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有着深厚的书法艺术修养和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他的书作,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不是一位专业的书法家,但他却是一位书法巨人;他平生没有鸿篇巨制的书论,但他却铸就了一座无人能及的书法高峰。
从临帖到小字行楷的典范
毛泽东8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一直到13岁,先后在韶山冲南岸、关公桥、桥头湾、井湾里等私塾就读,塾师邹春培,毛润生、毛宇居、毛简臣、周少希、毛麓钟等人,均为饱学之士,有相当的翰墨功夫。在私塾里,课读和临帖是基本功课。在严师的悉心指导下,少年毛泽东对临帖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初学欧阳洵,继学钱南园,每有进步,均得先生褒奖。13岁辍学后,白天下地干活,晚间用毛笔为父亲记账,练就了一手漂亮的小楷。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湘乡棠佳阁人。外家是个大家族,甚有文化底蕴,家藏历朝名家法帖。毛泽东读书写字深得文家指点。尤其是大他9岁的表兄文运昌和二舅文玉钦,古文书法皆佳,对毛泽东悉心教诲。文玉钦还特别抄了一卷家范箴言,让毛泽东课读临摹。毛泽东最早接触的名人范本,当属文家所藏。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毛泽东最早墨迹,是他16岁时写的一张还书便条。其笔墨功夫,已初露端倪。
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来到湘乡县东山小学堂求学。在东山学堂,毛泽东书法长进很快。在一次作文中,毛泽东就国文老师谭咏春所出的《宋襄公论》一题,以工整秀丽的小楷书就全文,其笔法独特,见解之不同于流俗,让众人惊异。谭咏春在卷面上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襄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如是“仙骨”之赞,当然也包括了那一笔秀丽的楷书。据说,在东山学堂,当时毛泽东的行楷就被称为全校“两绝”之一。他受最崇拜的人物之一康有为影响,练习过一段时间的魏碑。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时,曾向表哥文咏昌借过一套《新民丛报》的合订本,他反复地仔细阅读。1912年,不到20岁的毛泽东写了一篇著名的《商鞅徙木立信论》。不仅其缜密的逻辑思维让人惊叹,其娟秀的书法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纵观全文,斗方格局,用笔不俗不媚,点画峻厚有力,结字宽阔方正而较随意。这正是当时轰轰烈烈的魏碑风骨在楷书中的影响。也就是在外家,毛泽东最先接触到唐朝僧人怀素的书法。怀素,长沙人氏,其书法笔走龙蛇,飞动圆转,神采飞扬,深深地吸引了毛泽东。在以后的日子里,怀素的书法一直对毛泽东影响很大。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还对怀素的《自叙帖》、《论书帖》、《苦笋帖》等帖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藏品中,有一方毛泽东少年时代用过的砚台,石质,长19厘米,宽12.5厘米,底面有条状凿痕,台面四周有四条阴刻条框,后端略凹,为磨墨之用,前端有一深1.8厘米的斜槽,为积水之用。
1913年春,20岁的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并入第一师范),学校有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袁仲谦、方维夏、王季范等一批国学和书法功底深厚的教师。学校十分关注学生的书法习字并提出了书法“宜习隋碑”,因为隋碑上承六朝之精妙,下开唐代之风仪。毛泽东在这里学习几年,颇得书道之真谛,书法之功大有长进,为今后书艺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在第一师范,对毛泽东影响颇大的另一位人物是他另一位老师孙俍工。孙俍工比毛泽东其实还小一个月,但他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的讲课将不是他班上的毛泽东吸引过来。两人相识后,毛泽东便被孙俍工端秀遒劲的字迹所深深吸引。孙俍工曾对毛泽东说:“你现在的字是才气有余,功力不足咧!润芝,还是要从练好楷书开始。楷书是基础。基础打不牢,怎能写好行书呢?打个比方:楷如站,行如走,草如跑,你站不稳,怎么能走和跑呢?”毛泽东果然听从了孙俍工的劝告,临起楷书字帖来。他平日给朋友写信,都是一丝不苟的楷体。
