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面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参与进来。突破教学常规,运用灵活多变的教法,适时导引新知,适当降低要求,这些都是唤起学生参与意识的手段。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激发兴趣; 参与意识; 学会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47-001
一、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意识
仔细分析高中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心理,一是教师教法僵化,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太远,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工夫。
1.突破教学常规
要想让高中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没有灵活多变的办法难以奏效。而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仍采取“导入-串讲课文-分析课文-课后练习”的固定模式,使学生对文言文更是厌烦。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其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轮流翻译课文,可以分小组串背竞赛,甚至可以让学生过把“老师瘾”。我曾经有过这样的尝试,当我说明天的课文由学生来讲时,大家感到既新鲜又惊奇,很多学生都希望能上台来讲。最后我选择了一位平时最调皮的同学,他还真正儿八经地备了课,一节课讲下来,效果还真不错呢,为什么?因为每个同学都很投入,都力求找出漏洞来为难该生。尽管难免有错讲、漏讲的地方,仍需要老师来纠正和补充,但此后的练习表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同学们都记得较牢。
2.教法灵活多变
教师应本着让学生全面动起来的原则,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使之兴趣盎然,非读不可。有的故事性较强,不妨先简述一下故事梗概,激发学生认真读原文的兴趣,如《鸿门宴》。有的可撷取其中的一些成语,指出这些成语就来源于这篇课文,让学生边阅读、边寻找,如《劝学》。还可利用音像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讲授《鸿门宴》时,可选用古乐《十面埋伏》,《孔雀东南飞》可选《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在播放中,教师可适时讲解乐曲所表现的意韵或意境,介绍有关背景资料,使学生能迅速沉浸在悠悠思古的情怀之中。
3.适时导引新知
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特点,至今仍在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的许多有生命力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若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必然感兴趣而留下深刻印象。譬如成语,大多是从古代走到现代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讲到词类活用时,可列举“袖手旁观”的“袖”,名作动;提及特殊句式,可联系“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宾语前置;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引出“赴汤蹈火”的“汤”,古为“热水”、“开水”,今为“菜汤”。再如方言中也有一些上古用语,如大锅曰“镬”,大屋曰“厝”,筷子曰“箸”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并不陌生的内容经老师一点拨,学生便会倍感新鲜、亲切,自然有了参与的热情。
4.适当降低要求
高中生中有很多基础很差的,而一些文言篇目要求学生背诵,我们在教学中应放低要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可以把要求整篇背诵的课文分段来背,对个别背诵古文确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允许他在较难的段落中按小层次来背诵,这样更有利于高中生完成背诵任务。如果抱着要一步到位的教学目的,硬是要一次性完成背诵任务,那么有的学生可能一个星期也背不下来,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可能使学生产生低触情绪,以后干脆不管长篇短篇,难的、容易的都不肯背了。
二、教给学习方法,提高参与能力
高中生基础较差,在学习方法上,教师应该更注重指导。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得益,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1.教给积累知识的方法
积累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本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首先,整理归纳。对每篇课文中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都必须整理归纳,但对每课的整理归纳不局限于本篇,既要结合以前学过的意义,又要随着新课的学习不断地丰富,并要求学生运用表格的形式,按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成语、名句及虚词等进行归纳整理。其次,联系比较。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我在一次复习课上列举了一系列动词:之、至、致、往、如、造、适、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我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2.指导读、讲、译、练
“读”即通过第一阶段的通读过渡到精读、细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结构,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做到字字落实,切忌泛泛而读,囫囵吞枣。“讲”即指导学生串讲、对讲或评讲。老师在课堂中穿针引线,启发点拨,肯定学生讲的成绩,多给鼓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译”即指导学生翻译课文。第一,要做到字字落实,不能任意增字或减字。实词应说明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意思,虚词能与现代汉语某词对译出来的,如有译不出来的也要说明它在句中作用。不要只讲句子的大意,不要无故丢下原文中任何一个词语,例如:“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中“苛政”就是苛虐的政令。有的人把这句译作:“残酷的政治迫害比老虎还凶猛啊”,用“残酷的政治迫害”来解释“苛政”显然不妥,原因是“迫害”二字从何而来?第二,准确理解词义,避免望文生义。翻译文言文词义和句意,不但要把每个词的意义讲出来,还要讲得准确,切忌望文生义。“练”即在完成读、讲、译各种练习后,组织学生编故事,谈学后感,通过这样提高教学效果,了解课堂教学效应。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激发兴趣; 参与意识; 学会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7-047-001
