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信社是广大农民群众自己的银行,是联系城乡经济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发挥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中的主力军作用,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关键要端正经营方向,进一步树立服务“三农”、扎根农村的思想,转换经营机制,转变经营方式,改善金融服务。
关键词:农信社;“三农”服务;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一、服务“三农”应坚持的五个原则
1.坚持支农社会责任第一的原则
农信社因农业、农村、农民而生,舍弃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农信社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就很难操务正业。因此,农信社必须义无反顾地把支持“三农”的发展作为自身的第一要务,无论信贷准入政策、组织架构、产品设计等都要体现出支农的社会责任。不可否认,农信社在过去支持“三农”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但“三农”低效性和高风险性不是产生不良贷款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点,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给予很好的诠释。该银行以其“依赖穷人”,让“穷人脱贫”独特的经营理念,使贷给穷人们的无担保无抵押贷款收回率近99%。相信作为农村经济基础好于孟加拉国的我国同样也能创造这一奇迹。“三农”是农信社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没有农民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服务体系。因此,农信社必须把支持“三农”的发展作为已任,围绕着“三农”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扑下身子,真正地支农、惠农、强农,而不是观望等待,消极处之,更不是只停留在理论上。
2.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
在支持项目上,不拘泥于重点项目和企业组织,对农户生产、消费等项目也要给予同样的“国民待遇”,而不是挑三捡四,嫌穷爱富,凡是有利于“三农”的项目都要予以支持;在支持的区域上,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小城镇、城乡结合部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更要注重于偏远农村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力促“三农”发展整体推进;在支持产品上,统筹产品结构和资金结构,实行本外币一体化,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揽子等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三农”金融需求。
3.坚持市场化的原则
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无论机构人员配备,经营资源配置,还是产品、机制的设计上,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市场的调节和配置等基础性作用,实现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坚决摒弃过去违背市场意志的手段进行信贷投放,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风险的积累。否则,必然回到过去专业银行的老路。坚持市场化的原则,不仅可以通过市场引导“三农”逐步提高自身自主发展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农信社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运作。
4.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基于农村东中西部农村在环境、气候、资源、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必须依据当地的行业特点和资源优势,设计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和产品组合,实行一行一品,一地一策,使农信社经营最大限度地贴近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贴近“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基层农信社风险管理水平、业务自主发展能力等,实施不同方式的授权授信管理,做到支持重点与促进全面发展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坚持主动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原则。风险控制是实现农信社“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二者结合的关键。农信社要做到这二个结合,是对农信社支农社会责任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农信社风险控制技术和经营智慧的考验。我们不能因为“三农”存在较大的风险而退避三舍,更不能要求“三农”问题解决了再去支农,必须主动提高自身风险防控能力以适应现阶段“三农”发展实际,通过建设对社会尽责的员工队伍、提高避险技能、建立高效的风险防控机制等手段,通过推行农户联保、龙头企业承保、保险公司投保、物权担保等多种形之有效的担保方式,使風险在产品营销、客户选择、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的识别、控制和转移。只有这样,农信社才能在面向“三农”,服务县域经济中,拓展属于自己的业务发展的核心空间。
二、农信社面向“三农”的切入点
1.业务领域的切入点
笔者认为,只要有利于“三农”发展的业务领域都应积极予以支持。一是大力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随着国家允许经营性资金进入医改政策的明朗,为农信社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政策依据。要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在设定有效地抵押担保手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对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卫生所建设给予有效的支持,有效地支持农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有缓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问题。二是支持农村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子女上学给予积极扶持,帮助农民通过技术培训增加就业能力,帮助农民子女完成学业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提高农村和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缓解农村上学难、就业难的问题。三是支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政府承贷和集体承贷的方式,对农村道路建设、沼气建设、农田水平基本建设等予以重点支持,改善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和可持续能力,有效缓解“三农”基础薄弱的问题。四是支持农村科技推广应用。要围绕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这一重点,支持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农民科技致富的能力,切实缓解农业科技含量低的问题。