之后,毛泽东将喜爱的行书与楷体相结合,习上了行楷。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藏一件1916年7月25日写给萧子升的信,信中准确预言到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及战后中美贸易往来。信中写道: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励以待日本。愚意此刻非彼用武之时,欧洲非彼用武之地。彼之时,乃十年以后;其地,则太平洋耳。日美战争之说,传之已久。十年之后,中国兴会稽之师,彼则仗同袍之义,吾攻其陆,彼攻其海。既服三岛,东西两共和国亲和接近,欢然为经济食货之献酬,斯亦千载之大业已。
与这封信一样,毛泽东1915年9月6日写给萧子升的信整幅作品为小字行楷,它既有楷书的端庄典雅,通篇整齐严正;同时又兼行书的流畅飞动。字体修长,用笔劲健。多藏头护尾,中锋为主,结体亦方中有圆,方圆结合。运笔多见笔断意连,断而却连,连而又断,妙趣盎然。整幅作品紧凑茂密、满纸跃动,如千军万马列阵,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待令进发。字字疏宕新颖,拙中见巧,是一幅极为难得的神品,可以与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任何一位大家的小字媲美。它是毛泽东书法作品中的第一座丰碑,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小字行楷的典范。
革命战争中的书法家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书写的大量诗词和题词,是战斗的檄文,前进的号角;就是他书写的书信,也是充满革命思想的光辉篇章,为革命战争中而书。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战争中的书法家。
在中央档案馆珍藏有毛泽东的书法墨迹几万件,其中包含革命战争中留下的9600件,这些墨迹大多是起草的文件、撰写的书稿、题写的批示、题词、诗赋等。在20世纪30年代,尚在江西和福建作调查的毛泽东,对文房四宝就特别看重,他曾开玩笑说:“我要用我的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的四大家族!”据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回忆,毛泽东在红军时期的艰苦环境中仍坚持习帖练字。他对警卫员说,我到哪里,不吃饭不洗脚也要把文房四宝摆好,我好工作和学习。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对书法上有同样爱好的贺子珍说:“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炼,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临帖要发挥。”他还说,“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完全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信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否定了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那8个笔走龙蛇的手体,至今仍是无数人鼓舞自己的座右铭。
长征时期,毛泽东和部队路过贵州遵义的娄山关时,一石碑刻“娄山关”3个大字,吸引他停步观赏良久。他称赞3个字写得苍劲有力,工匠石刻也十分精美。他反复揣摩,并用手沿着石刻的笔画临摹运笔,感叹道“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呵”!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就在这个时候,他挥笔填写了《沁园春·雪》一词,以鼓励士气。诗墨写在两页红界信笺上,共15行。毛泽东笔势飞动,迅疾便捷,但字字独立,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脱尽剑拔弩张之势,却筋骨老健,艳美洒落,结字小疏,字间多不连,但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重奇轻之笔,无欹斜取势之墨,如百侣少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漫步缓行于湘江之岸,却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字字润美,飞逸奇雄,骖鸾跨鹤,飘飘欲飞。