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正在实施的课改全面地改变了教学观念,给教学过程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教学管理也会同步变化,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
一、树立全面教学质量观,促进教学观念更新
教学质量观是人们对教学质量标准的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质量观把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进而导致传统教育出现“唯分是图”的倾向,片面地把升学率作为教育教学的全部追求,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来引领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学质量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的教学质量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质量观,是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所有学生,仅关注少部分智优学生的教学是狭隘的。我们要改变以往横向比较学生的教学质量观,树立关注学生自身纵向发展的教学质量观,不求所有学生都有一样的发展和同步发展,而是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获得发展。
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并不是对传统教学质量观的全盘否定,分数仍然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却不是唯一指标。通过德、智、体、美、劳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同样,我们也不强求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均衡的发展,但必须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比较理想的发展。
2全面的教学质量观是教的质量观和学的质量观相统一的教学质量观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和学相互统一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质量观过多地强调教的质量,通过教师的教来帮助学生的学。而新课程的理念使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质量,这种学习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包括学生的学习品质、能力、过程以及在各方面的发展等多方面。在新课程下教学质量必须是教的质量与学的质量的统一,而且学生学的质量在教学质量考评系统中占更大的比重。
3全面的教学质量观是教学与学校全盘工作协调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教学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工作系统中的一项中心工作。教学质量也不是孤立的,应该把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工作质量和学校全面工作中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多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二、调整学校课程设置,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结构完善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必然导致学校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改变。学校能否快速适应、甚至积极主动地做出课程设置上的改变,是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也是学校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整体规划课程建设蓝图,逐步构建结构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
1尝试必修课程的灵活调整
必修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在其开设上的自主空间不大,但学校仍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作一些灵活调整:可以通过采取科目、模块对开等策略来减少学生同时修习的科目数;通过部分科目的分项选修策略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能力;通过部分科目连堂排课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益。
2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选修Ⅱ课程能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自主权最大的课程,但自主不代表随意。学校在选修Ⅱ课程的开设上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和布局。可以根据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特色以及教育实际,将选修Ⅱ课程分为若干个层次进行设置:能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核心文化的课程,可作为学校的核心校本课程,可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修习,并纳入统一课表进行教学常规管理;设置定向选修课程,满足艺体特长生和学科竞赛潜力生等的发展需求,此类课程为部分具有专业特长和竞赛潜力等的学生专门设置,其他学生一般无法修习;为所有学生设置可供自主选择的各种自由选修课程,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兴趣,扩大知识视野,培养基本的能力。
三、加速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能促使教师有机会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教师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要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执教与反思能力、课程执行与开发能力为主线,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加强常规教研指导和管理,实现教研工作专题化、常规化,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
2开展课堂教学大反思
教师的一线教学经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宝贵财富,教师自主开展的教学反思活动则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反思作为校本研究中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形式,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念、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3组建教师教学研究集体
个人的智慧与能力是极为有限的,教学过程需要的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力量,更需要教师群体的集体智慧。因此,为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不同的教师教学研究集体,发挥教师群体的合力。教师教学研究集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的师徒结对;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的集体备课;由名师、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的名师工作室;教师自主组成的专业研究团体、学会组织形式相对灵活的学术沙龙等。将这些已有的教师团体“学习化”,使其转变为教师的学习型组织,旨在营造宽松、开放、严谨的研究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实现教师同伴间的互助与合作。
4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考评制度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等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对于教师的考评不能停留在对教学成绩考评的层面,而应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新性教学、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等纳入教师的教学考评系统;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引导教师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等方式,对自己的个人成长有更为客观的认识,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次考评结果,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促进课堂教学规范与创新
1制定新的教学规范
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听评课、命题考试、试卷批改等作为学校教学常规工作,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新的教学规范的重建并不是将这些已有的教学常规完全抛弃,而是要改革这些教学常规中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的部分,注入新的理念与操作手段,使教师由原来被动应付常规检查转变为积极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原来的消极布置适应性作业、设计呆板的试卷转变为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速度设置个性化作业和多样化试卷,实现教学常规的创新。此外,学校还应致力于学生学习常规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基本性的规范要求。
2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以能力为中心的全面性原则、以活动教学为重点的活动性原则,实现知识结构、时间结构、认知结构、信息结构、训练结构和创新结构的优化。通过建立师生间、生生间民主平等对话机制,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创建学生学习型组织,指导教学围绕学生的“学”来组织,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建立课堂跟踪观察机制
由于受到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专业素养的限制,加上学生存在的学习惰性和依赖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形式时难免会出现变形, 相当多的课堂出现了狂讲型、狂练型、狂问型、狂放型的倾向。因此,专家或同伴对其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诊断就十分必要。通过课堂教学观察、诊断与跟踪,不断修正被异化变形的教学行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迫使已经开始尝试新的课堂教学形式的教师不走回头路,坚定他们的信心。
五、进行教学评价研究,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1构建较为全面的教学评估体系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要建立以“学生发展水平”为核心指标的、较为全面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既包括了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也包括了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刺激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要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对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对于教师的发展性评价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感。
2建立教学评估跟踪反馈机制
教学评估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教学评估指标的设置是否科学,其结果有没有起到有效的激励与导向作用,这些都是进行教学评价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检测我们教学评估行为本身的科学性和教学评估结果的作用,必须配套建立一套教学评估跟踪反馈机制。即针对已有的教学评估体系进行实践检验,针对教学评估结果在新的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检测,发现和修正教学评估体系中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教学评估结果在新的教学行为中的正面应用。
