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 生成 提升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w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数学课堂上,有效运用教学中“生成性”的资源,首先要树立资源意识,做有效生成的激发者;其次要具备驾驭能力,做生成信息的提炼者;还要运用创新思维,做生成资源的拓展者,从而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得以提升。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有效;激发;生成;提升
  
  生成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以及在教学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合理调控,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理想的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的精彩往往来自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当“无法预约的精彩”出现后,课堂上那些极富“生成”价值的因素,被当作无比可贵的教学资源,再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也就是说,对于一名数学教师而言,要树立资源意识,做有效生成的激发者;要具备驾驭能力,做生成信息的提炼者;要运用创新思维,做生成资源的拓展者,从而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得以提升。
  
  一、树立资源意识,做有效生成的激发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从宏观课程的观点来看,课堂上的各种因素,包括教师本人、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中的各种信息等,都可看作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当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时,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使学生求知的欲望被激发、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维的火花被点燃。这时,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就可以激发、生成许多教学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加以利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
  比如我们《有效运用数学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研究》课题组中的一位数学老师给学生讲授下面这道例题: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小孩。假定生男生女是等可能的,已知这个家庭有一个是女孩,问这时另一个小孩是男孩的概率是多少?
  题目一出来,学生就说:“这个我们生物学过,生男生女一个样,就是二分之一。”
  这是出乎老师的意料,原想着按课本思路,列出所有基本事件,以及A:“其中一个是女孩”和B:“其中一个是男孩”的基本事件,求出P(A)和P(A B),从而利用条件概率的公式求出P(B)。但此时我调整了教学思路,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到底概率为多少?
  台下顿时炸开了锅,大部分同学还是认为概率为二分之一,有一小部分同学发现了:“已知这个家庭有一个是女孩”说明这是个“条件概率”,“条件概率”还是要按照“条件概率”的公式计算。
  老师对后者进行了高度赞扬,找了一个代表进行阐述:在“已知这个家庭有一个是女孩”这个附加条件下,把原来的含有四个基本事件的基本事件空间{(男,男),(男,女),(女,男),(女女)}缩小为只含有三个基本事件{(男,女),(女,男),(女,女)}的空间,由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P=m/n 知:分母变小,概率增大。
  师:这位同学前面叙述得很好,但大家想想后面一句话对不对?
  生:不对,n变小,m:{(男,女),(女,男)}的基本事件个数也变小呀,不能简单说‘分母变小,概率增大’。直接把n=3,m=2代入公式P=m/n 得2/3 就可以了。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当然也可以用条件概率的公式计算,也就是课本的计算方法。刚刚一直认为概率是1/2 的同学这会儿清楚了没有啊?
  生:大概明白了。但是……我们生物的角度来理解:生了一个女儿,后一个生男孩生女孩的概率应该还是1/2 啊!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应该是原来那大部分同学的一个疑点。请大家仔细想一想,再比较比较,是生物出错了,还是数学出错了?
  学生在下面又议论了开来。
  生:好像都没有错。这道题“已知这个家庭有一个是女孩,问这时另一个小孩是男孩的概率是多少?”跟生物的“生了一个女儿,后一个生男孩生女孩的概率”不一样。这道题没有说“前一个是女孩”,而是“有一个是女孩”,这个女孩就可前可后。
  师:说得非常棒!那么生物的“生了一个女儿,后一个生男孩生女孩的概率”用数学的方法算如何算呢?
  生:前一个是女孩是{(女,男),(女,女)},在前一个是女孩的条件下,后一个是男孩是{(女,男)},概率为1/2 。
  师:对了,说明我们的计算跟生物是没有矛盾的。
  学生恍然大悟,这时才心服口服地点头。
  这个教学案例启发我们,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不断的提问,激发学生对“条件概率”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同时和生物以及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明白数学与生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在语言上的严谨性,利用生成的资源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二、具备驾驭能力,做生成信息的提炼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积极诱导学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同时,必须具备课堂驾驭能力,加强引导,及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和激励者的作用,为“生成性资源”定向导航。教师要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获取的各种信息,见机而作,适时调整。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承担导向的责任,教师的提问和必要的讲解是“导”的具体体现,是把握学生学习方向、启迪学生智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率和生成质量的关键。
  比如我们《有效运用数学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研究》课题组中的一位数学老师给学生讲解下面一道例题:“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写出以上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以及逆否命题,并判断其真假。”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纷纷说了起来,并很快说出了逆命题:如果一条直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该直线为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在判断完逆命题正确之后,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出了否命题:一条直线如果不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那么该直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端点的距离不相等,我当时认为是对的。然后大家判断了真假:假命题。
  这时有个学生说了一句:“老师,逆命题真否命题怎么可能是假的呢?”