2.产品的切入点
“三农”的金融需求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对现有的产品进行复制和移植,必须针对“三农”的实际,设计和研发具有差异性、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一是要结合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对涉及乡村生态环境、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基础建设,要加大农业中长期贷款投入,改善“三农”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根据农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农户生产、消费等方面资金需求短、小、快的特点,提供简式快速贷款、可循环贷款、供应链贷款、商铺经营权质押贷款、国际贸易融资额度等融资服务和相关理财服务;三是针对农业县域客户金融意识特别是理财意识比较薄弱的实际,认真研究、开发和引导县域客户的金融消费,对民营业主、高收入公务人员、已经富裕起来的种养加大户和务工群体,积极引导和开发其金融消费需求,提供消费贷款、银行卡、个人理财和电子银行等金融服务。推出针对“三农”客户的基金、证券、保险、期货等特色服务产品。 3.組织架构的切入点
一是优化农村营业网点布局。对农村重点乡镇和城区的营业网点重新进行评估、论证和布局,本着标准要高、功能要全的原则,加大对重点乡镇营业网点投放力度,对布局不合理的城区营业网点向下搬迁和调整。与此同时,加快对ATM机和离行式自动柜员机的投放,真正形成以物理网点为主导,以网上银行等虚拟银行为有效补充的“三农”服务网络。二是加强“三农”服务队伍建设。对现有的员工有计划地实施城乡营业网点之间的岗位轮换,实现员工在城乡网点的合理流动。把有三年以上的农村营业网点的工作经历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一项要件,增强员工到基层一线工作的积极性。每年公开招聘一批志愿为“三农”服务的大学生和在职员工到农村基层营业网点工作和服务,签订3-5年的服务合同,并在工作生活条件、股权激励、薪金、培训、继续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使那些真正懂“三农”业务,愿意服务“三农”的员工安心基层。三是要在县级联社和基层网点设立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中心和独立审批人,充实“三农”业务客户部门,组建县乡两级“三农”业务专门机构和客户经理队伍,推行“三农”业务事业部运作模式。
4.制度设计的切入点
要在编制综合经营计划,配置经济资本,下达信贷规模,安排营业费用等方面制订有别于市区营业机构不同的倾斜政策。对县级联社予以松绑,授予一定规模的“三农”贷款审批权,实行“三农”贷款集中管理、限额管理和比例管理。降低“三农”准入门槛,推行适应“三农”形之有效的贷款提保方式,切实解决“三农”贷款难这一问题。合理确立贷款期限,对种植业的生产资料贷款按半年或一季设立期限,对养殖业贷款按养殖业生产周期设立贷款期限,对手工业、加工业和市场经营业按周或按月确立贷款时限,分散贷款人集中还贷的压力。
三、结语
农村信用社根植农村,如果离开了“三农”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三农”想健康发展也会捉襟见肘。因此,只有寻求农村信用社与“三农”协同发展的结合点,才能实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问题与建议[J].农村工作通讯,2006(07).
[2]农信社改革农民好处多多[J].政策瞭望,2003(11).
关键词:农信社;“三农”服务;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一、服务“三农”应坚持的五个原则
1.坚持支农社会责任第一的原则
农信社因农业、农村、农民而生,舍弃了农业、农村和农民,农信社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就很难操务正业。因此,农信社必须义无反顾地把支持“三农”的发展作为自身的第一要务,无论信贷准入政策、组织架构、产品设计等都要体现出支农的社会责任。不可否认,农信社在过去支持“三农”的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但“三农”低效性和高风险性不是产生不良贷款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点,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给予很好的诠释。该银行以其“依赖穷人”,让“穷人脱贫”独特的经营理念,使贷给穷人们的无担保无抵押贷款收回率近99%。相信作为农村经济基础好于孟加拉国的我国同样也能创造这一奇迹。“三农”是农信社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板,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康;没有农民服务的金融服务体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服务体系。因此,农信社必须把支持“三农”的发展作为已任,围绕着“三农”建立和完善自身的服务体系,扑下身子,真正地支农、惠农、强农,而不是观望等待,消极处之,更不是只停留在理论上。
2.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
在支持项目上,不拘泥于重点项目和企业组织,对农户生产、消费等项目也要给予同样的“国民待遇”,而不是挑三捡四,嫌穷爱富,凡是有利于“三农”的项目都要予以支持;在支持的区域上,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小城镇、城乡结合部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更要注重于偏远农村欠发达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力促“三农”发展整体推进;在支持产品上,统筹产品结构和资金结构,实行本外币一体化,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揽子等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三农”金融需求。
3.坚持市场化的原则
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无论机构人员配备,经营资源配置,还是产品、机制的设计上,都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市场的调节和配置等基础性作用,实现经营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坚决摒弃过去违背市场意志的手段进行信贷投放,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风险的积累。否则,必然回到过去专业银行的老路。坚持市场化的原则,不仅可以通过市场引导“三农”逐步提高自身自主发展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农信社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运作。
