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帝尝谓高力士曰a:“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力士对曰:“臣闻云南数丧师,又边将拥兵大盛,陛下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谓无忧?”帝曰:“卿勿言,朕徐思之。”自去秋水旱相继,关中大饥,杨国忠恶京兆尹李岘不附己b,以灾沴归咎于岘。九月,贬岘长沙太守。帝忧雨伤稼,国忠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帝以为然。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水灾c,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高力士侍侧,帝曰:“淫雨不已,卿可尽言。”对曰:“自陛下以权假宰相,赏罚无章,阴阳失度,臣何敢言?”
帝默然。
臣祖禹曰:明皇之言未为失也,其失者任非其人也,诚使朝事付之相如姚、宋d,边事付之将如王忠嗣e,夫复何忧哉?而以奸宄为贤能,巨猾为忠良,是以祸乱成而不自知也。自李林甫之时f,言路塞绝,以妄言为实,以实言为妖。杨国忠知其君之可欺也而欺之,公卿大夫百执事之人,宴安宠禄,谀佞成风,大乱将作,凡民且能知之,而无一人敢言者,盖其君子皆去,其立于朝者皆小人也。高力士,帷幄之臣,非有深谋远虑,心知其事,而不忍噤默,此非其忠义过人,盖朝廷无贤,百官失职,而至于宦者言天下之事,明皇亦可以悟矣,而曾不之省,以及于乱,
不亦宜乎?
(《唐鉴》)
注释:
a 帝:指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 高力士:唐玄宗时期著名宦官。
b 杨国忠: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族兄,在杨贵妃得宠后飞黄腾达,并升任宰相。任宰相期间,他专权误国,排挤忠良,起用奸佞,败坏朝纲,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李岘(xiàn):唐朝宗室。任官有为,知人善任,依法理政,正气不阿。玄宗天宝时为京兆尹,因被杨国忠排挤,出任长沙太守。代宗时,官至宰相。
c 房琯(guǎn):唐代官員,开元时任卢氏县令,颇有政绩。天宝中,又任宜昌、琅琊、扶风等郡太守。安史之乱爆发,他跟从玄宗逃往成都,升任为宰相。
d 姚、宋:即姚崇、宋璟。两人均为唐代名相,为唐朝的发展励精图治,贡献力量。
e 王忠嗣:唐代名将。因受宰相李林甫的嫉恨而被诬陷,并受到审讯,不久后抑郁而终。
f 李林甫:唐朝宗室,唐玄宗时官至宰相。担任宰相期间,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大意:
玄宗曾对高力士说:“朕现在已经老了,朝廷的事交付给宰相,边境的事交付给各位将领,还有什么担忧呢?”高力士回答说:“臣听说在云南几次战败丧师,而且边境将领拥兵太盛,陛下用什么来控制他们?臣怕一旦祸乱爆发,就再不能挽救,怎么说无忧呢?”玄宗说:“卿不要说了,朕慢慢考虑一下。”自去年秋天水灾旱灾相继出现,关中大饥,杨国忠厌恶京兆尹李岘不依附自己,把天灾归咎于李岘。天宝十三载(754)九月,把李岘贬为长沙太守。玄宗担忧久雨会伤害庄稼,杨国忠拿来长得好的庄稼献给玄宗,说:“雨虽然下得多,但没有伤害庄稼。”玄宗以为确是如此。扶风太守房琯报告所管辖的地区发生了水灾,杨国忠让御史写奏章揭发他的过失。这一年,天下没有人敢说有灾害。高力士在旁边侍候,玄宗说:“淫雨久不停止,卿有什么话可以全部说出来。”高力士回答说:“自陛下把大权交给宰相,赏罚没有章法,阴阳已经失去常度,臣哪里敢说话?”玄宗沉默不语。
臣下我范祖禹评论说:唐明皇的话没有说错,他的失误是任用的人不对。如果真把朝廷的事交给像姚崇、宋璟那样的宰相,边境的事交给像王忠嗣那样的将领,那还有什么担忧呢?可是他却把奸邪之人当作贤能之人,把巨猾当作忠良,所以祸乱已经形成而自己还不知道。自李林甫当宰相的时候起,进言之路就已被堵塞了,把欺妄的话当作实话,把实话当作妖言。杨国忠知道这个君主可以欺骗,于是就欺骗他,朝廷里的公卿大夫以及众多的官员,只知享受平安和贪图恩宠及俸禄,阿谀奸佞成风,大祸乱将要爆发,凡是百姓都能知道这一点,却没有一个人敢说出来,这是因为君子都离开了朝廷,立于朝廷的都是小人了。高力士是侍候玄宗生活的人,并不是有深谋远虑的人,他心中知道这些情况,而不忍沉默不言,他不是忠义过人的人,只是因为朝廷中已经没有贤才,所有的官员都失职了,以至于宦官来讲天下的事,唐明皇也应该有所醒悟了,可是他还是没有醒悟,最后终于出现了大乱,不也是应该的吗?