一、激发兴趣,唤起参与意识
仔细分析高中生对学习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心理,一是教师教法僵化,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太远,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工夫。
1.突破教学常规
要想让高中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没有灵活多变的办法难以奏效。而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大多仍采取“导入-串讲课文-分析课文-课后练习”的固定模式,使学生对文言文更是厌烦。为此,我们可以采取其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轮流翻译课文,可以分小组串背竞赛,甚至可以让学生过把“老师瘾”。我曾经有过这样的尝试,当我说明天的课文由学生来讲时,大家感到既新鲜又惊奇,很多学生都希望能上台来讲。最后我选择了一位平时最调皮的同学,他还真正儿八经地备了课,一节课讲下来,效果还真不错呢,为什么?因为每个同学都很投入,都力求找出漏洞来为难该生。尽管难免有错讲、漏讲的地方,仍需要老师来纠正和补充,但此后的练习表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同学们都记得较牢。
2.教法灵活多变
教师应本着让学生全面动起来的原则,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法,使之兴趣盎然,非读不可。有的故事性较强,不妨先简述一下故事梗概,激发学生认真读原文的兴趣,如《鸿门宴》。有的可撷取其中的一些成语,指出这些成语就来源于这篇课文,让学生边阅读、边寻找,如《劝学》。还可利用音像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讲授《鸿门宴》时,可选用古乐《十面埋伏》,《孔雀东南飞》可选《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在播放中,教师可适时讲解乐曲所表现的意韵或意境,介绍有关背景资料,使学生能迅速沉浸在悠悠思古的情怀之中。
3.适时导引新知
文言文虽然难学,但它毕竟是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的许多基本词汇及基本语法特点,至今仍在支撑着现代汉语的大厦,它的许多有生命力的东西,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中,若在讲解中适时予以点拨,学生必然感兴趣而留下深刻印象。譬如成语,大多是从古代走到现代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古汉语知识。讲到词类活用时,可列举“袖手旁观”的“袖”,名作动;提及特殊句式,可联系“时不我待”,即“时不待我”,宾语前置;分析古今异义现象,可引出“赴汤蹈火”的“汤”,古为“热水”、“开水”,今为“菜汤”。再如方言中也有一些上古用语,如大锅曰“镬”,大屋曰“厝”,筷子曰“箸”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并不陌生的内容经老师一点拨,学生便会倍感新鲜、亲切,自然有了参与的热情。
4.适当降低要求
高中生中有很多基础很差的,而一些文言篇目要求学生背诵,我们在教学中应放低要求,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可以把要求整篇背诵的课文分段来背,对个别背诵古文确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允许他在较难的段落中按小层次来背诵,这样更有利于高中生完成背诵任务。如果抱着要一步到位的教学目的,硬是要一次性完成背诵任务,那么有的学生可能一个星期也背不下来,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可能使学生产生低触情绪,以后干脆不管长篇短篇,难的、容易的都不肯背了。
二、教给学习方法,提高参与能力
高中生基础较差,在学习方法上,教师应该更注重指导。只有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得益,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1.教给积累知识的方法
积累知识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的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为此我们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一本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首先,整理归纳。对每篇课文中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都必须整理归纳,但对每课的整理归纳不局限于本篇,既要结合以前学过的意义,又要随着新课的学习不断地丰富,并要求学生运用表格的形式,按照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成语、名句及虚词等进行归纳整理。其次,联系比较。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我在一次复习课上列举了一系列动词:之、至、致、往、如、造、适、诣,让学生比较异同。经过讨论,学生将这些词归为“到”的系列词,我接着启发学生回忆,整理出其他的系列词,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下子整理了不少。有:“走”系列词——步、趋、行、走、奔;“洗”系列词——沐、浴、盥、浣、涤。通过比较归类,学生提高了文言文阅读中的词语辨析能力,让课文这个“例子”真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
2.指导读、讲、译、练
“读”即通过第一阶段的通读过渡到精读、细读,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结构,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内容,做到字字落实,切忌泛泛而读,囫囵吞枣。“讲”即指导学生串讲、对讲或评讲。老师在课堂中穿针引线,启发点拨,肯定学生讲的成绩,多给鼓励,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译”即指导学生翻译课文。第一,要做到字字落实,不能任意增字或减字。实词应说明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意思,虚词能与现代汉语某词对译出来的,如有译不出来的也要说明它在句中作用。不要只讲句子的大意,不要无故丢下原文中任何一个词语,例如:“苛政猛于虎”(《捕蛇者说》)中“苛政”就是苛虐的政令。有的人把这句译作:“残酷的政治迫害比老虎还凶猛啊”,用“残酷的政治迫害”来解释“苛政”显然不妥,原因是“迫害”二字从何而来?第二,准确理解词义,避免望文生义。翻译文言文词义和句意,不但要把每个词的意义讲出来,还要讲得准确,切忌望文生义。“练”即在完成读、讲、译各种练习后,组织学生编故事,谈学后感,通过这样提高教学效果,了解课堂教学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