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月12日,上海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十佳公诉庭”评审活动随着颁奖会的举行落下帷幕,上海市公诉部门的“两岗活动”也在年终岁尾暂时告一段落。
“十佳公诉庭”由各级院根据近两年来参评庭的评审成绩择优推荐,并在网上公示,接受全市公诉部门的网上投票,最终前28个公诉庭接受评委会的最终裁夺。12日,评委会60余名成员对这28个公诉庭审评打分,获总分前10名的公诉庭方得以胜出。
而令评委们赞叹不已的“十佳公诉庭”,可以说是上海公诉人成绩的浓缩,也是上海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开展“两岗活动”成果的一次精彩展示。
“十佳公诉庭”的评审颁奖会上,上海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陈旭说——自2008年以来,两年时间公诉部门开展的听庭评议活动,对“岗位练兵、岗位成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009年尤其有所突破,得到系统内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2009听庭评议,追求深化与创新
为了加强公诉工作、提高公诉能力,自2008年上海检察机关以“两评活动”为“两岗活动”的切入口。所谓两评,即“集中听庭评议”和“优秀文书评选”,活动为期8个月,取得良好效果。高检院专门将上海两评活动的经验转发全国检察机关学习借鉴。
2009年新年伊始,陈旭检察长又明确提出:“听庭评议活动必须常抓不懈,各级院领导要充分认识检察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经过办理疑难复杂、大案要案的磨砺才能得以实现。”
3月初,上海检察机关印发了《关于2009年本市检察机关开展“听庭评议活动”的意见》,开宗明义,提出本年度听庭评议活动要在深化上做文章,做到三个继续、三个改变。“三个继续”,即继续开展“听庭评议”和“优秀公诉庭”评选;继续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旁听评议案件;继续落实即知即改、务求看得见的变化。“三个改变”,即参评庭要有出庭难度;开展听庭暗访,深入检验出庭工作;组织评选全市“十佳公诉庭”。
2009年的“听庭评议”得到市院领导们的高度重视,活动刚一启动,市院检察长陈旭就走进普陀区法院的庭审现场,并及时在庭后的评审会上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市院领导李培龙、余啸波等也相继到各级院参加听庭评议。
活动期间,全市各级公诉部门组建起由307名外聘评委和234名内聘评委担任的听庭评议评委队伍,从3月至11月,全市共有308件参评庭、125件暗访庭、10件检察长出庭案件、19件市级以上优秀公诉人示范庭接受社会各界541位评委的观摩、评议。
丰富评议形式,提高案件难度
深化内容,创新形式,2009年的听庭评议活动锁定了三个关键词——暗访、庭审网络直播、提升案件难度。
★暗访
2009年3月30日,在上海市检察机关听庭暗访工作社会评委座谈会暨聘任仪式上,31位评委从市院副检察长余啸波手上接过聘书,成为上海检察机关首批暗访听庭的评委。他们中有市、区两级人大代表17人、政协委员10人,还有4名普通市民。暗访活动期间,市院公诉处共收到27位评委对全市125个庭审的“暗访评分、评议表”,暗访平均得分91.2。
对于暗访,评委们肯定这种形式,也由衷赞许上海公诉人主动加压的勇气。
卢湾区残疾人联合会、市人大代表朱如安参加上海市检察机关组织的听庭评议活动已有两个年头,作为2009年受聘的暗访评委,他在接受采访时说:“2009年的听庭评议,形式上有很大的变化,2008年是明听,从某种角度上讲,被评议的检察官事前是知情的,无论是庭审预案、语言表达甚至仪态等方面,都应该精心准备过。2009年采取暗访的形式,这更能看到公诉人的真实水平,好的也是真的,差的也是真的。”
暗访让评委们看到公诉人真实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很多评委认为,上海公诉人的出庭表现普遍有所提升。
