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语文核心内涵聚焦于“语言建構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武汉市江汉区小学语文尝试构建“三立”作文课程体系,勇于实证研究,淬“三立”文化,炼语文学科素养。
如图所示,“三立”作文旨在立德尚美、立言启智、立行修为,倡导在不同的文化场域下,学生能多角度思考,真性情表达,达到正于言、敏于思、慧于文。
立德尚美——蒙以养正,文以化人
学生的启蒙开智,都应为了涵养正气这一根本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的审美情操,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三立”作文对话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诚信、文明、和谐等价值导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蒙以养正,立德树人
《祖国在我心中》是写演讲稿,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多角度思考,关注演讲稿“结合具体材料表达情感”的表达特点, 激发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谈到“祖国”,学生会谈到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灿烂文明等令人骄傲自豪的层面,高大上的赞歌,离学生生活很远,不接地气。为了把“祖国”这个大的题材拉近到学生身边,教师精心选材,播放CCTV对市民关于爱国的采访片段,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祖国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从未离开。不同的人在谈这个话题时,角度不同。”心系国家大事是爱国,帮助他人、做好本职工作、文明行为、改变污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也是把祖国放在了心中。
爱国在学生心中落地,物化成具体的行为。“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你都可以给予他人,却唯有热爱是很难给予的。”热爱祖国,对祖国有深厚感情,这是公民起码的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从文化凝聚和情感激发的角度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2.文以化人,精神新生
《见字如面——写致歉信》,“信件”是“见字如面”的支点,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写信人的情感。以“致歉信”为切入点,文字的魅力除了打动人心,更能让学生感悟表达过程中的解读重点:正视“致歉”,从致歉中品出真意,以信立人。教学中,师生读信、写信,反思、改变,既承袭传统文化的风骨,又带有面向世界的开明。
教学中教师用温馨歌曲建立情感共鸣,用俗人真事唤起写作兴趣,用名人经典触发真实情感,用智慧思辨澄明生活难题。一封封致歉信承载着美好的情感——理解、包容、责任、担当、勇气、诚信、感恩、友善……见字如面,文如其人,致歉凝在笔尖,温情拨动心弦,和美浓成诗篇。“文以化人”,一次作文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更有趣致,充满教育味、语文味、儿童味、生活味,让学生成为负责任的言语者和思考者。
立言启智——立足语言,达于思维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始终强调“写作永远是思想情感的表达与交流”。薛法根老师指出作文教学两大关注点:思考力、表达力。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到“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还有专家指出,语文最关键的能力就是基于语言运用的思维品质的形成与提升。“三立”作文立足语言,达于思维。
1.从“基于文本”到“基于人本”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艺术为生命的表现。”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作者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作文是学生表达对世界的发现,是学生介入生活时表达对生活的见解。引导学生生命体验与表达,解开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情感纠结,解决一个又一个思想困惑,获得一次次生命体悟,助推学生形成坚韧不拔的毅力、善感深思的智性以及执守求实的理性精神。此乃“三立”作文之使命担当。
如诉求作文《弟弟妹妹来了》,“二胎政策”的启动关系到千家万户,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二胎话题对学生而言,有喜有忧。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教师关注学生的精神困惑,找到触及他们灵魂深处的作文生发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教师提供若干数据及分析,高度重视对社会事件的解读和引导,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角度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准确的视角、清晰的思维方式以及正确的价值判断,不露痕迹地把他们作文成长需要的写作技能(记叙、抒情、议论等)巧妙地融入其中。
