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l.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语文知识本身包罗万象,学生认知心理也尚未成熟,如果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课堂里经常会出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
多媒体技术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体味作品中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如教《听潮》,上课伊始,可以切入大海涨潮的录像,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和呼啸而至的潮汐声,能让没真正见过大海的同学耳目为之一新。
2.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能改变传统语文课一篇课文至少要上两节课才能完成任务的状况,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提高教学效率,如《景泰蓝的制作》涉及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如仅用语言表达,学生只能是一种理性的认识,但旦运用多媒体将景泰蓝制作过程显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了解,并能省去教师很多不必要的语言解释。
3.开拓多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使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机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多媒体语文教学中,可将声像图文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构造特定教学情境,其丰富的表现力可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他们思维高度活跃而引发创新的火花,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与创造灵感。
4.有效因材施教,实现个性教学
学生的语文水平存在差异,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可教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传统教学不可能在课堂45分钟之内给每位学生纠错和辅导。因而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个体需求存在矛盾。而网络和多媒体手段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技术,对教学信息按联想思维方式进行非线性地组织编排,将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单元体系,实施柔性的教学,而这些单元可以互相调整和调换,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分配时间,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一条最适宜的发展途径,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二、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和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普遍应用到了教育领域,随之也产生一些误区。笔者以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取代个性化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是认知活动,更是情感活动。语文课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富于魅力的朗读表现课文的美,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的美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师生的思维互动,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而这一切,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代的。但是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在这样被多媒体“统治”了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就谈不上语文个性化教学了。
2.滥用多媒体手段会直接导致语文课堂意境的苍白
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认知学科,它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问题形象、直观,重点难点突出,事半功倍。语文课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象征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而采用多媒体的直观视觉形象有时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试想,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那“偷偷地”和“钻”的情味又岂能用直观视像来传达?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其用词之妙又有哪位摄影师能用画面来表现?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视屏幕或图片上的一个形象,那么“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从何谈起?
因此,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教师不能过于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而应该让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共同研读与欣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准确和意蕴丰富等,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多媒体语文教学应在一定原则下实施
笔者以为,对多媒体语文教学应抛弃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妨遵循以下原则,实施相应对策:
1.从教学目的出发看使用多媒体与否,关键看能否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即以教学性为出发点。如果只是一味地赶时髦,不切实际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反而画蛇添足。
2.多媒体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上,即以学生为中心。比如:课件制作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一切问题;前文提到的学习《听潮》等文章,对于大多未见过大海的内地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大海的视听形象是很有必要的,但对生长在沿海对大海司空见惯的学生,播放这些视听形象就可能产生负效应,禁锢他们的思想,抑制他们的想象。
3.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促进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如果语文课上没有了语文教师富有激情、充满个性化的声音,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就必定索然寡味,因而,我们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切忌滥用或不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否则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将原来的优良传统也丢掉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应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特征和课程内容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手段,不能盲目迷信所谓现代多媒体技术,因为,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手段,目的只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责任编辑:谢先国)
l.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语文知识本身包罗万象,学生认知心理也尚未成熟,如果采用唇耕舌耘、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手段,课堂里经常会出现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兴味索然的景象。
多媒体技术能把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更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体味作品中的意境,迅速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内涵。如教《听潮》,上课伊始,可以切入大海涨潮的录像,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和呼啸而至的潮汐声,能让没真正见过大海的同学耳目为之一新。
2.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能改变传统语文课一篇课文至少要上两节课才能完成任务的状况,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借助于直观的形象提高教学效率,如《景泰蓝的制作》涉及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如仅用语言表达,学生只能是一种理性的认识,但旦运用多媒体将景泰蓝制作过程显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了解,并能省去教师很多不必要的语言解释。
3.开拓多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使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机构中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多媒体语文教学中,可将声像图文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地组合,构造特定教学情境,其丰富的表现力可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使他们思维高度活跃而引发创新的火花,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维空间与创造灵感。
4.有效因材施教,实现个性教学
学生的语文水平存在差异,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可教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传统教学不可能在课堂45分钟之内给每位学生纠错和辅导。因而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个体需求存在矛盾。而网络和多媒体手段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技术,对教学信息按联想思维方式进行非线性地组织编排,将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单元体系,实施柔性的教学,而这些单元可以互相调整和调换,学生就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分配时间,利用网络资源,选择一条最适宜的发展途径,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二、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和运用多媒体语文教学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普遍应用到了教育领域,随之也产生一些误区。笔者以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取代个性化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是认知活动,更是情感活动。语文课要求语文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富于魅力的朗读表现课文的美,以诗人般的激情创设课堂的美的氛围,让学生感受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师生的思维互动,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而这一切,多媒体课件是难以取代的。但是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介入,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和教学内容的演示,学生眼睛盯的是多媒体的演示屏幕。在这样被多媒体“统治”了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目中无人”,人性化的师生人际情感交流已被冷冰冰的“人机交流”所取代,就谈不上语文个性化教学了。
2.滥用多媒体手段会直接导致语文课堂意境的苍白
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认知学科,它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使问题形象、直观,重点难点突出,事半功倍。语文课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象征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而采用多媒体的直观视觉形象有时难以传达文学语言的内涵。试想,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那“偷偷地”和“钻”的情味又岂能用直观视像来传达?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其用词之妙又有哪位摄影师能用画面来表现?如果哈姆雷特只剩下影视屏幕或图片上的一个形象,那么“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又从何谈起?
因此,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韵味绝不能以生动的图像和音乐来替代。教师不能过于依赖以声像功能为主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而应该让师生之间面对面的共同研读与欣赏,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准确和意蕴丰富等,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多媒体语文教学应在一定原则下实施
笔者以为,对多媒体语文教学应抛弃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思维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妨遵循以下原则,实施相应对策:
1.从教学目的出发看使用多媒体与否,关键看能否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即以教学性为出发点。如果只是一味地赶时髦,不切实际地运用多媒体手段,不仅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反而画蛇添足。
2.多媒体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上,即以学生为中心。比如:课件制作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充分考虑学生可能提出的一切问题;前文提到的学习《听潮》等文章,对于大多未见过大海的内地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大海的视听形象是很有必要的,但对生长在沿海对大海司空见惯的学生,播放这些视听形象就可能产生负效应,禁锢他们的思想,抑制他们的想象。
3.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促进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如果语文课上没有了语文教师富有激情、充满个性化的声音,那么这样的语文课就必定索然寡味,因而,我们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切忌滥用或不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否则再先进的教学手段也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甚至将原来的优良传统也丢掉了。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应根据语文学科自身特征和课程内容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手段,不能盲目迷信所谓现代多媒体技术,因为,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手段,目的只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责任编辑:谢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