此幅作品圆笔兼用方笔,藏锋为主,兼施露锋,结体用笔潇洒古淡,极尽江左风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处处含蓄,耐人寻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几与字间空白相当,结体用笔外柔内刚,“标拔志气,辅藻情灵”。全幅100多个字,笔势和墨色随着书情而变化,时而高昂,时而舒缓,使整幅书作气韵贯通又结构完美。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临行前,毛泽东将《沁园春·雪》赠与柳亚子,并在重庆发表。《沁园春·雪》手迹在重庆的发表所引起的轰动和这一诗墨雄浑劲健的书风所倾倒的万千墨友,除了拉开毛泽东的正义之师和蒋介石军队决战的总帷幕外,也宣示了“风流人物”和“只识弯弓”者的分野。这是一篇谋章布白独出机杼的诗墨,整幅作品豪气吞海,雄峻超逸。纵观全貌,戈戟森然,如旌旗猎猎。
1937年1月30日,为徐特立60岁生日,毛泽东写信祝贺,信中对徐老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对他的革命气节十分赞颂,并表示徐老永远是自己的老师,号召全党同志向他学习。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写下《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针对党内存在的学风问题。在文中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
1942年4月,抗日战争进入反攻时期,毛泽东为《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3周年题写4个大字:“准备反攻”。“准”字用笔竖如大刀,横似长戟,“攻”字像奋力扑向敌阵的勇士,中间两字坚定沉着,胜利在握,神似毛泽东在指挥八路军投入战斗。为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发布动员令,激励人心,斗志冲天。同年,毛泽东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读”,勉励干部密切联系群众。
1944年8月,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写了《为人民服务》一文。 “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宗旨高度概括语言,还被选入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成为教育下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和少先队员的有力思想武器。同年,毛泽东题词“力求进步”,要求干部提高马列主义思想水平。
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撰写了大量的新闻作品,以新华社的名义刊播。最著名的当属《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既是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范本,也是精美的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的巅峰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书法意态从容,恣性任情,随意挥洒,皆成妙品,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新中国刚建立,傅连暲找到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王鹤滨,想请百忙中的毛泽东为北京医院题写院匾。毛泽东满口应承,动笔写了3张“北京医院”横幅,挑出两张供医院选用。
1952年,毛泽东的塾师毛宇居受家乡之托,请毛泽东为韶山小学题写校名。毛泽东欣然答允,并出主意说:以后学校要发展,办中学、办大学,反正都是学校,还是题“韶山学校”吧。写了几张,有横的、有竖的,供挑选。他题完后还说,办好教育,需要有多方面的人出力,我题写校名,也算是出一份力吧。1958年,毛泽东又为湘乡东山学校、湘潭大学题写了校名。毛泽东生前题字和题词范围很广,涵盖了报纸、刊物、书籍、校名、厂名、某一建筑、某一工程、名胜、纪念碑、墓碑等。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学生办的《青锋》壁报,毛泽东不因其小而欣然命笔。
