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制度不改革,其他改革难以进行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ble_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名权很关键,有权威的人很容易借此把个人意志变成集体意志,而某些一把手也可能利用这个机会收取贿赂,进而就是买官卖官了
  程连昌:1931年生于吉林省。1988年由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调入国家人事部领导筹备小组。后任国家人事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侧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并兼任国家公务员制度推行领导小组组长。从1988年启动人事制度改革开始,至1993年公布《公务员暂行条例》,程连昌参与了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拟定、筹备、试点,到条例形成、实施的全过程。1994年8月,程连昌离开国家人事部,担任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1993年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现在任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等职务。
  
  废除干部大一统
  
  《瞭望东方周刊》:20年前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程连昌:启动人事制度改革,是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决定的,为了推进这项改革,成立国家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决定建立国家人事部。
  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提出来,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人事制度不改革,其他改革就难以进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要进行经济体制和各方面改革,人事制度改革是根据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形势决定的,要在中国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成立国家人事部、组建国家行政学院,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改革。在国家人事部成立之前,国务院有国家人事局,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不是政府组成部分。
  1988年5月,全国人大正式通过设立国家人事部,建好了体制,这个大改革就进一步进行了。
  《瞭望东方周刊》:首先做了什么事情?
  程连昌:就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要废除干部大一统的模式,实行科学分类、优化竞争机制的公务员制度。改革前有两类人,一类是工人,一类是干部。无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还是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都叫干部。有人就开玩笑说,连寺庙里面的方丈都是一级干部。
  统一干部模式是不分类的,完全按照计划体制,没有一个竞争的科学的管理机制。到1988年,改革开放也有10年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它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突出的矛盾就是它不能够按照社会发展需要配置人才,也不能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机制来选拔人才,还有一个管理问题。这三方面的不适应,要求建立健全的科学分类的人事管理制度。
  《瞭望东方周刊》:这个改革是如何推进的呢?
  程连昌:从1989年开始试点,一南一北,6个部门2个市。6个部门是国家审计署、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工商管理局、环保局、建材局。2个市是哈尔滨市、深圳市。一边修改条例一边试点,一直到1993年国务院颁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制度实行。
  建立公务员制度,第一就是确定范围。开始时我们认为,公务员的范围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内,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工勤人员是指司机、炊事员等等属于勤务人员。而在我们最初的考虑中,法院、检察院都不是国家行政机关,法院得有专门的法官制,不属于国家公务员。但公安机关属于国家公务员。
  
  大家都想纳入公务员队伍
  
  《瞭望东方周刊》:这和今天的公务员制度有很大不同?
  程连昌:是这样。再比如在1993年《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布时,党派的系统不属于公务员范畴,但是他们参照公务员的级别、待遇以及管理。各民主党派以及人大、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也都不属于公务员。到2005年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这时候就明确党委也属于公务员。这是考虑中国国情统筹协调的结果。
  我们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因为有自己的国情。举个例子,一个政府机构有时开党组会来决定事情,有的时候开部务会决定;到地方有的开省委常委会,有的由省长办公会决定,而且大事往往是经过党组会或者省委常委讨论定下来的。党委的人也在履行国家行政职能。因此党委的人不属于公务员,行政系统属于公务员,也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实际。所以经过统筹协调,就把党委机关工作纳入公务员。
  事实上,在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布时,公务员的范围就是:国家行政机关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瞭望东方周刊》:把过去宽泛的“干部”缩小到这样的范围内,肯定有人不满意。
  程连昌:没有搞公务员改革之前都要当干部,改革以后就想做公务员,然后是比照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所以大家都想纳入公务员队伍,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个系统、一群人。或者是比照国家公务员的待遇定待遇标准。国家教委就提出,教师的待遇不能低于公务员,就要这个杠。
  再比如中央部委,行政机关的司局肯定属于公务员,而那些下属的院所、中心,属不属于公务员?那时不少部委想尽量把事业单位纳入公务员范围里,都来争,讲情讲理,有的谈一次不行再谈一次,反复准备材料,就是想要列入公务员的范围中。
  其实就公务员的范围问题,国外是很清晰的。在我国由于过去的体制状况,有点不好分。一个部委里还有研究机构、企业,所以有的能划进来、有的不行。最后通过制度的建立,把它按照一个统一的原则科学管理起来。
  《瞭望东方周刊》:在制度设计上还是参照了国外的先进模式?
  程连昌:公务员制度事实上根据中国国情及需要,也借鉴了国外的经验。我们出去考察,印象比较深的是法国。在那里,培训和职务的调动晋升紧密挂钩,有一定资历的行政人员到国家行政学院培训两年,然后再回到政府里担任更高的职务。
  我们在制度设计时也曾提到这个原则,就是公务员的培训要和工作需要相结合,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需要增长什么才干和知识,都要到国家行政学院去培训。这些年来这个培训一直在做,但是这些结合的机制还没充分体现。
  另外,我们开始曾有个想法,公务员分政务类和业务类。参照国外模式,政府的部长和省长,划分到政务类,副部长和副省长都叫业务类。政务类通过选举产生,领导部门和地方工作。业务类则负责具体业务工作。但是这个想法后来没有严格、鲜明地表现出来,这也是考虑到中国国情。
  