朱如安告诉记者:他们的评议意见最终都反馈给公诉人,这些意见慢慢消化在公诉人的出庭表现中。他举例说,2008年,他曾经指出过,公诉人在出庭时有一些小动作,可能也不起眼,但对旁听者而言,感觉作为国家公诉人,存在这个问题,在形象上就打了些折扣。2009年,评委们私下交流,都感觉即便是暗访,这种情况也已经很少见了。“2008年,我听公诉人起立念起诉书的时候,更多的是眼睛盯着两张纸,一口气念完,当时我就觉得好像公诉人在其间最好和法官、被告人有眼神交流。2009年暗访听庭这个现象有大大的改观。”朱如安说。
当然,暗访中,评委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做了4年人民监督员的王廷弼把暗访和明评相结合,对于公诉人出庭时的缺失,他会在每次听庭后当面认真指出。
他说,曾经有一个庭,是在上海打工的人实施抢劫的案子。当时被告的很多亲戚朋友都赶来旁听,旁听席几乎坐满了。“我当时就想,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普法机会,但整个庭听下来,虽然公诉人在其他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但偏偏就是在庭审教育环节比较薄弱。庭后,我们就做了交流。他说的确是。后来,慢慢就好多了。”
对于公诉人而言,暗访是压力也是动力。黄浦区检察院的邹积超谈到过去一年来接受庭审暗访时说,无论是简化审案件还是普通程序的案件,都可能有评委暗访。压力蛮大的。但反过来说,对公诉人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而身为徐汇区检察院公诉科科长的郑利群则深切地感受到暗访给队伍带来的变化:“我们明显看到公诉人经常加班加点准备第二天的出庭,一些老同志说年龄大了,过去一些东西可能过时了要重新准备,年轻的同志更是这样在虚心学习和请教,这种变化,过去我们用其他一些行政办法恐怕是难以达到的。”
★网络直播
如果暗访终归把对庭审现场的评议限定在指定评委的视线内,网络直播的模式则将公诉人的出庭表现纳入更广泛的公众视野。为了宣传社会主义法治、展示检察风采、接受网民监督、引导网络舆情,2009年7月3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和东方网联合主办了“检察官在线”。 据了解,“检察官在线”除了进行网络庭审直播外,还邀请资深检察官担任嘉宾,现场和网友互动交流,这种模式在全国尚属首次出现。
在“检察官在线”的开播仪式上,上海市检察院副检察长余啸波说,“检察官在线”的开播,标志着本市检察机关与网络媒体的合作有了新进展,检察宣传工作有了新的平台,“听庭评议活动”有了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网民监督的新途径,推进“检务公开”也有了新窗口,对于进一步提高检察工作水平,更直接地接受社会监督,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据统计,自2009年7月3日长宁区院网络庭审直播首播以来,至今已有11家单位对11起案件进行了庭审直播。
长宁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李飞对庭审直播意义的理解代表了很多公诉人的看法。他说,作为全新网络直播的方式,符合网络时代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宣传社会主义法制以及检察机关的职能,提升公众对检察机关这一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而与此同时,也从另外一个渠道提供了社会公众对于检察机关进行监督的渠道。
闸北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杨玉俊受邀成为网络庭审直播的嘉宾。谈到这次网上“出镜”的体会时他说:“我个人感受到公众对我们司法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解也越来越深,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公众更好地参与到我们司法活动当中来。”
★案件难度提升
听庭暗访和网络庭审直播,蕴藏着随时可能不期而至的指摘,就像一根绷紧了的弦,让每一个公诉人神经紧张的同时,也激活他们充沛的激情;而参评庭不断提高的案件难度,越发尖锐的评委意见,则让他们如芒在背。据统计,本年度的308个参评庭中,普通审程序庭为89%,多被告的庭为30%,有辩护律师的庭审则占94.2%。
