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化数学教学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onw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正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学需要的数学,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传统数学课程脱离生活
  传统数学的教学往往脱离生活,不少教师只强调数学理论的纯粹性和数学逻辑的严密性,却忽视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种知识学习与应用的脱节,让学生不知道学数学的原因和用途,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1.课程目标脱离生活
  传统数学教学更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教学是封闭的,与现实生活是脱离的。在许多教师的概念里,数学教学就是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教学,说到底就是应试教育。对学生来说,学数学就是通过做题求得一个结果,数学学习就是反复做题、不断考试。这样的认识有很多弊端,使得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相对薄弱。
  2.课程内容脱离生活
  传统数学课程的内容缺少与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呈现的主要是基础性知识,既割裂了抽象的书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间的联系,又割裂了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好奇等得不到解决和满足。
  3.课堂教学脱离生活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模式解题,使得学生的思维固化、单一。多年的传统教学已把数学高高架在“金字塔”上,形式抽象,内容枯燥,让学生望而生畏。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们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再加上有些教师只关注知识的传递,造成了学生被动地接受、适应、服从的不良局面。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化数学教学
  新课改要求数学课程应讲清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反映数学应用的专题,把数学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学应体现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师要适当地介绍数学内容与其他学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通过实习、实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知识背景展示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前人从实践中发现和思索的结果,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总结归纳。新课程教材中的内容呈现出现实化、生活化的特点,学生从中能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教材模拟现实生活,引用许多真实数据、图片,提供许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克服“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不断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他们体验数学概念产生的实际背景和思维形成的过程。例如:通过“物体运动中的瞬时速度”引入导数概念,通过“求曲线的长度”引入微积分概念等。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与数学史料等,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回归生活,以数学思想解读实际问题
  数学课要让数学生活化,让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想说明问题,用数学的方式分析对策,用数学的知识处理工作。
  比如,教学完“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自发去房产公司及银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详尽的列式计算,解析还贷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了解购房者在还贷过程中的账目细则,以及房产公司和银行在其中的赢利情况,从而对实际生活中的常见经济事件建立数学上的正确认识。
  教师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有所用,学有所为”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3.重视数学建模教学
  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应结合具体问题,教授学生解答应用题时的基本方法、步骤、建模过程和建模思想。具体可按以下程序进行:
  (1)审题:由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及实际问题的多样性,学生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分析给出的问题,舍弃与数学无关的因素,将其抽象成数学问题。
  (2)建模:明白题意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各量的特点,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是否可用字母或字母的代数式表示,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将文字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或图形语言,找到与此相联系的数学知识,建成数学模型。
  (3)求解数学问题,得出数学结论。
  (4)还原:将得到的结论,根据实际意义适当增删,还原为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开展与生活实际联系的课外活动,这样既能深化学生的课内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形成“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一旦理解了某个基本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就会开始给予真正的关注、主动地参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环保问题、税率问题、旅游问题、投资问题等,让他们经历探索、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教师要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生活化”应该散发浓郁的数学味,避免步入形式化的误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不仅要把生活作为一种教学背景、一种课程资源,更要强调针对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突出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规划人生的能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章丘市第七中学)
  (责任编辑:张迿)
其他文献
坐在树洞前,巴可又在吹他的萨克斯了。  巴可是一只棕熊。  早晨的太阳照在他不太好看的脸上。他的鼻子太短,嘴巴又太宽。他不太聪明,而且性情太温和。  “你这样的熊是不太招别的熊喜欢的。”  这句话,是住在不远处的那只熊姑娘米都对巴可说的。当时,巴可听了这句话,并不难过。他觉得米都说得对。那时候,他还在学吹萨克斯,吹得很难听。  米都是一只很漂亮的熊,她长得很结实;眼睛很亮,很会骨碌碌乱转;鼻子尖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