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神话教学,误区,矫正策略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神话故事,统编教材将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为集中学习神话故事的特殊单元。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当下的神话教学普遍存在误区,导致教学价值打了折扣。本文以《盘古开天地》为例,谈谈神话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矫正策略。
一、顾此“神奇”,失彼“精神”
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不少教师往往以问题“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神奇在哪里”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将探究“神奇”之处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样教是因为本文课后思考题二是“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可见,上述教法是为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教材编写意图中,“感受神奇”似乎为神话教学的第一要务。因此,许多教师形成了思维定式,教《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类文本,一律以“神奇表现在哪里”为导向引导学生学课文。还有许多教师推而广之,教四年级下册的童话单元课文《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海的儿女》等也如法炮制,只是用“奇妙”替换“神奇”,因为其单元语文要素之一就是“感受童话的奇妙”。更有甚者,教五年级上册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做法也相似。
那么,教《盘古开天地》之类的神话故事,首要目标应是“感受(感悟)神奇”还是“感受(感悟)精神”呢?这事关阅读教学的根本取向,必须明辨。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第四条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鉴于阅读是与作者的对话,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显然是阅读教学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
那么,神话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神话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人类对宇宙万物与自身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中国古代神话既是先民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先民美好生活的梦想,其所蕴含的‘心系民众、改造世界、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勇于牺牲、和合同心’文化内涵,孕育出了‘思危、创造、奋斗、执着、奉献、团结’等伟大的民族精神。”神话以超现实的想象,间接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活,表现了远古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征服自然的愿望,是原始人类精神的产物。教学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简而言之,就是要感悟其“精神”。
那么,“神奇”又是什么呢?“神奇”是非常奇妙之意,是事物或现象的反常悖理、奇特怪诞,也是神话主要的美学特征。对于文体特点,课程标准仅在第四学段提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前三个学段均无了解文学文体知识的要求。
原始人类“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是神话诞生的前提条件和土壤,无论创作者还是受众,众皆信之,以为实有其人其事。原始思维也称诗性思维或儿童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中、低年级学生仍有一定的“万物有灵”心理倾向和原始思维特点。神话“神奇”美学特征的提炼,是神话文体研究的产物,是现代理性思维的产物,让学生分析“神奇”,等同于告知学生其人其事不过是人类幻想和杜撰的罢了,反而减弱了神话的吸引力。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精准把握这一目标要求的尺度,便是走出误区的指路明灯。神话教学聚焦人物形象,关心“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便能感悟其“精神”。至于《盘古开天地》,不妨以主问题“盘古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人”串联起教学内容,品读、感悟盘古品质和总结盘古形象的过程中自然会涉及神奇的力量、神奇的变化、神奇的功绩,无须直面“神奇”,便可烙在学生心中。
二、专注“人性”,无视“神性”
当然,并非所有教师教神话都以“神奇体现在哪里”之问串起主要教学内容,也有不少教师的教学内容里有“盘古是个怎样的人”“女娲是个怎样的人”之类的问题,要注意的是,其做法往往是将其精神品质归纳为诸如“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等,特别是将盘古、女娲等为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人物精神品质一律归纳为“无私奉献”,表面上看,似无不妥,实则未读出神话人物的特质。
首先,将神话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完全混为一谈。“神话中的神在本质上是被理想化的人自身,神创世的过程是人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过程”“与其说神话的主角是神,不如说神是受人‘操纵的木偶’……是人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创造的”。所以,神话人物是人类信仰、道德、价值的对象化,无不具有人格特征。“无私奉献”本是形容人类精神品质的词语,用于归纳盘古形象特点似无不可,体现的正是神话人物的“人性”,但仅以“无私奉献”来概括之,则只见“人性”而不见“神性”,不全面也不准确,忽视了神话人物的特质。神话人物毕竟是“理想化的人”,拥有凡夫俗子所不具有的特质。综览世界各民族创世神话中的神话人物,这些形象不是神至少也是半人半神,具有“人性”与“神性”统一的特点。就《盘古开天地》中的盘古而言,最深人人心的是他以一己之力撑在天地问,是顶天立地的勇者;他不问来路与归途的开天辟地的举动,是大刀阔斧的开创者;他化身万物造福人类的丰功伟绩,是具有牺牲精神的创世之神。若从“人”的角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盘古则是具有超凡神力的人、敢于创造的人、自强不息的人、坚韧不拔的人、自我牺牲的人。他不是凡人,而是人神合一的人。这样归纳才能彰显神话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的差异,这样解读才真正读出神话人物的魂。
其次,抹杀了不同神话故事中人物的个性。古今中外文学中的人物各不相同,神话故事的情境不同,创作意图不同,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内涵不同,其形象同样各具特点。如《黄帝擒蚩尤》中的黄帝果敢有为,《哪吒闹海》中的哪吒顽皮好胜,《嫦娥奔月》中的嫦娥柔弱可怜,《牛郎织女》中的织女贤惠坚贞,《沉香劈山救母》中的沉香孝顺勇敢,《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执着反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藐视权威……同为创世之神,女娲就与盘古不同。虽然她与盘古一样具有超凡的神力和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她身上还体现着智慧和善良,但作为人类之母,当人间有难她便挺身而出,体现了她对人类慈母般的终极大爱,这是女娲身上最突出的特点。众多神话,特别是英雄神话中的人物,夸父追求光明,精卫永不言败,大禹奉献与忠孝,他们身上既具有所有英雄的共性,也有各自鮮明的个性,是活生生的“这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绝不可将其解读成千神一面。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材中都有神话故事,统编教材将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为集中学习神话故事的特殊单元。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当下的神话教学普遍存在误区,导致教学价值打了折扣。本文以《盘古开天地》为例,谈谈神话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矫正策略。