感性的素材促发理性的思考,学生深层次思考,为自己的观点立场找准立足点,文字表达真实有力度,发自肺腑。课末教师结语:“弟弟妹妹来了,几分欢喜几分忧。无论你身在何方,总有人在你身旁,陪伴你成长,给予你温暖,它就是家。每个小家幸福了,我们这个大家就幸福了。今后面对生活的种种,希望你们像今天这样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幸福、快乐!”师生对话于理性中传递情感,于情感中凝练理性。学生学会思辨,表达更有深度。在语言运用表达思想的语境里,传递有益于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养成健全人格。
2.从“关注话题”到“关注语境”
“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唯在理真情切而意达”(叶圣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才能产生真实的言语交流。真实的语境是习作真正重要的“潜在的动机资源”,是写作活动启动、推进、完成的最根本动力。
真实的习作情境是接近或等同于真实生活的“情境”。习作《舌尖上的味道》设计了“吃友协会”这个情境,激发写作欲望,从招募新会员,让学生喊出美食名称,唤起美食记忆,到“采访”会员,话美食,说吃相;从“会长”分享自己的美食经历,到引导会员自述美食故事,拓宽思维空间,引发多层次多视角思维,个性化思考与写作;从对优秀会员精巧选材的赞美到鼓励评价习作,将其聘请为专栏作家,请会员加入协会QQ群发表大作……学生在课堂上打开记忆阀门,感受点滴生活,从舌尖上的“尝”到心尖的“品”,那些经历美食的片断成了孩子们头脑中最现实、最活跃的画面。 “舌尖的享受”与“心间的感受”相互融合,通过“多角度思考”与“真性情表达”,细细品尝食物背后的味道,将蕴藏在生活中最平实质朴的期许与情感记于笔尖,留下值得思考的生活的滋味。
关注思维,习作更有质地。《舌尖上的味道》不仅触动了孩子们的味觉,更释放了藏在万千美食中的浓浓人情味……让孩子们带上一颗慧心,巧妙挖掘真实语境的“泉眼”,学生自然笔随心动。
立行修为——差异开发, 供给生活
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2016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热点前瞻》一文提出“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特别强调要“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三立”作文扎根儿童真实生活,服务儿童当下生活,改善儿童未来生活。
1.接轨生活,适性而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真正的习作是无技巧的再现生活。”(巴金语)对学生而言,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问题与事件,“发现”和“利用”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作文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差异需求,扎根“内需”,促其“内生”,引领回归写作的原点——自我表达,与人交流,让作文为满足生活所需服务,并积极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如研学作文《旅游攻略》,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到来,个性化旅游全方面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更希望提供食住行娱购多方位信息。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结合学生已有的旅游经验,指导学生制定可行的旅游攻略。链接生活、引导生活,服务生活。
教学中,教师通过互联网推送“旅游达人”不同形式的旅游攻略:以旅游时间为序,安排不同游玩内容的范例;以旅游各要素分类,统筹安排旅游目的地的策划范例;从旅游真实感受出发的游玩项目推荐等。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在制定旅游攻略时,遇到的哪些困难能从范例中获得帮助?及时地帮助学生准確掌握写作特点和方法。同时,教师设计了一份即时评价清单,涉及四个评价要素,即旅游攻略是否短小精炼、攻略中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表现出了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是否表达了个性体验。
这份清单既指导学生作文,又利于修改作文。将必要的写作技巧训练有机地融入学习过程中,引导情感向度、抵达思想深度、提升思维力度与写作高度,增强写作的实效性。学生学写旅游攻略,真实反映生活,呼应社会生活,激发学生体验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感,是语文教学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真实表现。
2.善用平台,差异开发
“三立”作文课程积极探索利用网络优势教学,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和写作环境,让教学渠道更加开放,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以《旅游攻略》《弟弟妹妹来了》为例。