1952年11月,毛泽东的老师李漱清、同学邹普勋来中南海作客。临走,邹普勋拿出一本《社会发展简史》要请毛泽东题字。毛泽东笑着说:“你们又不是不晓得写字,要我写什么?“李漱清插言道:“想借你的御笔写嘛!”毛泽东仍笑而却之。后来周普勋说:你题字的这本书将要送给那个“曾为你写汇报材料的伢子唐照存”。毛泽东一听,欣然命笔“邹普勋赠给唐照存,嘱毛泽东书”。毛泽东题字是非常认真的。1964年7月,他给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去信,要他用新写的“湖南日报”更换早前写的“新湖南日报”。并说,如不可用,退回重写。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了一方非常珍贵的雕花砚,是齐白石赠与毛泽东的,这也是毛泽东的砚台中最珍贵的。产自湖南的花岗岩石砚,呈不规则长方形,四角稍圆,最长为24.8厘米,最宽为15.5厘米,厚2厘米,石质坚硬,发墨快而滋润。砚台右侧有齐白石雕刻的一行小字:“片真老空石也是吾子孙不得与人乙酉八十五岁齐白石记于京华铁栅屋。”齐白石与毛泽东都是湘潭人,比毛泽东年长29岁,每年生日,他都能收到毛泽东送给他的礼品,最后他也把自己最为珍爱的砚台送给了毛泽东。这块砚台,齐白石已使用40多年,非常喜爱,所以才在砚台右侧,刻下了“不得与人”的嘱咐,但他却违背自己定下的规矩,把砚台送给了毛泽东。
1955年6月9日,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与崇敬。
毛泽东并非随便为人题字的,他有他一套规矩:做事以事论,私交以私交论,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毛泽东与周世钊可谓挚友,交往60余年。1955年,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的周世钊请毛泽东题词,毛泽东则以“等一等再讲”相辞,“未能应命”。
1967年12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写信给周恩来、“中央文革小组”,请毛泽东为新落成的“韶山车站”和“毛泽东塑像”题词。毛泽东对“大树特树”和“绝对权威”之说十分反感,作了6点批字,其中一条就是:“我们不要题字”。
毛泽东书法作品点线构筑起丰富多彩的意境,既有书法文字本身内容的思想意境,又有书法艺术的笔墨意境,而且两种意境水乳交融完美一体。
毛泽东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一直使用一方铜墨盒,该墨盒呈黄色,纵10.5厘米,横10.5厘米,高3.8厘米,重905克,正方形有盖,盖面刻有王寿彭恭録楷体:“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的铭文。此墨盒现藏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
中国书法还讲究韵律,韵律主要表现为线条的轻重疾缓节奏,线条用墨的浓淡润燥变换,字形的大小上下交错,字行距离的疏密变化。毛泽东书法对韵律十分讲究。1960年代初期,毛泽东书写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线条坚实灵秀,用墨润枯相宜,用笔以疾兼徐,产生一种动态的美,一种舒畅淋漓的节奏,一种兴奋激昂的韵致。
湖湘文化的奉献精神体现在牺牲自我,成就人民。翻开历史画卷,20世纪的中国历次重大变革,都有无数的湖南人饮弹喋血。在国家衰弱,民众生活于水火之中的背景下成长的毛泽东血液中自然流淌着人民的基因。1963年11月17日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墨迹7字,字字笔酣墨饱,意境高远,大有决一死战,不治好海河决不罢休的冲天气概。观赏这幅作品好似给人展示出一幅千军万马战海河的宏伟情景,又给人以振奋激昂挥臂拼搏的力量。
湖湘文化具有汇合百家、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毛泽东不仅在思想上深受影响,提出过著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书法中也是博采众家之长。毛泽东特别欣赏郭沫若和舒同的书法,经常拿来研究。特别是舒同,毛泽东曾对他说:“我喜欢收藏你的字。有人说舒体字是‘七分半书’,即楷、行、草、隶、篆各取一分,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也有的书法家评价你的字体风韵是‘沉雄峭拔,恣肆中见逸气,忽似壮士如牛,筋骨涌现。’这些我都同意。”他还打趣的称舒同为“马背上的书法家”。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更多的阅读法帖,1949年他出访苏联,也将《三希堂法帖》带在身边,随时观赏。1955年开始,他指示身边工作人员只要发现有名家字帖,就给他买回。1955年,毛泽东得知黄炎培处有一本王羲之真迹,便借了过来,约定一月归还。这一个月里,毛泽东真是抓紧时间,手不释卷,时而对着墨迹琢磨,时而动手临摹,练到兴头时,吃饭也叫不应。毕竟是晋人真迹非常珍贵,借出刚一周,黄炎培就打电话到毛泽东卫士值班室催还。毛泽东不高兴了,说到一个月不还,我失信;不到一个月催讨,他们失信,谁失信都不好。足足临习了一个月,毛泽东才小心翼翼把王羲之真迹用木板夹好,嘱咐卫士零点前必须送到。