  大门口、楼梯口和出口
  
  《瞭望东方周刊》:提到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就不能不说到公务员考试。
  程连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是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廉洁,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公务、履行政府的职能,为人民办好事。这就需要平等、民主的竞争机制,人进来以后又有严格的法制、科学管理的体制,然后经过培训,提高素质。
  凡进必考,是通过考试考察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鉴别他的品行和身体状况,这四大类是考试的目的。
  不过,公务员考试制度做到公开,建立了一个平等的竞争机制,这已经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考的内容、方法是否合理科学,鉴别是否准确,这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
  其实公务员制度有三个口:大门口、楼梯口和出口。在大门口,也就是入口,我们设计了考试制度。在出口,我们设计了任职年龄,这是小平同志提倡的,他说不能终身制,到年龄就得下。第三个是楼梯口,就是提拔。这里一定要竞争,比如要提一个副司,8个处长报名,公示投票,再面试,再考核。要集中各方面的意见,通过民主集中,全面科学,按照原则标准而决定。
  我们想做到的是凡进必考、凡升必争、到龄必出,把好这三个口。   现在这么多人报考公务员,是和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密切联系的。过去有一个阶段,企业工资比机关高很多,许多人就不愿意当公务员。但是最近有些企业情况不好、不稳定,所以公务员的优势就显现了出来。当然,也有其他多种因素。
  《瞭望东方周刊》:这三个口现在的情况如何?
  程连昌:这三个口中,一进一出两个口都执行了很鲜明的政策:考试和年龄,不容易掺进其他因素。楼梯口还需要完善。有的地方真正体现了公平竞争,有的地方还体现不出来。
  楼梯口不像入口那样可以采取考试的办法。因为干部职位越高,对综合素质要求就越高,越难以通过笔试这样的形式来考察。这不光是我们国家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长官意志就有可能左右大局。一个县委书记想提拔一个人,他不会直接说让谁当什么官,而是会说,某某同志不错,你们考察考察吧。他是一把手,说出这个意向来,好多人就按照他的路线考察,做工作,结果他的个人意见就变成集体意见了。
  所以,提名权很关键。有权威的人很容易借此把个人意志变成集体意志,而某些一把手也可能利用这个机会收取贿赂,进而就是买官卖官了。如果最后不是因为某种原因暴露出来,很难通过程序来质疑它。这个问题就得靠廉政的监督。
  
