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将新技术融合到数学教学中去,使之成为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以教师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而发展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新需要的人才。课程整合的关键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和课程改革,技术服务于课程、服务于学习者。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语言命题的因果关系方面都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机会。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不仅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之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把8个分成2份,有几种摆法?可以先让全体学生用小塑料棒动手摆,有的摆成1个和7个,有的摆成2个和6个,有的摆成3个和5个……教师可以利用投影出示4种不同的摆法,让学生观察哪一种分法得到的两份同样多。学生很容易从“同样多”过渡理解“平均分”的实际含义,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制作这样的课件:两个拟人化的小方块在欢乐的音乐声中手拉手蹦蹦跳跳地出现在屏幕上,并在原地跳跃、翻滚,接着音乐停止,传来“嗨哟,嗨哟”的声音,小猴子推来一个小方块,然后这个小方块跟小猴子说了声“再见”,与原来的两个小方块手拉手一起跳跃、翻滚,同时从小方块的动态分布上逐步出示算式2+1=()。使用这个课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动画和算式结合起来,说说数量关系。由于色彩鲜艳,小方块模拟人体动作跳跃、翻滚,并配上了音乐,学生仿佛看了一场动画片,注意力被吸引,因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互动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用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诱导,就是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多媒体课件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图像,丰富多彩、生动多变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讲解,悦耳动听的音乐等,使其达到百看不厌、常看常新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用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教师可以用教材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使学生获得真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处在“引”和“导”的位置,这个引导的平台就是电教媒体。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教师要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提高,增长能力。
3.用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当学生思维有偏差时,教师可以给予指点,使学生疑难顿解,思维顿开,变难为易,并在化难为易中发展学生思维。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三维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4.用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指导就是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科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教学对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由“教书”转向“教人”,采用科学方法,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怎样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明确“学什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5.用于辅导,满足各层学生的需要。传统教学的模式决定了教学必需照顾整体,教学要有个别化,要因材施教,数学教学除了集中还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针对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环境。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将超文本结构引入到课件中来,给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法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使学生更容易得到想要学习的信息。学生可以用这类数学教学软件重复自学和复习。在课后教学软件还可充当教师的助手及时辅导。个别辅导是以及时反馈为前提的,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要设计各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而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多种信息反馈的方式。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总之,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詹姆斯·格林姆.数学·科学技术·经济竞争力[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数学语言命题的因果关系方面都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机会。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多媒体不仅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之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例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把8个分成2份,有几种摆法?可以先让全体学生用小塑料棒动手摆,有的摆成1个和7个,有的摆成2个和6个,有的摆成3个和5个……教师可以利用投影出示4种不同的摆法,让学生观察哪一种分法得到的两份同样多。学生很容易从“同样多”过渡理解“平均分”的实际含义,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制作这样的课件:两个拟人化的小方块在欢乐的音乐声中手拉手蹦蹦跳跳地出现在屏幕上,并在原地跳跃、翻滚,接着音乐停止,传来“嗨哟,嗨哟”的声音,小猴子推来一个小方块,然后这个小方块跟小猴子说了声“再见”,与原来的两个小方块手拉手一起跳跃、翻滚,同时从小方块的动态分布上逐步出示算式2+1=()。使用这个课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动画和算式结合起来,说说数量关系。由于色彩鲜艳,小方块模拟人体动作跳跃、翻滚,并配上了音乐,学生仿佛看了一场动画片,注意力被吸引,因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运用多媒体互动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用于诱导,变苦学为乐学。诱导,就是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多媒体课件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图像,丰富多彩、生动多变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讲解,悦耳动听的音乐等,使其达到百看不厌、常看常新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用于引导,变死学为活学。教师可以用教材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去研究、发现结论,总结规律,使学生获得真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学为活学。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处在“引”和“导”的位置,这个引导的平台就是电教媒体。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充分体现数学中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教师要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提高,增长能力。
3.用于疏导,变难学为易学。当学生思维有偏差时,教师可以给予指点,使学生疑难顿解,思维顿开,变难为易,并在化难为易中发展学生思维。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三维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4.用于指导,变学会为会学。指导就是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科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教师是否有教会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和教学对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由“教书”转向“教人”,采用科学方法,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怎样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明确“学什么”,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5.用于辅导,满足各层学生的需要。传统教学的模式决定了教学必需照顾整体,教学要有个别化,要因材施教,数学教学除了集中还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针对个体或小组的学习环境。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正好满足了这种要求。将超文本结构引入到课件中来,给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方法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使学生更容易得到想要学习的信息。学生可以用这类数学教学软件重复自学和复习。在课后教学软件还可充当教师的助手及时辅导。个别辅导是以及时反馈为前提的,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要设计各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而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多种信息反馈的方式。多媒体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总之,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源泉。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詹姆斯·格林姆.数学·科学技术·经济竞争力[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