淬“三立”文化 炼学科素养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1597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核心素养”时代,语文核心内涵聚焦于“语言建構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武汉市江汉区小学语文尝试构建“三立”作文课程体系,勇于实证研究,淬“三立”文化,炼语文学科素养。
  如图所示,“三立”作文旨在立德尚美、立言启智、立行修为,倡导在不同的文化场域下,学生能多角度思考,真性情表达,达到正于言、敏于思、慧于文。
  立德尚美——蒙以养正,文以化人
  学生的启蒙开智,都应为了涵养正气这一根本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健康的审美情操,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三立”作文对话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诚信、文明、和谐等价值导向,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蒙以养正,立德树人
  《祖国在我心中》是写演讲稿,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主题多角度思考,关注演讲稿“结合具体材料表达情感”的表达特点, 激发爱国情怀,进一步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谈到“祖国”,学生会谈到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灿烂文明等令人骄傲自豪的层面,高大上的赞歌,离学生生活很远,不接地气。为了把“祖国”这个大的题材拉近到学生身边,教师精心选材,播放CCTV对市民关于爱国的采访片段,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祖国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从未离开。不同的人在谈这个话题时,角度不同。”心系国家大事是爱国,帮助他人、做好本职工作、文明行为、改变污染……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也是把祖国放在了心中。
  爱国在学生心中落地,物化成具体的行为。“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你都可以给予他人,却唯有热爱是很难给予的。”热爱祖国,对祖国有深厚感情,这是公民起码的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师从文化凝聚和情感激发的角度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2.文以化人,精神新生
  《见字如面——写致歉信》,“信件”是“见字如面”的支点,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写信人的情感。以“致歉信”为切入点,文字的魅力除了打动人心,更能让学生感悟表达过程中的解读重点:正视“致歉”,从致歉中品出真意,以信立人。教学中,师生读信、写信,反思、改变,既承袭传统文化的风骨,又带有面向世界的开明。
  教学中教师用温馨歌曲建立情感共鸣,用俗人真事唤起写作兴趣,用名人经典触发真实情感,用智慧思辨澄明生活难题。一封封致歉信承载着美好的情感——理解、包容、责任、担当、勇气、诚信、感恩、友善……见字如面,文如其人,致歉凝在笔尖,温情拨动心弦,和美浓成诗篇。“文以化人”,一次作文就是一次精神上的新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更有趣致,充满教育味、语文味、儿童味、生活味,让学生成为负责任的言语者和思考者。
  立言启智——立足语言,达于思维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始终强调“写作永远是思想情感的表达与交流”。薛法根老师指出作文教学两大关注点:思考力、表达力。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到“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还有专家指出,语文最关键的能力就是基于语言运用的思维品质的形成与提升。“三立”作文立足语言,达于思维。
  1.从“基于文本”到“基于人本”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艺术为生命的表现。”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作者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作文是学生表达对世界的发现,是学生介入生活时表达对生活的见解。引导学生生命体验与表达,解开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情感纠结,解决一个又一个思想困惑,获得一次次生命体悟,助推学生形成坚韧不拔的毅力、善感深思的智性以及执守求实的理性精神。此乃“三立”作文之使命担当。