毛泽东的笔墨作品中还有一份体现了伟人对于普通群众的关爱之情。1956年的一天下午,毛泽东乘专列去外地视察,车刚启动,毛泽东在车上客厅里问道:“今天礼拜六,你们中有没有约会的?”专列服务员姚淑贤不好意思轻声回答:“我约了男朋友到中山公园门口等。”毛泽东急了,说:“你通知他了吗?”“没有。”“你就连个电话也没有打?”“我们只要接受了任务就不能对外人说了。”毛泽东沉吟了一下说:“我给你写个东西,你拿回去交给他,再把失约的原因讲给他听……”说着,他便伏案写了四句古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踌躇。”因为中央警卫局有规定凡带字的东西不许外带。毛泽东打趣说:“你为什么那么老实?藏起来,带给他。”于是这幅充满父爱之情的硬笔书作便被“带”了出来。
毛泽东一生中只用过铅笔和毛笔,但正是这小小的笔杆却书写出新中国的美好篇章。翰墨著春秋,大笔写乾坤,大海浪静,高山仰止。⊙
从临帖到小字行楷的典范
毛泽东8岁开始入私塾读书,一直到13岁,先后在韶山冲南岸、关公桥、桥头湾、井湾里等私塾就读,塾师邹春培,毛润生、毛宇居、毛简臣、周少希、毛麓钟等人,均为饱学之士,有相当的翰墨功夫。在私塾里,课读和临帖是基本功课。在严师的悉心指导下,少年毛泽东对临帖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初学欧阳洵,继学钱南园,每有进步,均得先生褒奖。13岁辍学后,白天下地干活,晚间用毛笔为父亲记账,练就了一手漂亮的小楷。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是湘乡棠佳阁人。外家是个大家族,甚有文化底蕴,家藏历朝名家法帖。毛泽东读书写字深得文家指点。尤其是大他9岁的表兄文运昌和二舅文玉钦,古文书法皆佳,对毛泽东悉心教诲。文玉钦还特别抄了一卷家范箴言,让毛泽东课读临摹。毛泽东最早接触的名人范本,当属文家所藏。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毛泽东最早墨迹,是他16岁时写的一张还书便条。其笔墨功夫,已初露端倪。
1910年秋,16岁的毛泽东来到湘乡县东山小学堂求学。在东山学堂,毛泽东书法长进很快。在一次作文中,毛泽东就国文老师谭咏春所出的《宋襄公论》一题,以工整秀丽的小楷书就全文,其笔法独特,见解之不同于流俗,让众人惊异。谭咏春在卷面上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襄观气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如是“仙骨”之赞,当然也包括了那一笔秀丽的楷书。据说,在东山学堂,当时毛泽东的行楷就被称为全校“两绝”之一。他受最崇拜的人物之一康有为影响,练习过一段时间的魏碑。
毛泽东在东山学堂时,曾向表哥文咏昌借过一套《新民丛报》的合订本,他反复地仔细阅读。1912年,不到20岁的毛泽东写了一篇著名的《商鞅徙木立信论》。不仅其缜密的逻辑思维让人惊叹,其娟秀的书法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纵观全文,斗方格局,用笔不俗不媚,点画峻厚有力,结字宽阔方正而较随意。这正是当时轰轰烈烈的魏碑风骨在楷书中的影响。也就是在外家,毛泽东最先接触到唐朝僧人怀素的书法。怀素,长沙人氏,其书法笔走龙蛇,飞动圆转,神采飞扬,深深地吸引了毛泽东。在以后的日子里,怀素的书法一直对毛泽东影响很大。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还对怀素的《自叙帖》、《论书帖》、《苦笋帖》等帖百读不厌,爱不释手。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的藏品中,有一方毛泽东少年时代用过的砚台,石质,长19厘米,宽12.5厘米,底面有条状凿痕,台面四周有四条阴刻条框,后端略凹,为磨墨之用,前端有一深1.8厘米的斜槽,为积水之用。
1913年春,20岁的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后并入第一师范),学校有杨昌济、徐特立、黎锦熙、袁仲谦、方维夏、王季范等一批国学和书法功底深厚的教师。学校十分关注学生的书法习字并提出了书法“宜习隋碑”,因为隋碑上承六朝之精妙,下开唐代之风仪。毛泽东在这里学习几年,颇得书道之真谛,书法之功大有长进,为今后书艺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在第一师范,对毛泽东影响颇大的另一位人物是他另一位老师孙俍工。孙俍工比毛泽东其实还小一个月,但他旁征博引、妙趣横生的讲课将不是他班上的毛泽东吸引过来。两人相识后,毛泽东便被孙俍工端秀遒劲的字迹所深深吸引。孙俍工曾对毛泽东说:“你现在的字是才气有余,功力不足咧!润芝,还是要从练好楷书开始。楷书是基础。基础打不牢,怎能写好行书呢?打个比方:楷如站,行如走,草如跑,你站不稳,怎么能走和跑呢?”毛泽东果然听从了孙俍工的劝告,临起楷书字帖来。他平日给朋友写信,都是一丝不苟的楷体。