按照市检察院年初对本年度听庭评议活动的部署要求,今年参加评议的公诉庭要增加案件难度,而且辩护律师必不可少。陈钢是浦东新区检察院的公诉人,2008年他参加听庭评议的案件是一个贩卖毒品的案件,被告人对自己的犯罪事实没有什么辩解。2009年,根据提升参评庭案件难度的要求,他选择了一起诈骗案件,被告人始终零口供,全案事实主要是间接证据。“在庭前,如何将间接证据形成锁链,然后定罪量刑,这是我们当时考虑的侧重点。在案件庭审过程中,交锋对抗性很强。这对我们公诉人庭审讯问、答辩能力、把握案件焦点和关键点、突出法律事实等方面能力的体现。”陈钢说。
嘉定区检察院石全红参评庭选择案件的难度则更具有挑战性,是在所在区甚至全市都颇具影响的黑社会组织案件,案件涉及8起犯罪事实、6个罪名、11个被告人,庭审足足进行了2天。参加评议的评委有政协委员、各单位代表、公安办案人员等等。她说,这次开庭她的收获非常大:“大家对我的出庭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从出庭仪表和用语规范、庭审技巧、指控效果方面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有助于我在以后出庭公诉时予以修正借鉴。”
评议庭案件难度提升的做法得到专家、评委们的认同。华东政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兴培是一直以来参加上海市检察机关听庭评议活动的专家评委,对于参评庭案件难度的日益提升他深有感触:“一开始听庭活动,给我们感觉案件性质比较确定、情节比较单一,甚至可以说,公诉人没说话,我们就知道他胜券在握。但是2009年参评庭选择的案件,让我们看见案件难度的提升,而且参评庭也基本都有律师辩护,这是很必要的转变。毕竟,很多疑难案例不通过加大控辩的难度,很多问题得不到揭示,增加难度,无论是揭露犯罪,或是向人民群众宣传法治,以及提高检察机关本身素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了给年轻公诉人提供一个身边可供参照的范本,各基层院检察长、副检察长也纷纷选择典型案件,进行开庭示范。为公诉人做出示范的同时,检察长们也有所收获。出庭示范的徐汇区检察院检察长储国梁的话颇耐人寻味,他说:“通过出庭也使我们能够更直接、更快发现在公诉工作当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有利于我们指导工作,使我们在工作指导上更有针对性,有说服力,从而促进公诉工作的进一步提高,也进一步推动全院‘两岗活动’的深入。”
创新即知即改,打磨标准规范
评议是整改的前提,整改是评议的目的。创新提升整改的模式内容,成为2009年市院公诉部门和各级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基层院:交流心得体会与处、科长监督机制
整改的突破创新,首先在各级基层院展开。2009年,为了提升即知即改的效果,很多基层院要求公诉人参加评议庭后写心得,谈体会;还通过局域网或交流会,把个人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如此一来,一个人、一个庭的成败得失,很快生发为一个团队的教材案例。”卢湾区检察院公诉科科长潘薇杰说。
处、科长监督制是即知即改的制度创新。2009年初,公诉听庭评议的处、科长监督制就在各级院悄然启动。
以一分院为例,公诉处的有关领导对暗访听庭反馈回来的信息总要逐案看过,然后找承办人,一件一件分析给他们听,哪些确实说得非常中肯、确实需要改进,哪些评委也没有发现的问题我们觉得也可以改进。承办人下一次开庭,处领导也专门去听,看看相同的问题有没有犯相同的错误,有没有确实的改进。
市院:建标准,立规范
建标准,即起诉书改革。为确立起诉书规范标准,综合2008年听庭评议中评委提出的起诉书质量问题,2009年全市公诉部门进行起诉书改革,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并确定为检察长调研课题。
在各级院党组的关心重视下,全市各公诉部门积极参与起诉书改革试点工作。经过半年多的调研、试点、征询、论证,参与调研的各级院达成基本共识,并形成了120余份起诉书样板和30余篇调研论文。
在此基础上,市院公诉处形成《起诉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梳理了起诉书制作现状,并指出存在的9大问题;细化了起诉书制作要求,明确“两简”案件和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起诉书的制作方法;同时,进一步规范了起诉书基本格式,并推出13份“两简”案件和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起诉书样本。起诉书改革的成效已经在实践中初步显现。