  如诉求作文《弟弟妹妹来了》,“二胎政策”的启动关系到千家万户,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个二胎话题对学生而言,有喜有忧。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教师关注学生的精神困惑,找到触及他们灵魂深处的作文生发点,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教师提供若干数据及分析,高度重视对社会事件的解读和引导,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角度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准确的视角、清晰的思维方式以及正确的价值判断,不露痕迹地把他们作文成长需要的写作技能(记叙、抒情、议论等)巧妙地融入其中。
  感性的素材促发理性的思考,学生深层次思考,为自己的观点立场找准立足点,文字表达真实有力度,发自肺腑。课末教师结语:“弟弟妹妹来了,几分欢喜几分忧。无论你身在何方,总有人在你身旁,陪伴你成长,给予你温暖,它就是家。每个小家幸福了,我们这个大家就幸福了。今后面对生活的种种,希望你们像今天这样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会幸福、快乐!”师生对话于理性中传递情感,于情感中凝练理性。学生学会思辨,表达更有深度。在语言运用表达思想的语境里,传递有益于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养成健全人格。
  2.从“关注话题”到“关注语境”
  “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唯在理真情切而意达”(叶圣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才能产生真实的言语交流。真实的语境是习作真正重要的“潜在的动机资源”,是写作活动启动、推进、完成的最根本动力。
  真实的习作情境是接近或等同于真实生活的“情境”。习作《舌尖上的味道》设计了“吃友协会”这个情境,激发写作欲望,从招募新会员,让学生喊出美食名称,唤起美食记忆,到“采访”会员,话美食,说吃相;从“会长”分享自己的美食经历,到引导会员自述美食故事,拓宽思维空间,引发多层次多视角思维,个性化思考与写作;从对优秀会员精巧选材的赞美到鼓励评价习作,将其聘请为专栏作家,请会员加入协会QQ群发表大作……学生在课堂上打开记忆阀门,感受点滴生活,从舌尖上的“尝”到心尖的“品”,那些经历美食的片断成了孩子们头脑中最现实、最活跃的画面。   “舌尖的享受”与“心间的感受”相互融合,通过“多角度思考”与“真性情表达”,细细品尝食物背后的味道,将蕴藏在生活中最平实质朴的期许与情感记于笔尖,留下值得思考的生活的滋味。
  关注思维,习作更有质地。《舌尖上的味道》不仅触动了孩子们的味觉,更释放了藏在万千美食中的浓浓人情味……让孩子们带上一颗慧心,巧妙挖掘真实语境的“泉眼”,学生自然笔随心动。
  立行修为——差异开发, 供给生活
  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2016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热点前瞻》一文提出“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特别强调要“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三立”作文扎根儿童真实生活,服务儿童当下生活,改善儿童未来生活。
  1.接轨生活,适性而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真正的习作是无技巧的再现生活。”(巴金语)对学生而言,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问题与事件,“发现”和“利用”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作文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差异需求,扎根“内需”,促其“内生”,引领回归写作的原点——自我表达,与人交流,让作文为满足生活所需服务,并积极表达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