之后,毛泽东将喜爱的行书与楷体相结合,习上了行楷。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藏一件1916年7月25日写给萧子升的信,信中准确预言到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及战后中美贸易往来。信中写道: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励以待日本。愚意此刻非彼用武之时,欧洲非彼用武之地。彼之时,乃十年以后;其地,则太平洋耳。日美战争之说,传之已久。十年之后,中国兴会稽之师,彼则仗同袍之义,吾攻其陆,彼攻其海。既服三岛,东西两共和国亲和接近,欢然为经济食货之献酬,斯亦千载之大业已。
与这封信一样,毛泽东1915年9月6日写给萧子升的信整幅作品为小字行楷,它既有楷书的端庄典雅,通篇整齐严正;同时又兼行书的流畅飞动。字体修长,用笔劲健。多藏头护尾,中锋为主,结体亦方中有圆,方圆结合。运笔多见笔断意连,断而却连,连而又断,妙趣盎然。整幅作品紧凑茂密、满纸跃动,如千军万马列阵,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待令进发。字字疏宕新颖,拙中见巧,是一幅极为难得的神品,可以与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任何一位大家的小字媲美。它是毛泽东书法作品中的第一座丰碑,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小字行楷的典范。
革命战争中的书法家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书写的大量诗词和题词,是战斗的檄文,前进的号角;就是他书写的书信,也是充满革命思想的光辉篇章,为革命战争中而书。他的确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战争中的书法家。
在中央档案馆珍藏有毛泽东的书法墨迹几万件,其中包含革命战争中留下的9600件,这些墨迹大多是起草的文件、撰写的书稿、题写的批示、题词、诗赋等。在20世纪30年代,尚在江西和福建作调查的毛泽东,对文房四宝就特别看重,他曾开玩笑说:“我要用我的文房四宝打败国民党的四大家族!”据毛泽东的警卫员陈昌奉回忆,毛泽东在红军时期的艰苦环境中仍坚持习帖练字。他对警卫员说,我到哪里,不吃饭不洗脚也要把文房四宝摆好,我好工作和学习。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对书法上有同样爱好的贺子珍说:“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炼,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临帖要发挥。”他还说,“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完全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
1930年1月5日,毛泽东给林彪的信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否定了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悲观思想。那8个笔走龙蛇的手体,至今仍是无数人鼓舞自己的座右铭。
长征时期,毛泽东和部队路过贵州遵义的娄山关时,一石碑刻“娄山关”3个大字,吸引他停步观赏良久。他称赞3个字写得苍劲有力,工匠石刻也十分精美。他反复揣摩,并用手沿着石刻的笔画临摹运笔,感叹道“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呵”!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就在这个时候,他挥笔填写了《沁园春·雪》一词,以鼓励士气。诗墨写在两页红界信笺上,共15行。毛泽东笔势飞动,迅疾便捷,但字字独立,整篇冲和淡雅,疏朗流畅,字字珠玉,起下承上,左顾右盼,尽得自然之美;脱尽剑拔弩张之势,却筋骨老健,艳美洒落,结字小疏,字间多不连,但气脉通畅,墨润有余,瘠肥合宜,无奇大奇小之字,无奇重奇轻之笔,无欹斜取势之墨,如百侣少年,风华正茂,风度翩翩,漫步缓行于湘江之岸,却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字字润美,飞逸奇雄,骖鸾跨鹤,飘飘欲飞。此幅作品圆笔兼用方笔,藏锋为主,兼施露锋,结体用笔潇洒古淡,极尽江左风流,囊括北碑筋骨,精能疏淡,典雅悠然,处处含蓄,耐人寻味。布局疏密有致,有行无列,行间紧密,几与字间空白相当,结体用笔外柔内刚,“标拔志气,辅藻情灵”。全幅100多个字,笔势和墨色随着书情而变化,时而高昂,时而舒缓,使整幅书作气韵贯通又结构完美。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了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临行前,毛泽东将《沁园春·雪》赠与柳亚子,并在重庆发表。《沁园春·雪》手迹在重庆的发表所引起的轰动和这一诗墨雄浑劲健的书风所倾倒的万千墨友,除了拉开毛泽东的正义之师和蒋介石军队决战的总帷幕外,也宣示了“风流人物”和“只识弯弓”者的分野。这是一篇谋章布白独出机杼的诗墨,整幅作品豪气吞海,雄峻超逸。纵观全貌,戈戟森然,如旌旗猎猎。