身为评委的杨兴培早已留意到公诉人出庭时起诉书的变化,他告诉记者:“和以前相比,公诉人在制作起诉书方面语言文字更加讲究了,对于事实的陈述更加到位,对法律的运用更加明确了。”
立规范,即量刑建议规范的调研和制度创设。量刑建议是公诉人履行审判监督职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却一直是相对薄弱的环节。2009年,考虑到各个地区法院对量刑使用过程中存在偏差,导致对类案的处理上失衡,上海检察机关2009年将量刑建议列为公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规范量刑建议,强化监督力度,市院公诉处按照高检院公诉厅的部署,组织14家单位公诉部门分成10个研究小组召开28次研讨会议,探索制定交通肇事、故意伤害、抢劫、盗窃等10类常见罪名的量刑建议方法和标准,指导7家试点单位与同级法院配合协作,探索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研究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后的公诉规则。在试点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形成了《关于“规范常见罪名量刑建议方法和标准”研究成果的指导意见》和《上海检察机关公诉部门量刑建议工作规范(试行)》,对提高量刑监督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法治不断深入,对法官、检察官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改革需要。十来个年头,我们国家零零星星在做试点,没有作为普遍的规范活动出现在法庭过程当中。经过这几次听庭活动,我感到上海检察机关对量刑工作非常重视,都已经在公诉词中相对独立提出量刑要求,这个应当说对我们加强法制建设是重要的一环。”谈到过去一年来上海检察机关在量刑建议方面所做的探索时,杨兴培赞许道。
评中改,改后评。在来自社会各方的监督、审评视线下,在领导创新理念的管理模式规范中,在上海公诉人务实活跃的参与热情里,上海检察机关的公诉队伍维护公平正义的信念越来越坚定。我们相信,“两评活动”如蝴蝶舞动的双翼,其效应不仅是催化上海公诉队伍的成长,更是在为构建公平和谐社会夯实一块稳固的基石!■
“十佳公诉庭”由各级院根据近两年来参评庭的评审成绩择优推荐,并在网上公示,接受全市公诉部门的网上投票,最终前28个公诉庭接受评委会的最终裁夺。12日,评委会60余名成员对这28个公诉庭审评打分,获总分前10名的公诉庭方得以胜出。
而令评委们赞叹不已的“十佳公诉庭”,可以说是上海公诉人成绩的浓缩,也是上海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开展“两岗活动”成果的一次精彩展示。
“十佳公诉庭”的评审颁奖会上,上海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陈旭说——自2008年以来,两年时间公诉部门开展的听庭评议活动,对“岗位练兵、岗位成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2009年尤其有所突破,得到系统内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
2009听庭评议,追求深化与创新
为了加强公诉工作、提高公诉能力,自2008年上海检察机关以“两评活动”为“两岗活动”的切入口。所谓两评,即“集中听庭评议”和“优秀文书评选”,活动为期8个月,取得良好效果。高检院专门将上海两评活动的经验转发全国检察机关学习借鉴。
2009年新年伊始,陈旭检察长又明确提出:“听庭评议活动必须常抓不懈,各级院领导要充分认识检察官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经过办理疑难复杂、大案要案的磨砺才能得以实现。”
3月初,上海检察机关印发了《关于2009年本市检察机关开展“听庭评议活动”的意见》,开宗明义,提出本年度听庭评议活动要在深化上做文章,做到三个继续、三个改变。“三个继续”,即继续开展“听庭评议”和“优秀公诉庭”评选;继续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各界人士旁听评议案件;继续落实即知即改、务求看得见的变化。“三个改变”,即参评庭要有出庭难度;开展听庭暗访,深入检验出庭工作;组织评选全市“十佳公诉庭”。