  如研学作文《旅游攻略》,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到来,个性化旅游全方面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更希望提供食住行娱购多方位信息。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结合学生已有的旅游经验,指导学生制定可行的旅游攻略。链接生活、引导生活,服务生活。
  教学中,教师通过互联网推送“旅游达人”不同形式的旅游攻略:以旅游时间为序,安排不同游玩内容的范例;以旅游各要素分类,统筹安排旅游目的地的策划范例;从旅游真实感受出发的游玩项目推荐等。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在制定旅游攻略时,遇到的哪些困难能从范例中获得帮助?及时地帮助学生准確掌握写作特点和方法。同时,教师设计了一份即时评价清单,涉及四个评价要素,即旅游攻略是否短小精炼、攻略中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表现出了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是否表达了个性体验。
  这份清单既指导学生作文,又利于修改作文。将必要的写作技巧训练有机地融入学习过程中,引导情感向度、抵达思想深度、提升思维力度与写作高度,增强写作的实效性。学生学写旅游攻略,真实反映生活,呼应社会生活,激发学生体验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感,是语文教学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真实表现。
  2.善用平台,差异开发
  “三立”作文课程积极探索利用网络优势教学,提供丰富的写作资源和写作环境,让教学渠道更加开放,更具有时代性、开放性、生动性和实效性。以《旅游攻略》《弟弟妹妹来了》为例。
  把握学情,追求实效。教师为了更准确地掌握学情,课前都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学生直面问题,做出真实选择。问卷产生的数据迅速呈现, 鲜活、直接、具有说服力。教师对不同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关联,捕捉学情,以学定教。
  推送资源,追求高效。教师都围绕习作主题,把相关的资源(文本、图片、课件、微视频等)放到平板中,学生积极主动观察、分析、比较、选择资源,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促进各种作文素材间的相互联通,启迪思维,探究新知,拓宽视野,“写真实的事”“用自己的话写”“原原本本地写”“主动地写”。利用一个平台,就能高效地达成各种教学目的。
  适时指导,追求有效。网络空间搭建了孩子自由表达的舞台,学生热衷在网上分享成长的烦恼与喜悦,更主动自由地参与到写作中。习作呈现出诗歌、书信、建议书、记叙文等多种文体,手写文稿、键盘输入、拍照录入等多种书写方式,信息功能提高了写作效率。作文方法指导藏在“评讲”里,教师整体对比四篇学生习作,指出“大家观点不同,但都真实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表达形式也各不相同。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将当下激励与长远谋划深层次结合起来,使学生带着持久的热情参与学习过程,提升作文品质。
  多元评价,追求成效。“三立”作文网络多元评价树立全程评价观念,时时评价,全程激励,评价学生认识生活、描绘生活的过程,评价学生作文体验、修改文章的过程。这种评价及时、多元、开放,评价者更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旅游攻略》中,各科老师、家长、同学通过网络参与评价,彼此欣赏,收获成功。如黄欣同学把以《帝都,“朕来了”!》为题的“攻略”发布到网上后,大家纷纷留言:“题目有穿越感,好霸气。”“攻略条理清晰,人文情感突出,很有吸引力。”“看了攻略,准备明天就‘起驾’。”“攻略实用、有参考性,让我充满了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景点安排丰富,时间安排比较合理,但出行方式可以更具体一点,特色景点可以介绍得更详细一点。”虽然这些评价主体多元(数学老师、家长、学生、网友),但对作品的文字、结构、内容的亮点和不足分析具体明确,作文修改更有针对性。
  “三立”作文“求真”,站在儿童视角,实事求是,发展儿童素养,提高习作教学的“附加值”。“三立”作文“归真”,向生活渗透,向社会拓展,向所有蕴含真、善、美的文化领域开放,促进学生主动、充分、自由并富有创意地学习,用真诚的童心童言记录真实的童年,在书写生活中感受道德的美好、学科的意义。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小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 陈殷
其他文献