4.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
基于农村东中西部农村在环境、气候、资源、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必须依据当地的行业特点和资源优势,设计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和产品组合,实行一行一品,一地一策,使农信社经营最大限度地贴近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贴近“三农”发展的金融需求。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基层农信社风险管理水平、业务自主发展能力等,实施不同方式的授权授信管理,做到支持重点与促进全面发展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坚持主动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的原则。风险控制是实现农信社“面向‘三农’”与商业运作二者结合的关键。农信社要做到这二个结合,是对农信社支农社会责任的一个考验,也是对农信社风险控制技术和经营智慧的考验。我们不能因为“三农”存在较大的风险而退避三舍,更不能要求“三农”问题解决了再去支农,必须主动提高自身风险防控能力以适应现阶段“三农”发展实际,通过建设对社会尽责的员工队伍、提高避险技能、建立高效的风险防控机制等手段,通过推行农户联保、龙头企业承保、保险公司投保、物权担保等多种形之有效的担保方式,使風险在产品营销、客户选择、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得到有效的识别、控制和转移。只有这样,农信社才能在面向“三农”,服务县域经济中,拓展属于自己的业务发展的核心空间。
二、农信社面向“三农”的切入点
1.业务领域的切入点
笔者认为,只要有利于“三农”发展的业务领域都应积极予以支持。一是大力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随着国家允许经营性资金进入医改政策的明朗,为农信社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提供了政策依据。要积极参与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在设定有效地抵押担保手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对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卫生所建设给予有效的支持,有效地支持农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有缓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的问题。二是支持农村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子女上学给予积极扶持,帮助农民通过技术培训增加就业能力,帮助农民子女完成学业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提高农村和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缓解农村上学难、就业难的问题。三是支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采用政府承贷和集体承贷的方式,对农村道路建设、沼气建设、农田水平基本建设等予以重点支持,改善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和可持续能力,有效缓解“三农”基础薄弱的问题。四是支持农村科技推广应用。要围绕农民增收和国家粮食安全这一重点,支持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农民科技致富的能力,切实缓解农业科技含量低的问题。
2.产品的切入点
“三农”的金融需求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对现有的产品进行复制和移植,必须针对“三农”的实际,设计和研发具有差异性、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一是要结合农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对涉及乡村生态环境、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基础建设,要加大农业中长期贷款投入,改善“三农”生产、生活条件,支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根据农村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农户生产、消费等方面资金需求短、小、快的特点,提供简式快速贷款、可循环贷款、供应链贷款、商铺经营权质押贷款、国际贸易融资额度等融资服务和相关理财服务;三是针对农业县域客户金融意识特别是理财意识比较薄弱的实际,认真研究、开发和引导县域客户的金融消费,对民营业主、高收入公务人员、已经富裕起来的种养加大户和务工群体,积极引导和开发其金融消费需求,提供消费贷款、银行卡、个人理财和电子银行等金融服务。推出针对“三农”客户的基金、证券、保险、期货等特色服务产品。 3.組织架构的切入点
一是优化农村营业网点布局。对农村重点乡镇和城区的营业网点重新进行评估、论证和布局,本着标准要高、功能要全的原则,加大对重点乡镇营业网点投放力度,对布局不合理的城区营业网点向下搬迁和调整。与此同时,加快对ATM机和离行式自动柜员机的投放,真正形成以物理网点为主导,以网上银行等虚拟银行为有效补充的“三农”服务网络。二是加强“三农”服务队伍建设。对现有的员工有计划地实施城乡营业网点之间的岗位轮换,实现员工在城乡网点的合理流动。把有三年以上的农村营业网点的工作经历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一项要件,增强员工到基层一线工作的积极性。每年公开招聘一批志愿为“三农”服务的大学生和在职员工到农村基层营业网点工作和服务,签订3-5年的服务合同,并在工作生活条件、股权激励、薪金、培训、继续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使那些真正懂“三农”业务,愿意服务“三农”的员工安心基层。三是要在县级联社和基层网点设立信贷业务审查审批中心和独立审批人,充实“三农”业务客户部门,组建县乡两级“三农”业务专门机构和客户经理队伍,推行“三农”业务事业部运作模式。
4.制度设计的切入点
要在编制综合经营计划,配置经济资本,下达信贷规模,安排营业费用等方面制订有别于市区营业机构不同的倾斜政策。对县级联社予以松绑,授予一定规模的“三农”贷款审批权,实行“三农”贷款集中管理、限额管理和比例管理。降低“三农”准入门槛,推行适应“三农”形之有效的贷款提保方式,切实解决“三农”贷款难这一问题。合理确立贷款期限,对种植业的生产资料贷款按半年或一季设立期限,对养殖业贷款按养殖业生产周期设立贷款期限,对手工业、加工业和市场经营业按周或按月确立贷款时限,分散贷款人集中还贷的压力。
三、结语
农村信用社根植农村,如果离开了“三农”经济的发展,农村信用社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三农”想健康发展也会捉襟见肘。因此,只有寻求农村信用社与“三农”协同发展的结合点,才能实现“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玮.农村信用社改革中的问题与建议[J].农村工作通讯,2006(07).
[2]农信社改革农民好处多多[J].政策瞭望,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