2009年的“听庭评议”得到市院领导们的高度重视,活动刚一启动,市院检察长陈旭就走进普陀区法院的庭审现场,并及时在庭后的评审会上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市院领导李培龙、余啸波等也相继到各级院参加听庭评议。
活动期间,全市各级公诉部门组建起由307名外聘评委和234名内聘评委担任的听庭评议评委队伍,从3月至11月,全市共有308件参评庭、125件暗访庭、10件检察长出庭案件、19件市级以上优秀公诉人示范庭接受社会各界541位评委的观摩、评议。
丰富评议形式,提高案件难度
深化内容,创新形式,2009年的听庭评议活动锁定了三个关键词——暗访、庭审网络直播、提升案件难度。
★暗访
2009年3月30日,在上海市检察机关听庭暗访工作社会评委座谈会暨聘任仪式上,31位评委从市院副检察长余啸波手上接过聘书,成为上海检察机关首批暗访听庭的评委。他们中有市、区两级人大代表17人、政协委员10人,还有4名普通市民。暗访活动期间,市院公诉处共收到27位评委对全市125个庭审的“暗访评分、评议表”,暗访平均得分91.2。
对于暗访,评委们肯定这种形式,也由衷赞许上海公诉人主动加压的勇气。
卢湾区残疾人联合会、市人大代表朱如安参加上海市检察机关组织的听庭评议活动已有两个年头,作为2009年受聘的暗访评委,他在接受采访时说:“2009年的听庭评议,形式上有很大的变化,2008年是明听,从某种角度上讲,被评议的检察官事前是知情的,无论是庭审预案、语言表达甚至仪态等方面,都应该精心准备过。2009年采取暗访的形式,这更能看到公诉人的真实水平,好的也是真的,差的也是真的。”
暗访让评委们看到公诉人真实的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很多评委认为,上海公诉人的出庭表现普遍有所提升。
朱如安告诉记者:他们的评议意见最终都反馈给公诉人,这些意见慢慢消化在公诉人的出庭表现中。他举例说,2008年,他曾经指出过,公诉人在出庭时有一些小动作,可能也不起眼,但对旁听者而言,感觉作为国家公诉人,存在这个问题,在形象上就打了些折扣。2009年,评委们私下交流,都感觉即便是暗访,这种情况也已经很少见了。“2008年,我听公诉人起立念起诉书的时候,更多的是眼睛盯着两张纸,一口气念完,当时我就觉得好像公诉人在其间最好和法官、被告人有眼神交流。2009年暗访听庭这个现象有大大的改观。”朱如安说。
当然,暗访中,评委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做了4年人民监督员的王廷弼把暗访和明评相结合,对于公诉人出庭时的缺失,他会在每次听庭后当面认真指出。
他说,曾经有一个庭,是在上海打工的人实施抢劫的案子。当时被告的很多亲戚朋友都赶来旁听,旁听席几乎坐满了。“我当时就想,这正是一个很好的普法机会,但整个庭听下来,虽然公诉人在其他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但偏偏就是在庭审教育环节比较薄弱。庭后,我们就做了交流。他说的确是。后来,慢慢就好多了。”
对于公诉人而言,暗访是压力也是动力。黄浦区检察院的邹积超谈到过去一年来接受庭审暗访时说,无论是简化审案件还是普通程序的案件,都可能有评委暗访。压力蛮大的。但反过来说,对公诉人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而身为徐汇区检察院公诉科科长的郑利群则深切地感受到暗访给队伍带来的变化:“我们明显看到公诉人经常加班加点准备第二天的出庭,一些老同志说年龄大了,过去一些东西可能过时了要重新准备,年轻的同志更是这样在虚心学习和请教,这种变化,过去我们用其他一些行政办法恐怕是难以达到的。”
★网络直播
如果暗访终归把对庭审现场的评议限定在指定评委的视线内,网络直播的模式则将公诉人的出庭表现纳入更广泛的公众视野。为了宣传社会主义法治、展示检察风采、接受网民监督、引导网络舆情,2009年7月3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和东方网联合主办了“检察官在线”。 据了解,“检察官在线”除了进行网络庭审直播外,还邀请资深检察官担任嘉宾,现场和网友互动交流,这种模式在全国尚属首次出现。