“综合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之一,反映到教学实践中就是整合,包括学科素养的整合、课程目标的整合、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知识的整合、课程实践的整合等。在现行语文教材编排体系下,单元整合教学是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且有能力操作的学科教学研究方向。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双线组织单元。语文要素涵盖了小学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如何落实语文要素呢?单元
《猴王出世》是五年级第五单元“中国名著”专题中的一篇课文。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了解大意,整体感知。笔者课前了解到学生都喜欢动画版的《西游记》,并且大多数学生都看过动画版电视剧《西游记》,所以开课就播放动画版
地震、泥石流、海啸……那是大自然的无奈、愤怒、怒吼。因为大自然和人类一样,都是地球的一部分,它希望能与人类和谐相处。可是,一直以来,人类好像从来没有把这当作一回事儿。因此,就有了大自然的悄悄地提醒:  黄河的自述  千百年来,我哺育了无数的华夏儿女,他们尊称我为母亲河,可是,这好像只是纸面上的敬仰,而实际上他们对我很不敬重。肆意将污水排入我的身体,污染我的血液。可是,我又能怎样呢?毕竟他们是我的儿
一睁眼儿,天又亮了。俺在西直门过街通道里爬起身,趁这会儿没人,往地沟眼里浇了一泡尿。完了俺就往大街上蹓跶。太阳还没露头,街上的人可就不少了。卖豆浆油条的还是卖豆浆油条,扫大街的还是扫大街,骑车上班的还是骑车上班。公共汽车来了又走了,还是挤得满当当的人。北京这旮人咋恁多呢!俺村里那些从没出过远门的老土坷垃他们一辈子见的人也没俺在北京一天儿见的人多。要不咋说北京这旮好呢,这不是,谁来这儿都不想走,俺也
司马光曾经说过:“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有着十三朝古都的荣光,也有深陷“毁灭一重建一毁灭”的怪圈中蹒跚挣扎的彷徨,对此,司马光想必心有戚戚。  东汉末年,董卓对洛阳的蹂躏还历历在目,曹魏首都洛阳很快便以其独特的“中国速度”拔地而起,矗立在四海之中。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登基于此,洛阳作为新晋的都城继续延续着奢华,夜凉如水,豪门深宅中,觥筹乱鸣,丝竹共舞,金谷园里的珊瑚树被戏谑
阳雀儿,翘首唱,清翠又明亮,米~贵~阳(呀)~米~贵~阳,唱得春雨润枝芽,唱得嫩绿满山冈。米~贵~阳(呀)~米~贵~阳,早也唱,晚也唱,唱来三月好风光。阳雀儿,翘首唱,清翠又明亮,米~贵~阳(呀)~米~贵~阳,唱得春水翻山岭,唱得雀舌满山冈。米~贵~阳(呀)~米~贵~阳,天也唱,地也唱,唱來百花吐芬芳。(合)唱得雀儿成双对,唱醒么妹梦情郎。唱醉小哥眠春芽,唱来爱情地久天长。2020年8月28日
曾不知夜的恬静,也不知夜会醉人,更不知夜如诗般美丽。只因床前的那扇窗一直紧闭着双眸。  曾经的夜里,房中只有灯光死一般的黄晕,以及自己的心脏无聊地跳动着的声音。  有时,对窗外的夜景会生出一份淡淡的好奇,但很快便消逝了。久而久之,对窗外那未知的夜景只剩一层厚厚的不屑,正如对房间里的景致只有一层厚厚的不屑。因此,一入夜,我的双眸便不再因为什么而敞开了,只躲在被窝里,顺手拭去灯光的黄晕,伴着无聊的心跳
思维素养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如何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呢?笔者借《蛇与庄稼》的阅读教学,谈一些看法。  一、紧扣关键词语,激活思维  思维素养的提升需要从小处着手,逐渐扩大思维范围。在教学《蛇与庄稼》时,笔者从词语入手,借助词语的理解来提升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理清课文内容并概括出第一个事例大意后,笔者出示两個句子:1.大家觉得很奇怪;2.有经验的老农想了一个奇怪的办法。两个句子都有“
春山是青的环抱一片大水水是青的搂着群山倒影由此命名这座水库可见庐江人多么沉耽于绿色生命的晨曦跃动于岸边的树悄朵朵白莲花开始绽放时而悬停 时而扑闪蓦然全面翔集白鹭开始一天的蹁跹有一只兀自插入水面激起浪花的音符涟漪似唱片播放美妙的晨曲白云飘逸水面鱼儿穿梭天空渔舟驶过山峦不急于白天的捕捞就像浅滩上的鹭鸶收拢一条腿咪虚着眼 禅定般思索着生态问题这块天然的翡翠是不能开采的宝石她似乎是天的眼洞察人间是否有清澈
说话说贾母、賈夫人正然劝慰巧姐,只见尤二姐从套间内走了出来,叫道:“姥姥快来罢!”刘姥姥听了,就往里跑。又听里面小孩儿呱喇呱喇的啼哭,就知是平儿已经分娩了,忙向尤二姐道:“姑娘,你进去瞧瞧,是大喜呀,是小喜?”尤二姐听了,连忙转身进去。不多一时,走了出来,笑道:“老太太,大喜,是个小子儿。”贾母听了欢喜,道:“今儿真是三喜临门:姑娘出嫁,平儿养儿子,凤丫头又生日。再算上宝玉房里放人,这就是四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