一、树立全面教学质量观,促进教学观念更新
教学质量观是人们对教学质量标准的看法,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教学质量观把考试的分数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进而导致传统教育出现“唯分是图”的倾向,片面地把升学率作为教育教学的全部追求,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来引领教育教学工作。只有树立全面的教学质量观、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全面的教学质量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的教学质量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质量观,是全面发展的质量观
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所有学生,仅关注少部分智优学生的教学是狭隘的。我们要改变以往横向比较学生的教学质量观,树立关注学生自身纵向发展的教学质量观,不求所有学生都有一样的发展和同步发展,而是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获得发展。
全面的教学质量观并不是对传统教学质量观的全盘否定,分数仍然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却不是唯一指标。通过德、智、体、美、劳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同样,我们也不强求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均衡的发展,但必须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比较理想的发展。
2全面的教学质量观是教的质量观和学的质量观相统一的教学质量观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和学相互统一的过程。传统的教学质量观过多地强调教的质量,通过教师的教来帮助学生的学。而新课程的理念使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质量,这种学习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包括学生的学习品质、能力、过程以及在各方面的发展等多方面。在新课程下教学质量必须是教的质量与学的质量的统一,而且学生学的质量在教学质量考评系统中占更大的比重。
3全面的教学质量观是教学与学校全盘工作协调发展的教学质量观
教学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整个学校工作系统中的一项中心工作。教学质量也不是孤立的,应该把教学过程各环节的工作质量和学校全面工作中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多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量,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
二、调整学校课程设置,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结构完善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必然导致学校课程设置上的重要改变。学校能否快速适应、甚至积极主动地做出课程设置上的改变,是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思考的核心问题,也是学校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整体规划课程建设蓝图,逐步构建结构完善的学校课程体系。
1尝试必修课程的灵活调整
必修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学校在其开设上的自主空间不大,但学校仍然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作一些灵活调整:可以通过采取科目、模块对开等策略来减少学生同时修习的科目数;通过部分科目的分项选修策略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能力;通过部分科目连堂排课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益。
2构建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选修Ⅱ课程能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是学校自主权最大的课程,但自主不代表随意。学校在选修Ⅱ课程的开设上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和布局。可以根据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特色以及教育实际,将选修Ⅱ课程分为若干个层次进行设置:能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核心文化的课程,可作为学校的核心校本课程,可要求所有学生必须修习,并纳入统一课表进行教学常规管理;设置定向选修课程,满足艺体特长生和学科竞赛潜力生等的发展需求,此类课程为部分具有专业特长和竞赛潜力等的学生专门设置,其他学生一般无法修习;为所有学生设置可供自主选择的各种自由选修课程,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兴趣,扩大知识视野,培养基本的能力。
三、加速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
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以校为本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能促使教师有机会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公开而自由的讨论,鼓励教师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加深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以校为本的教研机制要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执教与反思能力、课程执行与开发能力为主线,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加强常规教研指导和管理,实现教研工作专题化、常规化,激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动力。
2开展课堂教学大反思
教师的一线教学经验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宝贵财富,教师自主开展的教学反思活动则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反思作为校本研究中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形式,是教师对教学中的行为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理念、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3组建教师教学研究集体
个人的智慧与能力是极为有限的,教学过程需要的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力量,更需要教师群体的集体智慧。因此,为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不同的教师教学研究集体,发挥教师群体的合力。教师教学研究集体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的师徒结对;以教研组、备课组为核心的集体备课;由名师、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的名师工作室;教师自主组成的专业研究团体、学会组织形式相对灵活的学术沙龙等。将这些已有的教师团体“学习化”,使其转变为教师的学习型组织,旨在营造宽松、开放、严谨的研究氛围,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实现教师同伴间的互助与合作。
4建立教师专业成长考评制度
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查、考核、评价等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对于教师的考评不能停留在对教学成绩考评的层面,而应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新性教学、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等纳入教师的教学考评系统;为每位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引导教师通过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等方式,对自己的个人成长有更为客观的认识,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次考评结果,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加强教学过程监控,促进课堂教学规范与创新
1制定新的教学规范
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听评课、命题考试、试卷批改等作为学校教学常规工作,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新的教学规范的重建并不是将这些已有的教学常规完全抛弃,而是要改革这些教学常规中不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的部分,注入新的理念与操作手段,使教师由原来被动应付常规检查转变为积极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由原来的消极布置适应性作业、设计呆板的试卷转变为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速度设置个性化作业和多样化试卷,实现教学常规的创新。此外,学校还应致力于学生学习常规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出基本性的规范要求。
2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以能力为中心的全面性原则、以活动教学为重点的活动性原则,实现知识结构、时间结构、认知结构、信息结构、训练结构和创新结构的优化。通过建立师生间、生生间民主平等对话机制,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创建学生学习型组织,指导教学围绕学生的“学”来组织,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建立课堂跟踪观察机制
由于受到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学专业素养的限制,加上学生存在的学习惰性和依赖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形式时难免会出现变形, 相当多的课堂出现了狂讲型、狂练型、狂问型、狂放型的倾向。因此,专家或同伴对其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诊断就十分必要。通过课堂教学观察、诊断与跟踪,不断修正被异化变形的教学行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迫使已经开始尝试新的课堂教学形式的教师不走回头路,坚定他们的信心。
五、进行教学评价研究,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1构建较为全面的教学评估体系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要建立以“学生发展水平”为核心指标的、较为全面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既包括了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也包括了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刺激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要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对于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对于教师的发展性评价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感。
2建立教学评估跟踪反馈机制
教学评估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教学评估指标的设置是否科学,其结果有没有起到有效的激励与导向作用,这些都是进行教学评价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检测我们教学评估行为本身的科学性和教学评估结果的作用,必须配套建立一套教学评估跟踪反馈机制。即针对已有的教学评估体系进行实践检验,针对教学评估结果在新的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检测,发现和修正教学评估体系中的问题,有意识地引导教学评估结果在新的教学行为中的正面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