在“检察官在线”的开播仪式上,上海市检察院副检察长余啸波说,“检察官在线”的开播,标志着本市检察机关与网络媒体的合作有了新进展,检察宣传工作有了新的平台,“听庭评议活动”有了接受社会各界和广大网民监督的新途径,推进“检务公开”也有了新窗口,对于进一步提高检察工作水平,更直接地接受社会监督,具有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据统计,自2009年7月3日长宁区院网络庭审直播首播以来,至今已有11家单位对11起案件进行了庭审直播。
长宁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李飞对庭审直播意义的理解代表了很多公诉人的看法。他说,作为全新网络直播的方式,符合网络时代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宣传社会主义法制以及检察机关的职能,提升公众对检察机关这一法律监督机关的地位。而与此同时,也从另外一个渠道提供了社会公众对于检察机关进行监督的渠道。
闸北区检察院副检察长杨玉俊受邀成为网络庭审直播的嘉宾。谈到这次网上“出镜”的体会时他说:“我个人感受到公众对我们司法的要求越来越高、了解也越来越深,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公众更好地参与到我们司法活动当中来。”
★案件难度提升
听庭暗访和网络庭审直播,蕴藏着随时可能不期而至的指摘,就像一根绷紧了的弦,让每一个公诉人神经紧张的同时,也激活他们充沛的激情;而参评庭不断提高的案件难度,越发尖锐的评委意见,则让他们如芒在背。据统计,本年度的308个参评庭中,普通审程序庭为89%,多被告的庭为30%,有辩护律师的庭审则占94.2%。
按照市检察院年初对本年度听庭评议活动的部署要求,今年参加评议的公诉庭要增加案件难度,而且辩护律师必不可少。陈钢是浦东新区检察院的公诉人,2008年他参加听庭评议的案件是一个贩卖毒品的案件,被告人对自己的犯罪事实没有什么辩解。2009年,根据提升参评庭案件难度的要求,他选择了一起诈骗案件,被告人始终零口供,全案事实主要是间接证据。“在庭前,如何将间接证据形成锁链,然后定罪量刑,这是我们当时考虑的侧重点。在案件庭审过程中,交锋对抗性很强。这对我们公诉人庭审讯问、答辩能力、把握案件焦点和关键点、突出法律事实等方面能力的体现。”陈钢说。
嘉定区检察院石全红参评庭选择案件的难度则更具有挑战性,是在所在区甚至全市都颇具影响的黑社会组织案件,案件涉及8起犯罪事实、6个罪名、11个被告人,庭审足足进行了2天。参加评议的评委有政协委员、各单位代表、公安办案人员等等。她说,这次开庭她的收获非常大:“大家对我的出庭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从出庭仪表和用语规范、庭审技巧、指控效果方面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有助于我在以后出庭公诉时予以修正借鉴。”
评议庭案件难度提升的做法得到专家、评委们的认同。华东政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杨兴培是一直以来参加上海市检察机关听庭评议活动的专家评委,对于参评庭案件难度的日益提升他深有感触:“一开始听庭活动,给我们感觉案件性质比较确定、情节比较单一,甚至可以说,公诉人没说话,我们就知道他胜券在握。但是2009年参评庭选择的案件,让我们看见案件难度的提升,而且参评庭也基本都有律师辩护,这是很必要的转变。毕竟,很多疑难案例不通过加大控辩的难度,很多问题得不到揭示,增加难度,无论是揭露犯罪,或是向人民群众宣传法治,以及提高检察机关本身素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了给年轻公诉人提供一个身边可供参照的范本,各基层院检察长、副检察长也纷纷选择典型案件,进行开庭示范。为公诉人做出示范的同时,检察长们也有所收获。出庭示范的徐汇区检察院检察长储国梁的话颇耐人寻味,他说:“通过出庭也使我们能够更直接、更快发现在公诉工作当中存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有利于我们指导工作,使我们在工作指导上更有针对性,有说服力,从而促进公诉工作的进一步提高,也进一步推动全院‘两岗活动’的深入。”
创新即知即改,打磨标准规范
评议是整改的前提,整改是评议的目的。创新提升整改的模式内容,成为2009年市院公诉部门和各级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基层院:交流心得体会与处、科长监督机制
