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话“长芦”》第一集 长芦物华(下)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renxiaon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历史无声,档案有痕。珍存于河北省档案馆的长芦盐务档案,记录了长芦盐业生产、运输、销售、税收、缉私、出口等多方面的活动。2018年,河北省档案局携手中央电视台《揽胜神州》栏目组共同推出大型八集系列节目《档案话“长芦”》。该片通过翔实的档案史料和生动的故事脉络,再现了卷帙浩繁的长芦盐务档案背后隐藏的历史。为进一步扩大该片社会影响力,本刊将连续刊载该片文字脚本和部分图片,看档案怎样为大家讲述一个个精彩的“长芦”故事。
  主持人:我们来通过档案侧面了解一下专商引岸制度。河北省档案馆里的“长芦盐务档案”的起止时间是1749年到1949年,跨度长达整整两个世纪。而我面前所展示的这份档案就是时间最早的那份。当然,这是个缩小版的复制件。它是乾隆十四年长芦都转盐运使司发出的一则告示。(图1)让我们来看看它的内容,大意是,根据查访发现正定、平山、井陉、赞皇、获鹿、元氏、阜平、邢台等与山西省接壤的县,有一些不法商贩,为了多卖出一点私盐,“或明加斤秤,或暗减价值,招集奸枭,越贩货卖”,肆无顾忌。告示里还非常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私盐贩卖的情景,“百十成群,驴驮背负,络绎不绝”,而专门负责打击私盐的缉私兵呢,则是“纵容行走,漫无觉察,以致私贩日炽”,使得邻县的利益受到侵害,而且到达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应该来讲这是一份今天都能够容易读懂的告示,它真实反映了二百多年前盐的买卖与管理制度,以及这种制度造成的官商勾结,私盐横行的局面。
  纪录片解说:专商引岸制是一种民煮、官督、商卖的官专卖制度。灶户负责生产晒盐,官府负责监督管理,而商人负责盐的运销。商人有运商、有岸商、有场商。占场收租的叫场商,占岸经销的叫岸商,销运盐产的叫运商。专商引岸制度的运行,是由盐商向政府交纳一定金额的银两,获得办盐资格,入籍纲册,政府发给商人“引票”,商人以此为依据就场购盐,到岸行销。根据各大盐区的产量、地域远近、运输便利以及传统习惯等方面的因素,清政府划定了各个盐场的行销范围,称作是“销岸”。各盐区设场若干、销量多少、销往何处均有定章。如需变动,地方主管盐务的官员在报请中央批准后才能实行。
  那么,长芦盐区的“销岸”在哪里,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运输的呢?
  专家解说:从天津出发,整个华北地区,包括河南的南部(就是长芦盐的销区),基本上通过四条线。第一个就是从《长芦盐法志上》记载,一条线是通过北运河,北运河到武清、到三河一直到通州的张家湾。从这里落场之后,通过陆路再运到河北省的西北部,北京的西北部。中间的就是西河,西河有两条,一个是上西河一个下西河,上西河就是大清河,也叫淀河,这条河一直通到保定,保定南关有一个码头,那是终点。下西河就是子牙河,子牙河一直通到邯郸,中间有很多结点落场之后,再分散到附近各个县。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一支就是南运河,南运河基本上去河南的,供应河南北部的都要经过南运河。
  纪录片解说:“销岸”采取法律的形式,有着严格的规定。某一府县只能贩卖和食用特定产区所产的食盐。甲岸之盐到乙岸出售为“侵灌”,乙岸食户到甲岸购盐是“犯私”,都是法律所不允许的。此界彼疆,俨若国界,往往一个村落的居民不能就近购买邻岸廉价的食盐,却要远走数十里去购买所属引岸的高价食盐。如果购食了另一销区的盐,哪怕是纳过税的盐,也称为私盐,轻则处罚,重的甚至会有杀身之祸。
  除了上述的规定之外,政府在食盐的产区和销区还设有种种机关,驻有缉私官兵,并允许专商拥有若干“商巡”来维护这种极不合理的制度,以保障专商的垄断权利。中国地域广袤,各地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错综复杂。以中央立法的形式,硬性规定场置、产量、销岸很不合理。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制度久而久之“滋养”出了严重的盐业腐败。