【点评】
唐玄宗统治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开元年间),玄宗励精图治,勤政爱民,重用贤才,创造出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期(天宝年间),玄宗则沉湎于享乐,不思进取,更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邪之人为宰相,他们把持了朝政大权,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的惨剧,成为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此文强调的是用人的问题。《论语·宪问》篇记载了一则故事,孔子说卫灵公无道,季康子问:“既然这样,为什么他还没有失去国君的位置呢?”孔子回答:“有仲叔圉负责接待宾客,有祝鮀负责治理宗庙,有王孙贾负责治理军事。卫灵公怎么会失去国君的位置呢?”仲叔圉、祝鮀、王孙贾都是卫国的贤人,有他们辅佐国君,便能纠正国君的过失,国家自然会太平无事。反观唐玄宗晚年,用人不当,朝中不是小人就是平庸之辈,贤能之人则被排挤在外,最终只能等着祸乱的到来。(海涛)
帝默然。
臣祖禹曰:明皇之言未为失也,其失者任非其人也,诚使朝事付之相如姚、宋d,边事付之将如王忠嗣e,夫复何忧哉?而以奸宄为贤能,巨猾为忠良,是以祸乱成而不自知也。自李林甫之时f,言路塞绝,以妄言为实,以实言为妖。杨国忠知其君之可欺也而欺之,公卿大夫百执事之人,宴安宠禄,谀佞成风,大乱将作,凡民且能知之,而无一人敢言者,盖其君子皆去,其立于朝者皆小人也。高力士,帷幄之臣,非有深谋远虑,心知其事,而不忍噤默,此非其忠义过人,盖朝廷无贤,百官失职,而至于宦者言天下之事,明皇亦可以悟矣,而曾不之省,以及于乱,
不亦宜乎?
(《唐鉴》)
注释:
a 帝:指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 高力士:唐玄宗时期著名宦官。
b 杨国忠: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族兄,在杨贵妃得宠后飞黄腾达,并升任宰相。任宰相期间,他专权误国,排挤忠良,起用奸佞,败坏朝纲,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 李岘(xiàn):唐朝宗室。任官有为,知人善任,依法理政,正气不阿。玄宗天宝时为京兆尹,因被杨国忠排挤,出任长沙太守。代宗时,官至宰相。
c 房琯(guǎn):唐代官員,开元时任卢氏县令,颇有政绩。天宝中,又任宜昌、琅琊、扶风等郡太守。安史之乱爆发,他跟从玄宗逃往成都,升任为宰相。
d 姚、宋:即姚崇、宋璟。两人均为唐代名相,为唐朝的发展励精图治,贡献力量。
e 王忠嗣:唐代名将。因受宰相李林甫的嫉恨而被诬陷,并受到审讯,不久后抑郁而终。
f 李林甫:唐朝宗室,唐玄宗时官至宰相。担任宰相期间,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大意:
玄宗曾对高力士说:“朕现在已经老了,朝廷的事交付给宰相,边境的事交付给各位将领,还有什么担忧呢?”高力士回答说:“臣听说在云南几次战败丧师,而且边境将领拥兵太盛,陛下用什么来控制他们?臣怕一旦祸乱爆发,就再不能挽救,怎么说无忧呢?”玄宗说:“卿不要说了,朕慢慢考虑一下。”自去年秋天水灾旱灾相继出现,关中大饥,杨国忠厌恶京兆尹李岘不依附自己,把天灾归咎于李岘。天宝十三载(754)九月,把李岘贬为长沙太守。玄宗担忧久雨会伤害庄稼,杨国忠拿来长得好的庄稼献给玄宗,说:“雨虽然下得多,但没有伤害庄稼。”玄宗以为确是如此。扶风太守房琯报告所管辖的地区发生了水灾,杨国忠让御史写奏章揭发他的过失。这一年,天下没有人敢说有灾害。高力士在旁边侍候,玄宗说:“淫雨久不停止,卿有什么话可以全部说出来。”高力士回答说:“自陛下把大权交给宰相,赏罚没有章法,阴阳已经失去常度,臣哪里敢说话?”玄宗沉默不语。
臣下我范祖禹评论说:唐明皇的话没有说错,他的失误是任用的人不对。如果真把朝廷的事交给像姚崇、宋璟那样的宰相,边境的事交给像王忠嗣那样的将领,那还有什么担忧呢?可是他却把奸邪之人当作贤能之人,把巨猾当作忠良,所以祸乱已经形成而自己还不知道。自李林甫当宰相的时候起,进言之路就已被堵塞了,把欺妄的话当作实话,把实话当作妖言。杨国忠知道这个君主可以欺骗,于是就欺骗他,朝廷里的公卿大夫以及众多的官员,只知享受平安和贪图恩宠及俸禄,阿谀奸佞成风,大祸乱将要爆发,凡是百姓都能知道这一点,却没有一个人敢说出来,这是因为君子都离开了朝廷,立于朝廷的都是小人了。高力士是侍候玄宗生活的人,并不是有深谋远虑的人,他心中知道这些情况,而不忍沉默不言,他不是忠义过人的人,只是因为朝廷中已经没有贤才,所有的官员都失职了,以至于宦官来讲天下的事,唐明皇也应该有所醒悟了,可是他还是没有醒悟,最后终于出现了大乱,不也是应该的吗?
【点评】
唐玄宗统治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开元年间),玄宗励精图治,勤政爱民,重用贤才,创造出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期(天宝年间),玄宗则沉湎于享乐,不思进取,更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邪之人为宰相,他们把持了朝政大权,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的惨剧,成为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此文强调的是用人的问题。《论语·宪问》篇记载了一则故事,孔子说卫灵公无道,季康子问:“既然这样,为什么他还没有失去国君的位置呢?”孔子回答:“有仲叔圉负责接待宾客,有祝鮀负责治理宗庙,有王孙贾负责治理军事。卫灵公怎么会失去国君的位置呢?”仲叔圉、祝鮀、王孙贾都是卫国的贤人,有他们辅佐国君,便能纠正国君的过失,国家自然会太平无事。反观唐玄宗晚年,用人不当,朝中不是小人就是平庸之辈,贤能之人则被排挤在外,最终只能等着祸乱的到来。(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