  不能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达到统一
  
  《瞭望东方周刊》:在公务员以外,事业单位也是改革的一个重点。
  程连昌:事业单位改革要分清性质。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分三类,一类是行使政府职能,经费完全由国家行政经费支出,现在都是参照公务员待遇;第二类是行使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也有其他收入;第三类是完全企业化的。
  这三种经费来源决定了不同的待遇:第一类,参照公务员,搞聘任制;第二类,只是补贴和公务员不一样;第三类,企业化标准。
  而在国外,除了公务员的标准明确,其他企事业单位都各自为政。比如相当于我们事业机关的单位,它承担一些政府任务,但不会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有统一标准。它是企业化运行:多为国家干事情,就多从国家拿钱,工作人员就多收入。
  那么在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事情需要统一标准呢?根源在于我们的经济还是弱,社会财富还是少,分到个人的比例更少。一个人得到的财富余量不大,就总想依靠组织,依附性很强。虽然现在国家的财政收入已经非常可观,但看平均值还不是很高。这样,公务员这种离国家这个强势组织最近的位置,是有吸引力的。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包括事业机关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内的人事制度改革,仍在继续推进之中,有哪些经验是需要注意的?
  程连昌:有一些具体的原则,比如一个政策在施行的时候要“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但有一个大的原则在这里:在改革中,不能通过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达到平衡和统一。当然,这一些人是指大的社会群体。特别在中国,一旦涉及人的待遇这些问题,一定要谨慎再谨慎,不然就会出大问题。由国家主导的工资制度,从来都是涨,没有降的。要达到公平,就要提低的,不能把高的拉下来。
  改革要既积极又谨慎。80年代末,在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时候,也希望借这个机会给很多年没涨工资的干部们涨一点儿。算下来,全国公务员平均每人涨37块钱。就为了这个,经过两年多的时间,最后才确定了方案。而国家公务员制度本身,从1988年到1993年《公务员暂行条例》发布,我们做了30稿,就是30次大的修改。而从1988年到2005 年《公务员法》颁布,中间一共经历了17年,才把这项制度确立下来。现在看,国家公务员制度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他文献
到2009年底,贵州还有16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829座。    50年一遇、80年一遇、100年一遇,西南地区持续升级的旱情,一次次地改写历史。大地农田板结,禾苗干枯;无数水源泉眼干涸,河沟断流;农村的儿童喝锅盖蒸馏水解渴,小猪没水喂被提前出售,河沟的蚌壳在撕裂的土地中灼干,湖底的水草被烘晒枯黄随风飘逝??干旱,在一个个镜头的赤裸展现中,灼痛心扉。    排队接水等
在经历了三个干旱的夏季之后,新疆阿勒泰、塔城等地在这个冬天连续四次遭受强冷空气袭击。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政厅提供的灾情报告,截至1月25日10时,新疆北部地区的强降雪寒潮天气已导致141.73万人次受灾,因灾死亡13人。1月23日至24日,温家宝总理到新疆实地察看灾情,指导抗灾救灾。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于近日深入阿勒泰等地,目睹了数十万哈萨克牧民面对雪灾的坚韧与艰辛。这些“世界上搬家最勤”的人
他发现了城里人有两大荒谬之处:一是他们居然把“条”叫作“长”,二是他们把煮鱼所用的葱切得很细,不是像未庄人那样切作一寸长短。阿Q拥有一种“未庄真理”,它是分辨是非的明确尺度  打开《庄子》的首篇《逍遥游》,劈头而来是一则想象幻奇、景观壮丽的寓言:北海有巨大的鱼名为“鲲”,化而为鸟名为“鹏”,其背不知有几千里。大鹏奋力起飞,在水面激起三千里高的巨浪,拍击着海上的飙风,上升到九万里的高空,向着南海飞去
LP(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概念被温州人颠覆了。“我们有共识,全民创投热之后很快就是行业大洗牌,只有这种发挥了温州商人特长的模式,才能让我们活下来。”    “去年,这家公司想找风投,就找了一家财务公司做中介。但一拿到中介做好的计划书就翻脸不认人,想撇开他们,省5%的中介费。”李威把手中一份厚厚的项目报告书丢进了废纸篓。  对方的劣迹已使李威对其彻底失去信心:“把我的钱给这样的人玩,
【引子】    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经济投资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万发办公室的一面墙上,悬挂着有关“威化岛与黄金坪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的规划图。这张规划图显示,姜万发的雄心不止于与朝鲜合作开发前述的两座岛屿。  即将开工的新鸭绿江大桥也在这张图纸之上,就横跨于建设中的丹东新区前的鸭绿江江面。大桥的另一端,是姜萬发参与规划的朝鲜“国际物流商贸园区”,面积10平方公里。  这位有着丰富对朝工作经验的丹东市政
有这样一组数字:未来加年内,中国将有3亿人口从乡村进入城市,221个城市人口可望超过100万;而在整个欧洲,只有30多个城市达到百万人口规模。  在人口大量进入城市之时,如何让中国城市变得更“聪明”?如何缓解医疗、交通等公共设施的压力?这将是中国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智慧城市”——这样一个并不遥远的构想,作为解决方案之一,由IBM公司提出,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42年5月,日酋冈村宁次为了消灭华北平原地区的共产党抗日武装,指挥日伪军5万人发动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荡。日军和伪军、汉奸到处搜捕八路军干部和武器、粮食。在扫荡过程中,他们发明了“剔挟清剿”的方法。每次清剿,先抓青壮年男人。  认为可能是八路的,就按以下几条严加盘查:一,问年月,凡答不上民国年号的就是八路,二,突然喊军队口令,凡立正或表情有变化的就是八路,三,扒开衣服看肩膀,扛枪的人有一层厚皮
89岁的陈志远平日与老伴住在北京北六环外的敬老院里,生活简单平静。最近来探望的客人突然增多,有时他不得不向隔壁人家借椅子。  来者都因一部电影。4月2日,中影集团出品的《澳门1949》在全国上映,讲述1949年国民党海军的联荣号军舰向共产党投诚的经过。陈志远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当时的身份是中共上海局策反委员会工作人员。  他知道现在的主旋律电影年轻人不爱看,但相信“不见得没有人喜欢回头想想历史”,
公寓楼下有三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箱并列排放着,但保洁阿姨总是把垃圾堆在一个袋子里就拿下楼了。    记得三年前,我在北京的公寓搂下,看到三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箱并列排放着,上面分别注有“可回收垃掘”、“不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的字样。  当时我想,针对环保问题,中国是开始下真功夫了。  可是,来我家做保洁的阿姨,好像完全没有垃圾分类的概念,总是把垃圾堆在一个袋子里就拿下楼了。终于有一天,我实在看不下去
《臥虎藏龙》将浙西竹林推销给全中国,临安将竹林的碳汇功能推介给全世界    临安有两棵“摇钱树”:山核桃和竹笋。香榧是被重点扶持的第三棵。  浙江临安市乐平乡乐平村村民孙关林,抚摸着刚及膝的香榧树的树冠,蹦出一个极为专业的词:林分质量。“林分”指森林的内部结构,造混交林,可提高林分质量。  “林分质量越高,空气质量越好。”这话是他从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施拥军那里学来的。  施拥军做的事是教林农“卖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