  专家解说:这一种制度长期以往实行下来,就造成了很大的一种盐商的出现,盐业腐败的出现,这是在清代以后一直被人诟病的一件事。为什么造成很多的大盐商,就是引岸是国家给的,有引岸才能到盐厂去买盐,才能到各地去收盐,有引岸他(盐商)有这个权了,他(盐商)要没有能力去收,就把它(引岸)给卖了,就把引岸租给别人。租有租钱,有的是租的,还有代租的,有好几层,每一层都是利,这个利最后转到哪儿了?转到老百姓身上,就是盐的加价,所以造成了层层的盘剥,造成了引岸是大家非常反对的。
  纪录片解说:专商引岸制度,表面上看,政府对盐的控制减弱了,盐商有了更大的逐利空间,但实际上,清代的中央政府对盐的控制不过是由直接转向了间接,变成了对盐商的控制和盘剥。盐商们虽然可以垄断盈利,却必须受制于官府,他们不但要交纳不断提升的盐税,而且还要负担其它各种陋规捐输,本质上还是皇帝和官府借以敛财的工具。清代的长芦是仅次于两淮的海盐大产区,也是华北地区的主要盐产区,这里的盐课是清王朝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到了民国时期,长芦盐区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海盐产区。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初期,长芦平均盐产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5%,位居第三,平均盐税占全国盐税的11%,居于首位,是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都仰仗的财政收入。
  主持人:清咸丰十年,也就是公元1860年,运行了二百多年的长芦巡盐御史制宣告结束,长芦盐务开始统归直隶总督管理。由此,几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先后掌管了长芦盐务,他们就是直隶总督袁世凯、曾国藩和李鸿章。长芦地位之高,盐务之重由此可见一斑。在了解了专商引岸制度下,官与商的角色与作用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当时的环境下,与盐有关的民又是如何生存的。
  纪录片解说:“万灶青烟皆煮海,一川白浪独乘风”,这是明朝作家瞿祐来到长芦盐区,见到这里盐业生产的繁忙景象后发出的感慨,他所描述的是一种古老的制盐法所呈现的生产场面,那就是“煎盐煮海”。
  所謂煮海,是一种古老的利用海水提炼海盐的方法,即直接取海水用大锅煮沸浓缩为盐。汉代时开始逐渐改用淋卤煎盐,即刮土淋卤和晒灰淋卤后,再用锅灶煎煮成盐(图2)。那时便将制盐的盐民称为“灶户”。制盐需要有盐田和提供燃料的地方,统称为“灶地”。这种古老的制盐方法在长芦盐区一直沿用到了明朝嘉靖年间。   专家解说:真正盐的生产工艺改革是在明代,明代南方晒制的方法逐渐传入了北方。北方当时有海丰场和海兴场,这两个场开始试制,以50多个灶户开始晒制。当时巡盐御史还是比较支持的,但是明王朝政府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所以迟迟没有发展起来。直到后来清初的顺治、康熙的时候才逐渐兴起来了,开始晒盐。晒盐这种工艺方法非常简单,而且它的生产规模扩大了很大,生产量上去了,就是得到了清王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纪录片解说:长芦盐区环居渤海沿岸,北起河北山海关,南至山东无棣县,绵延上千公里。就环境与条件来讲,这里的海水资源丰富,滩涂广阔平坦,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具有滩晒制盐的绝佳优势。滩晒法是海盐工艺上的重大变革,不用燃料,利用的是日照与风吹,降低了成本,却极大地提高了芦盐的产量。而质量上,长芦盐也属上乘,清人汪砢玉在《古今鹾略》中就说,以质量论,“广不如浙,浙不如淮,淮不如长芦”,它一直是明清两代上贡朝廷的贡盐。
  滩晒的推广和产盐量的增大,促进了灶场的东迁与撤并。长芦盐场从辽金元时的24场到明隆庆时期的20场,再到清初的16场,雍正十年的10场,光绪年间的8场,一直到民国二三十年代的仅剩2场。不过,虽然盐场的数量在减少,但其作用并没有减轻,反而还有加重的趋势。
  与此同时,不变的却是盐民的称谓。尽管制盐的方法由煮海变成了滩晒,但盐民依旧被称为灶户。灶户登记入册,便有了政府认证的灶籍,一经入籍则世代承袭。灶户根据定额来制盐,然后卖给盐商,不得私自出售。灶户有大小之分,大灶户雇灶丁进行生产,小灶户则是自己和家人充当灶丁。灶户之间公推产生灶首,成为盐商与灶户之间的经纪人。在盐业产销的链条中,真正从事生产的是灶丁,也就是盐工。而盐工又分为挑沟工、滩工、驳运工和坨工。
