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着与存款式金融机构相似的巨大的外部性,其隐含的行业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相应的处理措施也必须慎重,重整是较之于破产更有利于处理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强调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把社会利益作为首选的政策目标,因而能最大限度地控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降低其对社会带来的震荡,重整模式的选择对重整的效果至关重要,应量采用市场化的方式;重整的资金来源也不宜过多地依赖中央银行,要积极探寻重整资金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渠道,要治理结构的整重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重整的重中之重,从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存在着与存款式金融机构相似的巨大的外部性,其隐含的行业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相应的处理措施也必须慎重,重整是较之于破产更有利于处理非银行金融机构风险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强调利益相关者权益的保护,把社会利益作为首选的政策目标,因而能最大限度地控制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降低其对社会带来的震荡,重整模式的选择对重整的效果至关重要,应量采用市场化的方式;重整的资金来源也不宜过多地依赖中央银行,要积极探寻重整资金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渠道,要治理结构的整重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重整的重中之重,从制度建设的角度保证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重整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以股票市场影响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效应的角度来分析现阶段我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间关系这一问题。首先分析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股市财富效应,研究显示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其次分析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和货币流速的影响,研究发现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及货币流速均已经开始产生较不显著的作用。结合以上分析,最后文中建议现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与股票市场保持适度距离,但不能忽视对股票市场发展的关注。
文章指出和分析了我国当前社会信用问题十分严重,问题大的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我国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部分国有企业资金确实紧张;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都存在着大锅饭思想;少数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维护社会信用不力;企业的资本金太少。文章最后提出了解决社会信用状况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在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之中,金融创新乏力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金融创新是新世纪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开放趋势下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但是,在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过程中,由于现实存在的监管滞后等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发展。本文提出了监管制度创新的构想,并就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原则与方向问题进行现实的探索。
本文试图从经济运行、国家宏观与金融政策、银行微观管理三个层面分析信贷的区域性“两极分化”现象。本文认为,稳健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窗口指导”和商业银行的有效传导。它在一些地区传导实施中之所以变异为信贷紧缩;首先是区域经济问题制约信贷投放;其次是央行政策和商业银行政策掣肘影响信贷投放;再者是商业银行部分改革脱离基层实际,特别是“贷款权上收、贷款责任下放”,导致“恐贷”。
本文通过考察二战后日本金融制度的的形成、发展和劣化的过程,探讨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和适应效率问题。昭和银行危机和战时金融管制决定了战后日本金融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以银行体系为中心,银行体系受到政府严格保护。政府严格保护下的银行体系促进了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旧金融制度下的制度租金导致了银行业的信贷扩张冲动,从而助长了经济成熟期后泡沫的形成和膨胀。当泡沫经济破灭后,金融制度自身的危机也就在所难免。日本金融制度危机对转轨经济的一个重要教训是,金融制度的设计和变革必须考虑到该制度对未来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效率,
中央银行的监管目标就是使银行业经营具有较强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金融创新和有效竞争。俄罗斯金融监管当局在整个国家进行激进式改革中,对原国有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对银行呆帐进行了核销,面对国有企业转制和国家的经济衰退,俄中央银行成功地进行了几次币制改革,使得卢布币值和金融秩序日趋稳定,经济开始复苏,银行资本金明显增加,初步实现了商业化经营。尽管目标还不能断定俄罗斯所进行的金融改革成功与否,但其作为前车之签,对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的基本结论是,没有处理危机经验的中央银行不是成熟的中央银行;成
本文从独立审计中的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入手,探索银行现场检查中的若干技术问题。文章阐释了两种测试手段的基本原理;在银行现场检查中的可行性、运用方式和应注意的问题。从操作性的角度提出了如何通过一定的技术安排提高银行现场检查质量的有效途径。
本文试图从农村信用社的民主管理制度本身进行探讨,研究民主管理制度与当前农村金融的相容性问题。本文的基本判断是:正如自由竞争可能导致垄断一样,合作制所体现的民主管理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制度构想,其所导致的内部人控制(或农村信用社主任的“土皇帝”特征)是民主制的悖论;因此,如果我们继续坚持农村信用社继续为三农服务的基本方向,必须在现实上放弃空想式的民主制度,实行农村信用社的国有或准国有化,在整体金融领域搞“反向剪刀差”。
本文着重探讨了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微观层面的问题:农村信用社信用代办站的改革。本文以山西省晋城市为典型案例。系统分析了农村信用代办站目前遇到的困境,并进一步从制度变迁和博弈论的角度探讨了农村信用代办站制度变革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并对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国有商业银行、农村基金会逐渐撤出后把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留给了农村信用社,过去公有制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事实上已演变成一时难以改观的农村信用社的外部垄断。这种外部垄断,虽在短期内可能对农村信用社摆脱经营困境、增强盈利水平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长期看来,又极有可能引发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工作惰性,减缓深化改革的进程。在现阶段,激活内部竞争,一则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弱外部垄断所带来 的负面影响;二则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做好必要的铺垫和准备,是农村信用社最近几年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从实践看,着眼于内部职工之间、信用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