1937年1月30日,为徐特立60岁生日,毛泽东写信祝贺,信中对徐老给予高度评价,特别是对他的革命气节十分赞颂,并表示徐老永远是自己的老师,号召全党同志向他学习。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写下《改造我们的学习》,主要针对党内存在的学风问题。在文中号召全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主观主义。
1942年4月,抗日战争进入反攻时期,毛泽东为《八路军军政杂志》创刊3周年题写4个大字:“准备反攻”。“准”字用笔竖如大刀,横似长戟,“攻”字像奋力扑向敌阵的勇士,中间两字坚定沉着,胜利在握,神似毛泽东在指挥八路军投入战斗。为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发布动员令,激励人心,斗志冲天。同年,毛泽东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读”,勉励干部密切联系群众。
1944年8月,毛泽东为纪念张思德写了《为人民服务》一文。 “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宗旨高度概括语言,还被选入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成为教育下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和少先队员的有力思想武器。同年,毛泽东题词“力求进步”,要求干部提高马列主义思想水平。
在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撰写了大量的新闻作品,以新华社的名义刊播。最著名的当属《我三十万大军 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既是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范本,也是精美的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的巅峰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书法意态从容,恣性任情,随意挥洒,皆成妙品,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新中国刚建立,傅连暲找到毛泽东的保健医生王鹤滨,想请百忙中的毛泽东为北京医院题写院匾。毛泽东满口应承,动笔写了3张“北京医院”横幅,挑出两张供医院选用。
1952年,毛泽东的塾师毛宇居受家乡之托,请毛泽东为韶山小学题写校名。毛泽东欣然答允,并出主意说:以后学校要发展,办中学、办大学,反正都是学校,还是题“韶山学校”吧。写了几张,有横的、有竖的,供挑选。他题完后还说,办好教育,需要有多方面的人出力,我题写校名,也算是出一份力吧。1958年,毛泽东又为湘乡东山学校、湘潭大学题写了校名。毛泽东生前题字和题词范围很广,涵盖了报纸、刊物、书籍、校名、厂名、某一建筑、某一工程、名胜、纪念碑、墓碑等。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学生办的《青锋》壁报,毛泽东不因其小而欣然命笔。
1952年11月,毛泽东的老师李漱清、同学邹普勋来中南海作客。临走,邹普勋拿出一本《社会发展简史》要请毛泽东题字。毛泽东笑着说:“你们又不是不晓得写字,要我写什么?“李漱清插言道:“想借你的御笔写嘛!”毛泽东仍笑而却之。后来周普勋说:你题字的这本书将要送给那个“曾为你写汇报材料的伢子唐照存”。毛泽东一听,欣然命笔“邹普勋赠给唐照存,嘱毛泽东书”。毛泽东题字是非常认真的。1964年7月,他给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去信,要他用新写的“湖南日报”更换早前写的“新湖南日报”。并说,如不可用,退回重写。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珍藏了一方非常珍贵的雕花砚,是齐白石赠与毛泽东的,这也是毛泽东的砚台中最珍贵的。产自湖南的花岗岩石砚,呈不规则长方形,四角稍圆,最长为24.8厘米,最宽为15.5厘米,厚2厘米,石质坚硬,发墨快而滋润。砚台右侧有齐白石雕刻的一行小字:“片真老空石也是吾子孙不得与人乙酉八十五岁齐白石记于京华铁栅屋。”齐白石与毛泽东都是湘潭人,比毛泽东年长29岁,每年生日,他都能收到毛泽东送给他的礼品,最后他也把自己最为珍爱的砚台送给了毛泽东。这块砚台,齐白石已使用40多年,非常喜爱,所以才在砚台右侧,刻下了“不得与人”的嘱咐,但他却违背自己定下的规矩,把砚台送给了毛泽东。