  《长芦盐务档案》中珍藏的民国时期盐工们生产劳动时拍摄的照片,真实反映了当时长芦盐区的生产场面。长芦的盐工大都是来自河北黄骅、盐山等地的农民。他们劳动强度大,薪资微薄,生活异常艰苦。从封建帝王时代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无论时局如何变换,盐务管理与盐商地位如何变革浮沉,盐工们的处境几乎没有任何的改观。《长芦盐务档案》中的一份份用工合同也侧面反映了这个现实(图3)。
  今天,随着盐务管理与政府机构的改革,“长芦”的历史终将远去,所幸被列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长芦盐务档案还依旧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走进它、触摸它、了解它、研究它、仰视它的窗口。
  专家解说:《中国长芦盐务档案》是河北省档案馆的“镇馆之宝”,共有33713卷,这其中除中文档案外,还有近千卷英文与日文档案。这批档案的时间跨度很长,有整整两百年的时间,内容涉及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社会等诸多方面,对于了解清代尤其是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演进,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主持人:长芦盐区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到了清朝时,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产盐区,其盐稅成为中央财政的重要经济来源。在业已稳定的专商引岸制度的链条中,盐政管理部门、盐商、灶户、盐工各司其职,共同维持着供给民食、保障税收和创造财富的盐务产业链。与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相伴生的这一运作制度虽然有着天然的弊病,却也完整闭合,壁垒坚固,穩定运行了三百多年。然而,辛亥革命的枪声瓦解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坚如磐石的盐务运作系统也第一次遭受巨大的冲击。地处京畿之长芦即将上演一幕幕风云激荡的历史剧目。
其他文献
一日,我在某幼儿园大班观摩活动区现场。亮亮拿了一盒玩具坐到桌旁独自玩着。玩具是一些不同长短、颜色的细棍和若干表面带有小坑的圆球。  他先插了一蓝一绿两个刺球,并将他们随意放在盒里。而后,又很快插出三架飞机,就是那种以中间一个球做中心,旁边插出两个翅膀,后面还有一个尾巴的。  他双手分别拿着一架飞机一边在桌子两边行走,一边自言自语:“呜……呜……”玩了半天,不断东瞧瞧,西看看。大概过了5分多钟,我看
小班入园半年来,本班幼儿能够逐渐脱离妈妈的怀抱,情绪稳定地上幼儿园。特别是游戏时间,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我想他们一定沉浸在游戏的喜悦中。可是,他们真的都适应幼儿园生活了吗?他们在玩自己喜欢的游戏吗?这时,一个“假笑”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  真热闹,假融入  “快来救火啊!我家着火了!”娃娃家的小朋友正在玩消防员灭火的游戏。只见几个小朋友一起拿着纸杯,从房间这头飞快地跑到那头,假装灭了火又跑回来。
摘 要:为促进高等院校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扩大高校国际国内影响力,研究如何推动高校信息化服务的变革,构建校园网络服务新体系,已经成为高校网络管理和信息服务相关工作者面临的主要任务。文章以承办ICPC重大赛事为例,提出以赛促建提升高校网络及信息服务的灵活应变能力的新思路,阐述赛前的规划布局,制定网络布局方案及网络安全保障措施,介绍大赛全程的各类信息服务,就高校如何构建高标准的网络架构及提供信息服务