  “对喔,逆命题和否命题不是互为逆否命题的吗?它们的真假应该一样才对啊!”
  一经学生提醒,老师恍然大悟,否命题那里出现了问题,于是她对两位善于发现问题的同学进行了表扬,如果这时把错误的否命题及时更正过来,可能会节省时间,但这样就大大扼杀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表现的欲望。于是老师因势利导,熟练驾驭课堂发展,说:“你们能不能教教老师这到底是为什么,问题出在哪呢?”台下马上像炸开了锅,大家畅所欲言。
  其中有一个平时学习不太用心的学生突然发言:“老师,我知道了!应该把否命题改为:不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即点不在垂直平分线上)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不相等,也就是说结论的主语应该是点。”说完大家鼓起了掌,老师也很惊讶,高度赞扬了该同学。
  生:“可是,老师,这样一改,逆命题也应该要改吧?”
  师:“没错,如何改呢?”
  经过学生一番议论,得出:逆命题是“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该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并把刚刚那位同学说的否命题整理成“线段非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端点的距离不相等。”
  这答案一改,两个都是真命题,矛盾解决了,说明学生还是经过了认真的思考。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是不是第一次说的逆命题非改不可呢,它本身有没有错误啊?”
  生:“第一次的逆命题应该没有错。”
  师:“既然没错,能不能只改否命题呢?”
  学生又是一番议论,并对第一次的逆命题和否命题加以比较。
  生:“原来这两个命题并不是逆否命题,逆命题里‘如果一条直线上的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表示的是”都相等“,所以对它进行否定后应该是‘不都相等’”。
  生:“而否命题写成了‘不相等’也就是‘都不相等’的意思。”
  这些都是学生集体讨论得出的结果。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都’的否定是‘不都’,千万不要写成‘都不’,经过这节课我们应该很清楚为什么了,这是四种命题里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大家一不小心就会弄错的。”
  生:“老师,以后我们绝对不会弄错的!”
  师:“为了在逆命题的不会产生歧义,最好在‘相等’前加上‘都’,然后否命题的‘相等’前加上‘都’,这样就没有问题了。”
  这个教学案例启发我们,课堂教学缘于课本又高于课本,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学生在课堂交往中会主动探索、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比较和交流,使认识不断地趋向清晰,思维不断地深化,课堂上要合理引导,为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而创设问题,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开放的论辩交往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的深刻内涵,并利用一些生成资源促进学生发展。
  
  三、运用创新思维,做生成资源的拓展者
  
  在生成资源后,要发挥教学机智,充分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信息,要有敏锐的感觉,准确的判断,最终作出恰当的反馈。比如,学生有意义的独特见解要加以“扩大”,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发展创新思维,多角度解读题目,让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学生“节外生枝”而有生成价值的,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方案,实现对文本、对教师自身的超越,对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不同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争辩,做到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形成共识。
  比如我们《有效运用数学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研究》课题组中的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学函数的单调性时,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已知f(x)是定义在(0, ∞)上的增函数,f(x)>0且f(3)=1,指出函数F(x)=f(x) 1/f(x)(x>0)的单调区间,并加以证明。
  由于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函数单调性的求解和证明有了如下印象:一般的情况下,如果是抽象函数,用定义的方法来解决,而具体函数用定义或求导的方法解决,用导数方法在求单调区间时显得更加简洁。正是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因此大部分同学在解决该题时,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用定义的方法。结果做起来比较繁琐,还要分情况讨论。这时,学生甲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能不能用求导的方法呢?很多同学摇头,议论到:根本不知道函数解析式,怎么求导数呢?
  师:你很有创新意识,你就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吧。
  学生甲:我还没考虑成熟,但我觉得除了求导公式,我们还有求导法则可以利用?