把握学情,追求实效。教师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学情,课前都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学生直面问题,做出真实选择。问卷产生的数据迅速呈现, 鲜活、直接、具有说服力。教师对不同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关联,捕捉学情,以学定教。
推送资源,追求高效。教师都围绕习作主题,把相关的资源(文本、图片、课件、微视频等)放到平板中,学生积极主动观察、分析、比较、选择资源,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促进各种作文素材间的相互联通,启迪思维,探究新知,拓宽视野,“写真实的事”“用自己的话写”“原原本本地写”“主动地写”。利用一个平台,就能高效地达成各种教学目的。
适时指导,追求有效。网络空间搭建了孩子自由表达的舞台,学生热衷在网上分享成长的烦恼与喜悦,更主动自由地参与到写作中。习作呈现出诗歌、书信、建议书、记叙文等多种文体,手写文稿、键盘输入、拍照录入等多种书写方式,信息功能提高了写作效率。作文方法指导藏在“评讲”里,教师整体对比四篇学生习作,指出“大家观点不同,但都真实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表达形式也各不相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将当下激励与长远谋划深层次结合起来,使学生带着持久的热情参与学习过程,提升作文品质。
多元评价,追求成效。“三立”作文网络多元评价树立全程评价观念,时时评价,全程激励,评价学生认识生活、描绘生活的过程,评价学生作文体验、修改文章的过程。这种评价及时、多元、开放,评价者更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旅游攻略》中,各科老师、家长、同学通过网络参与评价,彼此欣赏,收获成功。如黄欣同学把以《帝都,“朕来了”!》为题的“攻略”发布到网上后,大家纷纷留言:“题目有穿越感,好霸气。”“攻略条理清晰,人文情感突出,很有吸引力。”“看了攻略,准备明天就‘起驾’。”“攻略实用、有参考性,让我充满了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景点安排丰富,时间安排比较合理,但出行方式可以更具体一点,特色景点可以介绍得更详细一点。”虽然这些评价主体多元(数学老师、家长、学生、网友),但对作品的文字、结构、内容的亮点和不足分析具体明确,作文修改更有针对性。
“三立”作文“求真”,站在儿童视角,实事求是,发展儿童素养,提高习作教学的“附加值”。“三立”作文“归真”,向生活渗透,向社会拓展,向所有蕴含真、善、美的文化领域开放,促进学生主动、充分、自由并富有创意地学习,用真诚的童心童言记录真实的童年,在书写生活中感受道德的美好、学科的意义。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 陈殷
如图所示,“三立”作文旨在立德尚美、立言启智、立行修为,倡导在不同的文化场域下,学生能多角度思考,真性情表达,达到正于言、敏于思、慧于文。
立德尚美——蒙以养正,文以化人
学生的启蒙开智,都应为了涵养正气这一根本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的审美情操,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三立”作文对话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诚信、文明、和谐等价值导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蒙以养正,立德树人
《祖国在我心中》是写演讲稿,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多角度思考,关注演讲稿“结合具体材料表达情感”的表达特点, 激发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谈到“祖国”,学生会谈到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灿烂文明等令人骄傲自豪的层面,高大上的赞歌,离学生生活很远,不接地气。为了把“祖国”这个大的题材拉近到学生身边,教师精心选材,播放CCTV对市民关于爱国的采访片段,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祖国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从未离开。不同的人在谈这个话题时,角度不同。”心系国家大事是爱国,帮助他人、做好本职工作、文明行为、改变污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也是把祖国放在了心中。
爱国在学生心中落地,物化成具体的行为。“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你都可以给予他人,却唯有热爱是很难给予的。”热爱祖国,对祖国有深厚感情,这是公民起码的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从文化凝聚和情感激发的角度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2.文以化人,精神新生
《见字如面——写致歉信》,“信件”是“见字如面”的支点,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写信人的情感。以“致歉信”为切入点,文字的魅力除了打动人心,更能让学生感悟表达过程中的解读重点:正视“致歉”,从致歉中品出真意,以信立人。教学中,师生读信、写信,反思、改变,既承袭传统文化的风骨,又带有面向世界的开明。