朋友要结婚,邀请我们去新疆参加婚礼。早闻新疆风光优美,景色如画,我们决定借此机会自驾游新疆,探寻祖国美丽山河。  租辆越野车出发  朋友的婚礼在库尔勒举行。我们从成都出发,坐飞机抵达库尔勒参加婚礼,之后搭上从库尔勒开往乌鲁木齐的末班火车。进入乌鲁木齐,天宽地广,人丁稀稀,景物清清。仰望蓝天,白云之间还有日月同辉的奇景。迫不及待的我们租来一辆越野普拉多,一路向北行驶。  在新疆开车,人少车少,风景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黄荣怀教授在第一届北京数字校园与智慧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作了题为《智慧教育的三个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的报告。  黄荣怀指出,不能简简单单的只从技术的角度谈智慧教育。在关于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中,黄和团队创办了国际智慧学习环境协会,并且和加拿大的某所大学合作,每年举办一次Workshop,吸引了很多国际上的专家。此外,还创建了网站和期刊。2014年第一届国际智慧学习环境会议在香
摘 要:教育改革、在线教育、STEM教育的不断发展,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识别这些要求,成为教学设计领域不可忽视的问题。该研究从市场真实数据入手,采用文本挖掘技术分析教学设计能力需求,包括:根据现有研究提出教学设计能力分析框架;使用爬虫技术获取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与“教学设计”相关的岗位数据,进行分组、分词等文本预处理,并使用分类器验证分类合理;依据教学设计分析能力框架和分词结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教育因素众多,关系颇为复杂。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如果阅读教学中,在有限的一节课内,教学内容太多太杂,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教学方法非语文化或泛语文化,我们的阅读课就会走入“高耗低效”的怪圈。在教学时,只有精准教学目标、精选探究主题、精简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高效。本文试着以《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谈阅读教学中精简求
中班第二学期刚开学,受孩子们分享假期旅行的启发,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北京的建筑”,引导孩子们了解古代建筑与现代建筑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并且建筑随社会发展不断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多影响。接着,我们还发现了古代建筑的神奇之处——不用钉子来连接和固定。那问题来了:古代的建筑材料怎么固定呢?古代建筑师都用什么工具呢?再次探索,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了中国木匠的祖师爷鲁班。  虽然三月的活动中还看
我总是固执地以为  感受就是碎片的堆积  是轻盈的风和零星的雨滴  滑落脸颊时秫秫绵绵的痒  抑或是花针刺伤肌肤时隐隐的痛  一痒一痛,有了苦和乐  有了悲与喜,爱与恨  有了感受,有了生活  几次搬家,丢掉了好多感觉没用的东西  好多用得着的都在自认无用中丢弃  那匹玩具小红马,却总是随我走东串西  它红黄着色,貌似丑陋而抽象  我却莫名地倍加爱惜  如珍惜女儿儿时的每一个玩具  相信已经出嫁的
实际上,每个孩子内心都渴望被成人关注和喜欢。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充满自信,更乐于探索周围的世界。相反,如果教师有意或无意忽视部分孩子,他们就会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自己不重要,长期来看,对他们的自信心及各种能力的发展很不利。无声也是一种语言,安静也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孩子的不同特点。孩子的无声和安静也需要回应。  审视自己的价值判断。对于话题中年轻教师所说的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