 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初中物理).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报社,2005.
【关键词】创设情境 生活性 趣味性 探究 善学 乐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逐渐地深入到全国各地的课堂上,作为教学一线的老师更要适应新课程的变化,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改革新的突破。在物理课堂上,要想提高物理的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乐学了,我们的教学才有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而且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文就怎样在物理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乐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有生活性的情境,让学生想学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境……”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作为物理老师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努力把教科书里的知识转化为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欲望,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让物理知识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真实的问题,真实的情境,是学生感悟到物理问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比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设计“抓泥鳅”这个小游戏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摩擦力存在的普遍性和必要性。小游戏与生活息息相关,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课堂导入,这个情境的创设紧扣生活,将生活中的现象提取后,用于课堂教学,为知识的学习铺垫,一开始就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生活中的透镜》的教学设计中,对照相机成像的教学是这样创设情境的:课前请同学们把在生活中的集体照和个人照都拿到课堂上,提问:照片中的人和实际的人的大小如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照片中的大小相同吗?照个人照和集体照相机离人的距离有什么不同?显然学生绝不会对这些问题的提出无动于衷,相反会自主展开讨论,照相机的教学目的水到渠成。
二、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乐学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师能创造一个快乐、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游戏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用蕴含物理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多媒体、小实验,使物理学习成为一种乐趣,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例如:在《浮力的应用 》一节里,我这样创设情境:先取三个小圆柱体,一个是木圆柱,一个是铁圆柱,第三个是悬浮子。然后将其放入盛水的玻璃瓶中,看到的是同学们很熟悉的现象,就是轻的圆柱体上浮,重的下沉,由这一个现象同学们很容易得出不经分析的错觉结论:轻的物体上浮,重的下沉。我并不急着给学生解释,而是叫同学们用桌面上的橡皮泥做游戏,用橡皮泥分别捏成不同形状的放在盛水的玻璃槽里观察比较,同是一块橡皮泥不同的形状可以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接着提问学生刚才的认识是对的吗?如何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都想知道原因。通过学生动手游戏,做小实验,老师对书本知识的解释就形象生动多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探究过程,这样的教学,使教与学双方自始至终都轻松愉快。
三、创设有联系性的情境,让学生易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新知识的增长。例如在《串联和并联》的教学中,上课伊始,先复习提问电路的组成,接着创设问题情境:如何让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引发学生思考,将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课堂上,然后明确表示只要能让两个灯泡同时发光就算成功了,看看有多少种接法?学生马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问题展开自由而热烈的讨论,动手选择桌上的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们都沉浸在积极思考和研究的情景中。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
四、创设有针对性的情境,让学生善问
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目标设问。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激起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的探究。例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创设情境,并提问:“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会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学生的一步一步紧扣提问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用实验创设的情景是有针对性的,是要引导学生质疑、提问、思索,最后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五、创设有可探性的情境,让学生会学
物理课程改革更加重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物理教学应积极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 ,提供探究的机会。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一定是内含可探究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要进行科学探究,必须要以问题作为探究的起点。例如:《测量小电功率》时设计电路图,教师步步引诱深入,创设问题情境:测小灯泡的电功率需要测哪些物理量?实验原理是什么?分别用什么仪器测这些物理量?怎样把仪器连入电路?要使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有电流必须要有什么?要用什么来控制电路的通断?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怎样?要使额定电压是3.8V的小灯泡正常发光,应该怎样选择电源?能把这小灯泡直接接在4.5V的电源上吗,为什么?什么仪器可达到保护电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怎样使用滑动变阻器?这些问题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经过学生思考、讨论,逐步设计出电路图并急不可待地想进行实验探究,这就达成了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也得到了实践。
【参考文献】
[1] 庄英莉 王克峰主编. 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初中物理). 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报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