教学中教师用温馨歌曲建立情感共鸣,用俗人真事唤起写作兴趣,用名人经典触发真实情感,用智慧思辨澄明生活难题。一封封致歉信承载着美好的情感——理解、包容、责任、担当、勇气、诚信、感恩、友善……见字如面,文如其人,致歉凝在笔尖,温情拨动心弦,和美浓成诗篇。“文以化人”,一次作文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更有趣致,充满教育味、语文味、儿童味、生活味,让学生成为负责任的言语者和思考者。
立言启智——立足语言,达于思维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始终强调“写作永远是思想情感的表达与交流”。薛法根老师指出作文教学两大关注点:思考力、表达力。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到“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还有专家指出,语文最关键的能力就是基于语言运用的思维品质的形成与提升。“三立”作文立足语言,达于思维。
1.从“基于文本”到“基于人本”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艺术为生命的表现。”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作者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作文是学生表达对世界的发现,是学生介入生活时表达对生活的见解。引导学生生命体验与表达,解开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情感纠结,解决一个又一个思想困惑,获得一次次生命体悟,助推学生形成坚韧不拔的毅力、善感深思的智性以及执守求实的理性精神。此乃“三立”作文之使命担当。
如诉求作文《弟弟妹妹来了》,“二胎政策”的启动关系到千家万户,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二胎话题对学生而言,有喜有忧。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教师关注学生的精神困惑,找到触及他们灵魂深处的作文生发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教师提供若干数据及分析,高度重视对社会事件的解读和引导,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角度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准确的视角、清晰的思维方式以及正确的价值判断,不露痕迹地把他们作文成长需要的写作技能(记叙、抒情、议论等)巧妙地融入其中。
感性的素材促发理性的思考,学生深层次思考,为自己的观点立场找准立足点,文字表达真实有力度,发自肺腑。课末教师结语:“弟弟妹妹来了,几分欢喜几分忧。无论你身在何方,总有人在你身旁,陪伴你成长,给予你温暖,它就是家。每个小家幸福了,我们这个大家就幸福了。今后面对生活的种种,希望你们像今天这样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幸福、快乐!”师生对话于理性中传递情感,于情感中凝练理性。学生学会思辨,表达更有深度。在语言运用表达思想的语境里,传递有益于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养成健全人格。
2.从“关注话题”到“关注语境”
“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唯在理真情切而意达”(叶圣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才能产生真实的言语交流。真实的语境是习作真正重要的“潜在的动机资源”,是写作活动启动、推进、完成的最根本动力。
真实的习作情境是接近或等同于真实生活的“情境”。习作《舌尖上的味道》设计了“吃友协会”这个情境,激发写作欲望,从招募新会员,让学生喊出美食名称,唤起美食记忆,到“采访”会员,话美食,说吃相;从“会长”分享自己的美食经历,到引导会员自述美食故事,拓宽思维空间,引发多层次多视角思维,个性化思考与写作;从对优秀会员精巧选材的赞美到鼓励评价习作,将其聘请为专栏作家,请会员加入协会QQ群发表大作……学生在课堂上打开记忆阀门,感受点滴生活,从舌尖上的“尝”到心尖的“品”,那些经历美食的片断成了孩子们头脑中最现实、最活跃的画面。 “舌尖的享受”与“心间的感受”相互融合,通过“多角度思考”与“真性情表达”,细细品尝食物背后的味道,将蕴藏在生活中最平实质朴的期许与情感记于笔尖,留下值得思考的生活的滋味。
关注思维,习作更有质地。《舌尖上的味道》不仅触动了孩子们的味觉,更释放了藏在万千美食中的浓浓人情味……让孩子们带上一颗慧心,巧妙挖掘真实语境的“泉眼”,学生自然笔随心动。
立行修为——差异开发, 供给生活
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2016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热点前瞻》一文提出“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特别强调要“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三立”作文扎根儿童真实生活,服务儿童当下生活,改善儿童未来生活。