整改的突破创新,首先在各级基层院展开。2009年,为了提升即知即改的效果,很多基层院要求公诉人参加评议庭后写心得,谈体会;还通过局域网或交流会,把个人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如此一来,一个人、一个庭的成败得失,很快生发为一个团队的教材案例。”卢湾区检察院公诉科科长潘薇杰说。
处、科长监督制是即知即改的制度创新。2009年初,公诉听庭评议的处、科长监督制就在各级院悄然启动。
以一分院为例,公诉处的有关领导对暗访听庭反馈回来的信息总要逐案看过,然后找承办人,一件一件分析给他们听,哪些确实说得非常中肯、确实需要改进,哪些评委也没有发现的问题我们觉得也可以改进。承办人下一次开庭,处领导也专门去听,看看相同的问题有没有犯相同的错误,有没有确实的改进。
市院:建标准,立规范
建标准,即起诉书改革。为确立起诉书规范标准,综合2008年听庭评议中评委提出的起诉书质量问题,2009年全市公诉部门进行起诉书改革,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并确定为检察长调研课题。
在各级院党组的关心重视下,全市各公诉部门积极参与起诉书改革试点工作。经过半年多的调研、试点、征询、论证,参与调研的各级院达成基本共识,并形成了120余份起诉书样板和30余篇调研论文。
在此基础上,市院公诉处形成《起诉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梳理了起诉书制作现状,并指出存在的9大问题;细化了起诉书制作要求,明确“两简”案件和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起诉书的制作方法;同时,进一步规范了起诉书基本格式,并推出13份“两简”案件和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起诉书样本。起诉书改革的成效已经在实践中初步显现。
身为评委的杨兴培早已留意到公诉人出庭时起诉书的变化,他告诉记者:“和以前相比,公诉人在制作起诉书方面语言文字更加讲究了,对于事实的陈述更加到位,对法律的运用更加明确了。”
立规范,即量刑建议规范的调研和制度创设。量刑建议是公诉人履行审判监督职能的重要内容之一,却一直是相对薄弱的环节。2009年,考虑到各个地区法院对量刑使用过程中存在偏差,导致对类案的处理上失衡,上海检察机关2009年将量刑建议列为公诉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规范量刑建议,强化监督力度,市院公诉处按照高检院公诉厅的部署,组织14家单位公诉部门分成10个研究小组召开28次研讨会议,探索制定交通肇事、故意伤害、抢劫、盗窃等10类常见罪名的量刑建议方法和标准,指导7家试点单位与同级法院配合协作,探索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研究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后的公诉规则。在试点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形成了《关于“规范常见罪名量刑建议方法和标准”研究成果的指导意见》和《上海检察机关公诉部门量刑建议工作规范(试行)》,对提高量刑监督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法治不断深入,对法官、检察官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检察机关提出量刑建议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改革需要。十来个年头,我们国家零零星星在做试点,没有作为普遍的规范活动出现在法庭过程当中。经过这几次听庭活动,我感到上海检察机关对量刑工作非常重视,都已经在公诉词中相对独立提出量刑要求,这个应当说对我们加强法制建设是重要的一环。”谈到过去一年来上海检察机关在量刑建议方面所做的探索时,杨兴培赞许道。
评中改,改后评。在来自社会各方的监督、审评视线下,在领导创新理念的管理模式规范中,在上海公诉人务实活跃的参与热情里,上海检察机关的公诉队伍维护公平正义的信念越来越坚定。我们相信,“两评活动”如蝴蝶舞动的双翼,其效应不仅是催化上海公诉队伍的成长,更是在为构建公平和谐社会夯实一块稳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