1955年6月9日,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表达了对革命先烈的怀念与崇敬。
毛泽东并非随便为人题字的,他有他一套规矩:做事以事论,私交以私交论,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毛泽东与周世钊可谓挚友,交往60余年。1955年,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的周世钊请毛泽东题词,毛泽东则以“等一等再讲”相辞,“未能应命”。
1967年12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写信给周恩来、“中央文革小组”,请毛泽东为新落成的“韶山车站”和“毛泽东塑像”题词。毛泽东对“大树特树”和“绝对权威”之说十分反感,作了6点批字,其中一条就是:“我们不要题字”。
毛泽东书法作品点线构筑起丰富多彩的意境,既有书法文字本身内容的思想意境,又有书法艺术的笔墨意境,而且两种意境水乳交融完美一体。
毛泽东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一直使用一方铜墨盒,该墨盒呈黄色,纵10.5厘米,横10.5厘米,高3.8厘米,重905克,正方形有盖,盖面刻有王寿彭恭録楷体:“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的铭文。此墨盒现藏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
中国书法还讲究韵律,韵律主要表现为线条的轻重疾缓节奏,线条用墨的浓淡润燥变换,字形的大小上下交错,字行距离的疏密变化。毛泽东书法对韵律十分讲究。1960年代初期,毛泽东书写李白的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线条坚实灵秀,用墨润枯相宜,用笔以疾兼徐,产生一种动态的美,一种舒畅淋漓的节奏,一种兴奋激昂的韵致。
湖湘文化的奉献精神体现在牺牲自我,成就人民。翻开历史画卷,20世纪的中国历次重大变革,都有无数的湖南人饮弹喋血。在国家衰弱,民众生活于水火之中的背景下成长的毛泽东血液中自然流淌着人民的基因。1963年11月17日毛泽东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墨迹7字,字字笔酣墨饱,意境高远,大有决一死战,不治好海河决不罢休的冲天气概。观赏这幅作品好似给人展示出一幅千军万马战海河的宏伟情景,又给人以振奋激昂挥臂拼搏的力量。
湖湘文化具有汇合百家、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毛泽东不仅在思想上深受影响,提出过著名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书法中也是博采众家之长。毛泽东特别欣赏郭沫若和舒同的书法,经常拿来研究。特别是舒同,毛泽东曾对他说:“我喜欢收藏你的字。有人说舒体字是‘七分半书’,即楷、行、草、隶、篆各取一分,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也有的书法家评价你的字体风韵是‘沉雄峭拔,恣肆中见逸气,忽似壮士如牛,筋骨涌现。’这些我都同意。”他还打趣的称舒同为“马背上的书法家”。
全国解放后,毛泽东更多的阅读法帖,1949年他出访苏联,也将《三希堂法帖》带在身边,随时观赏。1955年开始,他指示身边工作人员只要发现有名家字帖,就给他买回。1955年,毛泽东得知黄炎培处有一本王羲之真迹,便借了过来,约定一月归还。这一个月里,毛泽东真是抓紧时间,手不释卷,时而对着墨迹琢磨,时而动手临摹,练到兴头时,吃饭也叫不应。毕竟是晋人真迹非常珍贵,借出刚一周,黄炎培就打电话到毛泽东卫士值班室催还。毛泽东不高兴了,说到一个月不还,我失信;不到一个月催讨,他们失信,谁失信都不好。足足临习了一个月,毛泽东才小心翼翼把王羲之真迹用木板夹好,嘱咐卫士零点前必须送到。
毛泽东的笔墨作品中还有一份体现了伟人对于普通群众的关爱之情。1956年的一天下午,毛泽东乘专列去外地视察,车刚启动,毛泽东在车上客厅里问道:“今天礼拜六,你们中有没有约会的?”专列服务员姚淑贤不好意思轻声回答:“我约了男朋友到中山公园门口等。”毛泽东急了,说:“你通知他了吗?”“没有。”“你就连个电话也没有打?”“我们只要接受了任务就不能对外人说了。”毛泽东沉吟了一下说:“我给你写个东西,你拿回去交给他,再把失约的原因讲给他听……”说着,他便伏案写了四句古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踌躇。”因为中央警卫局有规定凡带字的东西不许外带。毛泽东打趣说:“你为什么那么老实?藏起来,带给他。”于是这幅充满父爱之情的硬笔书作便被“带”了出来。
毛泽东一生中只用过铅笔和毛笔,但正是这小小的笔杆却书写出新中国的美好篇章。翰墨著春秋,大笔写乾坤,大海浪静,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