1.接轨生活,适性而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真正的习作是无技巧的再现生活。”(巴金语)对学生而言,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问题与事件,“发现”和“利用”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作文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差异需求,扎根“内需”,促其“内生”,引领回归写作的原点——自我表达,与人交流,让作文为满足生活所需服务,并积极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如研学作文《旅游攻略》,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到来,个性化旅游全方面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更希望提供食住行娱购多方位信息。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结合学生已有的旅游经验,指导学生制定可行的旅游攻略。链接生活、引导生活,服务生活。
教学中,教师通过互联网推送“旅游达人”不同形式的旅游攻略:以旅游时间为序,安排不同游玩内容的范例;以旅游各要素分类,统筹安排旅游目的地的策划范例;从旅游真实感受出发的游玩项目推荐等。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在制定旅游攻略时,遇到的哪些困难能从范例中获得帮助?及时地帮助学生准確掌握写作特点和方法。同时,教师设计了一份即时评价清单,涉及四个评价要素,即旅游攻略是否短小精炼、攻略中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表现出了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是否表达了个性体验。
这份清单既指导学生作文,又利于修改作文。将必要的写作技巧训练有机地融入学习过程中,引导情感向度、抵达思想深度、提升思维力度与写作高度,增强写作的实效性。学生学写旅游攻略,真实反映生活,呼应社会生活,激发学生体验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感,是语文教学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真实表现。
2.善用平台,差异开发
“三立”作文课程积极探索利用网络优势教学,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和写作环境,让教学渠道更加开放,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以《旅游攻略》《弟弟妹妹来了》为例。
把握学情,追求实效。教师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学情,课前都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学生直面问题,做出真实选择。问卷产生的数据迅速呈现, 鲜活、直接、具有说服力。教师对不同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关联,捕捉学情,以学定教。
推送资源,追求高效。教师都围绕习作主题,把相关的资源(文本、图片、课件、微视频等)放到平板中,学生积极主动观察、分析、比较、选择资源,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促进各种作文素材间的相互联通,启迪思维,探究新知,拓宽视野,“写真实的事”“用自己的话写”“原原本本地写”“主动地写”。利用一个平台,就能高效地达成各种教学目的。
适时指导,追求有效。网络空间搭建了孩子自由表达的舞台,学生热衷在网上分享成长的烦恼与喜悦,更主动自由地参与到写作中。习作呈现出诗歌、书信、建议书、记叙文等多种文体,手写文稿、键盘输入、拍照录入等多种书写方式,信息功能提高了写作效率。作文方法指导藏在“评讲”里,教师整体对比四篇学生习作,指出“大家观点不同,但都真实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表达形式也各不相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将当下激励与长远谋划深层次结合起来,使学生带着持久的热情参与学习过程,提升作文品质。
多元评价,追求成效。“三立”作文网络多元评价树立全程评价观念,时时评价,全程激励,评价学生认识生活、描绘生活的过程,评价学生作文体验、修改文章的过程。这种评价及时、多元、开放,评价者更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旅游攻略》中,各科老师、家长、同学通过网络参与评价,彼此欣赏,收获成功。如黄欣同学把以《帝都,“朕来了”!》为题的“攻略”发布到网上后,大家纷纷留言:“题目有穿越感,好霸气。”“攻略条理清晰,人文情感突出,很有吸引力。”“看了攻略,准备明天就‘起驾’。”“攻略实用、有参考性,让我充满了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景点安排丰富,时间安排比较合理,但出行方式可以更具体一点,特色景点可以介绍得更详细一点。”虽然这些评价主体多元(数学老师、家长、学生、网友),但对作品的文字、结构、内容的亮点和不足分析具体明确,作文修改更有针对性。
“三立”作文“求真”,站在儿童视角,实事求是,发展儿童素养,提高习作教学的“附加值”。“三立”作文“归真”,向生活渗透,向社会拓展,向所有蕴含真、善、美的文化领域开放,促进学生主动、充分、自由并富有创意地学习,用真诚的童心童言记录真实的童年,在书写生活中感受道德的美好、学科的意义。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 陈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