一、顾此“神奇”,失彼“精神”
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不少教师往往以问题“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神奇在哪里”为导向,引导学生学习文本,将探究“神奇”之处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样教是因为本文课后思考题二是“从课文中找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可见,上述教法是为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教材编写意图中,“感受神奇”似乎为神话教学的第一要务。因此,许多教师形成了思维定式,教《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类文本,一律以“神奇表现在哪里”为导向引导学生学课文。还有许多教师推而广之,教四年级下册的童话单元课文《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巨人的花园》《海的儿女》等也如法炮制,只是用“奇妙”替换“神奇”,因为其单元语文要素之一就是“感受童话的奇妙”。更有甚者,教五年级上册的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牛郎织女》等,做法也相似。
那么,教《盘古开天地》之类的神话故事,首要目标应是“感受(感悟)神奇”还是“感受(感悟)精神”呢?这事关阅读教学的根本取向,必须明辨。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第四条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鉴于阅读是与作者的对话,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显然是阅读教学最重要、最核心的目标。
那么,神话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神话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时期人类对宇宙万物与自身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中国古代神话既是先民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先民美好生活的梦想,其所蕴含的‘心系民众、改造世界、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勇于牺牲、和合同心’文化内涵,孕育出了‘思危、创造、奋斗、执着、奉献、团结’等伟大的民族精神。”神话以超现实的想象,间接反映了远古人类的生活,表现了远古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征服自然的愿望,是原始人类精神的产物。教学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简而言之,就是要感悟其“精神”。
那么,“神奇”又是什么呢?“神奇”是非常奇妙之意,是事物或现象的反常悖理、奇特怪诞,也是神话主要的美学特征。对于文体特点,课程标准仅在第四学段提出“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前三个学段均无了解文学文体知识的要求。
原始人类“万物有灵”的思维方式,是神话诞生的前提条件和土壤,无论创作者还是受众,众皆信之,以为实有其人其事。原始思维也称诗性思维或儿童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中、低年级学生仍有一定的“万物有灵”心理倾向和原始思维特点。神话“神奇”美学特征的提炼,是神话文体研究的产物,是现代理性思维的产物,让学生分析“神奇”,等同于告知学生其人其事不过是人类幻想和杜撰的罢了,反而减弱了神话的吸引力。
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精准把握这一目标要求的尺度,便是走出误区的指路明灯。神话教学聚焦人物形象,关心“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便能感悟其“精神”。至于《盘古开天地》,不妨以主问题“盘古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人”串联起教学内容,品读、感悟盘古品质和总结盘古形象的过程中自然会涉及神奇的力量、神奇的变化、神奇的功绩,无须直面“神奇”,便可烙在学生心中。
二、专注“人性”,无视“神性”
当然,并非所有教师教神话都以“神奇体现在哪里”之问串起主要教学内容,也有不少教师的教学内容里有“盘古是个怎样的人”“女娲是个怎样的人”之类的问题,要注意的是,其做法往往是将其精神品质归纳为诸如“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等,特别是将盘古、女娲等为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人物精神品质一律归纳为“无私奉献”,表面上看,似无不妥,实则未读出神话人物的特质。
首先,将神话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完全混为一谈。“神话中的神在本质上是被理想化的人自身,神创世的过程是人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过程”“与其说神话的主角是神,不如说神是受人‘操纵的木偶’……是人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创造的”。所以,神话人物是人类信仰、道德、价值的对象化,无不具有人格特征。“无私奉献”本是形容人类精神品质的词语,用于归纳盘古形象特点似无不可,体现的正是神话人物的“人性”,但仅以“无私奉献”来概括之,则只见“人性”而不见“神性”,不全面也不准确,忽视了神话人物的特质。神话人物毕竟是“理想化的人”,拥有凡夫俗子所不具有的特质。综览世界各民族创世神话中的神话人物,这些形象不是神至少也是半人半神,具有“人性”与“神性”统一的特点。就《盘古开天地》中的盘古而言,最深人人心的是他以一己之力撑在天地问,是顶天立地的勇者;他不问来路与归途的开天辟地的举动,是大刀阔斧的开创者;他化身万物造福人类的丰功伟绩,是具有牺牲精神的创世之神。若从“人”的角度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盘古则是具有超凡神力的人、敢于创造的人、自强不息的人、坚韧不拔的人、自我牺牲的人。他不是凡人,而是人神合一的人。这样归纳才能彰显神话中的人与现实中的人的差异,这样解读才真正读出神话人物的魂。
其次,抹杀了不同神话故事中人物的个性。古今中外文学中的人物各不相同,神话故事的情境不同,创作意图不同,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内涵不同,其形象同样各具特点。如《黄帝擒蚩尤》中的黄帝果敢有为,《哪吒闹海》中的哪吒顽皮好胜,《嫦娥奔月》中的嫦娥柔弱可怜,《牛郎织女》中的织女贤惠坚贞,《沉香劈山救母》中的沉香孝顺勇敢,《白蛇传》中的白素贞执着反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藐视权威……同为创世之神,女娲就与盘古不同。虽然她与盘古一样具有超凡的神力和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她身上还体现着智慧和善良,但作为人类之母,当人间有难她便挺身而出,体现了她对人类慈母般的终极大爱,这是女娲身上最突出的特点。众多神话,特别是英雄神话中的人物,夸父追求光明,精卫永不言败,大禹奉献与忠孝,他们身上既具有所有英雄的共性,也有各自鮮明的个性,是活生生的“这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绝不可将其解读成千神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