  师:你的想法很有道理,我们就是要有创新思维,一起来试试看。
  学生有的动手尝试,有的三两个一起讨论,不一会儿给出了下面的解答:(简解)
  F/(x)=f/(x)-1/f2(x)*f/(x)
   =f/(x)[1-1/f2(x)]
  f(x)是增函数,f(x)>0且f(3)=1,易得f/(x)>0,
  当x>3时,f(x)>1,从而得到F/(x)>0,
  所以在[3, ∞]F(x)是增函数。(下略)
  看到这种方法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比用定义法要简洁很多,同学们都发出了感慨:看来做题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师也表扬了生甲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积极思考的做法,并及时地做出了小结:有时候常规的方法能帮助我们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但同时也牺牲了了解其他更好的方法的途径,我们只有做到心里有常规但又不被常规所禁锢,才能使自己的思维发散,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个案例启发我们,同一问题会在课堂上有不同的生成,数学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的重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探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发散。事实上,很多学生的思维是不固定的,具有发散性,偶然性,我们要学会引导,要善于抓住教学过程中有意义的事件,让学生跳出常规,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拓展,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
  总之,生成性教学体现教与学的过程,体现问题解决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问题随时提出,有感受随时发表。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抓住疑点、重点、闪光点,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互动,碰撞出思维、情感、认识的火花,从中生成能力、方法、习惯。
  (责任编辑:张华伟)
其他文献
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可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进而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多媒体教学既有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也存在着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负面影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以高中地理必修3的教学为例,探究地理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    一、导入新课,高效省时    传统教学的新课导入,通常采用回顾上节课主干知识导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生本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让学生成为主体,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语文教改的重要环节——语文作业设计同样应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设计学生喜爱的“快乐作业”,融自主性、趣味性、合作性于一体,不但激发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使他们充分地张扬个性,真正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改变形状、减轻重量,在水中加盐、加糖,借助漂浮物能使沉在水中的土豆浮起来。  (2)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中的土豆浮起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体会探究和成功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土豆、盐、糖、木块、塑料袋、橡皮筋和勺子。  (2)设计材料:泡沫、牙签、土豆和勺子。  三、教学过程  1
摘要:本文依据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并结合江苏近三年新课程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分析其命题特点及其走向,试图给江苏乃至新课程高考地区的日常化学实验教学和实验备考提供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化学实验;命题走向;应对策略    江苏自2008年实施新课程高考以来,至今已有三个年头。纵观三年来江苏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可以发现,试题的考查目的、呈现方式、题目内涵较之老课程试卷有了根本性的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话题由来已久,虽然不少专家和老师作了不懈的努力,可时至今日。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一节符合课标要求、高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应力求做到:教学目标的落实紧扣课标,教学内容的安排独具匠心。教学过程的设计朴实而又扎实,教师课堂角色体现出组织者和点拨者的特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已不是一个新话题,吕叔湘先生1978年在《当前语
记得上初中时,在一本假期作业中读到过一则阅读材料,别具一格的形式,特别是那发人深省的内涵,让人记忆犹新。再一次见到它,是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小学课本中,一时间,如遇故知,久违的震撼再被唤醒。没多犹豫,它——《妈妈的账单》便成了我参加教研活动的选课之一。  于是,我的《妈妈的账单》就有了这样的成长轨迹和生命节律,而我也乐在其中。    一、起——书被催成墨未浓    《妈妈的账单》是一篇略读课文,说
2008年11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全国第四届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为期3天半的时间里,我们共同品尝了32道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小学高段阅读教学”精神大餐。这32节课几乎代表了全国各地的最高水平。反思他们的教学过程,亦发现美中不足之处。通过品析这些“赛课”,笔者认为当前的“有效备课”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一:目标的确定与落实不到位    制定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课标的落脚点。课标是“标杆”,
专项一 物质的变化及规律    (一)物质的变化  1.(2005黑龙江2)小丽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做过以下四个家庭小实验,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糖溶于水,观察液体体积变化  B.用铅笔芯的粉末打开生锈的铁锁  C.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现象  D.利用木炭和棉花净化水  2.(2005沈阳4)海藻中含有丰富的碘化钠(Nal),用氯气(cl2)从中提取碘(1),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下:2
当下,语文课“简单”了,也重新归于“求实务本”的坦途了,自然清新了许多,可深下去再想一想,总感觉越整体性阅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欠缺。  首先,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整体性阅读内涵的把握理解不清。从“立言”角度而言,一篇课文从构思到成文,要有一个主旨,所拟用的任何材料都要围绕这一中心去组织、去表现;从“申义”角度来说,“披文以人情”、“人情而得意”,读了一篇文章,得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得形
摘 要:在新课改全面深入的大背景下,如何依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建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是初中物理教学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阐述形成性评价的科学内涵,分别从横向与纵向评价的角度,提出了创设多元化形成性评价形式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针对学生知识建构、个性特征的不同进行分层评价的观点。  关键词:初中物理;形成性评价;自主性学习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